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jīng)

《楞嚴經(jīng)》,大乘佛教經(jīng)典,全名《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jīng)》,又名《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jīng),于灌頂部錄出別行》,簡稱《楞嚴經(jīng)》、《首楞嚴經(jīng)》、《大佛頂經(jīng)》、《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唐般剌密諦傳至中國,懷迪證義,房融筆受。..[詳情]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九)-海仁老法師(2)

  福生天苦樂之心,雖已頓舍,但尚未圓滿。今定境益深,功行純熟,知三禪之樂并非究竟,一舍永舍,再不追憶,謂之舍心圓融,勝解清凈。舍心既盡,其福亦廣,再無所遮障,于無遮障廣大福中,隨順空凈,窮未來際,如是一類,天福甚巨,于有為界中,最為可愛,名福愛天。壽長二百五十大劫。身高二百五十由旬。

  自此福愛天中,分二歧途,一為凡夫,二為外道。若于前福愛天,妙隨順心,能令所求如意,則今無量凈光,定深發(fā)光,以四無量心,增益定慧,而使福德圓明,依此修證而住,如是一類,以廣大輻德,而感勝果,名廣果天。以其舍念清凈,故劫壞時,三災(zāi)不侵,仍屬凡夫,壽長五百大劫,身高五百由旬。

  若于前福愛天舍心圓融,精細研究,念念相續(xù)不斷,務(wù)求舍心,究竟滅盡,而增修舍定,于舍定中,身心俱泯,渾成一空,令心如寒灰,意如枯木,伏六識現(xiàn)行,寂然不動,如是經(jīng)五百劫,以定力執(zhí)持,故報形不壞。但此人既以生滅為本修因,當然不能發(fā)明不生滅性;因既有生滅,果必有成壞,故于五百劫最后劫中,初半劫心仍如寒灰死木,后半劫則禪定散亂,想心復(fù)生。從此無想報盡,仍入輪回,如是一類,名無想天。壽命身量,俱與廣果天同。但屬外道,未得謂得,未證為證,誤有漏天,作無為解,甚或報盡出定,毀謗三寶,則墮無間。

  此四勝流,謂福生、福愛、廣果,無想等四天;勝超下地,故名勝流。一切世間,通指欲界,至三禪天。欲界為苦樂所動,初禪為憂所動,二禪為喜所動,三禪為樂所動,今四禪苦樂俱舍,名舍念清凈地。不再為諸苦樂境所動,壞劫三災(zāi)不能侵,雖非無為真境,如十地中之不動地;但以定刀,深伏見思,有為功用,至此純熟。故曰有所得心,功用純熟,名為四禪。

  阿難!此中復(fù)有,五不還天。于下界中,九品習氣,俱時滅盡,苦樂雙亡,下無卜居,故于舍心,眾同分中,安立居處。阿難!苦樂兩滅,斗心不交,如是一類,名無煩天。機括獨行,研交無地,如是一類,名無熱天。十方世界,妙見圓澄,更無塵象,一切沉垢,如是一類,名善見天。精見現(xiàn)前,陶鑄無礙,如是一類,名善現(xiàn)天。究竟群幾,究色性性,入無邊際,如是一類,名色究竟天。阿難!此不還天,彼諸四禪,四位天王,獨有欽聞,不能知見。如今世間,曠野深山,圣道場地,皆有阿羅漢,所住持故,世間粗人,所不能見。

  子二明不還五天

  梵語阿那含,譯不還,為三果圣人寄居之處。此不還天,已斷欲界,五趣雜居地,九品思惑,不但現(xiàn)行不起,習氣亦除,謂之俱時滅盡。因其惑盡苦亡,欲界已無卜居之處;而初二三禪之樂,亦復(fù)不受,故于色界三禪,亦無卜居之所,以其非同分故。因于四禪舍心,眾同分中,安立居住之處。住此進修,斷上界七十二品思惑,即出三界,證阿羅漢果。

  苦樂對立,欣厭之心,交戰(zhàn)于胸,互為勝負,名為斗心。今苦樂俱舍,連能舍苦樂之心亦滅,內(nèi)外俱空,心境脫節(jié),謂之苦樂雙滅,斗心不交。再無煩惱,心得清涼,名無煩天。壽一千大劫,身高一千由旬。

  機謂弓弦,發(fā)箭之處,括是箭承弓之尾瑞;機如心,括如境。今機括獨行,即弓箭兩離,喻心境脫節(jié),是按前斗心不交。能研究斗心之心亦滅,謂之研交無地。如是一類,名無熱天。壽二千大劫,身高二千由旬。

  十方世界,謂大千界,由修靜覺,得無漏天眼,洞見大千,澄清明徹,外無塵遮,內(nèi)無沉垢,內(nèi)外虛融,妙見無礙,如是一類,名善見天。壽四千大劫,身高四千由旬。

  精見現(xiàn)前,是按前善見現(xiàn)前。陶是瓦器之模,鑄是鐵器之模,以泥入模,即成瓦器。熔鐵入模,便成鐵器。陶師鐵匠,依此陶鑄,隨意而成,種種器像。喻于善見天,繼而進修,至此體用并勝;能以定慧均等之力,任運成就,種種神通變化,隨心自在。如是一類,名善現(xiàn)天。壽長八大劫,身高八千由旬。

  究竟群幾,是內(nèi)以觀智,窮研眾多妄念之根本;窮色性性,是外窮色相體性之性。意謂用觀智力,內(nèi)觀于心,由眾多妄念而歸于一念,甚至達心之本源;外觀于色,由粗至細,因相達性,以窮諸法之空性。至此身雖尚在,而境界全空,而入空無邊際,如是一類,名色究竟天。壽一萬六千大劫,身高一萬六千由旬。

  阿難此不還天以下,是結(jié)示此五不還天,為前四禪天所不能見。因四禪天是有漏凡夫,但能伏惑;而五不還天,能斷惑證真,位居圣人。圣凡既殊,境界亦異,故福生、福愛、廣果、無想等四天天王,唯獨有欽仰聽聞,四禪天中,有三果圣人,而不能知其居何處,是何境界。如今世間,曠野深山,人煙不到之處,多屬圣人道場,為阿羅漢所住持。但世間粗人,所不能見,猶如今中國之四大名山,皆菩薩道場,我等凡夫俗子,竟不能見四大菩薩然。

  阿難!是十八天,獨行無交,未盡形累,自此已還,名為色界。

  壬三總結(jié)其名

  此總結(jié)四禪共十八天,皆屬色界攝。以此中天人,唯大丈夫相,身修禪定,無男女之情欲,故曰獨行無交。但有色身,故未盡身形之累,故自此色究竟天以還,下至梵眾天,同名色界。

  復(fù)次阿難!從是有頂,色邊際中,其間復(fù)有二種歧路。若于舍心,發(fā)明智慧,慧光圓通,便出塵界,成阿羅漢,入菩薩乘,如是一類,名為回心大阿羅漢。

  辛三無色界分五。壬初簡去回心不入

  此將明無色界四天,先簡去回心向大之阿羅漢,不入三界,受生死苦。從是有頂色無邊際中,是按前色究竟天。居色界之頂,為色界與無色界,交界之處,名色邊際中。其間復(fù)有二種岐路,即圣凡二路。凡中,復(fù)有凡夫、外道之分;圣中,唯大阿羅漢。三果圣人,于前色究竟天,舍定心中,若能發(fā)明無漏真智,斷上二界微細思惑,除去我執(zhí),離分段生死,證偏空涅槃,成阿羅漢。但不以得少為足,更進修大乘菩薩法,如是一類,名為回心大阿羅漢。

  若在舍心,舍厭成就,覺身為礙,銷礙入空,如是一類,名為空處。諸礙既銷,無礙無滅,其中唯留阿賴耶識,全于末那半分微細,如是一類,名為識處?丈韧,識心都滅,十方寂然,迥無攸往。如是一類,名無所有處。識性不動,以滅窮研,于無盡中,發(fā)宣盡性,如存不存,若盡非盡,如是一類,名為非想非非想處。

  壬二別明四空天相

  若在舍心定中,苦樂俱舍,厭有趣空,得以成就。猶覺有身為礙,欲銷除身形,而歸于空;即以定力,滅有歸空;如是一類,不但身空,連所住處亦空,名為空虛。壽二萬大劫,以其銷形入空,故身無形相長短可言。

  諸礙既銷,即雙厭色空,不但滅身依空,連所依之空亦無。唯依于識,而于定中,滅前七識,唯留第八阿賴耶識。梵語阿賴耶,譯名藏識。此識生滅與不生滅和合,能含吐十虛,為染凈所依。第七末那內(nèi)依此識而執(zhí)法,外托六識緣塵而執(zhí)我。今色空既滅,末那無境所托,唯內(nèi)緣八識;但外緣粗顯半分已滅,內(nèi)緣微細之半分尚存。如是一類,以末那半分微細識為能緣,賴耶為所緣境,依識而住,名識處定,壽四萬大劫。

  空色既亡,是按前二天。前空處滅色歸空,識處滅空歸識,謂之空色既亡。然前天仍存半分末那識心未滅。今憑定力,將半分幽微精細之末那亦滅,唯有阿賴耶識獨存。以賴耶無分別故,唯覺十方寂默不動,空無所有,身心世界,都無所住之處。如是一類,名無所有處。以身心俱無所有故,外道于此,昧為冥帝,壽六萬大劫。

  識性不動,指阿賴耶識之性,原無生滅,是以不動;所謂不動周圓,遍十方界?上獾啦幻鞔死,而憑定力,欲深入窮究,于此無盡藏識中,強求發(fā)揮,欲盡其邊際。識性原不可滅,今以定力所逼,深伏不起,謂之如存不存,定中雖見識性若盡,實則非盡,如是一類,名非想、非非想處。非想,即非有想,如不存若盡;非非想,即非無想,如存非盡;其壽八萬大劫。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