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林僧寶傳 第二十八卷
禪林僧寶傳 第二十八卷
法昌遇禪師
禪師名倚遇、漳州林氏子也。為人奇逸、有大志。自剃發(fā)受具、即杖策游方。名著叢林。浮山遠禪師、嘗指以謂人曰。後學行腳樣子也。辭遠謁南岳芭蕉庵主谷泉。三至三遭逐、猶謁之。泉揕之曰、我此間、虎狼縱橫。尿床鬼子、三回五度、來覓底物。遇曰、人言庵主見汾州。泉乃解衣抖擻曰。汝謂我見汾州、有多少奇特。遇即禮拜、問曰。審如庵主語、客來將何祗待。泉曰、云門胡餅、趙州茶。遇曰、謝供養(yǎng)。泉曰、我火種也未有。早言謝、謝什么。遇乃去、至北禪賢禪師。問曰、近離什么處。遇曰、福嚴。曰、思大鼻孔長多少。遇曰、與和尚當時見底一般。曰、且道老僧見時長多少。遇曰、和尚大似不曾到福嚴。賢笑曰、學語之流。又問、來時馬大師健否。遇曰、健。曰、向汝道什么。遇曰、令北禪莫亂統(tǒng)。賢曰、念汝新到、不欲打汝。遇曰、倚遇亦放過和尚、乃罷。遇因倒心師事之。時慈明禪師、住興化、過賢公室。遇侍立、看其談笑。賢曰、汾陽師子、可殺威獰。慈明曰、不見道、來者咬殺。賢曰、審如此。汾陽門下、道絕人荒耶。慈明舉拂子曰。這個因甚到今日。賢未及對、遇從旁曰。養(yǎng)子不及父、家門一世衰。賢呵曰、汝具什么眼目、乃敢爾。遇曰、若是咬人師子、終不與么。慈明將去、至龍牙像前。指以問遇曰、誰像。遇曰龍牙。慈明曰、既是龍牙像、何乃在北禪。遇曰、一彩兩賽。慈明曰、像在此、龍牙在什么處。遇擬對、慈明掌之曰。莫道不能咬人。遇曰、乞兒見小利。慈明呵逐之。賢公除夕、謂門弟子曰。今夕無可分歲。共烹露地白牛。大家圍爐、向榾柮火、唱村田樂。何也、免更倚他門戶、旁它墻。乃下座。有僧從後大呼曰、縣有吏至。賢反顧問所以。對曰、和尚殺牛、未納皮角耳。賢笑擲暖帽與之。僧就拾得、跪進曰。天寒還和尚帽子。賢問遇曰、如何。遇曰、近日城中紙貴、一狀領過。後還江南、再游廬山、寓止圓通。時大覺璉公、方赴詔。辭眾曰、此事分明、須薦取。莫教累劫受輪回。遇問曰、如何是此事。曰薦取。遇曰、頭上是天、腳下是地。薦個什么。曰、不是知音者、徒勞話歲寒。遇曰、豈無方便。曰、胡人飲乳、反怪良醫(yī)。遇曰、暴虎憑河、徒夸好手。拍一拍歸眾。後游西山、睠雙嶺深邃、棲息三年。與英邵武、勝上座游。應法昌請、決別曰。三年聚首、無事不知。檢點將來、不無滲漏。以拄杖畫一畫曰。這個且止、宗門事作么生。英曰、須彌安鼻孔。遇曰、臨崖看滸眼、特地一場愁。英曰、深沙努眼睛。遇曰、爭奈圣凡無異路。方便有多門。英曰、鐵蛇鉆不入。遇曰、有甚共語處。英曰、自緣根力淺、莫怨太陽春。卻畫一畫。宗門且止、這個事作么生。遇欲掌之。英約住曰。這漳州子、莫無去就。然也是我致得。法昌在分寧之北。千峰萬壑、古屋數(shù)間。遇至止安樂之、火種刀耕。衲子時有至者、皆不堪其枯淡。坐此成單丁。開爐日、輒以一力撾鼓。升座曰、法昌今日開爐。行腳僧無一個。惟有十八高人、緘口圍爐打坐。不是規(guī)矩嚴難。免見諸人話墮。直饒口似秤追、未免燈籠勘破。不知道絕功勛、安用修因證果。喝一喝云、但能一念回心。即脫二乘羈鎖。大寧寬禪師至。遇畫地作此牛相、便曳?出。翌日未升座、謂寬曰。昨日公案如何。寬畫此牛相、即抹撒之。遇曰、寬禪頭、名下無虛人。乃升座曰、忽地晴天霹靂聲。禹門三級浪崢嶸。幾多頭角為龍去。蝦蟹依前努眼睛。南禪師至、遇方植松。南公曰、小院子、栽許多松作么。遇曰、臨濟道底。曰、栽得多少。遇曰、但見猿啼鶴宿、聳漢侵云。南公指石曰、這里何不栽。遇曰、功不浪施。曰、也知無下手處。遇卻指石上松曰。從什么處得此來。南公大笑曰、蒼天蒼天。乃作偈曰。頭戴華巾離少室。所攜席帽出長安。鷲峰峰下重相見。鼻孔元來總一般。又畫此囗相示之。遇和曰、葫蘆棚上掛冬瓜。麥浪堆中釣得蝦。誰在畫樓沽酒處。相邀來吃趙州茶。又畫此囗相答之。南公曰、鐵牛對對黃金角。木馬雙雙白玉蹄。為愛雪山香草細。夜深乘月過前溪。又畫此囗相示之。遇曰、玉麟帶月離霄漢。金鳳銜花下彩樓。野老不嫌公子醉。相將攜手御街游。又畫此○答之。時南公道被天下、叢林宗之。而遇與之酬唱、如交友。一時豪俊多歸之。寶覺心禪師問曰。不是風兮、不是幡。黑花貓子面門斑。夜行人只貪明月。不覺和衣渡水寒。豈不是和尚偈耶。遇曰然、有是語。寶覺曰、也大奇特。遇曰、汝道、祖師前段為人、後段為人。對曰、祖師終不妄語。遇曰、意作么生。對曰、豈不見道。不是風動、不是幡動。遇曰、如狐渡水、有甚快活。曰、師意如何。遇以拂子搖之。對曰、也是為蛇畫足。遇曰、亂統(tǒng)作么。對曰、須是和尚始得。徐德占布衣時、未為人知。遇特先識之、山中往來、為法喜之游。及其將化、前一日、作偈別德占。德占時方丁太夫人憂、居家。偈曰、今年七十七、出行須擇日。昨夜問龜哥、報道明朝吉。德占大驚、呼靈源叟、俱馳往。遇方坐寢室。以院務什物付監(jiān)寺曰。吾自住此山、今三十年。以護惜常住故、每自蒞之。今行矣、汝輩著精彩。言畢舉手中杖子曰。且道這個付與阿誰。德占靈源、屏息無答者。擲于地投床、枕臂而化。
贊曰、予觀法昌契悟。穩(wěn)實宗趣淹博。荷擔云門氣無叢林。其應機施設、鋒不可犯。殆亦明招獨眼龍之流亞歟。然所居荒村破院。方其以一力撾鼓。為十八泥像說禪。雖不及真單徒之有眾。亦差勝生法師之聚石、味其平生。未嘗不失床頓足、想見標致也。
楊岐會禪師
禪師名方會、生冷氏、袁州宜春人也。少警敏滑稽、談劇有味。及冠不喜從事筆硯。竄名商稅、務掌課最。坐不職當罰、宵遁去。游筠州九峰、[或云潭州道吾。]恍然如昔經(jīng)行處、眷不忍去。遂落發(fā)為大僧。閱經(jīng)聞法、心融神會。能痛自折節(jié)、依參老宿。慈明禪師、住南原。會輔佐之、安樂勤苦。及慈明遷道吾石霜。會俱自請領監(jiān)院事。非慈明之意、而眾論雜然稱善。挾楮衾入典金穀。時時蠢語、摩拂慈明。諸方傳以為當。慈明飯罷、必山行。禪者問道、多失所在。會闞其出未遠、即撾鼓集眾。慈明遽還、怒數(shù)曰。少叢林、暮而升座。何從得此規(guī)繩。會徐對曰。汾州晚參也、何為非規(guī)繩乎。慈明無如之何。今叢林三八念誦罷。猶參者、此其原也。慈明遷興化。因辭之、還九峰。萍實道俗、詣山請住楊岐。時九峰長老勤公、不知會。驚曰、會監(jiān)寺亦能禪乎。會受帖問答罷、乃曰。更有問話者么、試出相見、楊岐今日性命、在汝諸人手里。一任橫拖倒拽、為什么如此。大丈夫兒、須是當眾決擇。莫背地里、似水底按胡盧相似。當眾勘驗看、有么。若無、楊岐失利、下座。勤把住曰、今日且喜得個同參。曰、同參底事作么生。勤曰、楊岐牽犁、九峰拽耙。曰、正當與么時、楊岐在前、九峰在前。勤無語、會托開曰。將會同參、元來不是。自是名聞諸方。會謂眾曰、不見一法、是大過患。拈拄杖云、穿過釋迦老子鼻孔。作么生道得脫身一句。向水不洗水處、道將一句來。良久曰、向道莫行山下路。果聞猿叫斷腸聲。又曰、一切智通無障礙。拈起拄杖云。拄杖子向汝諸人面前逞神通去也。擲下云、直得乾坤震裂、山岳搖動。會么、不見道、一切智智清凈。拍繩床曰。三十年後、莫道楊岐龍頭蛇尾。其提綱振領、大類云門。又問來僧曰。云深路僻、高駕何來。對曰、天無四壁。曰、踏破多少草鞋。僧便喝。會曰、一喝兩喝後作么生。曰、看這老和尚、著忙。會曰、拄杖不在、且坐吃茶。又問來僧曰。敗葉堆云、朝離何處。對曰、觀音。曰、觀音腳根下一句、作么生道。對曰、適來相見了也。曰、相見底事作么生。其僧無對。會曰、第二上座、代參頭道看、亦無對。會曰、彼此相鈍置。其驗勘鋒機、又類南院。慶歷六年、移住潭州云蓋山。以臨濟正脈付守端。
白云端禪師
禪師名守端、生衡州葛氏[或云周氏]。幼工翰墨、不喜處俗。依茶陵郁公剃發(fā)。年二十馀、參颙禪師。[或鵬禪師]颙歿、會公嗣居焉。一見端奇之、每與語終夕。一日忽問、上人受業(yè)師。端曰、茶陵郁和尚。曰、吾聞其過谿有省。作偈甚奇、能記之否。端即誦曰、我有神珠一顆。日夜被塵羈鎖、[或云常被塵勞羈鎖、]今朝塵盡光生、照破青山萬朵。會大笑起去。端愕視左右、通夕不寐。明日求入室、咨詢其事。時方歲旦。會曰、汝見昨日作夜狐者乎。端曰、見之。會曰、汝一籌不及渠。端又大駭、曰何謂也。會曰、渠愛人笑、汝怕人笑。端于是大悟、於言下辭去遍游。廬山圓通訥禪師。見之自以為不及、舉住江州承天。名聲爆耀。又讓圓通以居之、而自處東堂。端時年二十八。自以前輩讓善叢林、責巳甚重。故敬嚴臨眾、以公滅私。於是宗風大振。未幾訥公厭閑寂?な刂、自陳客情。太守惻然目端。端笑唯唯而已。明日升座曰。昔法眼禪師、有偈曰。難難難、是遣情難、情盡圓明一顆寒。方便遣情猶不是。更除方便太無端。大眾且道、情作么生遣。喝一喝下座、負包去。一眾大驚、挽之不可。遂渡江、夏於五祖之閑房。舒州小剎、號法華。住持者如籠中鳥、不忘飛去。舒守聞端高風、欲以觀其人。移文請以居之。端欣然杖策來。衲子至無所容。士大夫賢之、遷居白云海會。升座顧視曰、鼓聲未擊已前。山僧未登座之際、好個古佛樣子。若人向此薦得?芍^古釋迦不前、今彌勒不後。更聽三寸舌頭上。帶出來底、早巳參差。須有辯參差眼、方救得完全、有么。乃曰、更與汝老婆。開口時、末上一句正道著。舉步時末上一步、正踏著。為什么鼻孔不正。為尋常見鼻孔頑了、所以不肯發(fā)心。今日勸諸人、發(fā)卻去。良久曰一、便下座。其門風峻拔如此。僧請問、慧超問法眼、如何是佛。曰汝是慧超。端作偈、示之曰。一文大光錢、買得個油糍。吃放肚里了、當下便不饑。又問、僧問云門。如何是透法身句。曰、北斗里藏身。端又作偈曰。九衢公子游花慣。未第貧儒感慨多。冷地看他人富貴。等閑無耐幞頭何。
贊曰、楊岐天縱神悟、善入游戲三昧。喜勘驗衲子、有古尊宿之遺風。慶歷以來、號稱宗師。而白云妙年俊辯。膽氣精銳、克肖前懿。至于應世、則唾涕名位。說法則蕩除知見、乃又逸格。如大溈之有寂子。玄沙之有琛公。臨濟法道未甚寂寥也。
- 上一篇:禪林僧寶傳 第二十九卷
- 下一篇:禪林僧寶傳 第二十七卷
- 南禪七日(1)
- 心能轉物,即同如來--南懷瑾先生稀有開示之三
- 景德傳燈錄 第一卷
- 五燈會元 第一卷
- 授菩薩戒儀軌(一)
- 南禪七日(2)
- 碧巖錄 第一卷
- 南禪七日(4)
- 南禪七日(3)
- 《坐禪三昧經(jīng)》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上)
- 指月錄目錄
- 南禪七日(5)
- 指月錄卷之一
- 南禪七日(6)
- 南禪七日(21)
- 南禪七日(7)
- 南禪七日(9)
- 宗鏡錄(1-4)
- 南禪七日(8)
- 南禪七日(10)
- 禪關策進(上)
- 南禪七日(11)
- 南禪七日(12)
- 南禪七日(13)
- 南禪七日(14)
- 南禪七日(19)
- 南禪七日(20)
- 南禪七日(16)
- 南禪七日(18)
- 南禪七日(17)
- 南禪七日(15)
- 《星云大師講演集》-佛教的政治觀
- 五燈會元 第二卷
- 五燈會元 二十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三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二卷
- 指月錄卷之二
- 《星云大師講演集》-從心的動態(tài)到心的靜態(tài)
- 《坐禪三昧經(jīng)》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下)
- 宏智禪師廣錄(卷九)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jù)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彎,時而放平
- 學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到無學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