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眼文益《宗門十規(guī)論》禪法思想及其價值辨析
一、 文益與《十規(guī)論》
文益(885—958),俗姓魯,余杭(屬今浙江杭州市)人。文益年滿7歲時,遂到新定(治所今浙江淳安縣姜家鎮(zhèn)東南)智通院,禮全偉禪師座下出家。年滿20歲時,前往越州(治今浙江紹興)開元寺求受具足戒。
文益受戒后,前往明州的育王寺(在今浙江鄞縣),師從弘揚戒律的希覺律師學習律學,與此同時,也學習儒家經(jīng)典。由于文益學習十分優(yōu)秀,被希覺律師譽為“我門之子(子游)、夏(子夏)也”[11]?梢娤SX律師對文益是十分器重的。但文益本人并未因此而感到滿足,后來對禪宗發(fā)生興趣,便離開育王寺南下,從福州長慶院慧棱禪師學習禪法,但沒有得到證悟。
后來,文益與同修結(jié)伴,繼續(xù)南下。至漳州(治所在今福建漳浦),見桂琛禪師(867—928),與桂琛問答之間,文益深深被桂琛的禪悟境界所感動,于是事師桂琛并得悟受法。
文益在桂琛處得悟受法后,先后住持臨川(即撫州,治所在今江西撫州市西)崇壽院[12]、金陵報恩院[13]、清涼道場[14],深受南唐國主[15]及公卿[16]的禮遇和愛戴。于后周顯德五年(958)示寂,享年74歲。南唐國主謚以大法眼禪師之號,又謚大智藏大導師[17]之號。后來李煜繼位之后,又為文益立碑頌德,秘書監(jiān)、兵部尚書韓載熙撰寫塔銘[18]。由此可見,文益在當時及后來影響廣大而深遠。
《十規(guī)論》一卷,為文益所撰。文字簡潔,語言精煉,思想扼要。有續(xù)藏經(jīng)錄本和天津刻經(jīng)處刻本流通。但是,《十規(guī)論》自五代成書以來,流傳并不廣泛。從現(xiàn)成的文獻記載來看,一直到400后的元代,才有少量的刻本流通。據(jù)元代無慍恕中禪師在《題重刊十規(guī)論后》[19]中記載,元至正六年(1346),有杭州府錢塘縣南屏山佛慈法喜悅禪師將自己所藏《十規(guī)論》,讓恕中在徑山寂照院刻板印行?坛珊,因徑山遭兵火,經(jīng)板不存。后來有山西五臺縣臺州的委羽旻上人捐資重刻。這是現(xiàn)存文獻中知道刻本的最早記載。后來此論也一度傳入朝鮮和日本,并在日本有過三次刊刻,[20]但其影響十分微弱。
此次對《十規(guī)論》禪法思想的考察及其價值的辨析,主要以續(xù)藏經(jīng)錄本為主,并以天津刻經(jīng)處刻本為參考。
二、《十規(guī)論》的禪法思想辨析
中國禪宗之南宗禪法,自六祖慧能(638—713)以后,流傳和影響甚廣,歷代授受,各得心要。至文益時期,已形成不同流派。文益自己在《十規(guī)論》中,將不同流派的禪法,歸納為溈仰、臨濟、曹洞、云門四種類型,對當時的禪法思想及禪風,一一加以評述?梢哉f,文益是對唐末五代的禪風作最后的整理和總結(jié),在中國禪宗思想史上,具有特別而又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對《十規(guī)論》的研究和了解,可以為正確認識唐末五代時期禪宗內(nèi)部禪法及禪風的不同面貌提供方便。
下面,我們僅對《十規(guī)論》中所反映出的文益的禪法思想分別加以介紹。
。ㄒ唬 禪法參悟必須不失禪宗根本宗旨
中國的禪宗,特別是南宗的禪法,倡導以“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為修證的綱領(lǐng)。南宗正因為是以“直指人心”為參悟方法,所以,從直指上來說,南宗禪法又被稱為頓悟法門。后世的禪門巨匠,在禪法參悟的過程中,正是以“頓悟心地”為方法,“見性成佛”為目標,終身以此為修習禪法的根本宗旨,最后讓自己的生命發(fā)生質(zhì)的飛越,從而證悟人生的真諦。
禪法參悟的這一根本宗旨,到了文益所處的時代,有的禪法學人似乎已忘失而全無所知,以致形成懶于參求,徒具虛名的禪風。于是文益在《十規(guī)論》中指出,“論曰:心地法門者,參學之根本也”[21]。目的是提醒禪法學人,不應忘卻參悟禪法是以“頓悟心地”為根本宗旨。文益同時還指出,如果參悟禪法離開了“頓悟心地”這一根本宗旨,而“但知急務(wù)住持,濫稱知識”,是“全喪正因”的表現(xiàn)。其結(jié)果是“乍飲銅汁(地獄之報),大須戰(zhàn)慄,無宜自安,謗大乘愆,非小果報”。目的是警誡禪法學人,參悟禪法如果不明心地,是十分危險的。不但很難擺脫地獄乃至六道生死的束縛,甚至還有誹謗大乘佛法的重罪?偟恼f來,如果參悟禪法不以“頓悟心地”為宗旨,對自己了生死的愿望是有害而無益的。
同時,對于“心地”的內(nèi)涵,文益作了這樣的界定,他在《十規(guī)論》中說:
心地者何耶?如來大覺性也。由無始來,一念顛倒,認物為己,貪欲
熾盛,流浪生死,覺照昏蒙,無明覆蓋,業(yè)輪推轉(zhuǎn),不得自由,一失人身,
長劫難返。所以諸佛出世,方便多門……祖師哀憫,心印單傳,俾不歷堦
級,頓超凡圣,只令自悟,永斷疑根。
在文益看來,所謂“心地”,就是一切眾生內(nèi)心本具的光明覺悟性能。但是,由于眾生無始以來受無明的牽引,妄生我、我所(物)的執(zhí)著,以我、我所為基礎(chǔ)產(chǎn)生貪欲,因貪欲而造惡業(yè),有惡業(yè)便會遭受痛苦的果報,而長時間不能遠離輪回的束縛。正因為如此,諸佛以大悲出現(xiàn)于世,說法度生,因機施教,無數(shù)方便;歷代祖師,弘宗演教,傳佛心印。目的都是為讓一切眾生能認識并證悟自己內(nèi)心本具的光明覺悟的性能,使之照破黑暗,擺脫生死,超凡入圣。
從以上的分析來看,“頓悟心地”成了生死輪回和超凡入圣的分水嶺。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在參悟禪法的過程中,文益是十分重視禪宗“頓悟心地”這一根本宗旨的。這也是文益禪法思想中最閃光的環(huán)節(jié)。
。ǘ﹨⑽蚨U法必須與經(jīng)教協(xié)調(diào)
佛法不同于普通學問,那就是佛法是十分重視宗教修證的。但一切眾生在修證佛法的過程中,是需要掌握一定方法的。而這種修證方法的獲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按照佛法的觀念,有情眾生無明的習慣勢力很大,要想獲得修證方法,必須依靠聽聞記錄佛陀說法的經(jīng)教。因此,佛教自傳入中國,進入南北朝以后,就出現(xiàn)如何處理修證與獲得修證方法(聽聞經(jīng)教)關(guān)系協(xié)調(diào)的問題。
首先要指出的是,中國佛教發(fā)展到唐末五代時期,則形成以禪法修證來代表佛法修證的局面,這就是常說的“宗門”;與此相對應的重視經(jīng)教研究的宗派則被稱為“教門”。因此,早期佛法修證及如何獲得佛法修證方法(聽聞經(jīng)教)的問題,就成為參悟禪法的“宗門”與重視經(jīng)教研究的“教門”的關(guān)系如何協(xié)調(diào)的問題。
關(guān)于這一點,必須明白的是,“宗門”與“教門”的關(guān)系,本是相輔相成的。參悟禪法必須以經(jīng)教作為指導,而經(jīng)教研究必須靠參悟禪法來實踐。經(jīng)教研究是參悟禪法的工具,參悟禪法是經(jīng)教研究的驗證。正如菩提達摩(?—536)在《二入四行論》中指出,參悟禪法必須“藉教悟宗”[22]。在菩提達磨看來,“悟宗”必須依靠“經(jīng)教”。也就是說,要想領(lǐng)悟到佛法的真正宗旨,必須要依靠語言文字作為輔助力量。后世將語言文字這種輔助性作用,喻為是引導人們認識月亮的手指[23],把語言文字這種輔助性的作用說得更加形象。菩提達磨的這一主張,可以說是為以后參悟禪法與經(jīng)教研究的關(guān)系如何協(xié)調(diào)指明了方向。而禪宗后來的學人,對參悟禪法與經(jīng)教研究的關(guān)系的處理,有時是不恰當?shù),甚至有矛盾的傾向。
比如唐代中期,禪宗內(nèi)部也面臨這種關(guān)系如何協(xié)調(diào)的問題,宗密大師(780—841)在其《禪源諸詮集都序》一書中,提出“禪教一致”等十條[24]來協(xié)調(diào)禪法修證與經(jīng)教的關(guān)系。如果這種關(guān)系處理不協(xié)調(diào),對于整個修證佛法來說,都是極大的障礙。到了文益的時代,這一關(guān)系如何協(xié)調(diào),仍然糾纏著禪法修證的行者。有的修學禪法的人,出現(xiàn)對經(jīng)教乃至語言文字輕視或者執(zhí)著的弊端,文益對此一一加以評述。
在文益看來,禪法修證與經(jīng)教關(guān)系的協(xié)調(diào),表現(xiàn)是多方面的。文益在《十規(guī)論》中,對通教典、明佛理等禪法修證與經(jīng)教關(guān)系相關(guān)的范疇,都一一作了說明。
在文益看來,參悟禪法必須以通達教典為基礎(chǔ),禪宗學人只有通達教典以后,才能“明佛意”、“契祖心”,乃至獲得參悟禪法的方法。因此,通達教典只是為了能準確掌握參悟禪法的方法而已。文益指出,如果參悟禪法的人不通達教典,只局限于“守宗風”的話,那就“如輒妄有引證,自取譏誚”。但是,如果僅以通達教典為目標,而忽略參悟禪法,又不免“盡是數(shù)他珍寶”。所以,文益警誡參悟禪法的人,“后進之徒,莫自埋沒,遭他哂笑,有辱宗風”。由此看來,在參悟禪法與通達教典的問題上,文益是主張,禪法參悟必須以通達教典作為前提,而通達教典必須為參悟禪法服務(wù),其中協(xié)調(diào)二者之間關(guān)系的意思,是十分明顯的。
文益還指出,“夫為參學之人,既入叢林,須擇善知識(老師),次親朋友,知識(同學)要其指路,朋友貴其切磋”。就是說,參悟禪法的人還必須親近善知識,老師可以對參悟禪法進行指導,同學可以相互促進禪法參悟。因為,許多老師和同學,在參悟禪法的過程中,總結(jié)有豐富的經(jīng)驗,他們可以具體指導在禪法參悟上如何用功夫。這對參悟禪法的人是一種難得的鍛煉(淘汰)。如果參悟禪法的人,不經(jīng)過老師的指導和同學的切磋,不經(jīng)歷一番鍛煉,結(jié)果只會“臆斷古今”,不明白古人參悟禪法的方法,而產(chǎn)生錯誤的理解?梢,文益是主張參悟禪法必須有師承傳授的,這樣,才不致于錯解“古今言句”。但是,文益進一步指出,“學般若之人,不無師法,既得師法,要在大用現(xiàn)前,方有少分親切,若但專守師門,記持露布(死守教條)[25]皆非穎悟,盡屬知見”。意思是說,參悟禪法的人,雖然要追隨老師學習,但不能恪守和只記住老師的語句,要把老師教導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運用自如,用平時學到的禪法來指導生活,讓生活充滿智慧和光明,才算是真正掌握參禪的要領(lǐng)。所以,文益指出,“真丈夫材,非兒女事,切忌承言滯句”。由此看來,文益一方面告誡初進學習的人,既要追隨善知識學習,在善知識處得到鍛煉,另一方面,又不能執(zhí)著老師所說的語言文字。足見文益仍是在協(xié)調(diào)參悟禪法與語言文字的關(guān)系。
另外,當時流行用歌頌的形式,來表述自己內(nèi)心對禪法領(lǐng)悟的風氣。文益對此也作了評述。在文益看來,歌頌只不過是方便手段而已,通過這些方便的形式,來協(xié)助佛法道理的傳播和表達自己對禪法的領(lǐng)悟。因此,文益指出,“宗門歌頌,形式多般……假聲色而顯用,或托事而伸機,或順理以談?wù),或逆事而矯俗”。宗門作歌頌與普通作歌頌的意義是不相同的,宗門作歌頌,一方面要通曉聲律,否則落于俗套。一方面要通達義理,否則所作歌頌被后人傳頌,是會貽誤后學的。古人以詩言志,就是通過詩歌來抒發(fā)自己的感情。宗門作歌頌,是借以表達自己禪悟的境界以及對佛教義理的理解。文益本人并不反對作歌頌,他自己也寫了大量的歌頌并流傳后世[26]。但一定要知道,禪法學人只是通過歌頌這種形式,來傳播佛教義理以及表達自己內(nèi)心領(lǐng)悟的禪法而已,不能為歌頌而歌頌。
從以上文益對參悟禪法必須通達佛典,親近善知識又不能死守教條,作歌頌但必須目的明確等方面的評述來看,文益想要協(xié)調(diào)參悟禪法與經(jīng)教研究兩者之間的關(guān)系,是十分明顯的。由此也可以看出,文益的禪法思想中,“禪教一致”的主張,是貫穿始終的。
。ㄈ┳陲L圓融
“宗風”,禪宗特殊用語。禪宗自唐末五代,形成各種不同流派,這些流派中,歷代祖師禪風相承,形成所謂不同的門庭施設(shè)(接引學人的方法),乃至傳法方式也有所不同。后世遂把不同流派間的門庭施設(shè)及傳法方式的差異,說為是各自流派的“宗風”。因此,簡單地說,所謂“宗風”,就是不同流派間的鮮明流派特色而已。
其實,不同流派間雖然有門庭施設(shè)及傳法方式的不同,但是,在遵循禪宗基本宗旨的原則上是不應該有差別的。因此,文益指出,“祖師(菩提達摩)西來,非為自有法可傳。以至于此,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豈有門風可尚者哉!然歷代宗師,建化有殊,遂相法訟革”。在文益看來,那些所謂門庭施設(shè)等差別,都只是各流派歷代祖師的善巧方便,以巧妙的方法接引學人,如何在禪修的過程中進行修持。在遵循“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禪宗基本宗旨的原則上卻是一致的。
文益又指出,自慧能、神秀(606—706)之后,由于宗師見解有所不同,歷代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如先有南北二宗[27]。南宗慧能門下出南岳懷讓(677—744)、青原行思(?—740),青原行思門下出石頭希遷(700—790)的石頭宗,從南岳懷讓門下出了馬祖道一(709—788)及其江西宗。從這兩支下,“各分派列,皆鎮(zhèn)一方,源流濫觴,不可彈紀”。其中有名者,如“德山、臨(原本作林)濟、溈仰、曹洞、雪峰、云門”等,各有“門庭施設(shè),品下高提”。但是,各流派形成以后,到了其弟子時代,“不知大道無方,法流同味”,將各流派一致的禪宗基本宗旨拋在一邊,過分強調(diào)各自流派的宗風,以致形成“斗爭以為神通,騁唇舌作三昧,是非等起,人我山高”的局面。
同時文益在《十規(guī)論》中還指出:“天下叢林至盛,禪社極多,聚眾不下半千”。意思是說,各地寺廟看起來十分興盛,弘揚禪宗的禪堂(禪社)也不少,以寺廟禪堂為中心的修學者也很多,但真正知道如何參悟禪法的人,是很少的。其中“或有抱道之士,潔行之人,肯暫徇于眾情,勉力少于祖席。會十方之兄弟,建一處之道場,朝請暮參,匪憚勞苦。且欲續(xù)佛慧命,引道初機”。而絕大多數(shù)人,只知道妄為人師,在傳法及引導弟子的過程中,“護己之短,毀人之長”,迷惑世人,虛張聲勢,其實盡是在敗壞佛法,而毫無慚愧之心。在文益看來,這實在是宗門之不幸,應提高警惕。這種局面如果任其發(fā)展,對禪宗的整體傳播是十分危險的。
有鑒于此,文益對各個流派的門庭施設(shè)及宗師傳法風格,進行了扼要的概括。他說:
凡為宗師,先辨邪正,邪正既辨,更要時節(jié)分明。又須語帶宗眼,機鋒
酬答,各不相辜。然雖句里無私,亦假言中辨的。曹洞則敲唱為用,臨濟則
互換為機,韶陽則涵蓋截流,溈仰則方圓默契,如谷應韻,似關(guān)合符。雖
差別于規(guī)儀,且無礙于融會。
在文益看來,各流派的宗師,在傳授禪法的過程中,一方面必須把握禪宗宗旨(辨邪正),另一方面又要根據(jù)不同根機的弟子,巧妙地運用各種方便,通過老師與弟子間充滿機鋒而又和諧的問答,啟迪弟子們對禪法的領(lǐng)悟。在此基礎(chǔ)上,曹洞宗則是“敲唱為用”,重視老師與弟子間的問答,乃至理事關(guān)系的五位君臣[28]。臨濟宗則是以“互換為機”,老師與弟子間的主賓地位,是以對諸法實相的認識程度為中心的。教導弟子是采取因根機不同而分別教導的方法。云門宗(詔陽)則是以“涵蓋截流”為方法來教導弟子。所謂“涵蓋”,即是“云門三句”[29]的第一句“涵蓋乾坤”,意思是說宇宙萬有都在一實相中顯現(xiàn)。所謂“截流”,即“云門三句”的第三句“截斷中流”,意思是說引導學人如何在當下一念之中,斷除世俗的情欲、觀念乃至思維而契證諸法實相。溈仰宗則是以“方圓默契,如谷應韻,似關(guān)合符”的方式來啟悟弟子,要求老師與弟子在問答之間,必須配合默契、協(xié)調(diào)。
在文益看來,以上四家流派雖然可以運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來啟悟弟子,但禪宗的基本宗旨是不能拋棄的。也就是說,在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基本立場上,允許各流派在教導弟子的過程中,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但目的是要讓弟子能真正的體悟到禪法的真正精神。因此,文益在《十規(guī)論》中對那些忘卻禪宗基本宗旨,而只知道“黨護門風”、“對答不觀時節(jié)(根機)”、“護己之短”的禪門弊端,提出了批評的意見。
也由此可以看出,文益本人并不反對禪宗流派的形成,并不反對禪宗各流派根據(jù)弟子的不同根機而采取靈活的引導方式。但是,在此過程中,絕不能置禪門基本宗旨而不顧,要在禪宗基本宗旨得到貫徹的情況下,流派的形成及門庭施設(shè)才是正確的。從文益的這些觀點來看,他對“宗風”的態(tài)度,是十分圓融的。
- 上一篇:佛教智慧與幸福人生
- 下一篇:北宋臨濟宗石霜楚圓及其禪法思想
- 宗性法師:生活在感恩的世界
- 宗性法師:節(jié)日與團聚是聯(lián)結(jié)親情的紐帶,是家庭的維系
- 宗性法師:明白“人生四大要務(wù)”,做自己命運的主人
- 宗性法師:心到底在哪里?七處征心的故事
- 宗性法師:用歡喜心降伏你的自卑與嫉妒
- 宗性法師:如何看待僧俗之間的關(guān)系?
- 惟海法師:共不共與佛教禪法特色的關(guān)系
- 宗性法師:躍入從未感知的禪境
- 宗性法師:真正信仰的落實是怎樣的?消除自我,融入大眾
- 惟海法師:禪法嚴謹性的意識
- 宗性法師:活在當下,該干嘛就干嘛!
- 宗性法師:布施的時候,是給還是不給?
- 宗性法師:教化“壞人”的方法
- 宗性法師:如理布施,讓眾生圍繞在你的身邊
- 宗性法師:佛法沒有秘密、專利,誰都可以學
- 宗性法師:現(xiàn)代人為什么活得那么累?
- 宗性法師:不要走入學佛的誤區(qū)
- 宗性法師:歸命三寶,生命才有真正的依靠
- 宗性法師:佛弟子如何做一個有擔當?shù)娜耍?/a>
- 宗性法師:表面風光的人,不一定真正快樂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如瑞法師: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師: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本源法師: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靜波法師:跳出三界得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本源法師: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濟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本源法師: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師: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師: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界文法師: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師: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西行法師: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懺云法師: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道堅法師: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西行法師: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夢參法師: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夢參法師: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天因法師: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宗性法師:《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讀書會現(xiàn)場實錄 第1講
- 宗性法師:《金剛經(jīng)》講課記錄 第二
- 宗性法師:《金剛經(jīng)》講課記錄 第一
- 宗性法師:《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讀書會現(xiàn)場實錄 第16講
- 宗性法師:《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讀書會現(xiàn)場實錄 第11講
- 宗性法師:《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讀書會現(xiàn)場實錄 第3講
- 宗性法師:《金剛經(jīng)》講課記錄 第三
- 宗性法師:《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讀書會現(xiàn)場實錄 第7講
- 宗性法師:《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讀書會現(xiàn)場實錄 第2講
- 宗性法師:《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讀書會現(xiàn)場實錄 第15講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