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jīng)
《楞嚴經(jīng)》,大乘佛教經(jīng)典,全名《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jīng)》,又名《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jīng),于灌頂部錄出別行》,簡稱《楞嚴經(jīng)》、《首楞嚴經(jīng)》、《大佛頂經(jīng)》、《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唐般剌密諦傳至中國,懷迪證義,房融筆受。..[詳情]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九)-海仁老法師(4)
阿難!不斷三業(yè),各各有私。因各各私,眾私同分,非無定處。自妄發(fā)生,生妄無因,無可尋究。汝勖修行,欲得菩提,要除三惑。不盡三惑,縱得神通,皆是世間有為功用;習氣不滅,落于魔道。雖欲除妄,倍加虛偽,如來說為可哀憐者。汝妄自造,非菩提咎,作是說者,名為正說,若他說者,即魔王說。
庚二結(jié)勸真修
若不能斷殺盜淫三業(yè),則各各有私造別業(yè),或殺或盜,或輕或重。因各各有私造輕重別業(yè)之因,必受地獄之報;于眾私同分中,非無定處。阿難前問此諸地獄,為有定處,為復自然。今佛答各各作業(yè),報有同分地。可知地獄為有定處,非是自然。此約俗諦理言;若在真諦,七趣皆由眾生最初一念無明妄動而發(fā)生,妄本無性,當體即空,故曰生妄無因,無可尋究。
汝勖修行以下,正勤真修。佛意謂汝阿難,欲真修實行,求得無上菩堤,首先必須除去貪嗔癡三惑,三惑不除,仍有所貪,即使獲得神通,皆是世間有為功用。有漏之因,如何可獲無漏圣果。況貪等習氣不除,遇境復發(fā),縱然上升,亦墮天魔外道。淫習墮魔,盜習墮妖,殺習墮鬼,通名為魔。在魔道中,欲想斷妄,倍加虛偽。因外道天魔,皆是邪念,以邪除妄,正如以暴易暴,豈非益增虛偽。所以如來,說此七趣眾生,實在可哀,可憐。阿難前問佛體真實,云何復有地獄等道,以為六道為菩提本有。今佛答言,汝由妄想,自作自受,實非佛所證菩提之咎。作是說者,遠指前說,純情則墮,純想則飛,若情中雜想,想中有情,則隨所趣,自作自受。近指欲得菩提,要除三惑,方名正說;反之,若贊殺盜淫行,無須斷除,即是魔王邪說。
即時如來,將罷法座,于師子床,攬七寶幾,回紫金山,再來憑倚。普告大眾,及阿難言:汝等有學緣覺聲聞,今日回心,趣大菩提,無上妙覺;我今已說真修行法。汝猶未識,修奢摩他,毗婆舍那,微細魔事;魔境現(xiàn)前,汝不能識,洗心非正,落于邪見。或汝陰魔,或復天魔,或著鬼神,或遭魑魅,心中不明,認賊為子。又復于中,得少為足,如第四禪,無聞比丘,妄言證圣;天報已畢,衰相現(xiàn)前,謗阿羅漢,身遭后有,墮阿鼻獄。汝應諦聽,吾今為汝,仔細分別。
乙六借無聞比丘為語端備明五陰魔境分二。丙初正明禪境分三。丁初結(jié)前生后
無聞比丘,誤認四禪,以為已證四果。及天報盡時,衰相現(xiàn)前,不求己過,反謗阿羅漢,身遭后有,因墮地獄,其過在無聞。而阿難多聞,亦難免摩登伽難,可知學佛,貴在從聞思修,方可超凡入圣。若因無聞,貪著禪境,即為魔所便,墮于邪道。佛有鑒于此,為護人護法,故無問自說,五陰魔境;令修行人,于諸境界明了,不生貪著,而得成就無上菩提。
即時,是佛答阿難諸趣,皆由彼彼作業(yè),各各私受,非本來有之時。若無人再問,法會即可圓滿結(jié)束。但五陰魔境,對于修禪定者,關(guān)系重大,不可不知,故佛于師子床,扶七寶幾,回身左顧右盼,謂之回紫金山。普告大眾,及阿難言;汝等有學等四句是結(jié)前。汝猶未識以下,是起后。佛云:汝等有學緣覺、聲聞,今日能回心趣向大菩提,無上妙覺;而我亦已說真實修行方法,由三漸次正助二行,便可歷五十五位真菩提路,必然直達妙覺之家無疑。但汝等猶未能識,修奢摩他,毗婆舍那,微細魔事。奢摩他譯止,毗婆舍那譯觀,修行止觀,伏斷煩惱,出三界,顯真心,證菩提,剛與魔事相反,故每于修習定境中,有種種微細魔事發(fā)生;若不為汝等說明,恐魔境現(xiàn)前,汝等不能自識,難免正邪不分,認妄作真,對于洗除心垢,亦不得其正確方法,甚至落于邪見。邪見;指行陰中十境,以及識陰中前八種,皆因邪心,而遭墮落。或汝陰魔,指色陰十境,此境甚細,若作圣解,即受群邪。或復天魔,指受陰中,招致外魔,以及想陰中,招致天魔;蛑砩,或遭魑魅,皆因定中稍起妄念,致使鬼神得其方便,惱亂行人。若然修行之人,心中不能明了,則認賊為子,以魔作佛。何止危及法身,傷害慧命,甚至累劫沉淪,寧不可惜。
又復于中,得少為足,是指行陰所發(fā)十種心魔;及識陰所發(fā)十種見魔,皆由自心妄生邪見,得少為足所致。如無聞比丘,僅得四禪,便自妄言,已證圣果;及其天報盡,想心復起,衰相現(xiàn)前,反謂佛言阿羅漢果,不受后有,屬于妄語;由是謗佛因緣,而墮阿鼻。佛引此事實為例,以警行者;要在會大眾,誠心諦聽。吾今當為汝等詳細分別開示,有關(guān)定中魔境之事。
丁二時眾佇誨
定中魔境,非佛莫辨,對于初學,關(guān)系尤深。今聞佛慈,許為詳細開示,故阿難并會中有學,皆生歡喜,起立頂禮,俯伏諦聽,佛之慈誨。
佛告阿難,及諸大眾,汝等當知,有漏世界,十二類生,本覺妙明,覺圓心體,與十方佛,無二無別。由汝妄想,迷理為咎。癡愛發(fā)生,生發(fā)遍迷,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則此十方,微塵國土,非無漏者,皆是迷頑妄想安立。當知虛空,生汝心內(nèi),猶如片云點太清里,況諸世界在虛空耶?汝等一人,發(fā)真歸元,此十方空,皆悉銷殞,云何空中所有國土而不振裂。
丁三總別開示分三。戊初總明魔事之由分二。己初正明魔動之由
有漏,指見思塵沙無明,為有漏因,二種生死是有漏果;九界圣凡所居之土,皆名有漏世界。今云有漏世界,但指圣凡同居士,屬依報;十二類生,是正報。佛告阿難,有漏世界中正依二報,雖然業(yè)因不同,果報亦殊,但其本具,不變隨緣,即妙而明,隨緣不變,即明而妙之覺性,周遍圓滿,為生佛共依,故眾生本具,與諸佛所證,無二無別。但由汝等妄想,迷此覺圓心體之理,而成過咎。妄想,即無明,由于迷理無明,迷失本具理體,而妄欲加明于覺,遂轉(zhuǎn)妙明成無明,轉(zhuǎn)本覺為妄覺,而成無明業(yè)相,謂之癡愛發(fā)生。無明業(yè)相既立,則復由無明力,轉(zhuǎn)本有智光,為能見之見分,而此能見,必欲有所見,遂于晦昧業(yè)相中,發(fā)生頑空之相分。謂之生發(fā)遍迷,故有空性。由于能見之見分,見于所見之相分,能所對立,而起變化,于頑空中,見有色相,所謂:‘迷妄有虛空,依空立世界。’故曰化迷不息,有世界生。此空此界,皆約迷理無明,一念不覺,所生之三細相。自此從迷積迷,執(zhí)我我所,起惑作業(yè),流轉(zhuǎn)國土,則此十方微塵國土,無非眾生依業(yè)所感之依報。雖有凈穢之分,同是有漏凡夫所居,而非無漏世界。此皆由于迷本覺真心,而起妄想固執(zhí)所安立。然則,當知無邊虛空,生于汝本覺真心中,猶如片云,點太清里。太清謂無邊際之太空,片云謂一片渺小之浮云,今以至虛至微之一片浮云,點在無窮無際之虛空中,如何渺小,豈能久住。太清喻真心,片云喻虛空,前云:‘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fā)。’虛空尚且如斯渺小不住,況依虛空而建立之身心器界,又在渺小之虛空中,其虛不實,可想而知。假如汝等果能有一人,發(fā)明本覺真心。歸還于本具佛性,則此由晦昧所成之頑空,應時即皆銷滅殞亡,何況結(jié)暗成色,依空所立之國土,云何而不振裂?或問,一人發(fā)真歸元,十方虛空,皆悉銷損。然則十方諸佛,成道已久,何以仍存十方虛空。當知此空,是未歸元者所見,若一人發(fā)真歸元,則銷滅一人,自分所見虛空;若人人發(fā)真歸元,則人皆同見虛空粉碎,大地平沉,唯一常寂光土。今因有漏國土,迷妄眾生,未能發(fā)真歸元,故得見十方虛空,正依二報。
汝輩修禪,飾三魔地;十方菩薩,及諸無漏大阿羅漢,心精通吻,當處湛然。一切魔王,及與鬼神,諸凡夫天,見其宮殿,無故崩裂,大地振坼,水陸飛騰,無不驚懾。凡夫昏暗,不覺遷訛,彼等咸得五種神通,唯除漏盡。戀此塵勞,如何令汝摧裂其處。是故鬼神,及諸天魔,魍魎妖精,于三昧時,僉來惱汝。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7)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6)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5)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4)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3)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2)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1)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0)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9)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8)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7)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6)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5)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4)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3)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2)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四)-海仁老法師(17)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上卷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下卷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一)
- 華嚴經(jīng)要解(1)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一)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一)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圓瑛大師(一)
- 觀經(jīng)四帖疏(卷一)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一)
- 大般涅槃經(jīng)卷上(一)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一)
- 大乘無量壽經(jīng)白話解—黃念祖居士(一)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二)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二)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
- 善導大師全集-觀經(jīng)四帖疏(上)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一)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三)
- 心經(jīng)的理論和實踐-徐恒志居士(上)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jīng) 卷上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二)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注解)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四)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卷一【一】
- 佛說長阿含經(jīng)卷第一
- 凈土十要(第一) 阿彌陀經(jīng)要解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五)
- 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導讀(作七安心)
- 悲華經(jīng)卷第一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三)
- 萬善同歸集(一)
- 普賢菩薩行愿品白話解釋(一)
- 《凈修捷要》報恩談
- 華嚴經(jīng)要解(2)
- 拜佛與醫(yī)學 第一講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三)
- 復李德明居士書四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四)
- 與妙真大師書七
- 一朵蓮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開的解釋
- 凈土三經(jīng)是指哪三經(jīng)?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實故事
- 瀟灑的東門乞丐往生記
- 百歲老居士崔成貴往生紀實
- 慈母虔誠念佛,終微笑往生凈土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兩位法師一同發(fā)愿,感佛來迎同時往生
- 無神論者歸彌陀,敬禮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認果不認因
- 曹操投胎轉(zhuǎn)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持燭專注觀想憶念佛,往生三天后身體依然散發(fā)奇香
- 將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極樂世界
- 念藥師佛能不能往生呢?
- 對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嗎?
- 因果是行事的準則,不可不信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專心一志念佛,體發(fā)異香往生
- 徐清賢往生紀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閻王——平等王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nèi)容
- 欲決定往生者,請從持戒念佛真實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觀世音菩薩圣號
- 《了凡四訓》:功名富貴能向外求嗎?
- 什么是因緣果報?因果是如何運行的?
- 民國一貧婦往生記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百歲老人往生記
- 《太上感應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為什么要見到自己的過失,不要看別人的不是?
- 往生論節(jié)要
- 因果輪回及天堂地獄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十念記數(shù)念佛方法
- 蓮池大師發(fā)愿文
- 拜佛與醫(yī)學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全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全文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
- 凈土十要
- 觀經(jīng)四帖疏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
- 大般涅槃經(jīng)全文
- 《佛說長阿含經(jīng)》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表解
- 《悲華經(jīng)》原文
- 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導讀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 心經(jīng)的理論和實踐
- 當代往生紀實
- 拜佛與醫(yī)學
- 往生紀實
- 谷響集
- 早吃素
- 五福臨門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法藏法師:凈土深義
- 凈土十疑論
- 諦閑法師:普賢行愿品輯要疏
-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jīng)
- 正信的佛教
- 凈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jīng)
- 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圖說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義疏
- 蕅益大師法語
- 《賢劫經(jīng)》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jīng)》原文
- 印光大師文鈔
- 臨終關(guān)懷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八)-海仁老法師(14)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八)-海仁老法師(15)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九)-海仁老法師(1)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九)-海仁老法師(2)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九)-海仁老法師(3)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九)-海仁老法師(4)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九)-海仁老法師(5)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九)-海仁老法師(6)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九)-海仁老法師(7)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九)-海仁老法師(8)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九)-海仁老法師(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