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茶 > 黃茶 >

蒙頂黃芽是黃芽茶嗎?蒙頂黃芽的制作工藝與外形特點

  蒙頂黃芽為中國十大名茶,是至今還在保留悶黃工藝的頂級黃芽茶。特級蒙頂黃芽茶青采用明前全芽頭制作,每市斤干茶需要4萬~5萬個芽頭,形狀扁秀,芽勻整多毫,色澤嫩黃。蒙頂黃芽做工精細,采用傳統(tǒng)炒悶結(jié)合的工藝,采用嫩芽殺青,草紙包裹置灶邊上保溫變黃,讓茶青在濕熱的環(huán)境下自然發(fā)酵,然后做型,再包黃烘干。

  蒙頂茶自古為茶中珍品,白居易詩云“琴里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民謠又稱“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可見蒙頂茶名之盛。相傳蒙頂茶始于西漢末年,甘露寺普慧禪師,于蒙山中頂上清峰植茶樹七株,直至雍正年間。從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到清末(1911年),蒙頂皇茶園所采明前茶,一直是朝廷清明祭天祀祖專用茶(此謂“正貢”茶),長達1169年,無茶出于其右,堪稱世界一絕。

  蒙頂黃芽產(chǎn)于四川省名山縣蒙山,位于城西十五里,地跨名山、雅安兩縣,為邛崍山脈尾脊,地勢北高南低。

\

  蒙山有五頂,又稱五峰,中頂上清峰海拔1450米,聳插云霄。明代徐元禧有詩云:“五頂參差比,真是一朵蓮。”山上寺庵羅列,名山縣七十二座寺庵,有近半在蒙山。林木蒼翠,清泉遍壑,綠樹紅字,風(fēng)景優(yōu)美。道旁山間,寺院周圍,茶園遍布。

  蒙頂黃芽的制作與綠茶有相似之處,不同點是多一道悶堆工序。這個悶堆過程,是蒙頂黃芽制法的主要特點,也是它同綠茶的基本區(qū)別。綠茶是不發(fā)酵的,而蒙頂黃芽屬于發(fā)酵茶類。這道悶堆工序有時被稱為“悶黃”“悶堆”,或“初包”“復(fù)包”“渥堆”。

  蒙頂黃芽采摘于春分時節(jié),當茶樹上有10%左右的芽頭鱗片展開,即可開園。選采肥壯的芽和一芽一葉初展的芽頭。要求芽頭肥壯勻齊,每500克鮮芽有0.8萬~1萬個芽頭。采摘時嚴格做到“五不采”,即紫芽、病蟲為害芽、露水芽、瘦芽、空心芽不采。采回的嫩芽要及時攤放,及時加工。蒙頂黃芽制造分殺青、初包、復(fù)炒、復(fù)包、三炒、堆積攤放、四炒、烘焙八道工序。由于芽葉特嫩,要求制工精細。

\

  殺青:用口徑50厘米左右的平鍋,鍋壁表面平滑光潔,采用電熱或干柴供熱。當鍋溫升到100攝氏度左右,均勻地涂上少量白蠟。待鍋溫達130攝氏度時,蠟煙散失后即可開始殺青。每鍋投入嫩芽120~150克,歷時4~5分鐘,當葉色轉(zhuǎn)暗,茶香顯露,芽葉含水率減少到55%~60%時,即可出鍋。

  初包:包黃是形成蒙頂黃芽品質(zhì)特點的關(guān)鍵工序。將殺青葉迅速用草紙包好,使初包葉溫保持在55攝氏度左右,放置60~80分鐘,中間開包翻拌一次,促使黃變均勻。待葉溫下降到35攝氏度左右,葉色呈微黃綠時,進行復(fù)鍋二炒。

  復(fù)炒:鍋溫70~80攝氏度,炒時要理直、壓扁芽葉,含水率下降到45%左右,即可出鍋。出鍋葉溫50~55攝氏度,有利于復(fù)包變黃。

  復(fù)包:得炒以后,為使葉色進一步黃變,形成黃色黃湯,可按初包方法,將50攝氏度的炒葉進行包置,經(jīng)50~60分鐘,葉色變?yōu)辄S綠色,即可復(fù)鍋三炒。

  三炒:操作方法與復(fù)炒相同,鍋溫70攝氏度左右,炒到茶條基本定型,含水率為30%~35%時即可。

  堆積攤放:目的是促使葉內(nèi)水分均勻分布和多酚類化合物自動氧化,達到黃葉黃湯的要求。將三炒葉趁熱撒在細篾簸箕上,攤放厚度5~7厘米,蓋上草紙保溫,堆積24~36小時,即可四炒。

  四炒:鍋溫60~70攝氏度,以整理外形,散發(fā)水分和悶氣,增進香味。起鍋后如發(fā)現(xiàn)黃變程度不足,可繼續(xù)堆積,直到色變適度,即可烘焙。

  烘焙:烘頂溫度保持在40~50攝氏度,慢烘細焙,以促進色、香、味的形成。烘至含水率5%左右,下烘攤放,包裝入庫。

\

  蒙頂黃芽外形扁直,芽條勻整,色澤嫩黃,芽毫顯露,甜香濃郁,湯色黃亮透碧,滋味鮮醇回甘,葉底全芽嫩黃,為蒙山茶中的極品。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