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jīng)
《無量壽經(jīng)》全稱《佛說無量壽經(jīng)》,亦稱《大阿彌陀經(jīng)》(參閱漢譯版本),是凈土宗的基本經(jīng)典之一,為“凈土五經(jīng)一論”中的一經(jīng),凈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該經(jīng)中找到理論依據(jù)。經(jīng)中介紹阿彌陀佛(無量壽佛)所發(fā)諸大愿(依版本不同而數(shù)量不一,最多為四十八愿...[詳情]
無量壽經(jīng)釋 第二講
無量壽經(jīng)釋 第二講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jīng)︾ |第二講|
﹁以發(fā)菩提心,一向?qū)D顬樽讦,這個妙。菩提是個梵語,譯作覺,菩提心就是覺悟的心,什麼樣的心才叫覺悟呢﹖真正發(fā)心想要超越六道輪迴,求不生不死,這個心就覺悟了;如果再能夠發(fā)心,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心是大覺、是無上覺、是究竟覺,這叫做發(fā)菩提心。發(fā)無上菩提心,就是發(fā)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心要是不覺就是迷,迷在那裡﹖迷在六道、迷在生死,他沒有超越三界的意念!阿羅漢稱為正覺,因為他發(fā)願超越六道輪迴。了生死、出三界叫正覺。想求昇天,這也是覺但不正,因為昇天沒有離開六道,天界比人間好一點,壽命長一點,但死了以後還是墮落,還要輪迴,所以不是正覺!出三界才叫正覺。明心見性叫正等正覺,諸位慎思之,發(fā)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實踐無上正等正覺,你真有這個心願,老實念佛,人家問你:﹁今天幹什麼﹖﹂﹁今天在做無上正等正覺!﹂做無上正等正覺就是作佛。∥医裉鞗]有做別的就是在作佛!天天都在作佛,很殊勝!所以本經(jīng)是以發(fā)菩提心、一向?qū)D顬樽凇?/p>
要怎麼﹁發(fā)菩提心,一向?qū)D瞀槟丞t要專念,專念這部︽無量壽經(jīng)︾,專持這句阿彌陀佛。不念經(jīng)的時候,就念佛,不念佛的時候就念經(jīng)。二六時中,淨念相繼,就成功了,這就是作佛。我們?nèi)绻荒罘穑荒罱?jīng),就會打妄想。妄想就是造六道輪迴:貪心起了,作餓鬼!常云:人死了會變鬼,死後輪迴有六道,不見得都到鬼道去,但此話也有幾分道理。貪瞋癡裡頭,通常貪心最重。貪心重,就往餓鬼道去了嘛!瞋恚心重,就到地獄道去了。現(xiàn)在是亂世,要用寶貴的光陰做正經(jīng)事。就要念佛,不要浪費寶貴的光陰,這才是真正覺悟的人。
此法門最忌諱的是夾雜,因為目的是修清淨心。一夾雜,心就不清淨了。經(jīng)只念一部,要發(fā)心講經(jīng)也只講一部。古大德有表率,有一生講三百多遍︽彌陀經(jīng)︾,不要認為︽彌陀經(jīng)︾很簡單,︽彌陀要解︾、︽彌陀疏鈔︾分量都不少。︽彌陀疏鈔︾要是天天講,講一遍,整整要一年。清涼大師一生講了五十遍︽華嚴︾,︽華嚴︾講一遍,若一天講八個小時,整整要講一年。清涼大師世壽一白多歲,長壽啊!後人稱他為華嚴菩薩。如果你發(fā)心一生專講︽阿彌陀經(jīng)︾,能夠講到三百遍、四百遍,試想有人見到你,一定合掌稱你南無阿彌陀佛。你要是什麼經(jīng)都講,就不容易成就。依淨土三經(jīng),自己求生淨土,決定有把握,不可以貪多。
一向?qū)D,一個方向,一個目標。以彌陀十念必生之大願為本,﹁發(fā)菩提心,一心專念﹂就有把握往生,就決定往生。四十八願的第十八願|﹁十念必生﹂,十念都必定往生,何況我們發(fā)菩提心,一向?qū)D,那有不生的道理!這是往生的依憑啊!一點都不懷疑。
經(jīng)中明白顯示三輩往生之因。淨土有上、中、下三輩,︽觀經(jīng)︾把三輩再開展成九品,三輩九品其義相同,但文有詳略之分。此經(jīng)﹁廣攝九界聖凡之眾﹂,廣是普遍,普遍攝受九法界眾生。九法界有菩薩、緣覺、聲聞,這是聖人法界,再加上六道的凡夫法界。此法門所度化的對象,是九法界所有一切眾生。比︽華嚴︾、︽法華︾廣大得多啦!是︽華嚴︾、︽法華︾之所不及!因此,正顯持名念佛之法,直指往生歸元之路!這一段文字,一共四句,說出︽無量壽經(jīng)︾全經(jīng)的內(nèi)容,持名念佛之法,直指往生歸元,歸元就是見性成佛。成無上正等正覺,成究竟圓滿的佛果,念佛法門就是這麼一條道路,不僅是在娑婆世界如此,在十方三世、無量無邊恒沙諸佛國度,無不如是。要想究竟歸元,只有這條路,一切諸佛成佛,就是走這條路,F(xiàn)在佛把這條路傳授給我們,我們依這條路,一生成佛。所以說,依此法門修行,十方諸佛都讚嘆。因為一生成佛,你能相信,是大福報,要是不肯相信,這一生沒指望了,還不曉得要輪迴多少次,千萬不能當面錯過,這是直指往生歸元之路。∈枪蚀私(jīng)是淨宗第一經(jīng)。古德有喻,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門,︽華嚴經(jīng)︾第一;︽華嚴︾跟︽無量壽經(jīng)︾比較,︽無量壽經(jīng)︾第一。此經(jīng)不僅是淨宗第一經(jīng),而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jīng)的第一經(jīng)。因為它說出直接了當成佛之道。同時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的第一經(jīng)。方知受持此經(jīng)的功德,不可思議。受持此經(jīng)就等於受持全部的︽ 大藏經(jīng)︾,受持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門,也是受持十方三世諸佛如來無量劫所宣說的一切法門。我比了三十八年才比出來,才認清楚。碰到黃念祖老居士,他老人家給我做證明,完全肯定了,確確實實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所宣揚的第一經(jīng)。這兩行半文字很重要,說出此經(jīng)典的內(nèi)容、價值與份量。清初彭紹升居士曰:﹁此經(jīng)闡揚者少,實以無善本故。﹂此話很有道理,這部經(jīng)這麼好,是如來所說的第一經(jīng),為什麼不能夠普遍的宣揚﹖原因就是它沒有善本,譯得不圓滿。所以宋朝王龍舒居士、清朝彭紹升居士、魏成貫居士,先後都有會集本,都收集在淨土五經(jīng)讀本中。
我們這一代的人福報很大,超過前人,像李炳南老居士一生宏揚淨土,他們都沒見過這些本子,因為這個本子︽大藏經(jīng)︾裡沒有,臺灣又沒有單行本流通。所以從前只是聽說有這些本子,從沒見過,我每年到香港講經(jīng)就留意這些本子,找了三年,全找齊了印成一本,諸位打開︽淨土五經(jīng)讀本︾,就全都在手上。自古以來淨宗大德想不到的啊!我們今天統(tǒng)統(tǒng)到手了,福報超過前人。
這三家的會集本,皆非盡善盡美,所以印光大師不取,有批評,並不是不應該會集,而是因為會集的不妥當。
﹁蓮公老人,悲智雙、字qf偵通,圓融顯、密、禪、淨於一心,專宏持名念佛攝萬德﹂。這段文字簡單介紹會集此本的夏蓮居老居士,老居士是清末人,在前清做過官,國學基礎、佛法造詣,皆為佛門四眾弟子所景仰,成就非凡。﹁悲智雙擼?謖f俱通﹂,宗是宗門,說是教下。譯經(jīng)法師稱|三藏法師,三藏法師皆是宗說俱通,夏蓮居老居士也是一位三藏法師,宗說俱通,顯密圓融。他修學密宗也很有成就,圓融顯、密、禪、淨於一心。,這不是普通人!絕對不是專宏淨土,只懂淨土,其他的宗都不懂,樣樣都懂!樣樣都通!是位大通家。最後專宏淨土,專修淨土,專宏持名念佛攝萬德。宗說顯密禪淨,世出世間一切法原來都在這一句佛號之中。這是大澈大悟大覺!在無量法門裡,找到了這個第一法門。找到之後希望能宏揚。
﹁冀此無上寶典,饒益當來,乃繼前賢,重行會集。﹂他發(fā)現(xiàn)︽無量壽經(jīng)︾是第一經(jīng),是無上法寶,但是可惜沒有善本,這才發(fā)心重行會集,乃繼前賢,前賢就是指王龍舒、彭紹升、魏成貫。﹁屏棄萬緣,掩關三載,淨壇結(jié)界,冥心孤詣,稿經(jīng)十易,方慶經(jīng)成。﹂這段文說明他會集的態(tài)度。閉關三年,放下一切事緣,專心會集,編成一個最完備的本子,所以是五種原譯本的集大成,最圓滿的本子。經(jīng)文當中每一個字,每一句都是五種原譯本的原文,他沒有改動一個字。印光大師批評過去三家會集本,就因為改變了原文文字。印光法師認為會集一定要忠於原本。是怕後人隨意改經(jīng)。所以印光大師嚴厲批評過去的三個會集本。夏蓮居老居士沒有這個毛病,決定忠實於原譯本,未曾改動。所以說是﹁淨壇結(jié)界﹂,密法加持,﹁冥心孤詣﹂,一心一意會集,﹁稿經(jīng)十易﹂改了十次才定稿。民國二十一年夏老居士掩關開始會集,民國二十五年才出版流通。蒙慧明老和尚印證。︵慧明老和尚是當代高僧,也是顯密圓融、宗說俱通,很難得的一位大德,在臺灣︽慧明老法師開示錄︾一書流通很廣。︶慧明老和尚曾和夏蓮居老居士站在佛前手持會集本照片為證。﹁慈舟專講於濟南,並親為科判﹂,慈舟法師是民初一位傑出的法師。︵懺雲(yún)老法師和道源老和尚都是他的學生。︶慈舟法師曾經(jīng)在濟南開講︽無量壽經(jīng)︾,就用此會集本,而且還有作了科判。﹁梅公於中廣講此經(jīng),稱為最善之本﹂,梅公是梅光羲居士,李炳南居士的老師。黃念祖居士是梅居士的外甥,黃老居士家學淵源,他是夏老居士的學生,跟夏老師二十年,是夏老居士的傳法弟子。梅光羲居士曾經(jīng)在中央廣播電臺播講過這部經(jīng),稱讚此本是最善之本。在序文︵就是本經(jīng)的序文︶中讚曰:﹁精當明確,鑿然有據(jù)﹂,精是純而不雜,當是恰當,明白確實,字字句句都有根據(jù),故曰:﹁無一義不在原譯之中,無一句溢出本經(jīng)之外﹂,這樣會集,印光大師也會喝采,不會責備了,這是會集應有的態(tài)度。﹁艱澀沉晦,使之爽朗,是說古譯裡有很多難懂之處,會集本重新編輯使之爽朗。﹁繁複冗蔓歸於簡潔,﹂,五個原譯本中採其意思很清楚,明白圓滿而簡潔者。﹁凌亂俾成整嚴,闕疏悉令圓滿﹂,闕是說有的本子有,有的本子沒有,全都抄在一起,﹁必期有美皆備,無諦不收,....雖欲不謂之善本不可得﹂,讚至極處。經(jīng)過夏老居士將此五種原譯本,重新校對,重新整理,重新編排,重新分組,再加上四十八章的章題。非常有體系,而且字字句句都是五種原譯本的原文。三年苦心,利益眾生,無量無邊。自此本問世以來,講說讚揚,依照這個本子講說,流播中外,見者聞者歡喜信受,F(xiàn)在此本在全世界普遍流通,無一不歡喜,確實。【拖衩防暇邮克f的,﹁行見大經(jīng)光明,常照世間,這個大經(jīng)就是︽無量壽經(jīng)︾。若不是本宗,一般稱大經(jīng)為︽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在淨土宗大經(jīng)就是指︽無量壽經(jīng)︾。﹁︽無量壽經(jīng)︾之善本於茲慶現(xiàn)﹂,此經(jīng)的善本,一直到夏蓮居老居士的手上才出現(xiàn),這是我們今天人有福,對於淨宗所有一切障礙都破除,真是稀有難逢之大事因緣也。
﹁本經(jīng)之殊勝在於契理契機﹂。佛經(jīng)亦稱契經(jīng),稱契經(jīng)就表示經(jīng)典一定要契理契機。理是真理,就是佛法所說的真如本性。要契理就一定不可以違背真如本性,滐@來講,就是真心話。凡夫心是妄心,佛菩薩的心是真心,從真心裡面說出來的話,就契理。其次要契機,機是眾生的根機,也就是程度。如果佛說的法門,雖然契理,太深了,聽不懂,等於白說了,就不契機,如果對修學有相當?shù)某潭鹊娜耍鹫f的太溋耍?彩詹壞叫Ч???越?jīng)禎∝須?苓m合眾生的根器。一切大小乘經(jīng)典,都是佛為眾生所說的,其實每一部經(jīng)都符合這兩個標準。
既然每一部經(jīng)都是契理契機,何以特別說明本經(jīng)之殊勝﹖原因就是從契理而言,本經(jīng)達到究竟之理,一切經(jīng)比不上。就契機而言,本經(jīng)是三根普被,利鈍齊收,上能契合等覺菩薩,下能契合地獄眾生,這個是一切法門、一切經(jīng)典所沒有的。此處能夠認識本經(jīng)的價值。
﹁理者實際理體,亦即真如實相。本經(jīng)乃﹃住真實慧﹄,﹃開化顯示真實之際﹄,並﹃惠以真實之利﹄,純一真實也﹂。現(xiàn)代人學佛,尤其是年輕人,要求新︵舊的、老的不學︶、求變、求快。在現(xiàn)代社會潮流下,也不能說他錯。那麼,學佛怎樣才真正達到新、變、快呢﹖應記住,這三求決定不能離開戒、定、慧,若離戒、定、慧,就不是佛法了。而是︽楞嚴經(jīng)︾所講的邪師說法了。
邪師就是魔王、魔子和魔孫。釋迦牟尼在世時,魔王波旨去見世尊,告訴世尊:﹁我要破壞你的佛法。﹂因為佛法度眾生出三界,魔王不願眾生超越三界。佛就告訴他:﹁我的法是正法,沒有任何方法可以破壞正法。﹂魔就說:﹁等到你未法時候,你的法緣衰了,我派我的子子孫孫︵魔子魔孫︶統(tǒng)統(tǒng)出家、剃頭,披上袈裟,來破壞你的佛法。﹂釋迦牟尼佛聽了之後,一句話不說,只是流淚。我們要記住,要警惕,在今天穿上袈裟之人,並不一定是正法,有些居士卻是真的是正法。所以現(xiàn)在要親近一個善知識,實在太難。因為無法辦識誰是善知識。︽華嚴經(jīng)︾五十三參,那一個善知識不自謙而尊重他人。正法或邪法,一定要用智慧去辨別;不能辨別,只要老實念佛就不會上當。對於一切人、一切物,都平等恭敬;魔王能力再大,也無法障礙你。
應知學佛求新、求變、求快,但絕對不能違背戒、定、慧。因戒得定,因定開慧。佛法修學以定為樞紐,戒是幫助你得定的,是手段,不是目的。學佛的目的是開慧,從那裡開智慧呢﹖從﹁定﹂開。得到定,定起作用就是智慧。定慧是一椿事情,定是體,慧是用。有體當然就有有用,由此可知,只要得定,不怕不開慧。淨土宗裡的定,就是一心不亂,也叫念佛三昧︵三昧就是襌定︶。淨土宗是用念佛方法來修定。
古大德極力提倡持戒念佛,戒律非常重要。︽無量壽經(jīng)︾從三十三章到三十七章是講戒律。念佛人求清淨心,能夠把五戒十善修好,決定有助於求一心不亂,求念佛三昧。
本經(jīng)的特色是把戒、定、慧、融合在信、願、行三資糧之中。信心清淨了,信心裡就具足了戒、定、慧,因為信心清淨不會有過失,戒就在其中。信心清淨絕不動搖,定就在其中。信心清淨就是本經(jīng)所講的﹁住真實慧﹂,慧就在其中?梢姷茫粋信,戒定慧全在其中。試想,這不快嗎﹖求快、求新、求變,全在裡頭啊!全出不了三資糧,願行亦復如是。願行堅定,不會三心二意,只有一個願望|想見阿彌陀佛,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沒有閒功夫去想壞事、做壞事,所以願行裡面具足戒、定、慧三學。行是持名,二六時中這一句阿彌陀佛,念念相續(xù),無有間斷,戒定慧三學全在這句名號之中!還有那個法門比之更新、更快、更善巧呢﹖
這二句把大經(jīng)的內(nèi)容說盡了。通常只知道,像文殊、普賢、觀音、勢至這些等覺菩薩,住真實慧。凡夫怎麼能住真實慧﹖只要你能信、能願、能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就住真實慧。住真實慧就是念這部經(jīng),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具足信心、願心來念這部經(jīng),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住真實慧。念一小時,就住一小時真實慧;念兩小時,就住兩小時真實慧;要是不念呢﹖就住在煩惱裡。
住真實慧的利益,就是﹁開化顯示真實之際﹂。真實之際就是真如本性,襌家所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開是開顯,化是變化,開顯變化顯示出真如本性,襌家用參究的方法,同樣也達到這個目的。而且淨宗這個方法比 襌宗穩(wěn)當、方便、快速。開化顯示真實之利,是自利。
﹁惠以真實之利﹂是利他;菔墙o予惠施,是布施。自己住在真實慧,得到真實之際,自己得到好處,介紹給別人,就惠以真實之利。一切經(jīng),沒有比此經(jīng)更真實。因為此經(jīng)是一切諸佛修行證果所用的方法。
誦經(jīng)念佛是不是要求解義呢﹖不是的。聽經(jīng),是不是要聽經(jīng)裡的意思呢﹖也不是的。要是抱著﹁什麼意思﹂的心來聽經(jīng),聽到的只是皮毛!應該怎麼聽呢﹖要聽而無聽,無聽而聽。你在這聽經(jīng),會入定。就是住真實慧,會開悟!若是聽一句就記一句在心裡,甚至怕記不住,還寫在紙上,這是打妄想。∷牭亩冀行爸耙,何以故﹖︽金剛經(jīng)︾說得好,佛一生四十九年沒說一句法!那麼,你怎麼聽到那麼多呢﹖所以說是說而無說,無說而說;聽而無聽,無聽而聽;這才相應啊!這叫相契,會開悟。聽經(jīng),在此坐一個半小時,是修定。P穆,不打妄想,不起分別,不起執(zhí)著,不要想經(jīng)裡的意思。讀經(jīng)是修定,念佛是修定,聽經(jīng)還是修定。能做到聽經(jīng)會修定,那麼,穿衣吃飯、處事待人接物,一樣都在修定,功夫就到家了,就成就了。
所以,本經(jīng)確實是第一殊勝,十方諸佛用此念佛方法修成佛道。十方諸佛勸一切眾生,都修學此法門。此法門是難信之法,是對成佛人所說的法呀!若此生成不了佛,當然不能接受此法門,而去學其他法門。其他法門是成菩薩,成阿羅漢,或是得人天福報。唯獨此法門是教人此生就成佛,想想自己有沒有資格成佛,這一生成佛的機緣是不是真的成熟了﹖若聽此經(jīng)生歡喜心,能真正相信,真正肯發(fā)願去見阿彌陀佛,到西方極樂世界,那就是這一生成佛的機會成熟了,就是這個法門的當機者。
以上三種真實,皆純一真實,不滲雜一絲毫的虛妄,純真無妄啊!比︽華嚴︾、︽法華︾還要純。︽華嚴經(jīng)︾如果沒有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就不圓滿。
︽華嚴經(jīng)︾裡以善財童子作修行人的典範,教導後世修行人,應該用什麼樣的態(tài)度,什麼樣的方法來修學。善財?shù)睦蠋熓俏氖馄兴_,文殊代表住真實慧。他在文殊會下,成就念佛三昧。我當年讀︽華嚴︾講︽華嚴︾的時候,霍然起了疑問:善財童子到底學的是什麼法門﹖普賢菩薩學什麼法門﹖仔細查經(jīng)文,原來他們?nèi)繉W的是念阿彌陀佛的法門。我發(fā)現(xiàn)此點,才回過頭來,再也不懷疑淨宗念佛法門,死心塌地修學了。這是真正找到,真正相信了。
善財童子在文殊會下成就念佛三昧,得根本智,根本智是無知,般若無知。∷薅,不求智。只有無知的定,才能斷盡煩惱。四弘誓願第一願是煩惱無盡誓願斷,要先斷煩惱,再學法門,這就是智慧。煩惱未斷,所學法門全變成所知障,所知障必定引發(fā)煩惱障,煩惱、所知二障,天天增長,怎麼能成就呢﹖這是與道相背。道是清淨心,與清淨心相違背,一一比一天煩惱,一天比一天苦,一天比一天糊塗。這是李老師從前說的佛呆子。︽華嚴︾的善財童子的確是一個非常好的榜樣,要先修清淨心,要先斷煩惱。
不但佛法如此,儒家教學亦復如,此孔子教學四科:第一科是德行,就是斷煩惱,修清淨心。第二科才是言語,是人與人溝通的工具。第三科是政事,第四科是文學。政事就是辦事的能力,訓練在社會上稚?哪芰Α=裉斕慕逃??揮嗅獷^一半,不要前面一半,所以知識越豐富,社會越不安全。因為沒有道德基礎。
同樣的佛法也受影響,四弘誓願的前面兩條不要了,從法門無量誓願學學起,愈學愈煩惱,愈學罪障愈重,最後墮到三惡道。可惜!何以墮三惡道呢﹖每天修學佛法,卻增長貪嗔癡慢,自然墮三惡道。學佛不增長戒定慧,不增長信願行,而是增長貪嗔癡,這叫顛倒,這是愚癡。︽華嚴經(jīng)︾顯示出四宏誓願修學的次第,先斷煩惱,再學法門,未後成佛道。善財童字先在文殊菩薩處斷了煩惱,然後出來參學,從德緣比丘,一直參訪到彌勒菩薩,五十二位善知識,是法門無量誓願學,最後遇到普賢菩薩,就是第五十三參,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就是佛道無上誓願成。修學次第非常清楚,一部︽四十華嚴︾就是四宏誓願的詳細解釋。
﹁住真實慧﹂,比什麼都重要。什麼是真實慧﹖這一部︽無量壽經(jīng)︾,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真實慧。你能每天誦念,就是住真實慧。並能開化顯示真實之際,並惠以真實之利。本經(jīng)純一真實,其真實超過了︽華嚴︾、︽法華︾。
﹁又本經(jīng)稱為中本︽華嚴︾,經(jīng)中所說之一切事理,即︽華嚴︾之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之一真法界。︽華嚴︾祕奧之理體,卻在本經(jīng)﹂蕅益大師云:﹁︽華嚴︾奧藏,︽法華︾祕髓,都在這部經(jīng)。念了這部經(jīng),就等於念了全部的︽華嚴經(jīng)︾;也等於念了全部的︽大藏經(jīng)︾。因為︽華嚴︾、︽法華︾是大藏的精髓!而本經(jīng)又是︽華嚴︾、︽法華︾之精髓。所以本經(jīng)是佛經(jīng)中的第一經(jīng)!古人稱此經(jīng)為中本︽華嚴︾,八十卷︽華嚴︾稱大本,阿彌陀經(jīng)是小本︽華嚴︾,阿彌陀經(jīng)與本經(jīng)是同部,只是繁簡不同,此經(jīng)說得詳細,彌陀經(jīng)說得簡單,義理沒有差別,完全相同。以上講契理。知道本經(jīng)契理,就能生信。
再講契機:﹁機者根基,至於契機,更是本經(jīng)之獨勝﹂,﹁獨﹂表示在一切經(jīng)之中第一殊勝。︽華嚴︾的當機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師,權(quán)教、二乘、凡夫都沒有資格。所︽華嚴︾雖是圓頓大法,但還有欠缺,因為不能度中下根基的人。達摩傳來的襌,六祖大師在︽壇經(jīng)︾裡說得很明白,他所接引的是上上根基之人,上中以下都沒份。而神秀大師接引的是大乘人,所以,雖然是圓頓法,但還有欠缺。唯獨此經(jīng),圓到極處,﹁以持名念佛,三根普被,凡聖齊收﹂本經(jīng)是三根︵上根、中根、下根︶都接引。﹁上上根全體承當﹂,上上根像是︽華嚴經(jīng)︾上的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彌勒菩薩,他們都是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一點也不懷疑。﹁下下根亦可依之得度﹂下下根基之人也能以這部經(jīng)而得度,這就比華嚴、法華、六祖、神秀,更圓滿。﹁下至五逆十惡﹂五逆十惡的重罪眾生,立刻就要墮無間地獄,也能得度。五逆是殺父、殺母,出佛身血,殺阿羅漢,破和合僧。五逆重罪,在一般大乘經(jīng)是沒法救的,一切法門都救不了,唯獨此法門能救,這就能曉得此法門力量有多麼大。﹁臨終念佛,亦必隨願得生,橫出三界,圓登四土頓與觀音、勢至並肩,可見此法門究竟方便,善應群機也。怎麼度五逆十惡重罪之眾生﹖臨終念佛,十念一念都能往生,這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第十八﹁十念必生﹂、五逆十惡到臨終時,有機緣,遇善知識,開導,勸他念佛,求生淨土,他能夠信受,能夠懺悔,念一聲到十聲佛號,都能往生。這種事,在一切經(jīng),一切法門裡,都找不到了。所以說此法門,究竟方便,善應群機,第一殊勝。
同修應知,不能投機取巧,認為五逆十惡臨終念佛還可以往生,現(xiàn)在造罪業(yè)也無妨,臨終還有救!其實,經(jīng)上講的沒錯,五逆十惡臨終得度,但是要有三個條件,要想自己臨終時能否具足這三個條件。第一個條件是臨終時,頭腦很清楚,到醫(yī)院看看:重病的人,快要走的人,幾個人頭腦很清楚﹖臨終時,迷惑顛倒就不能往生了。這第一個條件很難哪!第二個條件,要在此關鍵時刻,有善知識提醒你念佛,誰能有把握臨終一刻,會有人來提醒﹖第三個條件是善知識一提醒,立刻就覺悟,立刻就懺悔,就念佛往生。這三個條件,缺一都不行!臨終十念往生,有其道理,也有其事。只是我們臨命終時,能否具備這三個條件﹖若是沒有把握,現(xiàn)在就要加緊努力。
往生西方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是平素積功累德,誦經(jīng)念佛,也勸人念佛。第二種是臨命終時,遇到佛法,十念懺悔往生。積功累德往生是正常的,臨終十念往生就很不容易,這種人多半是過去生中,生生世世念佛,善根福德非常深厚,此生迷失了本性,造作一切罪業(yè),但臨終一遇到善知識,立刻醒悟,非常不容易。千萬不能存僥倖之心,若存僥倖人之心,這一生必犯大錯,必會墮落。還是要依教奉行,走一條光明的正道。
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不論品位高低,就連五逆十惡臨終一念往生,也橫出三界,圓登四土,此果報不可思議。這是因為西方極樂世界是平等世界,往生的眾生長相都跟阿彌陀佛一樣,一樣高,一樣的膚色,一樣的相貌。衣食住行也跟阿彌陀佛一樣,平等法界啊!十方諸佛的法界都平等,唯獨西方極樂世界是平等法界。非常奇妙!道理與事實都在這部經(jīng)裡。
頓與觀音、勢至並肩,觀音、勢至是等覺菩薩!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與他們平等。如果用平常方法修行,試想要修到那一年﹖才能跟等覺菩薩平等﹖用這個方法,一生就成功了。所以一切法門中沒有比之更殊勝,可見得此法究竟方便。
﹁淨宗之妙,在於﹃不離佛法,而行世法,不廢世法,而證佛法﹄。最為方便,隨時隨地可修,不誤世間工作,依舊頓脫生死﹂。這是講淨土法門的妙處,妙在不離佛法而行世法。
什麼是佛法﹖佛法是覺法,覺而不迷。佛法是正法,正而不邪。佛法是淨法,淨而不染。佛法就是覺正淨,是在信願行三者,字字都具足覺正淨。信中具足覺正淨,願裡具足覺正淨,一句阿彌陀佛名號裡,更是具足了覺正淨,所以就不離佛法!心裡常有這一句阿彌陀佛,心裡常常想著阿彌陀佛。
供養(yǎng)佛像就能憶佛,所以功德不可思議!喜歡那一尊佛像,就供養(yǎng)那一尊佛像,佛像最好只供養(yǎng)一尊,就是你所喜歡的一尊,隨時隨地都帶著,跟這尊佛像很親。臨命終時,佛來接引,就是這尊佛,決定不錯。因為自己一生想念的就是這尊佛。佛像不能供太多,不要常常換,否則,臨命終時,到底那一尊佛像來接引我﹖會起懷疑,一念疑心,機會即失,當下錯過。所以決定一生拜一尊佛,面孔很熟,到時候決定錯不了。圖書館的阿彌陀佛像,我們供養(yǎng)了十年,我很喜歡這尊佛像,我供養(yǎng)的就是這尊佛像,F(xiàn)在同修發(fā)心印出來流通,便於攜帶,非常之好。時時刻刻看的就是這尊佛像,不看第二尊,此法門叫一心不亂,天天跟這一尊佛像在一起,跟阿彌陀佛在一起,這叫不離佛法。
家人不相信,或者反對佛教,我們就供養(yǎng)小佛像,念經(jīng)、拜佛的時候,把佛像請出來。不念經(jīng),不拜佛的時候,把佛像收起來,不妨礙家人,家裡人不願意念佛,我在心裡念,不出聲念,也不妨礙家庭。
家庭一定要和睦,這是佛法。學佛學到一家不太平,決定是錯。家人為什麼反對你學佛﹖其中一定有道理。就是自己學錯了,沒有依照佛法去作。學佛,淨宗要從﹁三福﹂修起,三福第一條|孝養(yǎng)父母,能夠孝養(yǎng)父母,父母怎麼會反對你學佛﹖如果學了佛就不孝父母,不聽父母的話?吹綄W佛同修反而比父母還親。這樣致使父母不學佛,一天到晚造罪業(yè)!其實他們不知道是在造罪業(yè)啊!這是誰的錯﹖家庭怎麼能和睦呢﹖是自己學錯了,不能往生,佛念得再好,也不能往生。所以學佛的同修,第一是要家庭和睦。
六和境裡,先是家和。把對待同參道友的心,對待師父的恭敬心,回去恭敬父母、家人,一家人就快樂了,這樣才對,佛法就是這麼修的!所以是不離佛法,而行世法。應用在家庭,應用在生活中,就對了。
﹁不廢世法,而證佛法﹂,這一句話更透徹,世法樣樣做得圓滿,就是佛法。不是離開世法,才修佛法。無此道理。Q宗講出世,是講心念,心染污就是世間法,心地清淨就是出世間法,心淨則土淨!一切妄想、執(zhí)著、煩惱現(xiàn)前的時候,馬上歸到一句阿彌陀佛,什麼事都沒有了。一切念頭統(tǒng)統(tǒng)歸到阿彌陀佛,只想阿彌陀佛,不要再想其他的念頭。其他的念頭,都是搞六道輪迴,這一句阿彌陀佛,是在證佛法,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此法門是﹁修﹂、﹁證﹂同時,因為是從果上修,不是從因上修,因果同時,修證同時。一切世法皆是佛法,無一法而不是佛法,穿衣吃飯,言語造作,待人接物全都是佛法,最為方便!
﹁隨時隨地可修,不誤世間工作,依舊頓脫生死﹂,這是它殊勝方便之處,因為此法門著重在心地起修,心同佛,念同佛,解同佛,行同佛,那麼那裡有﹁果﹂不同佛的道理呢﹖心同佛因就相同了。佛是什麼心﹖佛是清淨心。佛心裡沒有一個妄念,我們的心清淨,也沒有一個妄念,心就同佛了。
怎樣做到?jīng)]有妄念呢﹖我常勸同修一定要認真去念︽了凡四訓︾,就不會有妄念了。︽了凡四訓︾念通了,真正體認到:一飲一啄,莫非前定,那麼,還有什麼好想的。命裡沒有的,想也想不到!命裡有的,不想也來了。既然一飲一啄全是前定的,袁了凡肯定了這個事實,所以他跟雲(yún)谷襌師在襌堂裡對坐三天三夜,不起一個妄念。並不是有什麼功夫,他並沒有得到念佛三昧!他是相信因果報應,所以不打妄想。
從前章嘉大師教我:把一生中一切的境緣,全部交給佛菩薩去安排,自己不要操心,讓佛菩薩去操心,這樣心就定了,就自在了。我們自己還操心,想這、想那,就錯了,心就不清淨了。所以一切隨緣而不攀緣,決定不去想。我要想作個什麼,想不到的呀!想得越多,失望越多,痛苦越多。這又何苦﹖自己跟自己過不去嘛!為什麼不修清淨心﹖真的得到了清淨心,六祖講:﹁何其本性,本來具足﹂,樣樣都得到了。﹁何其自性,能生萬法﹂,一切就現(xiàn)前了。就像西方極樂世界一樣,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想什麼就現(xiàn)什麼,多自在。
由此可知,最重要的是求性德,性德就是前面講的﹁住真實慧﹂三種真實是本性哪!老實讀誦這部經(jīng)典,老實念這句阿彌陀佛,我們要把彌陀四十八願,變成我們自己的本願。願同佛同,依照此經(jīng)修正我們對於宇宙人生的看法、見解,使我們的見解、思想、看法跟阿彌陀佛完全相同,就是解同佛。再依照此經(jīng)的教訓,在生活中統(tǒng)統(tǒng)做到,那麼行就同佛了。心同佛,願同佛,解同佛,行同佛,就要恭喜你,一定是上品上生哪!有此四個同,實在說,你現(xiàn)在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大菩薩,不是普通人,雖然還沒去,已經(jīng)是乘願再來人啦!你不屬於娑婆世界,已經(jīng)超凡入聖。所以說不誤世間工作,依舊頓脫生死。﹁頓﹂就是現(xiàn)在就脫離了生死輪迴。
學佛同修,不要學世俗的錯誤觀念。世俗觀念認為我老了啊!會常常有病哪!天天想老,怎麼能不老呢﹖一切法都是從心想生,天天想我老了,當然就老了。我老了,應該有病,病就都來了。不想佛,不想菩薩,就想老、想病,結(jié)果都被他想到了。如果把這些世俗念頭,全都擺脫掉,我們想阿彌陀佛,想西方極樂世界,把老跟病都忘掉了,你就不老了也不病了,F(xiàn)在醫(yī)學講究心理健康,因為心理是生理的主宰。
曾住在溝仔口的慧原法師,現(xiàn)在香港,他從小出家三十八年大陸撤退的時候,他被抓去當兵,雖然生活過得不錯,但是他還是想回來當出家人,限於年歲沒法退伍。就假裝心臟病,裝了三年,結(jié)果真的得了心臟病。一直到現(xiàn)在,心臟都不好,常常發(fā)作。︽觀無量壽經(jīng)︾講十六觀,觀想什麼,就成就什麼。你觀想佛就成佛;觀菩薩就成菩薩;他觀心臟病,果然就得心臟病。
我們淨宗的同修,頭腦裡,沒﹁老﹂字,沒﹁病﹂字,你一生都不老,不害病!這樣做不但自利,而且能利他,讓別人看看,學這個法門的好處,我就是證明啊!我不老、我不病,就是念這部經(jīng),修這個法門,修來的!用這種方法把佛法介紹給別人,就很容易。因為有證明。要勸現(xiàn)在人要拿出證據(jù)來,自己就是證據(jù),就很能說服別人。活的證據(jù)擺在面前,不能不信。
觀念非常重要,佛經(jīng)上講,十法界的因果。我們一定要知道,什麼樣的因,會得什麼樣的果報。就要修好因,修善因。頓脫生死是現(xiàn)前就證得,﹁既能自覺覺他,廣度眾生於未來,亦復自他俱利。≡旄I鐣督袷捆檎J真修行就是造福社會,因為世間多一個真正修行人,諸佛護念,三寶加持,這一個地方就有福了。不一定要做社會福利事業(yè),做慈善事業(yè);心與道相應,就是造福社會。道成就了,心地清淨了,可以隨緣做社會福利事業(yè)。沒有緣,就不做,因為攀緣,心就亂了。做社會福利事業(yè),有一個原則:就是要心不亂、心不染,作而無作,無作而作。就對了。決定不能讓自心染污。
佛說我們現(xiàn)在這個世界是﹁五濁惡世﹂。﹁濁﹂就是染污,F(xiàn)在我們曉得環(huán)境染污很嚴重,尤以空氣的染污最重要;但是更嚴重的是心地染污與精神染污。這些比環(huán)境染污還要嚴重,真正是濁惡到極處!非常可怕。
入佛法﹁覺正淨﹂三個門是平等的,但是走覺門,走正門都來不及了。在今天,要先求心清淨,求身清淨。身清淨要注意,飲食衛(wèi)生,不要吃得太多。修行人,要保持精神飽滿,飲食不急不飽。吃得太飽,人就昏沉,提不起精神。饑餓時,也沒有精神。修行人儘量少吃,飲食要乾淨。李老師至少跟我講了十次,提出警告說:﹁千萬不要到館子吃東西﹂。館子不乾淨,到廚房看看,就不敢吃了。飲食越簡單越好。大陸雖然貪窮,但是人都長壽。前幾年,外國人到大陸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大陸人吃的東西簡單,幾乎天天吃同樣的食物。我們飲食習慣要餐餐有變化!大陸人可能因為飲食單純沒有變化,而得長壽。所以飲食越簡單越好。
造福社會,宏法利生,都不可以妨礙自己的清淨心。要提高警覺,萬一清淨心有了障礙,馬上就要回頭,不能再幹了,要退回來。因為如果心不清淨,不但不能度眾生,自己這一生也毀了。要是耽誤了,此生不能往生就不知道要到那一生﹖那一劫﹖才能再遇到這個機緣。彭際清居士講:這個機會是無量劫來,稀有難逢的一次。∮龅搅,一定要把握。
﹁經(jīng)云﹃當來之世,經(jīng)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jīng),止住白歲,其有眾生,值斯示經(jīng)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這是︽無量壽經(jīng)︾的經(jīng)文,引用這段經(jīng)文,說明此經(jīng)契機,無比殊勝。眾生好比是病人,得了許多奇怪的病,佛法是藥。∷幸磺蟹ㄩT都治不了的病,這一副藥能治。就曉得這個藥是無價之寶。到末法時期,佛法滅盡,也就是說,眾生的病,己經(jīng)無藥可救了,一切法門都失效,只有這個法門還有效,還可以在一百年當中幫助大家往生成佛。既然能往生成佛,其他小的願求,當然可以求得,所以說:﹁隨意所願,皆可得度﹂。在經(jīng)道滅盡之時,此經(jīng)還有這麼大的能力,何況現(xiàn)在呢!冷靜的思考才能認識這部經(jīng)的功德,其效果之大,一切經(jīng)、一切法門皆不能相比。從這段經(jīng)文對本經(jīng)的功德,我們得到一個肯定的答案。
﹁沾私縊?揭磺杏星棣椋?私縭擎鍍攀瀾紜K?絞鞘?街T佛世界,就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一切有情﹂是無量無邊的眾生,泛指九法界眾生,上至等覺菩薩,下至五逆十惡的眾生。﹁離苦得樂究竟菩提之法要也﹂,此法門能令一切眾生離一切苦,得究竟樂,是無上法門,最精要之法門,故稱為法要。這段文,要我們認識此部經(jīng)在整個佛法裡的地位與價值。真正認識了會用真斬?Ь吹男膩韺W習,才能得到此經(jīng)的真實利益。接下來,要講本經(jīng)的玄義。
- 上一篇:無量壽經(jīng)釋 第一講
- 下一篇:無量壽經(jīng)釋 第三講
- 《無量壽經(jīng)》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六句贊詞讓你秒懂《無量壽經(jīng)》
- 八句話了解《無量壽經(jīng)》的重要性
- 關于《無量壽經(jīng)》的翻譯史與會集現(xiàn)象
- 佛說人來到世上是來受苦的
- 用生命追逐無常,倒不如精進求解脫
- 佛說善與惡的不同終點,你的選擇是什么?
- 把《無量壽經(jīng)》下載在手機里,會不恭敬嗎?
- 人活著受愛恨情仇之苦,如何解脫?
- 佛說人生都是獨生獨死,獨去獨來
- 世間事除了生死,哪一件事不是閑事?
- 貧富同然,憂苦萬端
- 《無量壽經(jīng)》今得善本(夏蓮居會本)之大事因緣
- 重印《無量壽經(jīng)》五種原譯會集序
- 無量壽經(jīng)起信論敘
- 景印無量壽經(jīng)起信論
- 為什么要讀誦《無量壽經(jīng)》?讀無量壽經(jīng)的好處
- 無量壽經(jīng)的作用
- 無量壽經(jīng)講什么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與白話文對照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jīng)》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jīng)》開經(jīng)偈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jīng)》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jīng)弘傳序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jīng)》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jīng)講的是什么內(nèi)容?圓覺經(jīng)概說
- 《大寶積經(jīng)》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楞嚴經(jīng)的由來故事
- 佛經(jīng)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jīng)》講記
- 念地藏經(jīng)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jīng)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nèi)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jīng)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jīng)》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jīng)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jīng)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jīng)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jīng)》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jīng)·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jīng)》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誰翻譯的?心經(jīng)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jīng)注音版
- 法華經(jīng)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jīng)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jīng)》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jīng)》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zhuǎn)的解讀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jīng)》
- 《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jīng)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jīng)·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jīng)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jīng)注音版
- 從《壇經(jīng)》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華嚴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原文
- 華嚴經(jīng)譯文
- 地藏經(jīng)譯文
- 心經(jīng)講解
- 心經(jīng)譯文
- 南懷瑾:《金剛經(jīng)說什么》
- 六祖壇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譯文
- 六祖壇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講解
- 楞嚴經(jīng)譯文
- 金剛經(jīng)講解
- 大般涅槃經(jīng)原文
- 俱舍論原文
- 地藏經(jīng)講解
- 地藏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楞伽經(jīng)譯文
- 涅槃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譯文
- 瑜伽師地論白話文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解深密經(jīng)原文
- 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地藏經(jīng)白話文(王智隆居士)
- 成唯識論原文
- 維摩詰經(jīng)譯文
- 大般涅槃經(jīng)白話文
- 華嚴經(jīng)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