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二十、廿一課、綜合指要
第十九、二十、廿一課 綜合指要
1.當我未學佛時,也懷疑到:為什么每人的性情,各有不同?有的兇暴,有的純良,有的狡詐,有的者實,有的好靜,有的好動,有的驕傲,有節(jié)謙恭,有節(jié)奢侈,有節(jié)儉吝。類此者說不能盡,這是從那里來的?及至讀法相宗經(jīng)論,才知上述的種種不同,都是往世習氣殘存所致。怪不得俗語有:「江山容易改,又性最難移」的感嘆了。習氣的排除,只有靠修持節(jié)力量,使之或伏或斷。伏者如以石壓草,使不得發(fā),然而根若不拔,終不徹底,斷者如連根拔去,禍患盡除。娑婆世界環(huán)境惡濁,不但斷不容易,就是伏,恐怕也很艱難,所以當往生佛國,換一個清凈環(huán)境,慢慢隊伍遣,才有辦法也。
2.轉識所成的智,其命名皆有意義,不容混亂。前五識只是五種工具,此類工具,在未轉前,慣作幫兇,作給使,及至轉后,就能反過來,作般肱輔佐道業(yè),令所作皆成,故名成所作。第六識未轉前,盡在六塵境界上。橫生分別,起諸妄想計度,及至轉后,就能反過來,觀察法門差別,和眾生根器,應病予藥,故名妙觀察。第七識未轉前,不斷的執(zhí)我,我相既生,染污繼起,及至轉后,就能反過來,人我不分,自他等視,故名平等性。第八識未轉前,為受薰持種,藏垢納污之總匯,及至轉后,離有漏雜染之法,就能反過來,寂照無邊,一切眾生剎土,皆于中現(xiàn),故名大圓鏡。
3.小乘無常、苦、空、無我、不凈的教義,和大乘常、樂、我、凈、不空的教義,自表面上看,完全相反,倘若把它詳細研究了一下,就會發(fā)覺,不但沒有相反,沒有沖突,而且還是整套的。蓋小乘言其外來,大乘言其本有。外來的不管什么來西,乃至這一具肉體,這一套山河房舍,都是無常、苦、空、無我、不凈,終須捐棄幻滅。盡虛空界,惟有舟性是本有的,這東西從無始來,就是常、樂、我、凈、不空。言無常者,目的就是要證這個常,言空者,目的就是要證這個不空,余可類推。今試以浮云掩月為喻,浮云是無常,乃至不凈的,吹散浮云,現(xiàn)出明月、這才見到了常、樂、我、凈、不空的物事。十八界都是浮云,自家不生不滅的佛性,才是明月,不遣去虛幻的浮云,就見不到真實的明月。學者明白了這道理之后,對于大小乘教義,自然會全盤接受,而泯滅明戶之見了。
4.眾生認四大假身為真實,這就名為:以無常為常,以苦為樂,以無我為我,以不凈為凈。另一方面,不相信有佛性,認佛性為虛無縹渺,這就名為以常為無常,以樂為苦,以我為無我,以凈為不凈,合起來名為八倒。阿羅漢證涅槃,未見佛性,但破前四倒,菩薩既證涅槃,又見佛性,才破盡這八倒,親證中道實相。
5.涅槃與大涅槃的性質,有所不同?鬲M義的涅槃,是斷除煩惱,不起惑業(yè),灰心滅智,始終不生作用,這是小乘涅槃的情狀,說起廣義的大般涅槃,就不同了,諸佛法身,在湛然寂滅之中,為了有悲愿加持的緣故,能變化無量應身,示現(xiàn)八相成道;騽(chuàng)造佛國,廣度眾生,具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所以體用俱備,這是大乘涅槃的情狀。
6.簡單說一句:每一如來都應到了一切眾生,悉皆成佛時,然后才永入涅槃。經(jīng)中說「烏梟同棲,蛇鼠狼同穴,如親兄弟,………」這不過是譬喻語,不宜固執(zhí)。因為有了烏梟蛇鼠狼,則畜生道尚存,縱使能和好相處,如來也決不會棄而不度,自入涅槃。
7.佛應身雖然相好尊嚴,然而必有涅槃時,三藏法寶,雖然甚深微妙,然而必有滅沒時。這都是說明:有生終必滅,有形終必壞,既落形質,而欲求長生,便是矛盾而不可能。所幸形雖屢換,而性長存,所以千佛下生,能維慧燈于不斷。但是,修佛法也要看因緣,萬一像前人所說:「佛昔住世,我尚沉淪,今得人身,佛已滅度!谷松砼c佛法,演捉迷藏,那又怎么辦?像今時三藏典籍,悉在人間,然而肯下工夫研讀者有幾人?肯依教修持者有幾人?淪入外教外道,或不信三寶,毀謗佛法者,又有幾人?可知修道并不是簡單。愿佛明弟子,趕快趁佛法未滅,身體健康時,修一日是一日,讀李后主「別時容易見時難」詞句,我于佛法,亦有同感。
8.對于身體,應當作兩種觀法,一者,所有貪食好色,講究享受的都是他,結果為了他,而造種種惡業(yè),墮入三惡道,所以應把他當作毒蛇觀。二者,自擇法行持,乃至修因得果,都要借重這身口意三業(yè),才會成功,否則就沒有辦法斷惑證實,所以應把他當作珍寶觀。說明白一點:同是這一具身軀,若用之于作惡,則其害烈于毒蛇,若用之于行善修道,則其利逾于珍寶,何去何從,是在行人自擇耳。
9.小妄語所欺騙的對象,是普通人,假令罪惡達于極點,亦不過斷人性命。但大妄語則未證謂證,未得謂得,其所欺騙的對象,是修道人,從其言而行,能斷人慧命。性命關系一世,慧命則關系無量世,故大妄語之罪,大于小妄語,必入無間地獄。今之外道,皆犯此罪,彼自謂愚弄他人,實則害及自己。
10. 欲聞下半偈,竟肯犧牲性命以求之,這真使面對經(jīng)論,而不肯讀者愧死。聞偈開悟,則千萬世之慧命已生,縱斷送此一世殘年,亦何足惜。此乃深知死后還有后世,后世的安危,皆關系于今世,才能下此決心也。
- 第一課、佛
- 第一課、佛的意義
- 第一篇 法身、報身、應身
- 第一冊、自序
- 三十七道品 序文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一節(jié) 何謂佛
- 第一課、佛教的真理
- 第二課、如來十號
- 第二課、釋迦牟尼佛 (一)
- 圣典篇 大念處經(jīng)
- 大架構篇 二、五根、五力
- 第三課、佛身
- 第一課、律宗(一)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二節(jié) 釋迎牟尼佛
- 第九課、中國四大名山 (一)
- 第一課、修觀對治淫欲
- 第一、二、三課、綜合指要
- 十三、懺法
- 1:佛學是怎么一回事?
- 第四課、藥師佛
- 編者序言 作者序言
- 練習1 有意識的呼吸 一 正念觀身
- 第三課、釋迦牟尼佛(二)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三節(jié) 何謂法
- 十五、焰口
- 上座部佛教修學入門 目錄
-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三節(jié)、佛教的實質
- 第十五課、四攝法 四無量心 四弘誓愿
- 第二篇 受持五戒、八關齋戒、菩薩戒
- 第三十課、焰口召請文(宋·蘇軾)
- 第八課、四圣諦
- 一一念不生
- 第七課、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
- 第十四課、菩薩十地
- 第十八課、聲聞四果
- 第四課、轉輪圣王
- 第十課、修學佛法的次第
- 第二十六課、悟道詩
- 第九課、十二因緣
-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二節(jié)、佛陀教導的是什么
- 什么是文字禪?
- 善根指的是什么?
- 腳踏實地的付出才會有收獲,所有的付出都不會白費
- 佛教戒律是怎樣產(chǎn)生的?戒律的由來
- 忉利天主是誰?
- 授記有幾種方式?授記的四種類型
- 人不要想太多,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
- 佛經(jīng)中的世尊指的是誰?
- 釋迦牟尼成道是什么意思?
- 覺性是永恒的、沒煩惱、證佛國
- 皈依后做事還是不順,對佛法心灰意冷,該怎么辦?
- 佛教的經(jīng)變是什么意思?
- 阿彌陀佛圣誕是哪一天?農(nóng)歷十一月十七恭迎彌陀圣誕
- 剛念經(jīng)時聲音響亮且快,后來就沒有了,為什么?
- 以佛心來凈化自己內在的妄心
- 嘴笨不會安慰人怎么辦?
- 馬鳴菩薩是誰?馬鳴菩薩的簡介與故事
- 為什么在世間行善的功德勝于極樂百倍?
- 學會順其自然,在晴天時愛晴,在雨天時愛雨
- 念經(jīng)時可以控制妄念嗎?
- 什么是“五蓋”?菩薩沒有厭怠心
- 趙州和尚是哪個朝代的,哪里人?趙州和尚的簡單介紹
- 什么是莊嚴國土?
- 在家居士怎樣才能讓現(xiàn)在和將來的生活具足幸福安樂?
- 八正道是為人處世乃至成佛的八種正確方法和途徑
- 阿逸多菩薩是誰,是彌勒菩薩嗎?
- 佛教說的隨緣是什么意思?隨緣的含義
- 管好自己,但行好事,莫論他人
- 四大皆空是哪四大,是什么意思?
- 神通有哪幾種?佛教六種神通的簡單介紹
- 求神不如求己,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 十八不共法是什么意思,指什么?
- 念經(jīng)時犯困,打盹后又從頭開始念,該怎么辦?
- 人幫人,心靠心,人心是相互的
- 不用花錢的七種結緣方式
- 殺生、妄語、不敬,在家居士不可以做的三件事
- 佛教的四無畏指的是什么?
- 佛教的大慈大悲是什么意思?
- 面對親人的病,家里的經(jīng)濟條件,心很亂,該怎么辦?
- 什么是信心不逆?
- 佛教基礎知識
- 心經(jīng)入門
- 佛教名詞
- 佛咒入門
- 金剛經(jīng)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地藏經(jīng)入門
- 怎樣讀懂佛經(jīng)
- 佛教基本教義
- 佛咒簡介
- 楞嚴經(jīng)入門
- 妙法蓮華經(jīng)入門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入門
- 十小咒入門
- 佛教修行及戒律
- 藥師咒入門
- 六字大明咒入門
- 無量壽經(jīng)入門
- 華嚴經(jīng)入門
- 藥師經(jīng)入門
- 阿彌陀經(jīng)入門
- 佛教僧侶與居士及其源流
- 普賢行愿品入門
- 佛經(jīng)簡介
- 虛云法師入門
- 六祖壇經(jīng)入門
- 佛教傳播與發(fā)展
- 楞伽經(jīng)入門
- 圣嚴法師入門
- 宗派簡介
- 凈慧法師入門
- 解深密經(jīng)入門
- 佛經(jīng)入門
- 濟群法師入門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入門
- 法增法師入門
- 昌樂法師《人生是道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