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

《無量壽經》全稱《佛說無量壽經》,亦稱《大阿彌陀經》(參閱漢譯版本),是凈土宗的基本經典之一,為“凈土五經一論”中的一經,凈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該經中找到理論依據。經中介紹阿彌陀佛(無量壽佛)所發(fā)諸大愿(依版本不同而數量不一,最多為四十八愿...[詳情]

《無量壽經》要旨

\

  ——四十六年十一月三十日于臺南大仙寺講經圓滿開示——

  《無量壽經》經文已經講畢,由于此經系凈宗三經中之根本經,故再為概談數語。凈宗有三經一論:曰《無量壽經》、曰《觀無量壽佛經》、曰《阿彌陀經》;一論即《往生凈土論》。三經以《無量壽經》為根本,《觀經》為演繹此經之觀想行,小本乃此經之縮寫,《往生論》系集此經之精華。凈宗行人,于此大經宜諦觀審思,決志修持,必定‘萬修萬人去\’。然而今世‘念佛人如牛毛,往生者如麟角’,此何故?未讀此經,不知彌陀因地愿行,果地成就,及其攝引十方眾生往生彼國之慈悲方便故也。試觀我國人為何尊重孔子,因人人曾讀《四書》、《五經》及孔子家語,識知孔圣偉大故也。又國人為何敬仰關公,因有《三國演義》流傳民間,人人知其忠義,遂生恭敬故也。今之念佛行人,少讀經教?v然讀經,又只持小本,對彌陀‘所行\(zhòng)’、‘所成\’、‘所攝\’,知焉不詳,于是信不真,愿不切,行不專一,又何怪念佛者多,往生者少,辜負我佛一片慈悲,可嘆!可嘆!今為使諸仁者了解全經意旨,作進一步研究,便生信愿行起見,謹將全經要旨,分作八節(jié)說明如次:

  一、明信佛智—即對佛的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須生深信,不得懷疑。如經中所說,若有眾生不了佛智,于佛勝智疑惑不信,然猶信罪福,修習善本,愿生其國,此諸眾生,命終之后,生彼邊地,壽五百歲,不見三寶,無由修習善本。故知對佛智慧生疑惑者,為失大利。古德云:‘信為道源功德母\’、‘佛法如大海,唯信為能入’、唯識家說:‘信攝善法者\’,這些尚屬一般理論,若依凈土宗說來,只要深信切愿,稱念佛名,便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此話乍聽起來,似難深信,但細加研究,確有至理,且以此證諸古今往生事跡,歷歷不爽,此何故?因賅果海,果徹因源故也!此一法門,甚深難測,等覺菩薩,略知少分,其余聲聞緣覺以下,難思難議,唯深信而已。故經中說:‘是故應當明信諸佛無上智慧\’,明信佛智才可得度。

  二、廣發(fā)大愿—凈土三經雖均贊凈土,可是各有各的重點:《觀經》側重觀,小本偏重持名,此經則著重發(fā)愿。試看經中詳敘彌陀因地——法藏比丘發(fā)四八大愿后,歷劫修持,而其所行、所成、所攝,無非出自愿海。彼佛以愿力成就一切,攝引眾生往生彼國,眾生以發(fā)愿求生彼國,佛愿生愿,協(xié)同一致,如函蓋相合,如水乳交融,感應道通,決定有愿必遂。此經說三輩往生,無論上中下輩,均須發(fā)菩提心,故知發(fā)愿之重要,高于一切,應當處處時時,照顧愿心,唯求愿生西方,成佛度生。

  三、一向專念—《阿彌陀經》重一心不亂,此經重一向專念。一心不亂之意,《阿彌陀經》已有詳明,今講一向專念。一向者,約時間和空間兩層解釋,以時間論,即自始至終,綿延不斷也;以空間論,即對準一個方向,絕不偏差也。專念者,專心系念西方極樂世界求愿往生也,經中說: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修諸功德,愿生彼國,此等眾生,臨壽終時,無量壽佛,與諸圣眾,現其人前,即隨彼佛往生其國。我常聽到一般念佛之人說道:‘我已念佛幾年幾年了,總未能得到一心不亂,恐怕不得往生吧!’言下大有無限疑慮之意。一心不亂之境界固高,但不容易念到,而易生退轉;若平日一向專念,不問一心與否,亦不問往生品位高下,但盡此一生,一向專念求生凈土,當決定得生。永明祖師說:‘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這是最穩(wěn)當最可靠的良策。

  四、修諸功德—凈土門中,分正行與助行,念佛為正行,其余六度四攝等為助行,念佛固然重要,修諸功德亦決不可少,念佛與修功德就猶如鳥的雙翼,很多人不了解念佛法門,以為念佛的人,只要念一句佛號求生西方,別的如布施呀!做功德呀!看經書呀!......種種都不要了,這是天大的錯誤。我們念佛行人,必須正助兼修,力改前非,若存心誹謗念佛行人,拿此來作攻擊的口實,當造無間罪業(yè),不可不慎。試看本經說法藏比丘發(fā)過四八大愿之后,亦嘗‘自行六波羅蜜,教人令行,無央數劫,積功累德’,才得成就莊嚴凈土。又此經說,三輩往生,其上輩中輩者,皆要修諸功德。不過這里所須注意的,即雖修諸功德,仍應一向專念彌陀,才得往生。

  五、至心回向—所謂至心回向,是要你以至誠心,懇切回向所修功德,不是叫你隨聲附和念念回向文而已的回向;卣呋剞D,向是歸向。細分來說,共有四義:(一)回因向果:念佛為因,往生為果。(二)回自向他:己要得度,先發(fā)心度人,將所修功德,回向一切眾生,共成佛道。(三)回小向大:回小乘自利行歸向求愿上品往生,成佛度眾。(四)回事向理:將事相的三業(yè)念佛,回向于理性的一真法界,情與無情,同圓種智。若拿記賬來比喻,念佛如記流水賬,回向如結總賬。印光法師說得最透徹:‘回向者,以己所修念誦種種功德,若任所作,則隨得各種之人天福報。今將所作得人天福報之因,回轉歸向于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作超凡入圣了生脫死,以至將來成佛之果,不使直為人天之福而已。’故須將平日一念之善,一行之益,悉皆回向法界;叵驎r須發(fā)至誠心,才有大功德,如此經說:‘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其國,即得往生。’故知至心回向,是非常要緊的。

  六、唯求往生—唯求往生與發(fā)大誓愿有分別。發(fā)宏誓愿是廣義的度己度人,唯求往生是專一的求生凈土。我們平日無論動靜語默,時時刻刻,都要檢點一心,唯求愿生西方凈土,久而久之,自然生起欣求之心,由于欣求往生西方,遂激起厭離娑婆之念。經中佛語彌勒:‘人能自度,轉相拯濟。至心求愿,積累善本。雖一世精進勤苦,須臾間耳。后生無量壽國,快樂無極。’(夏蓮居會集本)長與道德合明,永拔生死之本。能作如是想者,對世間名利自然淡薄,亦不生煩惱,可說是獲益無量。你們不信,請自己嘗試看!久而久之,自會明白。復次能唯求往生者,信愿行三,自然真切。

  七、拯濟群萌——群萌系包括有情的動物和無情的生物而言。何以能拯濟群萌,這就靠以無分別智,行平等慈悲,若有分別心就不能達到平等一例了。佛法教人以平等心行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慈是予樂,就是要人不分親疏,一律以三輪體空,平等施與歡樂;悲是拔苦,同體大悲者,即是視眾生之苦,好像自己的痛苦一樣而拔救之。有此等大慈大悲之精神,才能拯濟群萌。不但如此,即一草一木,亦不得無故折傷。古有草系比丘故事,說一比丘遇賊,遭賊洗劫之后,被用一根生草系縛,此比丘因不愿掙扎脫逃,致生草斷折,寧愿站立終日,由此可知佛教拯濟群萌,系將有情無情均包括在內。至于亂殺生靈,教內絕對禁止,昨日講經時已有詳言,今不贅說,實在應有平等普濟之懷,這才與阿彌陀佛愿心相應。

  八、圓成佛果—《華嚴經》八十卷最后一品—〈普賢行愿品〉十大愿王導歸極樂,彼經含意,蓋謂證得‘智同諸佛\’的等覺菩薩,當回向往生西方凈土,才能即生圓成佛果!度A嚴經》廣博淵深,系佛為諸法身大士說成佛之法門,素稱諸經之王,而今此經卻是《華嚴》之縮影。何以故?試觀此經序分中敘此一法門開演之際,十方世界不可稱計菩薩摩訶薩一時來會,隨喜大法,便可證明所說非妄。又此經常說,十方世界恒河沙佛國無量無數諸菩薩眾,皆悉往詣無量壽佛所,恭敬供養(yǎng),聽受經法,得蒙授記?芍私浤私右仙根器,旁引中下之機,其他各宗豎出三界,需時久遠,唯此凈宗帶業(yè)往生,一生成辦。若想一生圓成佛果者,于此法門,須力求之。

  今此講經法會,順利圓滿,當報佛恩。諸仁者起立合掌回向,下座禮佛。

  (弟子廣化記)

  ——文曾刊于《中國佛教》月刊——

精彩推薦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