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社會責任

  當今全球都面臨著金融危機、能源危機、氣候危機、恐怖主義威脅、宗教種族沖突、甲型H1N1流行,整個世界孕育著一種不安和的氣氛。履行佛教的社會責任,締造世界的和平與繁榮,構(gòu)建和諧世界,是時代賦予佛教的神圣使命。中國佛教界近年就連續(xù)舉辦了兩屆世界佛教論壇,旨在弘揚“和合”精神彰顯慈悲情懷,凈化人的心靈,促進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和諧共生。

  一、佛教承載文明,促進社會文明的責任

  佛教倡導上報四重恩,即:父母恩、國土恩、眾生恩、三寶恩。其中報眾生恩,就是為人民服務。國土恩,就是報答國家的關愛之恩。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等教義,五戒十善等戒律與現(xiàn)代我國社會主義道德規(guī)范相融通。如五戒不殺生體現(xiàn)了人類應對一切生命的同情與尊重,是自他一體的生命哲學;不偷盜體現(xiàn)了人類的正確的財富觀和取得財富的合理性;不邪淫體現(xiàn)了人倫交往的純潔性,是維護家庭穩(wěn)定安樂的保證;不妄語體現(xiàn)了人的誠信準則和人格品行的端正。這些足以有利于社會的和諧與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有利于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fā)展。

  “四攝六度”的實質(zhì)是在深入眾生,投入社會活動,利益眾生,凈化心靈,不為自己求安樂,但欲救護諸眾生,足以培養(yǎng)人們具有赤膽忠心,為國為民的無私奉獻精神,足以對民族的振興、世界的和平、經(jīng)濟的發(fā)展起著重大作用。佛教提倡道德勸化、淳化世風、凈化人心來構(gòu)建和諧社會,促進人類精神文明,是佛教對國家和社會義不容辭的責任。

  二、發(fā)揚佛教慈悲喜舍的傳統(tǒng),承擔濟世度人的責任

  承擔慈悲濟世的社會責任是佛教與社會最好的互動,在和平與發(fā)展仍然是時代的主流的前提下,佛教更應順應時代的潮流,積極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高揚人間佛教的偉大旗幟,踐行佛陀慈悲濟世的情懷,以弘法是家務,利生為事業(yè),更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思想來回報社會,服務人群,積極投身到有益于民眾的各種慈善事業(yè)中,如:海嘯、雪災、汶川地震,佛教界積極捐款、捐物,幫助災區(qū)渡過難關,真乃災難無情人有情,佛門有愿,大愛無疆。我們決不辱使命,真正起到扶危濟貧、賑災救難的作用,為國家的繁榮富強,為人群的安樂和諧貢獻特有的力量。

  三、佛教的平等精神,促進世界的和平

  眾所周知,在歷史上,因為佛教的學習和交流,促進了中華民族和韓國、日本各民族的來往,帶動了文化科技的交流,推動著國家間的和平、互利,佛教的民族平等觀,是沒有國界的,所主張的民族平等,不局限于本國的民族之間,亦包括了整個世界所有的民族。實則佛教所提出的民族平等,正是要超越國族的界定,因為佛陀是要平等救拔一切眾生的。民族的不平等之區(qū)分,從古到今都影響著世界的發(fā)展,對今天全球化進程也同樣有著很大的阻礙。作為最早提出民族平等的佛教,無論從理念還是實際修證上,都一直致力于消除這種不平等的現(xiàn)象。如釋迦牟尼佛應化的印度,就是一個等級森嚴的不平等社會,有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四姓的等級之分。試想,如果我們的世界各個民族都能夠平等相處,不去妄執(zhí)優(yōu)劣高下,于諸眾生其心平等,無有貴賤尊卑之異類,歷史上的戰(zhàn)亂何從而起?今天仍為全球關注的局部民族沖突、民族糾紛,從何而起?當人類真正有一天,通過佛陀的指引,以佛教的理念,于諸眾生起平等心。我想,我們的世界那時必將是一個和美的人間凈土。

  四、佛法是挽回世道人心的一劑良藥

  佛教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教導,是挽回世道人心的一劑良藥,能軟化眾生的剛強秉性,讓人明了因果,收斂言行。為促成社會風淳俗美,印光大師常以“敦倫盡分、閑邪存誠”之語告誡世人,要求父親慈愛兒子,兒子孝順父親,哥哥友愛弟弟,弟弟敬重哥哥,丈夫?qū)ζ拮雍蛺,妻子對丈夫順從,主人對仆人仁愛,仆人對主人忠誠,各自恭敬地盡到自己的本分,不計較他人對我是不是盡到本分,我總要盡到我的本分。能對家庭以及社會盡到自己的職責和本分,這就叫作善人。還要防止自己的靈魂深處產(chǎn)生邪念,保存一顆真誠的心,使身口意三業(yè)向善靠攏,當生成就圣德君子。

  以上可以看出,佛教的教化功能涵蓋了世、出世間諸法,具有不可代替的無上價值。廣大佛教徒在完善自我的同時,應以身作則,恪盡本分,當為眾生樹立榜樣。依照契理契機的原則,以敢于擔當?shù)木瘢敛华q豫擔負歷史賦予我們的社會責任,將佛法的價值和功用,最大地惠澤于眾生,并成為和諧社會、造福人類的精神支柱。在造福于民眾與社會的同時,更好地推動我國經(jīng)濟的繁榮與發(fā)展。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