印光大師論懺悔、慚愧及藥師法門
印光大師論懺悔
夫欲學佛祖了生死,須從慚愧懺悔、止惡修善而來(慚愧懺悔、止惡修善,即自訟寡過、克己復禮,若能自訟,自然寡過,寡過即克己之實行。既能克己,自然復禮矣)。持齋警策,意甚真切,但須腳踏實地,盡力做去,否則便成妄語中妄語。知之匪艱,行之維艱。世間多少聰明人,皆以唯說不行,了此一生,徒入寶山,空手而歸,可痛惜哉!可痛惜哉! (印光大師文鈔增廣正編卷一·復高邵麟居士書四)
須知吾人自無始以來,所作惡業(yè),無量無邊。《華嚴經(jīng)》謂:“假使惡業(yè)有體相者,十方虛空,不能容受。”豈泛泛悠悠之修持,便可消盡也!所以釋迦、彌陀兩土教主,痛念眾生無力斷惑,特開一仗佛慈力,帶業(yè)往生之法門。其宏慈大悲,雖天地父母,不能喻其恒河沙分之一。只宜發(fā)慚愧心,發(fā)懺悔心,自可蒙佛加被,業(yè)消身安耳。ㄓ」獯髱熚拟n增廣正編卷一·復鄧伯誠居士書一)
書經(jīng)云:“唯圣罔念作狂,唯狂克念作圣。”佛經(jīng)云:“世間有二健兒,一者自不作罪,二者作已能悔。”改過不吝,為儒者希圣之方;發(fā)露罪愆,乃佛子復本之要(印光大師文鈔三編·復章道生居士書)。
發(fā)露懺悔,于凈土法門最易相應,所謂“心凈則佛土凈”也。然既知非,又肯發(fā)露懺悔,必須改過遷善;若不改過遷善,則所謂懺悔者仍是空談,不得實益。
諸惡眾善,皆須在心理上論。不專指行之于事而已。心地上了不起惡,全體是善。其念佛也。功德勝于常人百千萬倍矣。欲得心地唯善無惡,當于一切時處,主敬存誠,如面佛天,方可希企。心一放縱,諸不如法之念頭,隨之而起矣。
無論出家在家,必須敬上和下,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勞,成人之美,靜坐常思己過,閑談不論人非。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不令間斷;蛐÷暷,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別念;若或妄念一起,當下就教他消滅。常生慚愧心,及生懺悔心,縱有修持,總覺我工夫很淺,不自矜夸,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匆磺腥私允瞧兴_,唯我一人實是凡夫。汝果能依我所說而行,決定可生西方極樂世界!
修行之要,在于對治煩惱習氣。習氣少一分,即工夫進一分。有修行愈力,習氣愈發(fā)者,乃只知依事相修持,不知反照回光克除己心中之妄情所致也。當于平時,預為提防,則遇境逢緣,自可不發(fā)。倘平時識得我此身心,全屬幻妄,求一我之實體實性,了不可得。既無有我,何有因境因人,而生煩惱之事。此乃根本上最切要之解決方法也。如不能諦了我空,當依如來所示五停心觀,而為對治。五停心者以此五法調停其心令心安住不隨轉也,所謂多貪眾生不凈觀,多嗔眾生慈悲觀,多散眾生數(shù)息觀,愚癡眾生因緣觀,多障眾生念佛觀。
四十八愿中,“十念稱名,即得往生,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此約平時說。以五逆罪大,謗法不信,此種罪障,豈悠悠泛泛之修持所能滅乎?《觀經(jīng)》五逆十惡,將欲命終,地獄相現(xiàn),有善知識(此不論僧俗男女,但能教彼念佛者,即名善知識)教以念佛,或止十聲,或不及十聲,直下命終,亦得仗佛慈力,帶業(yè)往生。此之十念,比平常之十念,其猛切有天淵相殊之勢,故得往生也。以地獄極苦所逼,其一聞佛名,乃以全副精神為之稱念。除此念外,絕無他念。雖非親證一心不亂,然其心畢竟了無異念。當此之時,絕無有三心二意、疑信相參之心相,故不言及謗法。即使平素謗法之人,亦必如墮水火以求救援,何暇生疑起謗耶?《往生論》謂謗法者決定不生。以既謗正法,自無正信,何能往生?此極勸人生正信耳。若先曾謗法,后知改悔,則得往生。譬如有病而愈,即是好人;歸降,即是順民也。若謂謗法之人,后縱使改悔,亦不得往生,便完全失卻修持準繩,與儒教尚不合,況佛以一切眾生同具佛性,皆當成佛乎?《書經(jīng)》云:“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是知儒佛皆以改過遷善,以期希圣希賢,斷惑證真為事也。世人不善會其意。徒執(zhí)其文,自生障礙,可不哀哉。ㄓ」獯髱熚拟n三編卷三·復陳薪儒居士書)
蘧伯玉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孔子年將七十,尚欲天假之年,卒以學易,以祈乎無大過。圣賢之學,未有不在起心動念處究竟者。近世儒者,唯學詞章。正心誠意,置之不講。雖日讀圣賢書,了不知圣賢垂書訓世之意。而口之所言,身之所行,與圣賢所言所行,若明暗之不相和,方圓之不相入,遑問究及于隱微幾希之間哉!佛經(jīng)教人常行懺悔,以期斷盡無明,圓成佛道。雖位至等覺,如彌勒菩薩,尚于二六時中,禮十方諸佛,以期無明凈盡,圓證法身。況其下焉者乎?!而博地凡夫,通身業(yè)力,不生慚愧,不修懺悔。雖一念心性,與佛平等,由煩惱惡業(yè)障蔽心源,不能顯現(xiàn)。譬如大圓寶鏡,經(jīng)劫蒙塵,不但了無光明,即銅體亦不顯現(xiàn)。若知即此全體塵垢之鏡,具有照天照地之光,用力磨礱,日復一日,積功不已,銅質自露。又復加功,光明漸發(fā)。光明雖發(fā),磨礱更切,力極功純,垢盡明復,照天照地,為世至寶。須知此光,鏡本具足,非從磨得。若非本具,從磨得者,磨磚磨石,亦應發(fā)光。又須知此光,鏡雖本具,不磨則永無發(fā)光之日。眾生心性,亦復如是(修德有功,性德方顯)。雖則與佛平等,若不改惡修善,背塵合覺,性具功德,永不能發(fā)。以本具佛性之心識,造長劫沉淪之業(yè)苦。猶如暗室觸寶,不但不得受用,反致受其損傷,可哀也已!
印光大師論慚愧
《佛遺教經(jīng)》云:“慚恥之服,于諸莊嚴最為第一。慚如鐵鉤,能制人非法。是故比丘,常當慚恥,勿得暫替。若離慚恥,則失諸功德。有愧之人,則有善法。若無愧者,與諸禽獸無相異也。” 《涅槃經(jīng)》云:“佛言:有二白法,能救眾生。一、慚,二、愧。慚者、自不作罪,愧者、不教他作。慚者、內自羞恥,愧者、發(fā)露向人。……無慚愧者,不名為人,名為畜生!” 印光大師是我最敬佩的祖師之一,F(xiàn)從印光大師文鈔中選出一些有關慚愧的開示,供養(yǎng)大家并共勉。
慚愧是入圣初步
執(zhí)持一句彌陀,當做本命元辰。抱著慚愧二字,以為入圣階梯。慚愧心生,邪僻心滅。慚愧為入道之初步。夫欲學佛祖了生死,須從慚愧懺悔止惡修善而來。(慚愧懺悔止惡修善,即自訟寡過,克己復禮。若能自訟,自然寡過,寡過即克己之實行。既能克己,自然復禮矣。
慚愧心是真佛弟子
然今之學者,每每專說假話,不修實行。意擬沽名邀譽以求體面,并非真實自省寡過而作是言也。此名自暴自棄,名大妄語,名不知慚愧。若非此等,則為圣賢之徒。若帶此氣,則是下流坯,乃法之罪人,佛之逆子。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直心直行,方與佛合。
慚愧心與凈土相應
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不令間斷;蛐÷暷,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別念。若或妄念一起,當下就要教他消滅。常生慚愧心,及生懺悔心?v有修持,總覺我工夫很淺,不自矜夸。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看一切人皆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汝果能依我所說而行,決定可生西方極樂世界。
阿彌陀佛,大慈大悲,有四十八愿,愿愿度生。不但上善稱名,可以向往。即五逆十惡,茍能起大慚愧,發(fā)露懺悔,無論一念十念,佛亦必攝受之。時雨潤物,萬物無不沾益。大海納川,百川悉足匯歸。萬修萬去,的實非謬。
欲念佛求生西方,必須知因識果。身之所行,心之所念,須與佛合。若與佛悖,則縱能念佛,亦難往生。以感應之道,不相交故。若能生大慚愧,大怖畏。改過如去毒瘡,立志如守白玉。則萬無一失,各得往生。
無慚愧有礙往生
唯念佛法門,仗佛慈力。若有真信切愿,至誠念佛,無一不往生者。然念佛人多,往生人少者。以愚癡無知,只求來生人天福報,或不生慚愧,常行不孝不慈,不忠不義等事,心與佛背所致。過在自己,非佛不慈悲也。若其人未發(fā)心念佛前,曾作諸惡,今既念佛生大慚愧,痛改前非,則亦可決定往生。佛視眾生猶如親生兒女,兒女不依父母之教,父母無可奈何。眾生若肯改過遷善念佛,佛決定于彼臨終親垂接引也。
大慚愧方能解怨業(yè)
怨業(yè)病,勿噵世醫(yī)莫能施功,即神仙亦無從拯救。汝果能生大慚愧,改往修來。以志誠懇切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圣號。彼宿世怨業(yè),初則由佛號而即速遠避。繼則仗佛力以脫苦超生。決定不至仍舊纏綿。然若心不至誠,及不生改往修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之心。則自己之心,與鬼相鄰,與佛相反?v稍念佛,亦難感格。乃己心不誠不正,非佛法之不靈不驗也。
汝之病,乃宿世,或現(xiàn)生,有害人性命之事。此業(yè)不消,病決難好。現(xiàn)在吃藥無效,即可不吃。但息心念佛,念觀世音,以期超度怨家。念佛雖不見效,仍有利益,不可與吃藥同作一例。汝家計如何,若無財力,則自己至誠懇切念佛。當生慚愧心,不可生憤恨心。生慚愧,則怨家之怨恨可解。生憤恨,則是欲解而更結矣。以彼懷恨相報,汝又懷恨彼報,則愈結愈深,莫可如何矣。此系解怨釋結之最上一著。
今之世道,乃患難世道。雖曰念佛能滅宿業(yè),然須生大慚愧,生大怖畏。轉眾生之損人利己心,行菩薩之普利眾生行。則若宿業(yè)若現(xiàn)業(yè),皆被此大菩提心中之佛號光明,為之消滅凈盡也。若前生及昔日曾作大業(yè)。今雖止惡,未能力修眾善。及但泛泛然念佛。則功過不相敵,固難免或罹惡報耳。非念佛之功虛棄也。以未發(fā)菩提心,特以惡業(yè)廣大,不能相掩耳。倘能發(fā)大菩提心,則如杲日當空,霜露立消。世人多有作惡半生,后乃改悔。因未能全無惡報,遂謂佛法不靈,修持無益。
不生慚愧是無志之人
人皆可以為堯舜,人皆可以作佛。其不能為堯舜,不能作佛者,乃不立志之所致也。無志,則不生慚愧,安于凡愚,便長劫輪回于三途六道中,莫之能出也。汝既發(fā)慚愧心,發(fā)希圣希賢,學佛學祖之心,固是宿生善根所使。然當日新又新,俾從前之種種不正當之念慮作為,完全拋卻,一刀兩斷。切不可藕斷絲不斷,纏綿因循,則必至不久仍歸故轍,依舊埋沒于十種惡業(yè)之中。致本具之明明德佛性,皆被彼障蔽而不得顯現(xiàn)。以作圣作佛之姿,為閻羅之囚,獄卒之對,可不哀哉。
生慚愧之法
小人之所以偽為善而實為惡者,意謂人不我知。不知其不知者,但止世間凡夫耳。若得道圣人,固了了悉知。而天人鬼神,雖未得道。以報得他心通,亦了了悉知。況聲聞緣覺菩薩諸佛,他心道眼,圓見三世,如視諸掌者乎。欲無知者,唯己不知則可耳。己若自知,則天地鬼神佛菩薩等,無不悉知之而悉見之矣。若知此義,雖暗室屋漏之中,不敢怠忽。人所不知之地,不敢萌惡。以天地鬼神諸佛菩薩共知?v不知慚愧者,知此亦當慚愧無地矣。況真修實踐之士哉。
修行之要,敬為第一,人能主敬存誠,則一切凡情無由而起,本具圣智自然發(fā)現(xiàn),凡一切人我是非,無明貢高,以及懶惰懈怠,因循委靡之習氣,皆悉消滅。而況恭對三寶,披陳往罪,則慚愧恐懼之心,希圣希賢之念,如饑如渴,油然而生。上慕諸圣,下重己靈,痛念我與諸佛,同一心性,彼何以圓證三覺,我何以久輪六道。從茲改往修來,返迷歸悟。譬如摩尼寶珠,墮于圊廁,直下取出,屢次洗濯,俾復本凈。待至凈極,則懸之高幢,必能隨意雨寶。
作狂作圣,只在罔念克念而已。則從此以后,當兢兢自守,凡有不好的念頭一起,即便生大慚愧,猶如裸露于稠人廣眾之中,慚愧欲死。如此久久,則壞念頭自然不起矣。意業(yè)一凈,身口亦隨之而凈。三業(yè)清凈,念佛名號,其功德便廣大莫名矣。然三業(yè)未凈,尤當志誠念佛,以求其清凈。切不可錯會,以為三業(yè)不凈,念佛無功德也。
印光大師論藥師法門
藥師如來本愿經(jīng)者,乃我釋迦世尊,愍念此界一切罪苦眾生,為說藥師如來因中果上,利生之事實,為究竟離苦得樂之無上妙法也。
佛與眾生心體是一,而心之相用則天淵懸殊,由相用懸殊故,其所受用者,亦復天淵懸殊也。
佛則唯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渡脫眾生為懷,了無人我彼此之心,縱度盡一切眾生,亦不見能度所度之相,故得;具足。為世間尊,眾生則唯以自私自利為事,雖父母兄弟之親,尚不能無彼此之相,況旁人世人乎哉,故其所感業(yè)報。故其所感業(yè)報,或生貧窮下賤或墮三途惡道,即令戒善禪定自修得生人天樂處,但以無大悲心,不能直契菩提。以致福報一盡,仍復墮落,可不哀哉。
是則唯欲利人者,正成就其自利,而唯欲自利者,乃適所以自害也,藥師如來本愿經(jīng)者,乃我釋迦世尊,愍念此界一切罪苦眾生,為說藥師如來因中果上,利生之事實,為究竟離苦得樂之無上妙法也。
眾生果能發(fā)慈悲喜舍之大菩提心,受持此經(jīng)此咒及此佛名號,推其功效,尚可以豁破無明,圓成佛道,況其余種種果位,種種福樂乎哉,然在佛心固欲以無上覺道,全體授與一切眾生,而眾生智有淺深,固不得不隨其所樂,令彼所求各各如愿也。
須知藥師一經(jīng)及與佛號,并其神咒,即釋迦藥師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凡至誠受持者,即是以佛莊嚴而自莊嚴也。
故玉琳琇國師常持此經(jīng),及此佛號,以是禪教律凈之總持法門。故受持者或生凈琉璃世界或生極樂世界,待至豁破凡情,圓成圣智,則直契寂光,東西俱泯,而復東西歷然。隨愿往生,則與彌陀、藥師同歸秘藏,是名諸佛甚深行處。(節(jié)錄自 印光法師 藥師如來本愿經(jīng)重刻跋)
- 印光大師:心凈就能往生凈土
- 印光大師:念佛發(fā)光屬于魔境
- 印光大師:居士是什么意思?居家修道之士
- 印光大師:教人念佛則往生品位很高
- 印光大師:家長應該如何教導孩子?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大安法師:懺除業(yè)障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 印光大師:念佛人靜坐時也必須念佛
- 印光大師:念佛不能懇切的原因是什么?
- 仁德上人:心懺歌
- 印光大師: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超出因果之外
- 大安法師:懺除三障諸煩惱是哪三障呢?
- 印光大師:如何祭祖?祭祖用素
- 印光大師:念佛法門只要具足信愿持佛名號就可以仗佛慈力
- 印光大師:生病時除念佛求接引外,不起一念
- 印光大師:一切法門都是依仗自力
- 本源法師:做錯事不懺悔,只會帶來更大的危害
- 印光大師:文殊菩薩證一真法道,超十地圣德
- 印光大師:禮拜佛菩薩時心中默念或開口稱念都可以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靜波法師:突破就會升華而解脫 否則即被束縛和困擾
- 仁清法師:什么是誹謗正法?
- 靜波法師:皈依三寶減輕業(yè)障
- 正凈法師:禮佛發(fā)愿懺悔文
- 仁清法師:怎樣念佛號才得力?
- 本源法師:學佛次第很重要 必須注重聞思修!
- 廣超法師:怎樣理解“涅槃寂靜”?
- 慧廣法師:怎樣才能讓自己的事業(yè)蒸蒸日上?善緣不斷?
- 覺真法師:不是犧牲也非放棄,給與是一種生命力
- 杜一心:為什么達摩禪法在北朝受到明顯排擠?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shù)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印光大師]心凈就能往生凈土
- [烏龍茶]漳平水仙是什么茶,怎么制作出來的?
- [禪宗五家]萬松行秀是怎樣使曹洞宗宗風大振的?
- [哲理故事]忍耐記心間,煩惱不沾邊
- [宗門故事]是法平等,惟政禪師的慈悲
- [佛與人生]追著別人的幸福跑,你永遠不會幸福
- [佛學常識]法相宗緣何而來
- [其他漢傳法師]眾生的自性又叫佛性,具備不缺不少的了了常知
- [普洱茶]普洱茶的名字是怎么來的?普洱茶名的來歷
- [禪宗典藏]《指月錄》是怎樣一部禪門經(jīng)典?
- [佛經(jīng)故事]世上沒有單獨存在的東西
- [哲理故事]常釋懷,做人何必太較真
- [佛與人生]不要用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
- [佛學常識]什么是六相
- [其他漢傳法師]一計漂亮常知歌
- [紅茶]古樹紅茶的功效、作用與工藝
- [禪宗五家]臨濟宗在元代保持著怎樣的規(guī)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