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人覺經
《八大人覺經》最早著錄于隋代法經的《眾經目錄》,列在“失譯經”類下,也就是不知譯者為何人。直到唐明佺《大周刊定眾經目錄》,首次記載本經譯主為后漢.安世高,并指出此說法系根據《寶唱錄》.至心誦念八大人覺: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詳情]
第三覺知
第三覺知
心無厭足,惟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惟慧是業(yè)
每天平平靜靜、安安穩(wěn)穩(wěn)地生活,這真是人生的大福,修行者的心境應當「清貧樂道」;內心真正清凈,沒有欲念,就能遠離煩惱,如此無欲守道,即得開啟智慧。
這是《八大人覺經》的第三覺知,「心無厭足,惟得多求」,明明知道多欲為苦,內心卻永無厭足,還是不斷貪愛追求。在永無止境的追求當中,用盡各種手段,甚至搶奪偷盜,結果只是增加罪惡的累積。
「菩薩不爾」,覺悟的菩薩就不會這樣愚癡,自墮惡業(yè)的深坑。他們一心為眾生奔忙,不為己身求安樂,哪里還會想要追求享受,相反的,他們總是「常念知足,安貧守道」,這就是菩薩的行為。
想清楚了,世間實在沒有什么好求的;就算求得了,也不見得就能滿足、快樂,但是社會上就是因為人心貪無厭足,因而造成許多禍端。
記得二OO二年十月間有一則國際新聞,史瓦濟蘭國王依照傳統(tǒng),在每年的少女節(jié)慶典上,選擇女孩成為他的新妃子。一名十八歲的少女被選中后,即被帶入宮中訓練,學習如何侍候國王。
另一方面,女孩的母親非常反對,覺得女兒還年輕,應該繼續(xù)求學,于是具狀控告國王的兩名朝臣綁架其女,雖然礙于當國法律不得控告國王,卻希望以此引起人權團體注意,迫使王室放回她的女兒。結果此舉引發(fā)強烈輿論,并要求廢除國王「每年納妃」的風俗。
史瓦濟蘭是非洲最后一個君主專制國家,現任國王的父親一共有九十九個太太,大約二百五十名子女,而現任的國王一樣紹繼這種傳統(tǒng)。
這個國家經濟落后,人民貧困,國王竟然還每年選妃,更極盡帝王的享受,這種傳統(tǒng)實在應該改變。但是并非傳統(tǒng)不能改變,而是心欲、對女色的貪求無法看開,心欲不斷追求,以為娶愈多妻子,代表財產愈多,這樣的觀念就是「惟得多求」,同樣「增長罪惡」,一國之君遭致人民怨怒,可不是缺乏智慧?
倒是在伊朗,則有五名性侵害刑犯被當街吊死。這個國家和史瓦濟蘭不同,他們對于男女之色分得很清楚,雖然可以一夫多妻,但是不能有強迫的行為,這五名刑犯強行侵犯婦女,因此被判處吊刑,并且當街示眾以昭儆戒。
這分判決同樣引發(fā)人權者討論,認為國際間已經廢止這樣的刑罰,所以應該修改法律。但是也有人認為不能修改,因為色欲是眾惡的根源,應該嚴懲重罰,才能徹底遏止犯罪。
這就是各國的傳統(tǒng)不同,但同樣是因女色而起,這種貪欲確實是眾罪增長的源頭。
而后又有一則驚動國際的消息,奈及利亞舉辦選美,媒體記者不當的言語,引起當地回教與基督教徒大規(guī)模沖突,二百多人在暴亂中喪生,另據估計,受傷人數多達一千兩百人,并造成一萬兩千人無家可歸。
這也是為了女色,要選出世界最美的女孩,為此賠上這么大的代價。主辦單位是不是就此取消呢?并沒有,主辦單位最后移師倫敦舉辦。
哪一個女人是世界最美的呢?美麗的定義其實沒有絕對的標準,何況也沒有哪一個人能夠永遠保持青春美麗。
大愛電視臺的節(jié)目,曾經報導一位從前的金馬小姐,臺灣當年的金馬小姐同樣經過挑選,一定是面貌美、身材好。但是際遇弄人,這位金馬小姐幾年前,在一場意外中燒毀了整張臉,同時婚姻也發(fā)生變故。這段時間她的人生彷佛失去了光彩,整個人變得十分自卑,內心非常痛苦。
幸好在一個因緣下,她接觸了慈濟,慈濟委員用真誠的愛去陪伴她、輔導她,使她慢慢的由黑暗走向光明。現在她做環(huán)保做得很快樂,對于毀容一事也已經心無掛礙。
過去的她真的很美,但是今何在?世間只要是有形的東西,就有一天會損壞,所以人生應該去除貪欲,就不會自招災禍。
因此,菩薩「常念知足,安貧守道,惟慧是業(yè)」,修行者所要追求的是智慧,以智慧透徹人性,指引眾生回歸清凈善良的本性,這就是利己利人。許多人間的菩薩確實是無所求,所追求的惟有智慧,這在慈濟大團體中比比皆是。
學佛,要學得心清凈,對物質寡欲知足,如此便能成長慧業(yè)。
- 不執(zhí)著空與有,踏實走在菩薩道上
- 怎么看待壽命的長短?活著的意義又是什么?
- 學佛者要具備兩種忍——“法忍”與“生忍”
- 佛教徒有三類,到底哪一種人才是正信的佛教徒呢?
- 時時守好自心,分秒觀照當下的一念心
- 心存善念不求回報,才是智慧明亮的“清凈之愛”
- 世間最大的苦就是自己想不開
- 婆羅門向佛陀請教人死后靈魂會到哪里去?
- 驚嘆!嫉妒心讓他輪回千百世都與佛敵對
- 大魚舍身
- 乞兒成富
- 水中金像故事
- 靜思語錄50條
- 羅睺羅的眼淚
- 證嚴法師:談一談缺失
- 要能轉苦為樂,才能時時自在
- 發(fā)愿行菩薩道便要謹防五種心魔
- 若能透徹此理,便能善解難看的臉或難聽的話
- 人之所以不得自在,是因為得失之心
- 其實,要當菩薩是很容易的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2
- 大般若經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一卷
- 心經的人生智慧—《心經》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6
- 心經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5
- 心經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