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與佛教的故事
在佛教中,無論是對佛菩薩的供養(yǎng),或是在說法的譬喻中,經常都可以見到香的蹤影。密法中,不同的本尊甚至有不同供養(yǎng)的香,香與佛教,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由于香能袪除一切臭氣、不凈,使人身心舒暢,產生美妙的樂受,因此常被用來做為供養(yǎng)佛菩薩、本尊的圣品,如《蘇悉地經》中,就把香列為五種供養(yǎng)之一,而《大日經》也將之列為六種供養(yǎng)之一。
除了被用來做為殊勝的供品之外,由于香的芬芳遠聞,經典中也常以其來比喻修行者持戒之德。如《戒德香經》中,佛陀告訴阿難,只有持戒之香不受順、逆風的影響,能普薰十方。而《六祖壇經》中,也以香來比喻五分法身,稱為“五分法身香”。
此外,香也被用來比喻念佛的功德,如《首楞嚴三昧經》中,以“香光莊嚴”來比喻念佛的人染上如來功德莊嚴,就如同制香的人染上香氣一般。
經典中甚至記載有香的凈土,如《維摩詰經》中所說的“香積國土”,不但以香構成食、衣、住、行的一切,也以香來說法。在《華嚴經》中也說,華藏世界被重重無數(shù)的香水海所圍繞。
密教的種種修法中,更是經?吹焦┫愕挠涊d,而依供養(yǎng)佛部、蓮花部、金剛部,乃至天龍八部等一切世圣眾,則用種種不同的香來供養(yǎng),與其相應。
除此之外,經典中也記載著與香有關的修持法門。其中最著名的是《楞嚴經》中的香嚴童子,以聞沈水香,觀香氣出入無常而悟入本心。
而《觀普賢菩薩行法經》中,則有清凈懺悔鼻根的方法;《慈悲道場懺法》中,也有關于鼻根與香的發(fā)愿,如文中發(fā)愿一切眾生不聞一切臭惡之氣,常聞一切栴檀、妙樹花香之氣,常聞一切說法香、戒香、菩薩香、五分法身香等。
香在佛教中的風貌如此豐富多姿,從最基本令人愉悅的香,升華乃至心香、解脫香的境界,令人嘆為觀止!
香與供養(yǎng)
供養(yǎng)是以飲食等各種用品供養(yǎng)、法、僧三寶。常見的供品有香、花、飲食等。其中涂香代表清凈義,能清凈一切染垢穢,及燥熱煩惱;而以香供佛,則代表生除滅一切生死煩惱,得到清凈自在。
在《蘇悉地經》卷中的五種供養(yǎng)為:涂香、花、燒香、飲食、燃燈等五種供養(yǎng);在《大日經》中則有六種供養(yǎng),即:水、涂香、花、燒香、飲食、燈明等六種供養(yǎng)。
在《行法肝葉抄》中,并以六種供養(yǎng)象征六波羅蜜;水代表布施波羅蜜,涂者代表戒波羅蜜,花代表忍波羅蜜,燒香代表精進波羅蜜,飲食代表凈波羅蜜,燈代表般若波羅蜜。
除了供佛之外,供養(yǎng)經典也應以種種妙香清凈莊嚴。在《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卷一中說,若欲受持讀誦是經,當凈洗浴,著清凈衣服,凈持坊舍,以懸繒幡蓋,莊嚴室內,燒種種妙香、旃檀香、末香、種種涂香、禮拜,如是六時,從初一日,乃至七日,日日中間,讀誦是經,正心正憶,正念正觀,正思惟,正思議,正受持,正用行,正教化。
在《法華傳記》卷十〈十種供養(yǎng)記九〉中,鳩摩羅什曾說,若要供養(yǎng)《法華經》,須依經說,略備十種供具:一華、二香、三瓔珞、四抹香、五涂香、六燒香、七幡蓋、八衣服、九妓樂、十合掌也。其中香就占了四種。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十三中,就有廣大不可思議的香供養(yǎng):“百萬億黑沈水香,普熏十方,百萬億不可思議眾雜妙香,普熏十方一切佛剎,百萬億十方妙香,普熏世界,百萬億最殊勝香,普熏十方,百萬億香像香徹十方,百萬億隨所樂香,普熏十方。
百萬億凈光明香,普熏眾生,百萬億種種色香,普熏佛剎,不退轉香,百萬億涂香,百萬億栴檀涂香,百萬億香熏香,百萬億蓮華藏黑沈香云,充滿十方,百萬億丸香煙云,充滿十方,百萬億妙光明香,常熏不絕。
百萬億妙音聲香,能轉眾心。百萬億明相香,普熏眾味,百萬億能開悟香,遠離瞋恚寂靜諸根充滿十方,百萬億香王香,普熏十方,雨百萬億天華云雨,百萬億天香云雨,百萬億天未香云雨。”
而在《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十五中,也記載行者以善根迥向,供養(yǎng)諸佛,以無量香蓋、無量香幢、無量香幡、無量香宮殿、無量香網(wǎng)、無量香像、無量香光、無量香焰、無量香云、無量香座、無量香輪、無量香住處、無量香佛世界、無量香須彌山王、無量香海、無量香河、無量香樹、無量香衣、無量香蓮華,以如是等無量無數(shù)眾香莊嚴,以為供養(yǎng)。
以不可思議涂香蓋,乃至不可思義涂香莊嚴,以為供養(yǎng),以不可稱末香蓋,乃至不可稱末香莊嚴,以為供養(yǎng)。
而在《大寶積經》卷十三中,也記載天人以香供佛之事:“興起光照一切香華,善妙香、常熏香、烏虛延香,常有花樂、眼目樂、如是眾花興云致雨。雨眾雜香鼓天妙樂。”
除了有形的香之外,經中也以心香供佛來比喻精誠的供養(yǎng)。在供香時,我們不妨將身心沈靜下來,讓香成為我們與佛菩薩之間,最寂靜深秘的交會。
香比喻清凈戒德
芬芳的氣味,令人愉悅,帶來美好的感受,而有德的修行者,心靈也散發(fā)出美好的芬芳,令人崇仰,芳香遠聞。因此,經典中常以香來比喻修行者持戒之德,如《戒德香經》中記載,在世間的香中,多由樹的根、枝、花所制成,這三種香只有順風時得聞其香,逆風則不聞;當時佛陀弟子阿難思惟欲知是否有較此三者更殊勝之香,何者能不受風向影響而普熏十方,于是請示于佛陀。
佛陀告訴阿難,如果能守五戒、修十善、敬事三寶、仁慈道德、不犯威儀等。如果能持之不犯,則其戒香普熏十方,不受有風、無風及風勢順逆的影響,這種戒香乃是最清凈、無上者,非世間眾香所能相比。
就一般人而言,香可以增長我們身體諸根大種,并藉著香傳遞給信息給諸佛菩薩。但是最高明的用香方法則不僅只如此,而是以香直接燃燒供佛,心香就是用最至誠的心來直接面對佛。以有相的香,加上無形的心香;一個是莊嚴的表征,一個是心的常寂光明,以此供養(yǎng)諸佛,移相內薰,供養(yǎng)自身的法身佛,這是用香法門的極致。
如《諸經要義》卷五、《集諸經禮懺儀》卷上、《六祖壇經》〈懺悔品〉中,即以香比喻五分法身,其將無學圣者于自身成就的五種功德法,稱為五分法身;并以香來比喻,則稱為戒香、定香、慧香、解脫香、解脫知見香。
香又代表五分法身,也就是戒香、定香、慧香、解脫知見香。在《六祖壇經》〈懺悔品〉里提到這五分法身之香:
一戒香,即自心中,無非,無惡、無嫉妒、無貪嗔、無劫害,名戒香。
二定香,即覩諸善惡境相,自心不亂,名定香。
三慧香,自心無礙,常以智慧觀照自性,不造諸惡。雖修眾善,心不執(zhí)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貧,名慧香。
四解脫香,即自心無所攀緣。不思善,不思惡,自在無礙,名解脫香。
五解脫知見香,自心既無所攀緣善惡,不可沈空守寂,即須廣學多聞,識自本心,達諸佛理,和光接物,無我無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脫知見香。
五分法身的觀念來自原始佛教。當初舍利弗涅盤后,他的弟子很傷心,便請問佛陀,舍利弗滅度之后,大眾將何所依恃?
佛陀很慈悲地告訴他們,舍利弗雖然滅度了,但是他的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還存在著,這就是五分法身的由來。舍利弗滅度了,一切諸佛滅度了,一切圣者滅度了,但是他們的五分法身永遠存續(xù)著,永遠令人崇仰。從五分法身所散發(fā)出來的香,非世間的香,而是心香。心香一瓣,遍滿十方,一切諸佛悉能聞此。
在《華嚴經》〈入法界品〉中,有一位善知識稱為勝熱婆羅門,他所居住的山充滿大火,善財童子不敢經過,勝熱婆羅門一直鼓勵他,最后善財童子終于鼓起勇氣向火里行去,結果發(fā)現(xiàn)這堆大火原本是清涼的火。
同樣的,香也是是清涼的香。從火里點出清涼的香,它彌漫內心,能使人維持正念,以正念相繼入諸禪定,再從禪定中生出一切解脫的智慧,使行者自證解脫法身,證得諸佛功德無上之香。
在佛法中,從有相的用香,到無相的用香,最后將此香回薰自內,證得五分法身,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將此光明之香遍滿一切,使眾生聞此香,心離一切雜染而得解脫,自證法身,自證智慧,以智慧的香焚燒一切,這可以說是佛法把香的境界從世間的用香,徹底轉化升華到越超究極的境界。
香比喻念佛功德
念佛是指憶念佛陀的悲心、智慧及相好等種種巍巍功德,而生欣喜而向往之,祈愿成就與之同等圓滿的生命境界。
念佛可以讓我們憶起佛陀,讓生命不斷朝向成佛的道路,終究圓滿成就佛陀不可思議功德。因此念佛能莊嚴行者。
有《首楞嚴三昧經》中,以“香光莊嚴”來比喻念佛三昧的作用。就好像香氣會染在人身上,所以稱為香光莊嚴。
《首楞嚴三昧經》卷五種中說:“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xiàn)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這是以母子相憶及香氣染于人身來比喻念佛相應,如念佛者薰染佛陀的功德,盈滿身心。
在《觀佛三昧海經》中,佛陀也以栴檀香木和具惡臭的伊蘭木來說明念佛三昧:
當時佛陀教導父親凈飯王念佛三昧,凈飯王問佛:“念佛功德的相狀為何呢?”
佛陀告訴父王:“就如同有著惡臭的氣味的伊蘭林方圓四十由旬,其中有一棵牛頭旃檀,雖然已有根芽,但是猶未出土。此林中只有伊蘭林,唯臭無香,如果有噉食其花果者,無不發(fā)狂而死。
一直要到栴檀根牙漸漸生長,纔欲長成大樹,香氣轉為昌盛時,才能改變此林,使林中普皆香美,眾生見到者無不生起稀有贊嘆心。”
佛陀以此來說明,一切眾生在生死中念佛之心也是如此,如果能系念不止,必定生于佛前,一旦得往生,就能改變一切諸惡,成就大慈悲,就如同栴檀香改變伊蘭林一般。惡臭的伊蘭林就如同眾生身內貪、瞋、癡三毒,及身、語、意三障無邊重罪,而美好的栴檀則比喻眾生念佛之心。纔欲長成大樹,則是比喻一切眾生能念佛不斷,道業(yè)成辦。
香與凈土
凈土代表著一切生命最欣悅向往的世界,因此,凈土中所有的事情,都是能使人身心感受舒適愉悅,修行增長的環(huán)境。因此,能帶給人愉悅感受的香,也是凈土中常見的莊嚴。
菩薩所發(fā)愿成就的凈土中,眾生香風的種類各各不同,有求優(yōu)缽羅華香風、菩陀派羅香風、求沈水香、求多伽羅香風、求阿伽羅香風、有求種種香風,如果眾生心中希望吹拂何種香風,在其心想時即得成就。
而天上也以香為莊嚴,在《毗耶娑問經》中說,善見天宮殿中有汁香、葉香、沈水等香,種種香薰,復有種種菩薩香勝熏,帝釋天王在此處與百千天女娛樂戲樂。
在《悲華經》卷四中也記載,欲界所有諸天,常有柔軟香風觸身,此風香氣微妙具足,薰諸天人,不須其馀之香,如是香風隨諸天人所需求,冷溫皆使其滿足。
在無量的諸佛凈土中,以香著和的,就是香積佛國,又稱為眾香國、眾香世界,是香積如來所在的國土,位娑婆世界上方過四十二恒沙河之佛土,這個凈土的一切皆以香作樓閣,經行香地,苑園皆以香所成。香積佛國的食物香氣,周流十方無量世界。
在佛教的宇宙觀中,認為這個世界以須彌山為中心,周圍有八大山成列圍繞,而山與山之間各有一海水,所以總共為八海九山,其中除了第八海為咸水之外,其馀均為八功德水,因為水有清香,所以又稱為香水海。
此外,在《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十中,也記載有各種香水海:“次有香水海,名無間寶王輪,世界種名寶蓮華莖密云。次有香水海,名妙香焰普莊嚴,世界種名毘盧遮那變化行。”
次有香水海,名寶未閻浮幢,世界種名諸佛護念境界。次有香水海,名一切色熾然光,世界種名最勝光遍照。次有香水海,名一切莊嚴具境界,世界種名寶焰燈,如是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shù)香水海。
可見香也是凈土中常見的殊勝莊嚴之一。
香與佛教的故事
密教中的香
在密教許多修法中,香也是必備的供養(yǎng),燒香與閼伽、涂香、花鬘、燈明、飲食等合稱為六種供養(yǎng)。依不同的經軌而焚不同的香。如胎藏界三部所燒之香就有分別。根據(jù)《蘇悉地羯啰經》卷上〈分別燒香品〉記載,佛部應燃燒沈水香,金剛部應燃燒白檀香,蓮華部應燃燒郁金香,或是混合三種香,通用于三部,或是以一種香通用于三部。
在各種香中,室唎吠瑟吒迦樹汁香,通用于三部,也可以用來獻與諸天。而安息香獻與藥叉,薰陸香則獻與諸天天女,娑折啰娑香獻與地居天,娑落翅香獻與女使者,乾陀啰娑香獻與男使者等,各有不同。
龍腦、乾陀啰娑、娑折啰娑、薰陸、安悉、娑落翅、室唎吠瑟吒迦等香,稱為七膠香,為最勝最上者,以此和合而燒之,可以通用于佛部、金剛部、蓮華部之息災、增益、降伏等三種法,共為九種法。
而《蕤呬耶經》卷中〈請供養(yǎng)品〉記載,在一般供養(yǎng)法中,應該以白檀香混合沈水香來供養(yǎng)佛部,以尸利稗瑟多迦(室唎吠瑟吒迦)等諸樹汁香供養(yǎng)蓮華部,而以黑沈水、安悉香供養(yǎng)金剛部。
而白檀香、沈水香、龍腦香、蘇合香、薰陸者、尸利稗瑟多迦樹汁香、薩阇羅沙香、安悉香、娑羅枳香、烏尸羅香、摩勒迦香、香附子香、甘松香、閼伽跢哩香、柏木香、天木香、地夜香等,與砂糖混合,則稱為普通和合,可以隨意取用,以供養(yǎng)諸尊。
另根據(jù)《蘇悉地羯啰經》卷上〈分別燒香品〉記載,因為所修之法不同,相應于所燒香的種類也有差異,如修息災法,應焚搗丸香,修降伏法應焚塵末香,修增益法應焚作丸香。
而據(jù)不空三藏《佛頂尊勝陀羅尼念誦儀軌》則記載,于息災法應焚沈水香,于增益法應焚白檀香,于降伏法應焚安悉香,于敬愛法應焚蘇合香。另于《金剛頂瑜伽千年千眼觀自在菩薩修行儀軌經》卷下及《金剛壽命陀羅尼經法》等也有相同的說法。
在密法中,?梢姷“五香”的說法。如:《成就妙法蓮華經王瑜伽觀智儀軌》、《建立曼荼羅及揀擇地法》中說,密教作壇時,與五寶、五谷等共埋于地中之五香,即是指沈香、白檀香、丁香、郁金香、龍腦香。另也有為成就諸真言而備辦之五種香。在《蘇悉地羯啰經》卷下〈備物品〉中說,即沈水香、白檀香、紫檀香、娑羅香、天木香。
在《乳味鈔》卷二十、卷二十五中記載修孔雀經法時所燒之五香,即沈香、白膠香、紫香、安息香、薰陸香。
在《一切如來大秘密王未曾有最上微妙大曼拏羅經》卷一中并記載供養(yǎng)曼荼羅的各種調香法:又復有諸香等,于供養(yǎng)義亦有分別,所謂:白檀、麝香、睹魯瑟迦香、乳香、烏尸覽香、室哩吠瑟吒迦香、(左牟右含)尸香母瑟吒香、吉薩啰香,如是諸香搗篩為粖,用沙糖和是為和香,此香可用供養(yǎng)最上曼拏羅。
又白檀香、龍腦香、沈香、麝香,及不蚛恭俱摩香,如是等香,可用供養(yǎng)中等曼拏羅。
又復以安息香、牛角、駝毛,及鼠狼皮等為屑,用摩儞木汁和合為香,如是等香可為調伏法用。
又復赤檀香及黑藥黑毛及苦辣香,如是諸香,可於調伏曼拏羅用。
若是隨力隨分得諸妙香者,可用供養(yǎng)陀羅尼曼拏羅、最上忿怒曼拏羅等。
經中說供養(yǎng)最上曼荼羅、中等曼荼羅,及調伏曼荼羅等,皆用不同的香,與不同的本尊相應。
香的修持法門
在佛法中,將人類與外界溝通的途徑,以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來統(tǒng)攝。相應于此六根所對應的外境,則有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由于這些外境很容易使人心思迷惑、執(zhí)著,如同塵垢覆蓋清凈自性,因此稱為“塵”。
六根、六塵雖然容易使人執(zhí)著、迷妄,但卻也是最佳修行悟道的入手處。因此,與鼻根相應的香塵,也是極佳的修行法門。
楞嚴經中的香嚴童子
《楞嚴經》中談到諸根圓通的法門中,其中關于香的修法,是香嚴童子以香塵來修持:“香嚴童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聞如來教我諦觀諸有為相,我時辭佛,宴晦清齋,見諸比丘燒沈水香,香氣寂然來入鼻中。我觀此氣,非本非空,非煙非火,去無所著,來無所從,由是意銷,發(fā)明無漏。如來印我得香嚴號。塵氣倏滅,妙香密圓。我從香嚴,得阿羅漢。佛問圓通,如我所證,香嚴為上。”
大意是說,在《楞嚴經》的法會中,有二十五位圣者,分別敘述自身開悟的法門。當時香嚴童子敘述自身得悟的因緣,就是以聞香入手:“當時我聽見如來教我諦觀一切有為相。告別佛陀之后,就于居處靜堂養(yǎng)晦自修,看見比丘們燒沈水香,香氣寂然,入于鼻中。
我觀察這個香氣,并非本來有的,也不是本來空的;不是存在煙中,也非存在火中,去時無所執(zhí)著,來時無所從來。我由此心竟頓銷,發(fā)明無漏,證得阿羅漢果位,佛陀問圓通法門,如我所證悟者,以香的莊嚴為最殊勝。”
香嚴童子就是由于聞沈香味而發(fā)明無漏,證得羅漢果位。
以鼻根入道的孫陀羅難陀
另外有一位孫陀羅難陀,也是觀鼻中氣息出入,如煙一般,由此而悟道。經中記載:孫陀羅難陀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從佛入道,雖具戒律,于三摩提心常散動,未獲無漏。世尊教我及俱絺羅觀鼻端白,我初諦觀經三七日,見鼻中氣出入如煙,身心內明圓洞世界,遍成虛凈猶如瑠璃。煙相漸銷鼻提成白,心開漏盡,諸出入息化狹光明照十方界,得阿羅漢,世尊記我當?shù)闷刑。佛問圓通,我以銷息息久發(fā)明,明圓滅漏,斯為第一。”
經中孫陀羅難陀自述悟道因緣:“當初我出家,隨從佛陀入道時,雖然具足戒律,但是心卻常散動,無法證入無漏解脫。
于是世尊教我和俱絺羅觀鼻端一片白。當是我初開始定心諦觀,經過二十一日,只見鼻中氣息出入如煙一般,身心內在,遍成虛空清凈如瑠璃一般。后來,這個煙相逐漸消失,鼻息成為白色,心中開明,煩惱盡除,出入的呼吸都化為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由此孫陀羅難陀,以數(shù)息入道,證得阿羅漢之圣果,世尊授記其未來當?shù)脽o上菩提。
成就鼻根神通的法門
在《菩薩從兜率天降神母胎說廣普經》卷二中,記載著釋迦牟尼佛為最后生菩薩時,曾經自述其修持鼻根神通之事;“我從無數(shù)阿僧祇劫修鼻神通,能遍嗅十方無量眾生,悉能了知分別善香惡香,麤香細香,火香水香,俗香道香,乃至菩薩坐樹王下香,戒香、定香、慧香、解脫香、解脫知見香。
教授眾生大慈無邊香,悲愍眾生香、喜悅和顏香、放舍周遍香、神足無畏香、覺力根本香、破慢貢高香、自然普熏香、莊嚴佛道香、趣三解脫門香、相相殊勝香、明行果報香、分別微塵香、光明遠照香、集眾和合香、五聚清凈香、持入不起香、止滅眾垢香、觀滅眾垢香、聞戒布施香、慚愧無慢香、仙人法勝香、說法無礙香、舍利流布香、封印佛藏香、七寶無盡香。”
這些香,從世間的好、壞之香,乃至出世間的解脫之香,菩薩都通遍聞。
接著菩薩就用以下的偈頌,來宣說菩薩種種特德之香無有退轉,并贊嘆佛身戒德之香更是有未曾有:
“摩伽山所出產,花香及栴檀香,三界所有的香,不如戒香殊勝。
戒香滅除眾垢,往來出入無間,菩薩住不退轉,涅盤香為第一。
譬如善射之人,仰頭射于虛空,箭勢不盡虛空,不久復墮于地。
德香遠播無際,終無有轉遠時,今宣說佛身香,戒、定、慧、解、度香。
于億百千時劫,不能盡說佛香,若于千萬劫時,佛贊嘆佛功德。
大圣不能盡說,佛身戒德之香,諸佛威儀之法,及授前補處別。
佛口中五色香,上送至忉利天,還回來至佛所,回遶佛身七匝。
諸天散供花香,稱嘆未曾有此,定香遠遠流布,濟度阿僧祇劫。”
當菩薩宣說此偈之后,法會中十二那由他眾生,心識開悟,都發(fā)愿愿樂欲生香積國土。這是菩薩摩訶薩成就鼻根神通的事跡。
普賢菩薩鼻根懺悔法門
在《觀普賢菩薩行法經》中,普賢菩薩宣說六根懺悔的法門。在鼻根懺悔法門中,行者思惟自身累劫以來由于鼻根分別貪著好香,墮落生死,因而發(fā)露懺悔。
經中為行者說懺悔的法門:“你在前世無量劫中,以貪香故,分別諸識,處處貪著,墮落生死,F(xiàn)今應當觀大乘之因,所謂大乘之因,就是諸法實相。”
行者聽聞如法是語,五體投地,復更懺悔。
懺悔之后,應當對菩薩說:“南無釋迦牟尼佛!南無多寶佛塔!南無十方釋迦牟尼佛分身諸佛!”作是語后,再遍禮十方諸佛,南無東方善德佛及分身諸佛,如眼目所見,一一至心頂禮,以香華供養(yǎng)。供養(yǎng)完畢之后,胡跪合掌,以種種偈頌贊嘆諸佛。
贊嘆之后,又說十惡業(yè),懺悔諸罪。懺悔之后,行者又自行懺悔:“我于先世無量劫時,貪著香味觸,造作眾惡業(yè),以如是因緣,無量世來,恒受地獄、餓鬼、畜生、邊地、邪見等諸不善身,如此惡業(yè)今日發(fā)露,歸向諸佛正法之王,說罪懺悔。”如是漸次懺悔六根清凈,就如同器皿清凈無有破損,能受持無上妙法。
愿一切眾生得聞無上菩提香之愿
《慈悲道場懺法》卷十中記載“發(fā)鼻根愿”的法門。
經中說,行者于鼻根發(fā)愿時,應如是發(fā)愿:“又愿今日道場同業(yè)大眾,廣及六道一切眾生,從今日去乃至菩提,鼻常不聞殺生味飲食之氣,不聞略獵放火燒害眾生之氣,不聞蒸煮熬炙眾生之氣,不聞三十六物革囊臭處之氣,不聞錦綺羅谷惑之氣。
又愿鼻不聞地獄剝裂炸爛之氣,不聞餓鬼饑渴飲食糞穢膿血之氣,不聞畜生腥臊不凈之氣,不聞病臥床席無人看視瘡壞難近之氣,不聞大小便惴臭穢之氣,不聞死尸膖脹蟲食爛壞之氣,唯愿大眾六道眾生從今日去,鼻常得聞十方世界牛頭旃檀無價之香,常聞優(yōu)曇缽羅五色華香,常聞歡喜園中諸樹華香,常聞兜率天宮說法時香,常聞妙法堂上游戲時香,常聞十方眾生行五戒十善六念之香,常見一切七方便人十六行香,常聞十方辟支學無學人眾德之香,常聞四果四向得無漏香,常聞無量菩薩歡喜、離垢、發(fā)光、焰慧、難勝、遠行、現(xiàn)前、不動、善慧、法云之香,常聞從圣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五分法身之香,常聞諸佛菩提之香,常聞三十七品十二緣觀六度之香,常聞大悲、三念、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香,常聞八萬四千諸波羅蜜香,常聞十方無量妙極法身常住之香。
發(fā)鼻根愿之后,相與至心五體投地,歸依世間大慈悲父:南無彌勒佛、南無釋迦牟尼佛、南無梨陀法佛、南無應供養(yǎng)佛、南無度憂佛、南無樂安佛、南無世意佛、南無愛身佛、南無妙足佛、南無優(yōu)缽羅佛、南無華纓佛、南無無邊辯光佛、南無信圣佛、南無德精進佛、南無妙德菩薩、南無金剛藏菩薩、南無無邊身菩薩、南無觀世音菩薩。又復歸依如是十方盡虛空界一切三寶。
并祈求十方諸佛愿以慈悲力同加攝受,令自身得如所愿,滿菩提愿。”
由于鼻根和香與我們身心的密切關系,而發(fā)展出各種香的修持法門,從了悟香的無實體性而悟道,乃至以鼻根廣起廣大勝愿,成就鼻根神通,開啟了香的成佛之道!
- 上一篇: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 下一篇:佛光是什么?怎樣才能見到佛光?
- 最全的燒香圖解,燒香有何含義與講究?
- 皈依之后需要注意什么嗎 皈依佛門后的注意事項
- 開天眼后究竟能看到什么?
- 楞嚴咒簡介,什么人不能念楞嚴咒?
- 常犯邪淫者得十種苦報 從婚后出軌事件看出的因果報應
- 地藏經簡介,地藏經主要講什么?
- 《華嚴經》簡介,大方廣佛華嚴經講什么?
- 佛教基礎知識
- 最簡單的三皈依儀式-如何授三皈五戒居士儀軌
- 持咒打坐的方法 持咒打坐的姿勢圖
- 為什么要學佛?有什么用呢?
- 心經簡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內容介紹
- 心經入門
- 2020年佛教節(jié)日一覽表
- 佛教唱贊時法器打法
- 什么是佛教?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佛的定義呢?
- 為什么要燒香拜佛?燒香的含義是什么?
- 什么是咒語?佛教最神奇的九個咒語
- 佛教名詞
- 準提咒簡介,準提咒功德及妙用
- 學佛前要了解的基本內容
- 佛教和印度教的區(qū)別
- 持咒是什么意思?如何持咒?
- 佛咒入門
- 文殊菩薩心咒簡介
- 皈依是什么意思?皈依三寶又是什么意思?
- 誦經有訣竅嗎?誦經的十二條訣竅
- 初入佛門該怎樣修行?
- 在家燒香有什么講究?一些禁忌千萬不要觸碰!
- 皈依證怎么辦理?辦皈依證后的忌諱是什么?
- 女眾出家前須知,一生只有一次出家機會
- 往生咒簡介,念往生咒要注意什么?
- 給去世的人上香的規(guī)矩
- 楞嚴經簡介,楞嚴經大致在講什么?
- 求佛有沒有用?為什么說佛菩薩可以保佑人?
- 觀自在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
- 金剛經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清心咒簡介
- 涅槃是什么意思?涅槃的四種分類分別指什么?
- 心底的亮色
- 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 說起來容易,活起來不容易
- 人生總在成長
- 抬頭是天,腳下是路
- 偈語是怎樣形成的?
- 一路走來一路忘
- 因為哭過,笑才燦爛
- 假如生命能夠穿越
- 無論過去將來多美,記得珍惜眼前
- 日子還長,你要好好走
- 往事一壇老咸菜
- 對人生最好的表白
- 突然白頭,且斷妄想
- 幽默是智慧的光芒在閃現(xiàn)
- 好心情為生活著色,用好心情迎接每一天
- 心在風中,望紅塵種種
- 人生轉瞬即逝,不如憐取眼前人
- 人生有哪些來源?
- “忍”是一種擔當,忍之為德,在于負重
- 人生有什么體驗?
- 如何才能做個名副其實的“觀自在”?
- 人要放大一些什么?
- 精神的營養(yǎng)
- 知足的意義
- 謙虛是待人處世一種不卑不亢的態(tài)度
- 煩惱都是自找的
- 人生最大的幸福是放得下
- 開發(fā)心地,幫助自己、幫助他人
- “期待”對人生有什么重要?
- 從今天做起,凡事把握當下、活在當下
- 如何決定人生的方向?人生方向的原則
- 人生的“路”
- 居家生活中,如何保持一顆歡喜心?
- 佛教的這六事為什么能讓人得度?
- 人生八不可
- 人生真的有“十全”嗎?十全人生
- 三品人生,你要過哪一品的人生呢?
- 怎樣美化人生?
- 如何評價一個人?
- [星云大師]修橋鋪路又齋僧,戒殺放生第一因的解釋
- [普洱茶]普洱茶“越陳越香”嗎?
- [華嚴經]寧受無量苦,得聞佛聲音,不受一切樂,而不聞佛名
- [禪宗典藏]《祖堂集》的價值何在?
- [生活故事]信徒的捐贈
- [哲理故事]眼睛不要總是睜得那么大
- [佛與人生]心底的亮色
- [佛學常識]偈頌的術語
- [星云大師]滾滾紅塵古路長,不知何事走他鄉(xiāng)的解釋
- [六祖壇經]《壇經》中對于“不二法門”是如何解釋的?
- [紅茶]滇紅工夫茶屬于什么茶?
- [禪宗公案]騎牛覓牛是什么意思?
- [生活故事]舍得舍得有舍有得
- [哲理故事]藍天白云常自在,行云流水心無礙
- [佛與人生]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 [佛學常識]偈頌有哪些形式?偈頌的形式
- [星云大師]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