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
《六祖壇經》,佛教禪宗典籍。亦稱《壇經》、《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禪宗六祖惠能說,弟子法海集錄!夺岄T正統(tǒng)》卷八《義天傳》有“大遼皇帝詔有司令義學沙門詮曉等再定經錄,世所謂《六祖壇經》、《寶林傳》等..[詳情]
六祖壇經講記 第27集
六祖壇經講記 第27集
凡夫 小乘 大乘
莊嚴 非莊嚴 是名莊嚴
相 體 用
見山是山 見山不是山 見山又是山
緣起 性空 緣起
隨緣 不變 隨緣
一切 一 一切
色 空 色
萬法 歸一 萬法
假象 真空 妙有
應無所住 而生其心
離一切相 修一切善
善知識!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須修般若行,持誦《金剛般若經》,即得見性。
【善知識!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法界]即是法性、自性!華嚴經》的「一真法界」,就是說你要徹底地見性,才能夠體悟到〔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就是正受、正定,即你真的能夠去受持及展現般若;見性才能夠展現和應用般若智慧,這才對你有用,這個「用」就是三昧,三昧是一種境界。
【須修般若行,持誦《金剛般若經》,即得見性!浚垌毿薨闳粜,]你要解行相應。如果你不修般若行,你怎么去開發(fā)和印證你的般若三昧?。鄢终b《金剛般若經》,即得見性。]五祖也叫人受持《金剛經》。一般人以為他每天就是在誦《金剛經》,這樣可不可以見性?不反對你誦《金剛經》,但這里不是叫你只誦,而是既誦又持,持即受持。怎么受持《金剛經》呢?就是不住相,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惯@個理論你怎么去突破?《金剛經》里面有三句論法:「什么,非什么,是名什么。」舉個例子。比如說「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惯@就是《金剛經》的思維模式,你要懂這個理論,才能「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埂盖f嚴佛土者」,這個叫現象;「則非莊嚴」,這個叫本體;「是名莊嚴」,這叫作用。體、相、用,三個就是一個!溉耍侨,是名為人!埂甘,非事,是名為事。」「境,非境,是名為境!埂肝遥俏,是名為我!埂感,非心,是名為心!鼓憧梢杂靡粋你關心的名詞來替換,最主要是破你自己,道理完全是一樣的。凡夫看到一個人、一件事,他就執(zhí)著這個「相」,我們要「見相,非相!狗窍嗍鞘裁?凡夫的境界看到什么就說什么;例如「「他罵我」,他只看到「他罵我」,他只看到「花謝了」,「一個人死了」,或「一個出家人」。你現在只看到我在上課,同學在聽課,別的你什么都沒有看到,這叫凡夫。這個世界不是這樣看的,不是沒有這個現象,而是你看不清楚。
《金剛經》的公式人人都會,不相信,你隨便去問一個路人,「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惯@三句話路邊的人都曉得,原來你早就在應用《金剛經》的思想了,你卻不知道。我們凡夫只看到現象,這個現象怎么來的?叫緣生;這個現象怎么去的?叫緣滅;這個現象是怎么形成的?你就不知道了。我們看到的都是它已經形成了的樣子,前后經過還有它的本質你都不懂。所以,在路邊看到一對夫妻在吵架,你說:「這對夫妻有夠沒水準,在吵架!」你不知道前因后果,也不知道他們在說什么,動不動就生氣,所以世界上有那么多誤會。當然會有誤會,因為你根本沒有看清楚,怎么不誤會?「非相」,很簡單,緣生必然緣滅,所以它是無常的、幻化的、不實的,它并沒有真實的現象,所以叫「非」。舉個例子:「一切有為法」,現象和生滅法就是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所以它是不實的、虛幻的,它的本質是性空的。事實上,處于「相」的階段一般人是執(zhí)著的,到「非相」才能夠破執(zhí)著,所以《金剛經》最困難的部份是從「相」到「非相」;你認為「有」,它并不是真實的,這樣是破你的執(zhí)著;你的執(zhí)著一破,就算一個開悟的人。但是到這里不愿意再深入探討的人,叫小乘人。為什么?到這里悟到「空」,這是小乘人的境界,所以阿羅漢證悟之后,不喜歡干涉世間事,他獨善其身;為什么?他認為一切都是幻化不實的。這樣也不對,他沒有更深入地去體會到,「相」是現象,「非相」是本體,假設不產生作用或妙用,對人類就沒有幫助。而且佛真正的意思是:「當我告訴你,你懂了之后,也希望你去告訴別人!惯@就是「「是名為相」的境界。所以你要去展現妙用,要去度化眾生。《金剛經》一開始叫你去「度化一切眾生」,只是「實無眾生可度」,就是叫你不要執(zhí)著,但是要會妙用,這叫大乘。所以《金剛經》一天到晚談菩薩:「菩薩不住相,行于布施。」你現在的思維模式就是在「相」,你要突破。
我再換個角度談:「相」和「非相」是緣起的現象,「非相」本身是性空,然后性空再緣起,所以,「相、非相,」這兩句叫「緣起性空」,「非相,是名為相!惯@叫「性空緣起」;緣起就是變化,因為它是緣起,所以你應該隨緣,隨「緣起」的因緣。性空是如如不動,叫不變,所以「隨緣不變」;但這個不變當中,又能隨緣,所以叫「不變隨緣」。以中國人的思想模式來說,這叫「萬變不離其宗」,「宗」就是根本的意思,從這個根本再產生「萬變」。因為「萬變」,它的變化很多,所以叫一切;但是無論怎么變都不離其宗,所以叫「一」;這個「一」」又能變一切,所以,「一切即一,一即一切!惯@是《華嚴經》的思想。這個現象叫色,這個叫空,空又產生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如果你懂,佛法隨便你套,可以無限的展現…。「萬法歸一」,「一」展現「萬法」,也是一樣的巧妙。這樣,你會了嗎?你看到所有的事情,應做如是觀。到最后明白這個理論了,你才能夠「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箯摹赶唷沟健無相」,一切都是虛幻不實的,所以你才會「應無所住」,不會執(zhí)著,但又能夠展現變化,「無所住」并不是叫你不要做,不是叫你這顆心死掉了,它接著還能夠延伸出來,到「是名為相」,這叫「生其心」,生起清凈的心,智慧的心,慈悲的心。這個既然是個現象,所以它是一個假相。它有沒有?有。真的有,還是假的有?幻有。這個幻有會停留多久?暫時有,不用高興。「有沒有太太?」暫時有!赣袥]有錢?」暫時有!赣袥]有身體?」暫時有。不用高興的意思就是不要執(zhí)著啦!也不要失望,因為都是暫時的,這就是平常心!阜窍唷菇姓婵眨瑸槭裁醇觽「真」?就是真的「空」才能展現「有」。你就是真的「不空」,才裝不下東西。學習任何事物,你是不是要真空?!你裝得滿滿的話,我講的東西你根本不能夠接受。你要真空才能真有,不真空就沒有辦法「真的有」。真空,就是六祖大師講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巩斄鎸戇@首偈時,五祖說他沒有開悟,為什么?因為沒有辦法在真空中產生妙用。一直到五祖大師再為他講《金剛經》之后,六祖大師講的話就不是「本來無一物」啰!他說:「…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能生萬法。」講的都是「有」。你們有沒有觀察到?第一次六祖聽到《金剛經》是悟到「空」,后來悟到「有」,就是妙用。假相是緣起的,真空是緣起的本性,從真空再產生緣起,接下來這個緣起就是妙用了。所以「見山是山」是凡夫的境界;「見山不是山」,體悟得更深,體悟到它的本質;「見山還是山」又回到原來的樣子,但是他已經解脫了,完全不一樣了。
你把《金剛經》這個模式懂了,你可以貫通一切法,就像孔老夫子講「吾道,一以貫之!鼓氵@個懂了,無論你現在是學什么經論學派,你都能貫通。六祖大師就是最好的證明,他沒有讀書,《壇經》里面什么都有,有般若,也有唯識,什么經論他都懂。你的腦袋不能夠明白,你想:「怎么有這樣的人?」這不奇怪,為什么?因為「一即一切」!我們今天之所以不明白,是因為用你的腦袋嘛!見性之人必然要離開他的腦袋,才能夠見性。你要受持《金剛經》,就是要這樣受持。明白這個道理之后,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乖傺a一句話:「離一切相,修一切善!惯是我送給大家一句最白話的:「認真做,不執(zhí)著!惯@就是《金剛經》的內涵。如果你能這樣,你必然見性。所以你們要受持《金剛經》的人,念完之后就要去思維,生活中,時時刻刻去察覺;然后好好把三句論法真正貫通,自己運用,一直運用到無礙,你就一切都貫通了。
- 上一篇:六祖壇經講記 第26集
- 下一篇:六祖壇經講記 第28集
- 《六祖壇經》的四種版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六祖壇經》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從《壇經》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六祖壇經是誰寫的?講的是什么內容?
- 透過《六祖壇經》來看頓悟與漸悟的區(qū)別
- 菩提自性,本來清凈,但用此心,直了成佛的意思
- 從《六祖壇經》中總結出的人生三境界
- 《六祖壇經》二十四精論
- 《六祖壇經》中“不立文字”的含義是什么?
- 依《壇經》《地藏十輪經》等談如何安頓身心?
- 依《六祖壇經》等談如何安頓身心
- 佛教禪定是什么?
- 佛法究竟是出世還是入世?
- 造寺度僧、布施設齋是福報不是功德
- 向善向惡決定了你通往西方的路程
- 《六祖壇經》是一部什么樣的書?壇經內容
- 修習菩薩道就要有這樣的大誓愿
- 你知道愚癡與智慧的真正差別嗎?
- 楞嚴經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開經偈
- 楞嚴經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弘傳序
- 楞嚴經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講的是什么內容?圓覺經概說
- 《大寶積經》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是怎么來的?楞嚴經的由來故事
- 佛經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講記
- 念地藏經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是大乘經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誰翻譯的?心經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注音版
- 法華經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的解讀
- 《心經》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
- 《父母恩重難報經》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注音版
- 從《壇經》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