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廿五、廿六、廿七課、綜合指要
第廿五、廿六、廿七課 綜合指要
1.說句實在的話:咒陀羅尼,并不秘密,最秘密的,便是諸佛和每一眾生的妙真如性。三世如來所說的一切密咒,還是從這一個,妙真如性海里,所演譯出來的。若把諸咒喻作兒子,那么,無疑的,妙真如性,便是其母了。大乘諸宗中,對于見性證性,做得徹底者,惟有禪宗。雖然在各宗的理論上,也曾說到如來藏,佛性、涅槃,真如、一真法界、本體、實相等名詞,及其意義。而其最后的造詣當然也都要歸宿在這一境界上。然而若論直人心,見性成佛方面,就不如禪宗來得直截了當,一了百徹。所以若說真正的密,那么,這一個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的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它便是最秘密的東西了。六祖對惠明說:「與汝說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邊。」就是這個意思。所以若稱禪宗為密宗,卻也是名副其實。當之無愧。
2.密宗中的「理具成佛」,與顯教中,宗下數(shù)下所說者,亦無二致。如密宗所云:「諸佛理智,于凡夫身中,圓滿具足!苟U門馬祖道一禪師示眾云:「汝等諸人,各信自心是佛者,是名正信。」又如來藏經(jīng)中,佛告金剛慧言:「我以佛眼,觀一切眾生,貪欲疑恚,諸煩惱中,有如來智,如來眼,如來身,結(jié)跏趺坐,儼然不動。善男子!一切眾生,雖在諸趣煩惱身中,有如來藏,常無染污,德相備足,如我無異。」可知密禪教各宗,對于眾生即佛的見解,完全相同。蓋事實上確是如此,明明眾生是佛,不能硬說他不是,這是就理體邊說,若就事相邊說,則有很大的距離也。
3.佛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傳法迦葉一事,出于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jīng),一向皆云此經(jīng)未入大藏。宗門雜錄言:王安石在翰苑,曾見此經(jīng),載世尊拈花事,并言此經(jīng)秘藏,世無聞?wù)撸?a href="/remen/fozu.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佛祖統(tǒng)紀,亦引此說。近閱惠光禪師所著「禪學指南」,內(nèi)二七四頁,曾有如下記載:「此經(jīng)在字大藏經(jīng)之續(xù)藏中,第八七函九九八號,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jīng)二卷,同函中九九九號一卷,合共三卷。又中華大藏經(jīng),三七七七,二日中九九八,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jīng)二卷,三七七八,二日中九九九,一卷,合共三卷,經(jīng)與上同!箍芍私(jīng)已入藏矣。既有此經(jīng),且已入藏,則禪門所根據(jù)的拈花公案,便不是無稽之談了。
4.法身等于虛空,離卻形相及作用,亦離心想、語言、文字、原無可說。說有五類者,亦同百法中,說無為法有六種耳。此皆是就世俗緣慮分別心而說,亦是就它的作用差別而說,若論本體,則妙高峰頂,從來不許商量,豈有諸佛法身,眾生真性,而有若干種若干類者學者學佛參理,當知真如有不變與隨緣二義,若謂無說無作,非青非黃,離四句絕百非者,不變義也。若謂自受用,他受用,應(yīng)身化身,相好莊嚴者,隨緣義也。一木既能生萬殊,則法身又何只五類,凡六根之所接觸者,乃至屎尿木石,芥子微塵,水流花放,皆法身本分事也。
5.密乘說理處,每與顯教相符合。如十住心的唯蘊無我心,及拔業(yè)因種心,相當于小乘二宗:他緣大乘心,相當于法相,覺心不生心,相當于三論,一道無為心,相當于天臺,極無自性心,相當于華嚴?芍四藚R教流而成密海,衍密海而布教流,心口既屬一如,則顯密又可嘗不是一本。
6.佛門最究竟,而又最簡單易行之法,無過于凈土宗,念佛求生西方之法,此法若不能行,而欲轉(zhuǎn)而學密,是顛倒矣。我可以保證:遇佛得度的功效,凈土決不下于密宗,而密法之麻煩,十倍百倍于念佛,念佛若再嫌煩,則八萬四千法門,將無法可修,豈但密法。學凈不成,學密如果能成,是宿因和根器的關(guān)系,決不是繁簡的關(guān)系,若就怕繁說,學凈不成,學密將更不成。修法亦如耕田,用一分力,便得一分收獲,不用力自然也無所得。若存僥幸心,以為學密可以得到不用力的收獲,天下又那有這樣便宜的事。今時人喜歡學密,還有許多人,相信外道的「一步直超」「一指西歸」「點竅」等誓言,背凈土,棄念佛,而向彼等,也都是這種,想不勞而獲的念頭在作祟,只因些許惰心,遂使前功盡廢,言之浩嘆。
7.六祖之后,道傳在家而不傳出家,此外道自抬身價,誣蔑宗門的妄言也。論法嗣:六祖當時,其門下得旨嗣法者,有懷讓、行思、神會、法海、志誠、法達、智常、智通、智徹、志道、法珍、法如等,四十三人,皆是出家眾,見于法寶壇經(jīng),此一證也。論宗派:六祖之后,禪門傳出溈仰、臨濟、曹洞、云門、法眼五宗,黃龍、楊岐二派。其開山祖,乃至代代師資相承,皆是出家眾,見佛學辭典,五家七宗條,此二證也。論人物:有懷讓、道一、懷海、靈佑、慧寂、希連、義玄、行思、希遷、惟儼、曇成、良價、道悟、崇信、宣鏗、義存、文偃、師備、桂琛、文益等,歷唐、 五代、宋、明、指不勝屈,皆是出家眾,見于景德傳燈錄、指月錄、五燈會元、碧巖集、高僧傳等,此三證也。凡此皆證據(jù)昭然,有目共睹,何得一概抹殺,憑空胡謅。彼胡謅者,別有用心,不足為異,最可異者,竟有許多人,不信歷史記載,偏信無從證實的讕言。此種人,不但未具頭腦,甚至眼耳亦無,香臭不知,是真可異。吾輩佛門弟子,當以大藏經(jīng)為準繩,善知識為依歸,凡藏經(jīng)所無,善知識所排斥者,皆不可從,稍一大意,即失慧命。學禪者,對于宗門祖師禪,如不開悟,則當學如來禪,從止觀數(shù)息等下手。若再沒有把握,便當念佛,求生西成,如是今生若不會出三界,了生死,十方諸佛,便犯妄語,欺騙眾生。上面言語,已說得很清楚,愿讀者留意,廣為人說,以報佛恩。
8.六祖是不識字的樵夫、神秀則是通達教義的五百人上座,何以六祖能見性,神秀反而不能呢?須知一切法是通于三世的,就今生說,六祖積學之功,不及神秀,但若統(tǒng)前生來說,他是修過若干劫的地上菩薩,而神秀則恐怕不是,所以二人優(yōu)劣的關(guān)鍵,不在今生,而在前生。世人中,不學而聰明,不商而鉅富,不修而定慧,不思而領(lǐng)悟,乃至顏回貧窮短命,盜踱富裕長壽,其種因皆在前生,今世身所受者,悉是由前因所產(chǎn)生的果法。凡斷理判事,若不涉及過去與未來,直是前無朕兆,而后沒下梢,這樣就十有八九,是說不通的。于此可知:佛家三世因果之說,是最合實情的理論。
- 上一篇:第廿八課、禪宗(二)
- 下一篇:第廿七課、禪宗(一)
- 第一課、佛
- 第一課、佛的意義
- 第一篇 法身、報身、應(yīng)身
- 第一冊、自序
- 三十七道品 序文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一節(jié) 何謂佛
- 第一課、佛教的真理
- 第二課、如來十號
- 第二課、釋迦牟尼佛 (一)
- 圣典篇 大念處經(jīng)
- 大架構(gòu)篇 二、五根、五力
- 第三課、佛身
- 第一課、律宗(一)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二節(jié) 釋迎牟尼佛
- 第九課、中國四大名山 (一)
- 第一課、修觀對治淫欲
- 第一、二、三課、綜合指要
- 十三、懺法
- 1:佛學是怎么一回事?
- 第四課、藥師佛
- 編者序言 作者序言
- 練習1 有意識的呼吸 一 正念觀身
- 第三課、釋迦牟尼佛(二)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三節(jié) 何謂法
- 十五、焰口
- 上座部佛教修學入門 目錄
-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三節(jié)、佛教的實質(zhì)
- 第十五課、四攝法 四無量心 四弘誓愿
- 第二篇 受持五戒、八關(guān)齋戒、菩薩戒
- 第三十課、焰口召請文(宋·蘇軾)
- 第八課、四圣諦
- 一一念不生
- 第七課、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
- 第十四課、菩薩十地
- 第十八課、聲聞四果
- 第四課、轉(zhuǎn)輪圣王
- 第十課、修學佛法的次第
- 第二十六課、悟道詩
- 第九課、十二因緣
-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二節(jié)、佛陀教導的是什么
- 什么是文字禪?
- 善根指的是什么?
- 腳踏實地的付出才會有收獲,所有的付出都不會白費
- 佛教戒律是怎樣產(chǎn)生的?戒律的由來
- 忉利天主是誰?
- 授記有幾種方式?授記的四種類型
- 人不要想太多,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
- 佛經(jīng)中的世尊指的是誰?
- 釋迦牟尼成道是什么意思?
- 覺性是永恒的、沒煩惱、證佛國
- 皈依后做事還是不順,對佛法心灰意冷,該怎么辦?
- 佛教的經(jīng)變是什么意思?
- 阿彌陀佛圣誕是哪一天?農(nóng)歷十一月十七恭迎彌陀圣誕
- 剛念經(jīng)時聲音響亮且快,后來就沒有了,為什么?
- 以佛心來凈化自己內(nèi)在的妄心
- 嘴笨不會安慰人怎么辦?
- 馬鳴菩薩是誰?馬鳴菩薩的簡介與故事
- 為什么在世間行善的功德勝于極樂百倍?
- 學會順其自然,在晴天時愛晴,在雨天時愛雨
- 念經(jīng)時可以控制妄念嗎?
- 什么是“五蓋”?菩薩沒有厭怠心
- 趙州和尚是哪個朝代的,哪里人?趙州和尚的簡單介紹
- 什么是莊嚴國土?
- 在家居士怎樣才能讓現(xiàn)在和將來的生活具足幸福安樂?
- 八正道是為人處世乃至成佛的八種正確方法和途徑
- 阿逸多菩薩是誰,是彌勒菩薩嗎?
- 佛教說的隨緣是什么意思?隨緣的含義
- 管好自己,但行好事,莫論他人
- 四大皆空是哪四大,是什么意思?
- 神通有哪幾種?佛教六種神通的簡單介紹
- 求神不如求己,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 十八不共法是什么意思,指什么?
- 念經(jīng)時犯困,打盹后又從頭開始念,該怎么辦?
- 人幫人,心靠心,人心是相互的
- 不用花錢的七種結(jié)緣方式
- 殺生、妄語、不敬,在家居士不可以做的三件事
- 佛教的四無畏指的是什么?
- 佛教的大慈大悲是什么意思?
- 面對親人的病,家里的經(jīng)濟條件,心很亂,該怎么辦?
- 什么是信心不逆?
- 佛教基礎(chǔ)知識
- 心經(jīng)入門
- 佛教名詞
- 佛咒入門
- 金剛經(jīng)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地藏經(jīng)入門
- 怎樣讀懂佛經(jīng)
- 佛教基本教義
- 佛咒簡介
- 楞嚴經(jīng)入門
- 妙法蓮華經(jīng)入門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入門
- 十小咒入門
- 佛教修行及戒律
- 藥師咒入門
- 六字大明咒入門
- 無量壽經(jīng)入門
- 華嚴經(jīng)入門
- 藥師經(jīng)入門
- 阿彌陀經(jīng)入門
- 佛教僧侶與居士及其源流
- 普賢行愿品入門
- 佛經(jīng)簡介
- 虛云法師入門
- 六祖壇經(jīng)入門
- 佛教傳播與發(fā)展
- 楞伽經(jīng)入門
- 圣嚴法師入門
- 宗派簡介
- 凈慧法師入門
- 解深密經(jīng)入門
- 佛經(jīng)入門
- 濟群法師入門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入門
- 法增法師入門
- 昌樂法師《人生是道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