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課、佛光學的內(nèi)涵精神
第一課 佛光學的內(nèi)涵精神
多年以來,佛光山僧團與佛光會教團相繼提出利世濟民的理論架構(gòu)及思想體系,已具有實踐的方法及具體的成果。此兩大佛教團體猶如人之雙臂、鳥之兩翼,在相輔相成之下,為世界遍撒和平幸福的種子,如今這些都成為研究「佛光學」不可或缺的理念。所以,什么是佛光學呢?質(zhì)言之,舉凡至真至善的精神理念,乃至促進人間安和樂利的真理妙諦,都涵攝在佛光學的范疇之內(nèi)。以下僅提出佛光學的四點內(nèi)涵精神:
一、菩薩叢林是佛光學
叢林道場是指有組織、有制度,能夠接引十方大眾的佛教寺院,在此特地加上「菩薩」二字,是為了簡別專修聲聞、緣覺二乘,只求自度自了的道場。像佛陀在印度建立的精舍、講堂,中國唐朝「馬祖創(chuàng)叢林、百丈立清規(guī)」所提倡的農(nóng)禪道場,以及后來大江南北多少集眾參禪、弘法安僧的寺院庵堂等等,皆名之為「菩薩叢林」。東晉末年,道安大師在戰(zhàn)亂時期仍在各地建設道場,聚徒講學;清末楊仁山設立「只洹精舍」,印經(jīng)、教學;近代李炳南在臺中創(chuàng)建蓮社。他們不遺余力,都具有「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特性,所以均可稱為菩薩叢林。其它如民國初年月霞大師在上海哈同花園創(chuàng)設華嚴大學;太虛大師提倡菩薩學處等等,也屬于菩薩叢林的思想,只可惜因緣不具,未能擴大影響。佛光山及佛光會秉承古圣先賢的菩薩精神,懷抱慈悲濟世的愿心,以凈化人間為己任,從事文化教育的深耕,重視群我關(guān)系的調(diào)和,在在顯示出菩薩叢林為佛光學的內(nèi)涵精神。
佛教非常重視般若的修持,經(jīng)典中說般若不但是六度之首,也是諸佛之母,又說「般若」如人之雙目,能領(lǐng)導其它五度走向圓滿的境界。般若智慧得自于日常生活的體驗,因此離開了生活,就沒有般若。《金剛經(jīng)》開宗明義便揭櫫佛陀的般若生活:「著衣持缽」,代表佛陀手中放般若光;「入舍衛(wèi)大城乞食」,代表佛陀足下放般若光;「于其城中次第乞食」代表佛陀眼睛放般若光;「飯食訖,收衣缽」代表佛陀口中放般若光;「洗足已敷座而坐」代表佛陀通身放般若光;「爾時世尊」代表佛陀時時刻刻都在放般若光。一卷《金剛經(jīng)》如果通曉,便能體會到日常生活中的般若風光。此外,禪門的修行著重生活的禪味,舉凡穿衣吃飯、搬柴運水,乃至揚眉瞬目、舉手投足,也都是般若的體現(xiàn)。所謂「平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同樣平凡的生活,一旦有了般若,就能讓我們享有解脫自在的人生。佛光山與佛光會一向提倡生活的佛教,鼓勵夫妻連袂參加法會,經(jīng)常舉辦親子聯(lián)誼活動,強調(diào)家庭美滿的重要,注重人際關(guān)系的順暢和諧,教導民眾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凡此都說明了「般若生活」是佛光學的內(nèi)涵精神。
三、法界融和是佛光學
佛陀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徹悟宇宙的真理時,發(fā)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的宣言,為苦難的眾生帶來了無限的希望與光明,由此而開展出來的眾生平等、法界融和的思想,就是人類得到永恒安樂的根本,是世界能達到永久和平的指南。像佛陀創(chuàng)立「四姓出家,同為釋氏」的僧團,以六和敬作為共同生活的軌范,以慈悲包容作為待人接物的圭臬,不但打破了種族的界限與階級的差別,更使得佛法得以流布十方,并且與各地文化水乳交融。佛光山開山伊始,即訂定「八宗兼弘」、「四眾共有」的原則,以及佛光會歷年來所提倡的主題:如「歡喜與融和」、「同體與共生」、「尊重與包容」、「平等與和平」、「圓滿與自在」、「自然與生命」等等,都是法界融和理念的推行。此外,佛光山及佛光會不僅提倡男女性別的融和、貧富貴賤的融和、士農(nóng)工商的融和、國家種族的融和,也積極謀求宗教之間的融和、派別之間的融和、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融和、僧眾與信眾的融和,更兼顧佛法與世學的融和、佛法與生活的融和,凡此均為法界融和思想的實踐。所以,法界融和是佛光學基本的內(nèi)涵精神。
四、人間歡喜是佛光學
佛教是倡導歡喜的宗教,《法華經(jīng)》指出:佛陀降誕在人間、出家在人間、修行在人間、證悟在人間,是為了示教利喜;觀世音菩薩早已在無量劫前成就佛道,也是為了替眾生拔苦與樂,才倒駕慈航,回入娑婆。此外,十方諸佛菩薩也以歡喜的修行來成就佛道,譬如彌勒佛又稱為歡喜佛,還有如《萬佛名經(jīng)》的禪悅藏、歡喜地等許多的佛菩薩均以「歡喜」為名。可見歡喜是佛教真理的本質(zhì),歡喜是佛法修行的精髓,佛光山的工作信條中給人歡喜的精神,就是人間歡喜的修持法門;佛光會信條中「現(xiàn)證法喜安樂,永斷煩惱無明」的守則,也就是人間歡喜的當下體證,因此,人間歡喜是佛光學的內(nèi)涵精神。
佛光學上承教主佛陀的真理妙諦,中循歷代祖師的遺風德范,下啟萬代子孫的幸福安樂,以「菩薩叢林」為佛光人組織的架構(gòu),以「般若生活」為佛光人實踐的內(nèi)容,以「法界融和」為佛光人思想的基礎,以「人間歡喜」為佛光人修持的法門,凡我佛光人均應矢志發(fā)揚,俾能達到光大佛教,普利群倫的目的。
- 上一篇:第二課、佛光學與當代思潮及未來使命
- 下一篇:最后一頁
- 第二十課、佛光山大事記(下)
- 第二十課、佛光山大事記(上)
- 第十九課、佛光人情味
- 第十八課、佛光人間事
- 第十七課、佛光學問題初探(下)
- 第十七課、佛光學問題初探(中)
- 第十七課、佛光學問題初探(上)
- 第十六課、佛光人的養(yǎng)成教育
- 第十五課、人間佛教的社會運動
- 第十四課、佛光人的工作信條
- 第十三課、佛光教團的組織系統(tǒng)
- 第十二課、人間佛教的經(jīng)證
- 第十一課、從佛光山認識人間佛教
- 第十課、國際佛光會禮儀要點
- 第九課、佛光三昧修持法
- 第八課、國際佛光會主題演說簡介
- 第七課、國際佛光會會歌的意義
- 第六課、國際佛光會的宗旨和理念
- 第五課、國際佛光會的創(chuàng)會緣起
- 第四課、佛光學的發(fā)展與方向
- 第一課、佛
- 第一課、佛的意義
- 第一篇 法身、報身、應身
- 第一冊、自序
- 三十七道品 序文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一節(jié) 何謂佛
- 第一課、佛教的真理
- 第二課、如來十號
- 第二課、釋迦牟尼佛 (一)
- 圣典篇 大念處經(jīng)
- 大架構(gòu)篇 二、五根、五力
- 第三課、佛身
- 第一課、律宗(一)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二節(jié) 釋迎牟尼佛
- 第九課、中國四大名山 (一)
- 第一課、修觀對治淫欲
- 第一、二、三課、綜合指要
- 十三、懺法
- 1:佛學是怎么一回事?
- 第四課、藥師佛
- 編者序言 作者序言
- 練習1 有意識的呼吸 一 正念觀身
- 第三課、釋迦牟尼佛(二)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三節(jié) 何謂法
- 十五、焰口
- 上座部佛教修學入門 目錄
-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三節(jié)、佛教的實質(zhì)
- 第十五課、四攝法 四無量心 四弘誓愿
- 第二篇 受持五戒、八關(guān)齋戒、菩薩戒
- 第三十課、焰口召請文(宋·蘇軾)
- 第八課、四圣諦
- 一一念不生
- 第七課、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
- 第十四課、菩薩十地
- 第十八課、聲聞四果
- 第四課、轉(zhuǎn)輪圣王
- 第十課、修學佛法的次第
- 第二十六課、悟道詩
- 第九課、十二因緣
-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二節(jié)、佛陀教導的是什么
- 什么是文字禪?
- 善根指的是什么?
- 腳踏實地的付出才會有收獲,所有的付出都不會白費
- 佛教戒律是怎樣產(chǎn)生的?戒律的由來
- 忉利天主是誰?
- 授記有幾種方式?授記的四種類型
- 人不要想太多,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
- 佛經(jīng)中的世尊指的是誰?
- 釋迦牟尼成道是什么意思?
- 覺性是永恒的、沒煩惱、證佛國
- 皈依后做事還是不順,對佛法心灰意冷,該怎么辦?
- 佛教的經(jīng)變是什么意思?
- 阿彌陀佛圣誕是哪一天?農(nóng)歷十一月十七恭迎彌陀圣誕
- 剛念經(jīng)時聲音響亮且快,后來就沒有了,為什么?
- 以佛心來凈化自己內(nèi)在的妄心
- 嘴笨不會安慰人怎么辦?
- 馬鳴菩薩是誰?馬鳴菩薩的簡介與故事
- 為什么在世間行善的功德勝于極樂百倍?
- 學會順其自然,在晴天時愛晴,在雨天時愛雨
- 念經(jīng)時可以控制妄念嗎?
- 什么是“五蓋”?菩薩沒有厭怠心
- 趙州和尚是哪個朝代的,哪里人?趙州和尚的簡單介紹
- 什么是莊嚴國土?
- 在家居士怎樣才能讓現(xiàn)在和將來的生活具足幸福安樂?
- 八正道是為人處世乃至成佛的八種正確方法和途徑
- 阿逸多菩薩是誰,是彌勒菩薩嗎?
- 佛教說的隨緣是什么意思?隨緣的含義
- 管好自己,但行好事,莫論他人
- 四大皆空是哪四大,是什么意思?
- 神通有哪幾種?佛教六種神通的簡單介紹
- 求神不如求己,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 十八不共法是什么意思,指什么?
- 念經(jīng)時犯困,打盹后又從頭開始念,該怎么辦?
- 人幫人,心靠心,人心是相互的
- 不用花錢的七種結(jié)緣方式
- 殺生、妄語、不敬,在家居士不可以做的三件事
- 佛教的四無畏指的是什么?
- 佛教的大慈大悲是什么意思?
- 面對親人的病,家里的經(jīng)濟條件,心很亂,該怎么辦?
- 什么是信心不逆?
- 佛教基礎知識
- 心經(jīng)入門
- 佛教名詞
- 佛咒入門
- 金剛經(jīng)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地藏經(jīng)入門
- 怎樣讀懂佛經(jīng)
- 佛教基本教義
- 佛咒簡介
- 楞嚴經(jīng)入門
- 妙法蓮華經(jīng)入門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入門
- 十小咒入門
- 佛教修行及戒律
- 藥師咒入門
- 六字大明咒入門
- 無量壽經(jīng)入門
- 華嚴經(jīng)入門
- 藥師經(jīng)入門
- 阿彌陀經(jīng)入門
- 佛教僧侶與居士及其源流
- 普賢行愿品入門
- 佛經(jīng)簡介
- 虛云法師入門
- 六祖壇經(jīng)入門
- 佛教傳播與發(fā)展
- 楞伽經(jīng)入門
- 圣嚴法師入門
- 宗派簡介
- 凈慧法師入門
- 解深密經(jīng)入門
- 佛經(jīng)入門
- 濟群法師入門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入門
- 法增法師入門
- 昌樂法師《人生是道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