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凈土宗 > 凈土經論 >

楞嚴經

《楞嚴經》,大乘佛教經典,全名《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又名《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于灌頂部錄出別行》,簡稱《楞嚴經》、《首楞嚴經》、《大佛頂經》、《大佛頂首楞嚴經》。唐般剌密諦傳至中國,懷迪證義,房融筆受。..[詳情]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卷第九)-海仁老法師(3)

  此等窮空,不盡空理,從不還天,圣道窮者,如是一類,名不回心,鈍阿羅漢。若從無想諸外道天,窮空不歸,迷漏無聞,便入輪轉。

  壬三更判凡圣二類

  從四禪天,入四空定,至非非想,世間禪境已極,名世間禪。若止于此,則定散還墮;若秉佛教,進修滅盡定,超越三界,名出世間禪。故此四天有圣凡之別。

  此等,指前四空處,前二色空俱亡,是窮境;后二識心都滅,發(fā)宣盡性,是窮心。心境俱空,謂之窮空?绽碛卸:一是我空,二是法空。凡夫不知我空,二乘不知法空,是謂不盡空理。若從五不還天,三果圣人,以窮究空力,遍歷四天,方斷四地九品思惑,證我空理,成阿羅漢。從此保果不前,名不回心,鈍根阿羅漢。鈍對利言,前利根聲聞,不經四天,少修二十萬大劫,即超三界,且能回小向大,終得成佛。今此鈍根,因中既不早回厭有趣空之心,以求速證圣果;果上又沉空滯寂,不肯回小向大,以求佛道。雖然,此仍屬幸者,若不幸從無想外道天,或從廣果凡夫天,而入非非想處,究窮空理,以無聞慧,迷有漏天,作無為解,八萬劫后,無所歸托,隨其宿業(yè),便入輪回。所謂:‘縱經八萬劫,終歸落空亡。’

  阿難!是諸天上,各各天人,則是凡夫,業(yè)果酬答,答盡入輪;彼之天王,即是菩薩,游三摩地,漸次增進,回向圣倫,所修行路。

  壬四總辨王民不同

  天有四種,一是生天,由五戒十善,四禪八定,為因而生;二是似天,人間富貴,如意享用,雖居人間,猶似天堂;三是凈天,三乘圣人,涅槃凈天,猶勝生天,以天福有盡,圣福無盡故。四第一義天,是佛及菩薩所證,第一義理,常樂我凈。前二是凡,后二屬圣,同名為天。今言諸天人,指三界諸天,除五不還外,各各天人,皆是凡夫,所修業(yè)因,而獲業(yè)果酬答而已;天福既盡,散入諸趣。至于三界諸天天王,則非凡夫,而是大乘菩薩,住于三摩地中,游戲神通,寄居其位,以便教化天人,令舍邪歸正,從凡入圣,近證小果,遠證菩提;而成就己德,漸次增進,回向圣倫,所修菩提之路,是以不落輪回。

  阿難!是四空天,身心滅盡,定性現前,無業(yè)果色,從此逮終,名無色界。

  壬五結成無色名目

  無色界四天中,前二身境俱空,是身滅盡;后二識心都無,是心滅盡。故定境現前時,已無四大質礙之業(yè)果色,唯有清凈四大之定果色。無漏天眼方能見,從此空處始,至非非想處終,依正皆空,故名無色界。

  此皆不了,妙覺明心,積妄發(fā)生,妄有三界;中間妄隨七趣沉溺,補特伽羅,各從其類。

  庚三總結虛妄

  此皆不了,謂三界諸天,自四天王,至非非想,皆由不了自己本妙覺性,圓明真心,是背覺;積妄發(fā)生,是合塵。因眾生背覺合塵,從真起妄,從迷積迷,遂有三細六粗,惑業(yè)苦生,妄有三界。于三界中,復隨妄業(yè),沉溺七趣,而受其報。梵語補特伽羅,譯名數取趣。眾生惑業(yè)苦三,如旋火輪,于三界中,數數取著,諸趣受生,名補特伽羅。各隨其業(yè)因,而受同類之果,謂之各從其類。

  復次阿難!是三界中,復有四種,阿修羅類。若于鬼道,以護法力,乘通入空,此阿修羅,從卵而生,鬼趣所攝。若于天中,降德貶墜,其所卜居,鄰于日月;此阿修羅,從胎而出,人趣所攝。有修羅王,執(zhí)持世界,力洞無畏,能與梵王,及天帝釋,四天爭權;此阿修羅,因變化有,天趣所攝。阿難!別有一分,下劣修羅,生大海心,沉水穴口,旦游虛空,暮歸水宿;此阿修羅,因濕氣有,畜生趣攝。

  己七示修羅趣

  初四句總示。阿修羅譯為非天,以其有天之福,無天之德而名。男丑女貌,佛談七趣,由劣至圣,但修羅有四類,通三界,故列諸天之后,四類即胎、卵、濕、化四生,分別于天、人、鬼、畜四趣受生。種類雖殊,同是性嗔多妒,而招此果。

  若于鬼道,是名鬼趣阿修羅,原屬鬼趣,因有善根,值佛聞法,或親近善知識,知鬼道苦,而發(fā)愿護法,或護經咒,或護戒禪。由此護法善業(yè),舍鬼趣,生阿修羅道。以護法因,獲神通果,故能乘通入空而居,此類屬卵生鬼趣攝。

  若于天中,是名天趣阿修羅。天指三十三天,是菩薩寄位天主,教化天人。欲界天以少欲,色界天以梵行為德,若情欲重而梵行虧,即違天德,被天王貶,下墜修羅。福報似天,住處亦等,故其人居鄰于日月,下接人間,此類情欲同人,故胎生,人趣攝。

  有修羅王,是名天趣修羅,從人趣來。人中有修福建功者,然性好斗,多嗔善妒,故生天趣修羅。福報類天,神通力大,能洞諸天而無所畏。能與梵王帝釋,及四天王爭權。四天王統(tǒng)四洲,帝釋統(tǒng)三十三天,梵王統(tǒng)小千,各有所執(zhí);修羅不服,因妒起爭,常與天戰(zhàn),四王不敵,報告帝釋;帝釋不勝,轉乞諸天求助,甚至梵王,出而助戰(zhàn)。因具天福,變化而生,屬天道攝。

  別有一分下劣修羅,是名畜趣修羅。此輩福薄力寡,屬下劣類,生于大海心,沉于水穴口,為天趣修羅服役。旦游虛空,暮歸水宿,因濕氣有,屬濕生,鬼趣攝。

  阿難!如是地獄餓鬼畜生,人及神仙,天洎修羅,精研七趣,皆是昏沉諸有為相,妄想受生。妄想隨業(yè),于妙圓明,無作本心;皆如空華,元無所著,但一虛妄,更無根緒。

  戊三結示勸修分二。己初結示迷妄分二。庚初結成妄果本空

  如是,指前所說七趣。如前所說地獄、餓鬼、畜生,人及神仙,及四趣所攝之阿修羅,共七類眾生。從因向果,名為七趣。今精細研究,七趣升沉往返,若因苦果,諸有為相,皆由虛妄情想而生。昏沉是惑,有為是業(yè),受生是果,惑業(yè)苦三,皆由妄想作業(yè),隨業(yè)受報,虛妄而生,虛妄而滅。于妙圓明無作本心中,皆如空華,本無所有。眾生本具真心,不隨空有曰妙,周遍法界曰圓,無所障蔽曰明,元無所作,本來如是,謂無作本心。虛空喻真心,狂華如七趣,空本無華,因翳眼有,正見華時,空本清凈,實無華生。翳滅眼明,不見狂華,華亦無滅;喻真如本心,原無七趣,由于虛妄有生,虛妄有滅,當處出生,隨處滅盡,豈有著落,故知七趣,但一虛妄名相而已,更無根本頭緒可尋。

  阿難!此等眾生,不識本心,受此輪回,經無量劫,不得真凈。皆由隨順殺盜淫故,反此三種,又則出生無殺盜淫。有名鬼倫,無名天趣,有無相傾,起輪回性。

  庚二重示妄因顛倒

  七趣,是顛倒果;我執(zhí),為顛倒因。此等七趣眾生,皆因不識本具真心,起諸顛倒,妄因妄果,漂流浮沉,于七趣中,經無量劫,恒處輪回受苦,沉溺煩惱,未得清凈。其咎在于隨順我執(zhí),起貪嗔癡,作殺盜淫業(yè),為三惡道因。反此,則又為無殺、無盜、無淫為四善處之因,有殺盜淫,則名為鬼、畜,及地獄、三惡道。無殺盜淫。別名為人、天、仙、阿修道等四善道。有三惡業(yè),則傾奪于善,而墮惡趣;無三惡業(yè),則傾奪于惡,而生四善道。如是有無相傾,互奪不已,而起輪回性,若善若惡,皆屬有漏,不出三界,總受生死。

  若得妙發(fā)三摩提者,則妙常寂,有無二無,無二亦滅;尚無不殺不偷不淫,云何更隨殺盜淫事。

  己二舉悟勸修分二。庚初正舉悟境

  若欲免除七趣之苦,當悟無作本心。悟后起修,全修契性,方得解脫。若得妙發(fā),正舉悟境;三摩提,即大佛頂首楞嚴王大定。先悟后修,曰妙發(fā)。如禪宗之大徹大悟,是名字妙發(fā);先伏五住,名觀行妙發(fā);由觀行加功,先斷粗惑,名相似妙發(fā);三觀現前,心精發(fā)揮,十用涉入,名分證妙發(fā);如是重重,單復十二,方盡妙覺,成無上道,是究竟妙發(fā)。今既已妙發(fā)三摩提,自可證得妙常寂三德。有殺盜淫之三惡道,以及無殺盜淫之四善道,二者俱無。無此二無之心亦滅。有無二無,是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無二亦滅,即空性圓明,成法解脫。至此方悟萬法唯心,尚無不殺不盜不淫,云何更隨凡夫外道,而作殺盜淫之事。意謂正道尚不屑,況邪道豈肯為。因正與邪,俱是妄見。今由首楞嚴王大定,滅我法二空,故得斷殺盜淫,且連斷性亦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