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問答--用智慧來化解煩惱
居士:師父慈悲,弟子在工作中經常遇到一些困惑。如果讓工作平平庸庸的,我自己也說服不了自己,但職位一直往上升,又招來很多嫉妒和是非。
首先你做這件事時的動機是什么?你要體現人生的價值,這個沒錯,但是這里面不要有名利的思想。只要是我們做的這件事為國家、為人民創(chuàng)造財富等等,這就是我們在世間的人應該的。佛在經中說在家的菩薩應該怎么作?那就是“菩薩在家,當愿眾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就是我們知道了因緣所生法以后,應該因上努力,果上隨緣。如果在這么多人當中,我就一定要比你強,就這個思想已經把自己推到一個痛苦上面了。做任何事情,我們都要隨緣。能做的,我一定要積極地去爭取,而不要在乎別人對我們說什么,但是在做的當中,也要注意到不要去傷害別人。同樣這么多路,也留給別人一條路可走。
像深圳有一個茶館一樣,當時剛開沒多久,一下子街上開了好幾家同樣的茶館。他們就慌了,這怎么辦?都開了以后,我掙不了錢。我說那你們不是佛子,佛弟子的發(fā)心,就是因為我作起了素餐,希望在我的帶動下人們都來做,我很高興的。后來他們思想一轉變,開了好幾家他也沒倒塌,為什么?他的思想正確了,就是他有一個利益眾生的思想作主導。我們就要學任何事情一定要有意義的,做的當中不可能沒人說,就是做一件善的事情也不是說大家都會支持的。所以做企業(yè)要有慈悲的精神,無我的手段。就像你們世間人也說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但是我們在做的當中也一定要照顧到大家,能幫的就幫,有時候退步原來是向前的。
作事時要發(fā)愿,祈請三寶加被,給弟子智慧和力量!如果做的這件事情對眾生是有利益的,讓善緣聚會!如果對眾生沒有利益那就隨緣去了。還要建立正確的人生觀,你要真的學佛,首先要對三寶要有信心;對你所做的事情要有熱情,而且敢于去承擔,不要怕吃苦,堅持到底,這樣任何的事業(yè)都能成功。
像我們就是對三寶充滿信心;對菩提事業(yè)有這份熱情;為了眾生敢于承擔;我們出家人如果不出家,就和你們在家人一樣照樣可以搞企業(yè),為什么我們放棄了這些,就是為了更好的為眾生服務。這就是得失之心處世難,不得不失自坦然;貧w無求心自在,原來心安一切安。本來我們做事也是讓我們得到一種快樂,如果我們每天苦苦惱惱的跟人去爭呀、搶呀,那就失掉了我們做事的意義。
居士:師父,這個誦經也好,念佛號也好,是天天不斷還是偶然。
如果是功課就不可能斷,只要你每天早晨起來就那么幾句話:南無佛!南無法!南無僧!三寶加被弟子!給弟子智慧和力量!令弟子一切善愿成就!弟子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就這么兩句話念不了?晚上念南無阿彌陀佛!弟子今天說錯的,做錯的,想錯的皆悉懺悔!“南無阿彌陀佛...”十句,不可能連這點時間也沒有。
居士:師父,誦《地藏經》,沒有那么長時間。
誦《地藏經》這個不是常課。我剛才教的皈依三寶,這是根本。你每天最起碼保證早上發(fā)愿,晚上懺悔。但是你有時間了就要誦經,比如:今天星期六不上班可以誦一部《地藏經》,你還可以誦其他的經,就是作為不定的功課。我們有時間就要看經、誦經,但早晚這十句阿彌陀佛天天堅持應該可以吧!如果你這一生就是每天早晨念:南無佛!南無法!南無僧!晚上念十句阿彌陀佛,保證不會墮落惡道,如果你有愿往生西方,一定會往生的。這個有經典為證的。
如果還有時間,想再念得多一點,你就再念上二十句,如果還可以多念,一百零八句。回向文很簡單,念完阿彌陀佛,就回向萬善同歸西方極樂世界南無阿彌陀佛!就是我今天所做的一切善,都回向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就可以了。如果你還想念的多一點,就念:愿生西方凈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ㄩ_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你說我還想再長一點,就念: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九品度眾生,威德無窮極。我今大皈依,懺悔三業(yè)罪,凡有諸福善,至心用回向。愿同念佛人,感應隨時現。臨終西方境,分明在目前。見聞皆精進,同生極樂國。見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無邊煩惱斷,無量法門修。誓愿度眾生,總愿成佛道。虛空有盡,我愿無窮。虛空有盡,我愿無窮!
這就是根據你的時間、能力就來作就可以了。
那么多佛,十方三世佛為什么說阿彌陀第一?要念阿彌陀佛呢?因為其他的諸佛沒有像阿彌陀佛的愿,阿彌陀佛發(fā)了四十八愿都是說怎么來幫助我們,最后告訴我們,只要你能念我,假如在你臨命終時,我一定到跟前接你,所以諸佛當中念阿彌陀佛。
五戒,你先從一條戒開始做起,不要五戒一下子都受,五戒當中總有一條你能持吧?不殺生、或是偷盜,應該可以的吧?五戒不管你受的戒多,受的戒少,他都是種的做人的因,但是五戒你都受就圓滿了最好。不能全部都受,有一分的,有少分的,有多分的。你先從一條戒開始受,受持五戒,最起碼我們有一個做人的保證。實際五戒都能持,你要懂得持戒的話,他有上品罪、中品罪、下品罪。實際就是你不受戒,你做了殺、盜、淫、妄這四件事,你看國法也制罰的,但是國法是輕重不同了,就是只要你做了這四件事,遵循因果律,你肯定要受報的。
佛為什么制戒?就是知道做這四件壞的事情要墮落地獄、餓鬼、畜生的,佛說:孩子,你來,我保護你!你來受戒,你受了五戒就可以免墮地獄、餓鬼、畜生。殺生,殺人才犯重罪的,中品就是殺非人,一般我們都不會去作的,還得是故意殺,一般都不會了。誤殺的話都可以懺悔清凈。找一位師父:我某某今天不小心踩死螞蟻了,我今向師父發(fā)露懺悔。師父說:更不敢做。
人家都說打妄語不敢受,實際敢受。打妄語有大妄語還有小妄語。大妄語就是欺騙人的,為了騙錢說:我是佛!我是菩薩!一般我們都不會犯到。小妄語就是比如今天來五臺山了,告訴他去綿山了。按道理不應該打,但是想來得不行,就打一個小妄語吧,雖然是善的心,還是個妄語,小妄語能懺悔的。
像飲酒戒,雖然它的性體不是惡的,但是常常喝酒一個損傷身體不說,容易喪失智慧,也容易犯殺、盜、淫,你看那些下水的人,好多不都是因為喝了酒,酒后控制不住自己,容易犯大過,所以雖然世間人不認為喝酒是件壞的事情,但是佛遮止,因為它容易使你喪失智慧,所以不讓喝。所以可以先從一條戒開始受,如果能做兩條就受兩條,慢慢的以后成熟了,五戒就可以全受。
居士:不喝酒是一瓶不能喝,還是十瓶,醉酒。
這個從制戒上面來說,如果受了五戒就一滴酒也不能喝,佛說你拿一個草棍點上那么一滴放到嘴巴里也不可以,除了你有病,其他的藥不能代替酒,你可以來用,如果不是這樣就不允許。(居士:做菜的時候放酒)如果你要是受這條戒的話不應該。但是如果你出去吃飯不知道他放了,不犯的。
居士:像我們這些沒有受戒的,但是喜歡佛法,學習佛法的,工作當中喝酒。
你沒有受戒,那你喝。但是你就要控制住,要少喝。
居士:佛教里有三凈肉可不可以吃?
那是佛的一種方便,因為有人做不到不吃肉,所以就開個方便。吃肉不屬于正式的殺生,但是他沾了殺生的份,是間接的一種殺生。因為如果你不吃肉的話,世界上不就沒有殺生的人了嗎?就像有時候痛苦的一些事情,比如被害的人正好是你朋友,你跟上去絞刑了,那就是過去他殺生的時候,你幫忙了,它也是有這些關系在的。
居士:師父,像我們初學佛法的人,是每天都去上香拜佛,還是初一、十五去拜,或是心到就可以了?
師父:學習佛法的形式是非常靈活的,根據你自己家的情況來決定,不要求一定要怎么樣作。如果家里沒辦法供佛像,早晚可以念十聲阿彌陀佛號,或者念三皈依:南無佛!南無法!南無僧!心到就可以了。但是這樣時間久了,因為沒有佛堂,久久地不去禮拜,慢慢就和佛疏遠了。如果有佛像,就會常常提醒我們:本來我們沒想到要拜佛,但一看到佛,自然就會生起恭敬佛的心。這樣就借助于佛像來督促我們,不讓我們懈怠。所以如果有條件,最好是設佛堂,沒有條件,心到就可以了。每天早晨洗涮了以后,靜靜地站到那:南無佛!南無法!南無僧!三寶加持我,給弟子智慧和力量。但是如果有儀式,就又不一樣。從事相上,像我們敬一枝香,恭敬心就在里頭。又借助于上香,提起我們的心,來修我們的福。如果沒有事相上的東西,你心里怎么能靜?
居士:師父,請問一下,家里供佛,是坐北朝南,還是坐西朝東?
答:這沒有要求一定的位置,如果你覺得最好的地方,供佛就可以了,沒有具體的規(guī)定。但我們寺廟里供佛的格式,一般是按咱們中國皇宮里恭敬的位置來供的,大多都是坐北朝南。像印度的寺廟里,就不一定都是這樣的。
居士:是供釋迦牟尼佛好,還是供菩薩好,比如供觀音菩薩?
師父:佛教里有很多的佛菩薩,每個人的因緣是不一樣的,有的人看見觀世音菩薩就覺得很歡喜,有的看到釋迦牟尼佛覺得歡喜。這就是自己與哪尊佛有緣,和哪尊菩薩有緣,你供就可以了。
為什么要供釋迦牟尼佛呢?作為人,我們都應該有報恩的之心。在佛教里,釋迦牟尼佛是我們的根本老師,雖然有有很多的佛,阿彌陀佛、藥師佛等等,但是誰告訴我有這么多的佛呢?是釋迦牟尼佛!所以我們不管供什么佛菩薩,都希望能供上我們的本師,才供其他的佛菩薩。供多尊菩薩沒有問題,供一尊菩薩也很好。但是你要知道,每尊佛菩薩有各自現的相不同,這是代表的一種啟迪人們智慧和慈悲的方式,都是啟迪我們的這顆心。
像觀世音菩薩,為什么我們念“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菩薩的愿力,就是要給予大家快樂,解除大家苦難。不管何時,只要念菩薩,菩薩都隨時現身。所以觀世音菩薩有三十二應身,十二大愿。三十二應身,就是不管你當官,或者當農民、工人、醫(yī)生,只要你需要幫助,菩薩都會現身一個你能接受的人來幫助你,這是他的愿。所以當我們拜觀世音菩薩的時候,實際也是應該學觀世音菩薩的慈悲,他代表了一種慈悲的精神。
像五臺山文殊菩薩,在佛教里是代表智慧的。在世間,我們學習有分學科系。但是這些菩薩不一樣,他每科都通,只是表現的方式不一樣。愿意學觀世音菩薩的,就學觀世音菩薩,覺得我愿意學文殊菩薩,就學文殊菩薩。實際你學觀世音菩薩,你求智慧,也會有智慧的。你念文殊菩薩,你求慈悲,也會的。只是菩薩的表相不一樣而已。
尤其到了我們中國,四大名山,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峨眉山是普賢菩薩的道場;普陀山是觀世音菩薩的道場;九華山是地藏菩薩的道場。這個就更明顯的表現出來佛教的四種精神:智慧、實踐(就是行力)、慈悲、大愿。
實際也是告訴我們,一個人的生活當中,如果你具足了智慧,就像我們學到了理論,你又肯去實踐,這樣一個理論聯系實際的人,是個什么樣的人,肯定是一個了不起的人。文殊菩薩,有很多種,但最多見的是騎獅子的文殊。獅子在眾獸當中,吼聲最大,代表文殊菩薩的智慧,喚醒沉迷的眾生,讓眾生不要再處在愚癡的狀態(tài),做殺盜淫妄的事情。佛告訴我們,自己造作的業(yè),要遵守因果規(guī)律,承受果報的。所以有智慧的人,就讓你遠離惡法,菩薩給你這樣的智慧。文殊菩薩手中持的寶劍就代表他智慧的鋒利,可以斬除我們種種的煩惱。
普賢菩薩騎的大白象,象的腳印在眾獸中是最大的,一步一個腳印,就表示踏踏實實地實干。你有了智慧,又肯照著佛告訴你斷煩惱的方法,來解決自己的疑惑等等。想想世界上什么人最快樂?能用智慧解決煩惱的人最快樂。如果你總有煩惱不能解決,就會越積壓越多,是不是?你有智慧了,你就能解決生活當中實際的煩惱,就會逐步的輕松快樂起來。好了,你得到了解除煩惱的方法,是不是不要自己單單享受這種自在快樂?是不是應該分給他人一點,分給我的家人、朋友,以及一切有緣的眾生?所以就要學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去幫助別人。我不單單幫助一位、兩位,我要幫助所有的眾生,就像地藏菩薩一樣,只要還有一個眾生在受苦,我也要發(fā)愿去幫助他,所以,地藏菩薩,就是大愿。
大智、大行、大悲、大愿,這就代表人如果有了這四種精神,你的人生一定是快樂自在。
我們那有位老書記,他對我說:我不懂得學佛,但是我就知道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我說:實際你雖然不懂,你還真在學佛。
他說:我怎么在學佛?
我說:佛就是覺悟了的人,覺悟了的人,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全心全意就是不自私的人。不僅為人民服務,我們還為小豬、小貓,一切有情的,都希望他能夠離苦得樂。你看你前半部分都做到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了么。
要懂得這個,就知道快樂,不是一味的獲取。很多時候,當我們去努力奉獻的時候,就會得到內心的快樂。
我常常舉那個例子:
李連杰,他是個佛教徒,老給人東西。慢慢人家說,這是誰給的?人家說,李連杰給的。他突然開悟了,當我布施的時候,人們才知道有個李連杰,我要不布施的話,誰知道那是李連杰給的。
佛教里所說的快樂,都是在奉獻中得到的。你越有束縛,越狹隘,快樂就越減少。像我前幾天說的:
愛因為自私而狹窄,愛因為愚癡而損害,
愛因為包容而歡快,愛因為無疆而大愛。
要有一個歡悅的心。和家人朋友一起,大家都互相提攜。多學習佛法,并在生活中運用,一定會得到很大的利益。
居士:是,謝謝師父!
- 上一篇:文殊菩薩給你智慧和吉祥
- 下一篇:修行從點滴開始
- 如瑞法師:把苦難當成老師,苦難皆是助道緣
- 證嚴法師:善是什么?
- 弘一法師/慶裕:放低心態(tài),才能吸納智慧
- 弘一法師/慶裕:修養(yǎng)美德是智慧
- 弘一法師/慶裕:智慧由心生
- 弘一法師/慶裕:思考才能得智慧
- 弘一法師/慶裕:簡樸滋養(yǎng)智慧
- 弘一法師/慶裕:放下虛妄修自身
- 弘一法師/慶裕:保持天性中的智慧
- 弘一法師/慶裕:好心態(tài)是大智慧
- 弘一法師/慶裕:真智慧巧生活
- 弘一法師/慶裕:境界滋養(yǎng)智慧
- 弘一法師/慶裕:心念不亂 煩惱自斷
- 弘一法師/慶裕:善悟才是真智慧
- 弘一法師/慶裕:不要被煩惱迷惑心智
- 弘一法師/慶裕:不炫耀是大智慧
- 弘一法師/慶裕:最精進的智慧
- 弘一法師/慶裕:最通透的智慧
- 星云大師:為什么說人有二種,法無二法?
- 星云大師:什么是曹溪大師的修行法門?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淺釋
- 如瑞法師:把苦難當成老師,苦難皆是助道緣
- 慈莊法師:人有三事勝過諸天
- 慈莊法師:為什么要把功德回向給別人?回向的意義
- 慈莊法師:阿難問佛陀的四個問題
- 白云禪師:無明的突破是否牽涉所知障?
- 白云禪師:福德與功德有何差別?
- 白云禪師:“法相假立”的法義是什么?
- 證嚴法師:善是什么?
- 一誠法師:為什么嗔心“第一難治”,如何治嗔恨心?
- 本源法師:善的標準是什么?
- 弘一法師/慶裕:心地坦然才能恰到好處
- 如瑞法師:發(fā)愿后要做到不忘初心,不偏離目標
- 虛云老和尚:虛云老和尚:見佛、聞法、遇善知識之難
- 濟群法師:世上沒有壞人壞事會怎樣?怎么才能包容所有人?
- 靜波法師:突破就會升華而解脫 否則即被束縛和困擾
- 仁清法師:什么是誹謗正法?
- 靜波法師:皈依三寶減輕業(yè)障
- 正凈法師:禮佛發(fā)愿懺悔文
- 仁清法師:怎樣念佛號才得力?
- 本源法師:學佛次第很重要 必須注重聞思修!
- 廣超法師:怎樣理解“涅槃寂靜”?
- 慧廣法師:怎樣才能讓自己的事業(yè)蒸蒸日上?善緣不斷?
- 覺真法師:不是犧牲也非放棄,給與是一種生命力
- 杜一心:為什么達摩禪法在北朝受到明顯排擠?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如瑞法師]把苦難當成老師,苦難皆是助道緣
- [紅茶]紅茶有養(yǎng)胃暖胃的功效嗎,胃寒的人可以喝嗎?
- [禪宗文化]良價《悟道詩》的禪意
- [人物故事]一祖摩訶迦葉尊者的故事
- [哲理故事]跨越心障,把握命運
- [佛與人生]什么是貪心?
- [佛學常識]什么是水陸法會?
- [星云大師]休將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過失揚的解釋
- [紅茶]紅茶和綠茶的功效一樣嗎?
- [禪宗文化]石頭希遷的禪風對后世有何影響?
- [哲理故事]與其埋怨,不如踏實做好每件事
- [人物故事]佛陀十大弟子之解空第一的須菩提
- [佛與人生]快樂就是好運
- [佛學常識]水陸法會是一個什么樣的法會?水陸法會的由來與介紹
- [星云大師]善似青松惡似花,看看眼前不如它的意思
- [紅茶]紅茶的英文名稱是什么?
- [禪宗文化]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的禪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