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凈土宗 > 凈土論著 >

復(fù)海曙師書

  海曙師事績亦不詳

  友人以《時事新報徵文啟》見寄,光 企座下發(fā)揮佛祖道妙,以結(jié)法緣;座下以;執(zhí)心在內(nèi) 一 ,直指見性是心非眼 二 ,色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三 ,眼入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四 ,十二處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五 ,地大周徧 六 ,一心二門 七 ,等七題,令 光 作論,而曰“擬作模范”。

  此七題:前六,見《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一至三卷;后一,出《大乘起信論》。

  光幼失學(xué)問,長無所知;兼以宿業(yè)深厚,生即病目。

  大師降生始六個月,即患嚴(yán)重眼病,幾乎喪明。

  近十余年來,一切經(jīng)論皆不能看。但只執(zhí)持佛號,懺除宿業(yè),企其仗佛慈力,速生西方而已。何能作論,況曰“擬作模范”乎?其謙恭自牧,誠可嘉尚;其意見錯謬,有不堪詳言者!

  大師復(fù)此書的年月不詳,故此“十余年”亦不知是大師幾歲至幾歲時。

  夫欲發(fā)揮楞嚴(yán),起信之奧,何不取法乎釋加如來與馬鳴菩薩及歷代古德之注此經(jīng)此論者;而反擬以 光 作者為模范,是何異儒者欲發(fā)揮二帝三王孔孟之薪傳,不以四書、五經(jīng)、十三經(jīng)作模范,而以樵歌牧唱為模范;織師欲織迴文古錦,不取織錦者之法則以為模范;而取編蘆席者之法則以為模范;何顛倒一至于此!?

  《楞嚴(yán)經(jīng)》,是教主釋迦如來所說;欲發(fā)揮楞嚴(yán)奧旨,應(yīng)取法乎釋迦世尊。至于古德注疏,自唐訖清,多至七十余家,只今之卍字續(xù)藏中所收者,尚有四十多部。

  《大乘起信論》,是馬鳴菩薩所造;欲發(fā)揮起信奧旨,應(yīng)取法乎馬鳴大士。起信注釋,近二十種,見卍續(xù)藏。

  雖然,人之相交,唯貴各盡其分量而已。昔有童子捧沙供佛,佛即歡喜納受;以沙乃童子力所能辦,其供之之誠,輿供無上珍饈妙味,等無有異。

  童子捧沙供佛,緣見《阿育王傳》卷一、本施土緣。傳云: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林。佛入城乞食,德勝童子,以土為戲,見佛相好壯嚴(yán),生歡喜心,以土作面,奉上世尊;佛為授記:佛滅百年后,作轉(zhuǎn)輪王。童子,即阿育王前身!栋⒂鮽鳌罚呔。西晉、安息國三藏安法欽譯。大正藏第五十三冊。

  今以 光所易辦之沙,供之座下,固知無用,聊將其誠;倘亦用以涂地,庶可減我罪垢,長我福田。因?qū)⑵哳}一串穿來,儱侗論之,以塞其責(zé)。論曰:執(zhí)心在內(nèi)在外、在中間等,乃凡夫之情見也;執(zhí)心定不在內(nèi)在外在中間等,亦凡夫之情見也;非直指見性是心非眼、即末顯本、指波即水之真智也。何也?以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七大、一一皆如來藏妙真如性,周徧法界也。若有在有不在,則非如來藏妙真如性,不周徧矣。以如來藏妙真如性,含育生佛,包括空有;世出世間,無有一法能出其外,不在其中故也。以凡情觀之,豈但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七大皆屬生滅、皆非真如,即斷惑證真、成等正覺,亦不出生滅之外。以圣智觀之,非但斷惑證真、成等正覺、固屬真如,即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七大,全體真如;從本已來,原無一毫生滅之相可得。再進(jìn)而論之,真亦不立,如本無名。心尚不可得,有何二門之可論哉!是為究竟真如,究竟如來藏妙真如性,究竟心。正所謂:五蘊(yùn)皆空,度諸苦厄;“圓滿菩提,歸無所得”者也。

  五陰:新譯作五蘊(yùn)。陰,蓋覆義。蘊(yùn),積聚義。謂:積聚色、受、想、行、識五法,蓋覆真性。佛為迷心重而迷色輕者說五蘊(yùn)。開心法為四,合色法為一。

  六入: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根能入塵;又、根塵互相涉入,故十二處亦名十二入。

  十二處:內(nèi)六根、外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合之為十二。處者、出生義,謂出生六識之處。佛為迷色重迷心輕者,說十二處。開色法為十處半(五根、五塵、法處所攝色),合心法為一處半(意根、法塵半分)。

  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界謂界限;此十八種,各有界限,作用不同。佛為心色俱迷者,說十八界,是謂心色俱開。

  七大:地、水、火、風(fēng)、空、見(根性)、識。七大周徧,詳見楞嚴(yán)經(jīng)卷第三。

  一心二門:心真如門,心生滅門。

  如上一番說話,乃 光 二十年前偶夢著者。今承其雅意,獻(xiàn)于座下。如曰必須分而論之,詳其文義語脈旨趣,則非 光 之衰頹心目、荒唐學(xué)業(yè)所能辦也。請求之古德,及當(dāng)代講家,自能暢座下之本懷,愜座下之素志耳。

  印祖之文,大都勸贊凈土,教人念佛;但此篇是在答論楞嚴(yán)起信奧旨,所以不曾提到“本行”(念佛)。但在《復(fù)吳希真居士書》中,曾論及“楞嚴(yán)一經(jīng),是念實相佛之最切要法”,茲節(jié)錄之,以資參研。

  “楞嚴(yán)一經(jīng),實為念實相佛之最切要法;然又為持名念佛、決志求生極樂,無上大教。何以言之?最初徵心辨見,唯恐以妄為真,錯認(rèn)消息;迨其悟后,則示以陰入界大皆如來藏妙真如性,乃知法法頭頭咸屬實相;既悟?qū)嵪,則覓陰入界大之相了無可得,而亦不妨陰入界大行布羅列。所示二十五圓通,除勢至圓通,正屬持名,兼馀三種念佛之外,馀者總為念實相佛法門。以至七趣因果,四圣階位,五陰魔境,無非顯示于實相理、順背迷悟之所以耳。

  只此一百七十三字,已徹底顯示楞嚴(yán)一經(jīng)十卷六二○二七字之奧旨矣!海師讀此,想必能“暢其本懷”、“愜其素志”也。印祖每自謙為不是“通家”;但若不是大通家,焉能及此?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