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從付出中來

  我們追求的事很多,想得到的東西很多,希望擁有更多,可是,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真正能用到的并不多。存款百萬,吃乃三餐,面包面條;房屋十棟,睡只六尺,心神不安。不管這些,沒有辦法,欲望促使我們還是希望擁有更多。擁有更多不是罪惡,錯誤的是不切實際的欲望將拖累了我們。膨脹的欲望綁架了你我,使我們的生命走向沉淪。

  我們想得到的很多,是多少呢?歸納一下只有五樣,這就是我佛如來所說的“財色名食睡”五欲。這五大類都是我們非?是蟮挠X敒槲逵。這個財,每一位都很喜愛,都想擁有,我們的生活不能沒有它。

  光想財,是不會得到財?shù)。你不能靠搶靠詐,得靠付出勞力和智力。付出的多就得到多財,付出的少就得到少財,多勞多得,一般狀況下就是這個模式。也有例外,有人付少得多,也有人付多得少,這都是有原因。付出,誠懇的就叫奉獻,在佛教中稱布施供養(yǎng)。

  一、財富不是罪惡

  中國人喜歡發(fā)財,美國人也喜歡發(fā)財,中外大同。男人們喜歡發(fā)財,女人們也喜歡發(fā)財,男女平等。大人們喜歡發(fā)財,就連小孩子們也喜歡發(fā)財,大小同心。要財是人之常態(tài)。

  要財不是壞事,不要財也許可怕。說實在話,錢也許就是人類生產(chǎn)的動力,至少今天這個社會有這現(xiàn)象。我說這人類發(fā)明了這貨幣,真是絕頂聰明。有了這寶貝,各行各業(yè)都有人干了,各行各業(yè)都日新月異。用這紙張,讓大家忙來忙去,忙得身疲力竭還是說可以勉強。假如,有一天,哪個國家沒有了這東西,這個國家一定麻煩大了。

  人們常說,萬事非錢不可。這反映了金錢在人類生活中的重要。你看肚子餓了,需要面包,沒錢可買不了面包。朋友六十大壽,這請柬來了,得給點禮物祝賀祝賀,又是要用錢。無錢半步難行,出門要開車得要買車買汽油。如果有人不要這貨幣,這人也許有問題,值得注意,當然,圣人不在此列,已在五行之外。

  佛家并不視金錢為罪惡,也不反對人們賺錢,正常追求金錢也不能叫做貪。我經(jīng)常鼓勵信眾要去上班找錢,但必須合法賺錢,就是要通過“正業(yè)”來合法賺錢。佛經(jīng)中也常有描寫,在家菩薩們擁有無數(shù)財富,天天數(shù)那個金銀財寶,那個真是喜悅,讓許多人羨慕。有人堅信錢財是寶,從事跟錢有關(guān)的事業(yè),從財富中悟道成佛,佛號就直接叫“財功德佛”。

  佛教是積極的。我們從勇敢廣行布施的“勇施佛”、努力追求進步的“精進軍佛”、不斷追求創(chuàng)新的“廣莊嚴王佛”等如來的成佛修行過程,以及僧人對人類社會進步的奉獻等事例中,都證明了這一點。佛教對善法是積極的,對惡法是消極的,對消除惡法是積極的。有人看到佛教對惡法行為采取消極態(tài)度,看到僧人放棄物質(zhì)享受過苦行生活,看到僧人很看淡金錢,就以為佛教是消極,是阻礙人類進步,這是完全誤解了。誤會一場,要人命啊,你說這事作的?勇施佛,告訴我們:付出也需要有足夠的勇氣。

  想發(fā)財不是罪惡,但是,貪而無厭、想要的太過于強烈與執(zhí)著便是貪,貪是痛苦。財富不是罪惡,但要正確對待,要善于散財施舍利他,不能貪財。金錢如火,善于使用,能照明、煮飯。不善于使用,能起火災(zāi),引火燒身。正確對待金錢非常重要,不能正確對待金錢,剛得到財,人就亡命了。不能正確對待金錢,即使擁有百萬,還是哀聲嘆氣,沒有開心。還要知道,不是一切事情都可以用金錢解決的。這是話外話題。

  二、布施才有財富

  有人出點子,于是紐約的華人佛寺除夕夜就成了求財夜。大家到佛寺求財,正好今夜良辰佛寺要為彌勒菩薩祝圣。祝圣,就是慶祝圣誕。好啊,現(xiàn)在佛寺要為彌勒菩薩祝圣,大家就向彌勒菩薩求財,彌勒菩薩到了美國就成了美國華人的土地公。彌勒菩薩在中國可沒有這身份。人類真的會發(fā)明創(chuàng)造。

  向彌勒菩薩求財,還真的是找對對象。菩薩背后藏有一個大布袋,大家都看見了。這布袋,又被稱作“乾坤袋”。乾坤袋內(nèi)自然裝滿金銀財寶,種種寶物,應(yīng)有盡有,而且是取之不盡。你向彌勒菩薩求財,真的求到了,發(fā)財了,但你們可能不知道,你求到的這個財原本就是屬于你自己的,并不是彌勒菩薩給你的,更不是上天賜給你的。這錢財是你過去生中的存款,現(xiàn)在你要取出來了,就這樣而己。假如,你現(xiàn)在不想取,它還是原封不動地存放在那,永遠都屬于你個人的,經(jīng)百千萬劫都不會丟失,絕對安全保險。

  這樣說來,那拜彌勒菩薩是沒有作用啰?拜彌勒菩薩還是有作用:1、向彌勒菩薩求財,就等于填寫取款單要取錢;2、供養(yǎng)三寶,種下財富之因,這也是自己種的;3、參加法會,親近三寶,;增長,拜彌勒菩薩種植龍華勝會出世解脫因緣,將來必定成佛。

  “我什么時候把錢存在那里呢?”這你是不記得了。在過去生中,你慈悲布施,不像現(xiàn)在這么貪財、小氣,種下了這個“財”的因,累積了那么多財富,存在那里。現(xiàn)在,我要求取出來,這就發(fā)財了,因果是這樣。發(fā)財致富的因是什么?佛說,是布施。

  有了錢財,就要用,要消費,不能貪財,要能施舍利他。消費了,可以過生活。再消費,生活品質(zhì)就提高。幫助他人可以解決貧窮。金錢只有通過正確的消費,才展現(xiàn)出貨幣的價值。金錢是讓你使用,不是存在那里作收藏品,更不是金錢來使用你,F(xiàn)在大多數(shù)人是被金錢所用,變?yōu)榻疱X的奴隸“財奴”,這是眾生顛倒。必須正確使用金錢,不如法使用是佛教所反對的。最上品的消費,是施舍利他。布施,財富是越布施越多,這是真正一本萬利的投資,最安全保險的投資。

  舍財如割身上肉,很痛啊!《藥師經(jīng)》中就有這樣說:“見乞者來,其心不喜,設(shè)不獲己,而行施時,如割身肉,深生痛惜。”舍我錢財,割我身肉。財又如命,舍財這不就是要人命嗎?不想舍!不舍,你就不可能有得。大家都曉得“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這個道理。還要知道,不舍,到時候你的財也會沒有了,上天要收回去了,因為給你沒有作用。經(jīng)中提示我等,“吾不舍財,財將舍我。”你不想舍財,到時財必定拋棄你而去,這個例子古今中外很多。我也有一句:“吾不舍財,財將害我。”這種故事也很多。我也講過,命運的天平必須保持平衡,某方面重了就要減少,比如財富多了就要舍,要減輕重量,緊握著財不舍,其他方面就出問題。要懂得破財擋災(zāi),花錢消災(zāi)的道理。

  你看有些人不勞而獲,輕輕松松便發(fā)財,其實他在過去生中已經(jīng)付出很多,這付出你沒有看見。你沒有這個“不勞而獲”的因緣,因此,你必須付出才有收獲。你學(xué)他不勞而獲,你將永遠沒有收獲,因為你過去生中沒有存款。沒有存款就不可能有輕松取款的道理。你不付出,將永遠貧窮。

  有人開公司,大家?guī)退苫?他發(fā)財了?孔约阂粋人兩只手兩條腿一天二十四小時干活是很難發(fā)大財?shù)?看蠹規(guī)湍愦蚬?你就發(fā)財了。1人幫你賺1塊,10人幫你賺10塊,100人幫你賺100塊,這樣你就發(fā)財了。你過去布施,幫助過許多人,你現(xiàn)在開個公司,這些曾經(jīng)得到你幫助的人就到你的公司工作,為你賺鈔票,你便發(fā)財致富。有人也開個公司,找10個人來上班,結(jié)果人走光光,剩下一個寡人老板,有的連老板也溜走了,逃債去了。這是你過去沒種布施因,沒有幫助過人,哪有人幫你打工的呢?你過去生中欠過人家錢財,偷過人家東西,拿了人家好處,占了人家便宜,那么你現(xiàn)在就幫人家打工還債。老板工人,從這而來,F(xiàn)在,當了老板刻薄剝削工人,不給工人按時發(fā)工錢,將來老板又成了工人,工人又成為老板,善惡報應(yīng)、因果循環(huán)如是。賺到了錢,不想施舍,將來又成為窮人,再讓你嘗嘗窮人的憂惱!秲(yōu)婆塞戒經(jīng)》中有這話為證:“若人得財貪惜不施,當知即未來世中貧窮種子。” 得財,貪惜不施,貧窮種子。

  還沒有財?shù)耐抟部梢孕胁际?別忘了你還有體力、善語、微笑、善念。這些都可以布施。還有《因果經(jīng)》中就到的:“若有貧窮人,無財可布施,見他修施時,而生隨喜心,隨喜之福報,與施等無異。”他人布施,你心生歡喜,你的功德與布施者一樣。有人看到他人布施,不高興,生嫉妒,這罪過很大,已種下地獄種子。

  三、為利眾生成菩提

  布施,歸納起來有三大類,即是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就是布施錢財物資,傳授知識學(xué)問,為人壯膽助威等等。我們這里主要講財布施。財布施的目的是幫助眾生解除貧窮困苦。財,在佛教中分為外財與內(nèi)財。身外之物叫外財,像衣服、金銀珠寶、動產(chǎn)、不動產(chǎn)、妻子兒女等都是外財。內(nèi)財是指我們的身體。身體上可以付出的有:1、用我們的勞力為別人服務(wù)。2、用我們的智力為別人服務(wù)。3、捐獻頭目腦髓,為他人活命,這是高難度的布施,非是一般人之所能為。佛經(jīng)中,經(jīng)常提到菩薩舍身布施的故事。菩薩施舍內(nèi)財外財,非?犊,絕不吝惜,絕無恐懼,這也是菩薩的品格特質(zhì)之一。

  佛教中高度重視布施,可以說布施思想貫串整個佛法。在人天乘中有不偷盜而行布施,不慳貪而行布施。在聲聞乘中有斷貪而行布施,還有“己生惡令滅、未生善令生”的四正勤。在菩薩乘中,更將布施思想行為推向了究竟,那是布施的世界,愛的海洋。

  《法華經(jīng)?方便品》中說:“觀三千大千世界,乃至無有如芥子許,非是菩薩舍身命處。為眾生故,然后乃得成菩提道。”清楚記錄,明確宣告我們,在三千大千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每一個如芥子般小的角落都留下了菩薩布施的事跡。菩薩布施不是為求財,而是“為眾生故,然后乃得成菩提道!”菩薩布施的目的是為利眾生。利益眾生這個目的達到圓滿,菩薩也就成佛了。菩薩能否成佛?指標是看利益眾生的程度。眾生滿意,菩薩才能成佛。眾生答應(yīng),菩薩才能成佛。菩薩成佛能否?直接與眾生利益掛鉤。是故,菩薩沒有不修布施供養(yǎng)的。不修布施供養(yǎng),就不是菩薩,更成不了佛。財施得福報,法施得智慧,布施中具足福德與智慧。;凼浅煞鸬膬纱蟾。

  說到布施為利眾生,這不得不讓我自然想起,旅美華僧的偉大奉獻精神,你們大家可能不曉得。中國法師到美國,先幫人誦經(jīng)打雜,省吃儉用,一點一點積蓄資金,積蓄到一定的資金就租間房子開辟道場,同時又勤儉節(jié)約,積蓄許多年,有了一定的資金就向銀行代款買棟房子作為永久道場。有的法師是直接買房子創(chuàng)道場,但也是離不開省吃儉用,一點一滴累積創(chuàng)寺資金的。有了道場之后,還是省吃儉用,積蓄資金,還要維修擴建道場,光大佛教弘法利生大業(yè)。法師們將所有積蓄通通都奉獻給了佛教,莊嚴國土,利樂眾生。你們給法師一些供養(yǎng)就大喊大叫,“我有供養(yǎng)法師!”你們那里曉得?法師將你的財寶一分不少地通通地獻給了佛教,造福于社會大眾,功德通通回向給你們。你這一喊一叫,破壞力很大,知道嗎?你的供養(yǎng)功德不見了。大家到美國是淘金,為了過好生活,我們法師們到美國是建道場弘法利生。大家賺錢是給子孫后代,我們省吃省用,一切都為了佛教。

  四、財施因果之差別

  財施得財富,付出多回報多,付出少回報少,這是基本原理。但由于各人付出的動機、方式不同,因而產(chǎn)生的福果也有諸多差別。這些都值得了解,簡單舉例于下:

  (一)布施致富:供養(yǎng)三寶,必得大富。這是福田之最。

  (二)辛勞致富:供養(yǎng)三寶,又讓僧人辛苦折騰,來生雖是大富翁,但要經(jīng)過辛勞才得大富。許多人發(fā)心供養(yǎng)三寶,但也要讓法師們拆騰一番。那好,那將來你也要經(jīng)一番勞苦折磨之后,才發(fā)家致富。

  (三)輕松致富:供養(yǎng)三寶,不給僧眾麻煩,必生天上人間享受自然富?鞓。你看人們輕輕松松就發(fā)財、不勞而獲,前生就是種了這個因。

  (四)施多福少:眾生不能以恭敬、歡喜、清凈心布施,而是以貢高我慢、邪見惡念、圖報、為名、為某種利益而布施,則布施多而得福甚少。功德只有芥子般小。亦如一斤黃金換一兩木材。

  (五)施少福多:以歡喜、恭敬、清凈心、不求回報心而行布施,雖布施少而得福多。如一兩木材換一斤黃金。用慈悲心布施,雖只利益到一人,功德有大地那么大。

  (六)先富后貧:有人布施后生后悔,來日生在人間富裕后不久又貧窮了。今日是百萬富翁,明日太陽升起就成了窮光漢,這是由于布施后生后悔的原故。

  (七)先貧后富:雖布施很少,但主動樂意,來日投生為人,會發(fā)家致富。

  (八)有財無享:金銀財寶滿箱,錦繡綢緞無數(shù),但身穿破衣,口吃糟糠,還天天起早摸黑勞作,日日愁眉苦臉,不能受用財富,沒有半點富貴感覺。這是因為過去世受人勸說而勉強布施所致。

  (九)他富我富:勸人布施,或看到他人布施,心生歡喜贊嘆,與布施者同等功德,將來他富有、我也富有。隨喜布施,功德這般殊勝,大家要牢記在心。

  (十)富而不施:這些眾生,生性慳貪,不喜布施,偶然遇到一善知識而行一次布施,種下殊勝福田,而今富有,但仍吝嗇慳貪,貪性不改。慳貪,來生又受貧窮果報

  五、供養(yǎng)三寶功德最

  布施的對象很多,但不外乎是:供養(yǎng)三寶的敬田、孝養(yǎng)父母報答師長的恩田、救濟眾生的悲田和修橋補路、社會公益的方便田。標舉四大福田,實現(xiàn)五福豐登;更發(fā)菩提道心,直上涅槃故鄉(xiāng)。

  四大福田都很重要,但以供養(yǎng)三寶的敬田最為殊勝。這方面的故事很多,下面引一則大家都知道的、來自《雜阿含經(jīng)》中的阿育王宿世“以沙供佛”獲大福報的典故。經(jīng)中卷二十三中記述:有一童子在沙中游戲,見佛從對面走來,心想:我當用上好麥麩供養(yǎng)佛。但身邊沒有,于是用雙手捧著細沙,倒入佛的缽中供佛,并發(fā)愿:以此惠施善根功德,令我未來仍然投生此地,為大國王,擁有大財富,虔誠供養(yǎng)諸佛。這個童子在佛陀滅度一百年后成為大富大貴的阿育王。以沙供佛,都能有如此大福報,何況我們平時以真實物品供佛?!

  在《普賢行願品》中,我們有一句非常熟悉的話,就是“諸供養(yǎng)中,法供養(yǎng)最。”所有一切供養(yǎng),法供養(yǎng)最為殊勝。法是佛母,是我們偉大的奶奶,她能生諸佛。法是智慧能破煩惱,能令眾生脫離生死輪回,成就無上佛果。大家都知道的《金剛經(jīng)》有這樣的名句,以無數(shù)大千世界裝滿七寶,用以布施,還不及為人說四句偈的功德大。四句偈,就是法,也指最少量的法,那怕是四句話。法供養(yǎng),就是供養(yǎng)法。維護佛法,弘法利生,是供養(yǎng)法的最具體的表現(xiàn)。

  佛已入滅,法是教理。佛滅度后,供養(yǎng)三寶的實際意義就是供養(yǎng)僧,僧無疑就是三寶的代表。沒有僧,佛教也就不完整了。護法居士供養(yǎng)僧眾、維護僧寶形象、護持道場運轉(zhuǎn)、造就弘法僧才是最根本的護法行為。

  《佛說諸德福田經(jīng)》中談到:“毀形守志節(jié),割愛無所親。出家弘圣道,愿度一切人。五德超世務(wù),名曰最福田。供養(yǎng)獲永安,其福第一尊。”我們的護法居士一定要切記。“毀形守志節(jié)”,“毀形”,大家看我們剃除須發(fā),一年到頭就穿這么一個款式的僧衣,一件僧衣穿十余年沒換,一輩子都這樣穿,不穿時尚服裝,這就是毀形。我們一生以青燈古佛為伴,以孤獨寂寞為樂,堅守出家志節(jié)。出家人遠離父母,背井離鄉(xiāng),孑然一人,異地弘法,無親所靠,再加上有的地方的信徒總給出家人添亂,真是難為出家人了。居士福田未耕,已種無邊罪業(yè),為佛子者要警惕。

  不要以為他年紀小小,只要受了比丘戒,就己具足怖魔、乞士、凈戒、凈明、破惡等五德,魔子魔孫看到他都遠遠離去,他們是我等居士的第一福田。我們不能輕視他,不能毀謗他,輕視毀謗他即是輕視毀謗如來。我們見到比丘比丘尼應(yīng)該頂禮供養(yǎng)、稱揚贊嘆,是做為一名信徒的最基本的準則。

  六、施心清凈果無邊

  布施,如果是為了圖報、為了名利,或出于無奈、勉強而行布施,則功德非常小。如果功德可用形象來形容的話,則其功德還沒有芝麻大。以圖報心、名利心而行布施,也不會有快樂的。以不清凈心布施必得不清凈果報,這是必然。

  以清凈心布施,才有可能讓布施功德產(chǎn)生最大的果報。佛經(jīng)中常常描述菩薩付出、奉獻、布施的最高境界,即是“三輪體空”。這是布施中的最高境界,是佛教所極力倡導(dǎo),是大乘菩薩眾所修學(xué)。

  首先,菩薩勤修布施,從不吝惜,一切都可以布施,包括“象馬七珍,國城妻子,奴婢仆從,頭目腦髓,身肉手足,不惜軀命”,只要眾生有需要。這里要注意的是,如果妻子奴婢仆從不愿意,則不能布施。菩薩也不應(yīng)將父母布施于人,或?qū)⒏改缸鳛榈盅浩。除此之?一切都可施。《華嚴經(jīng)》卷十八中說:“為令眾生心滿足故,內(nèi)外悉舍而無所著,是則能凈檀波羅蜜。”著是執(zhí)著,凈是清凈。檀,是梵語檀那的簡略,意即布施。布,是分散到各處的意思。施,是施舍。波羅蜜也是梵語,翻譯為“到彼岸”。我們現(xiàn)在處于“此岸”,這是充滿黑暗、煩惱、痛苦的地方。彼岸,是指光明、幸福、快樂的地方。佛教認為,我們布施,就可以渡過黑暗、煩惱、痛苦、生死的此岸,來到光明、快樂、幸福、涅槃的彼岸。到達彼岸的方法有六種。布施是六種波羅蜜之一。

  菩薩布施也不分親疏、敵友、人畜等眾。《優(yōu)婆塞戒經(jīng)》叮囑我們,憐憫施與畜生,與供養(yǎng)諸佛正等。我們不敢想象:佛竟然說,布施畜生與供養(yǎng)諸佛一樣。不講不知道,講出來了,才知曉佛教真是太偉大了。大乘佛教的主人翁是菩薩。菩薩心,就是大悲心。什么是大悲心呢?大悲心,可用“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八個字來概括。菩薩拔除眾生痛苦如上面所述的沒有親疏、敵友、人畜等之分別。菩薩視一切眾生猶如自己,菩薩與眾生是同一體,是生命共同體,眾生病就是菩薩病,眾生苦就是菩薩苦,給與眾生快樂就是給菩薩自己快樂,這便是同體大悲。

  其次,菩薩真誠感謝接受者,接受者是布施者的恩人。因為對方肯接受才讓菩薩有布施的機會,菩薩也才有成佛的機會。我布施,你接受,你盡可以拿到物品調(diào)頭就走,你不要說感謝我,要說感謝的是我,我要謝謝你:你接受我的財物。布施你,還要感謝你,這是菩薩布施波羅蜜!洞笳煞蛘摗分刑岬:“菩薩于乞者生難遭想,所以者何?若無乞者,檀波羅蜜則不滿足,無上菩提則不可得。”人家貧窮有需求,向你乞舍,許多人就不高興,覺得非常討厭,“怎么今天又要捐款!”菩薩不是這樣,而是作“難遭想”,覺得機會難得。菩薩認為,布施功德圓滿,無上菩提才能成就。

  再者,就是“三輪體空”布施。付出者對自己本人、受益者、所付出的物品等這三樣都能放下,不執(zhí)著,這叫三輪體空。不執(zhí)著自己這個付出者、接受者、所施物,是菩薩境界!督饎偨(jīng)》中“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菩薩作到了。布施功德達到無量,那便是“三輪體空”布施。我們還在念念不忘去年某日布施某人100元,念念叨叨整天就記這點事,執(zhí)著放不下,這就是十足典型的凡夫俗子,注定生生世世貧窮。執(zhí)著布施供養(yǎng),是凡夫俗子輩,注定生死輪回。

  七、關(guān)懷弱勢獻愛心

  佛說布施,是對一切眾生說的。一切眾生都有能力付出。人人都行布施,都歡喜付出,社會處處都是慈悲喜舍,世界充滿愛,這個社會就是凈土,極樂世界就在這里。人間佛教的倡導(dǎo),就是要繼承和發(fā)揚佛教有關(guān)建立人間凈土的思想與實踐。佛說布施,是講述菩薩等大力者的應(yīng)有作為。這些內(nèi)容,是菩薩等大力者提升人格、提升生命品質(zhì)、求無上菩提的必修課目。布施少一份或不夠圓滿,菩薩都不能成等正覺。這在上面,我們已講了很多。

  大力者,也可以解釋為社會上層人士。他們擁有眾多資源,他們有能力,所以必須要布施、付出,幫助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他們有責(zé)任縮小社會貧富差距,消除社會貧富對抗,為社會安定作貢獻。布施的著重點是強調(diào)社會富裕階層,或所謂的社會大力者應(yīng)該布施。從這個意義上講,布施的理論是為社會弱勢群體發(fā)聲,布施的實踐是為社會弱勢群體帶來利益。社會弱勢群體,需要關(guān)懷與幫助,這是民主社會的共識。社會富裕階層必須自覺實行布施,這也是保護自身利益,利人即利己。若富人殘酷敲詐勒索窮人,不肯施舍散財,必將導(dǎo)致窮人反抗,最終富人也因貪婪財富而導(dǎo)致貧窮,甚至走向生命滅亡。富人不布施,窮人要反抗,社會就動蕩,統(tǒng)治被推翻。

  兩千多年前,我佛如來就極力倡導(dǎo)布施,更身體力行,不能不讓我們崇拜!兩千多年來,許許多多的佛教徒,默默的在信受奉行布施,為社會和諧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八、人類文明的標志

  慈善作為社會第三次分配,強調(diào)的是愛的傳遞和社會責(zé)任。布施顯然已成為人類文明的標志。慈善,已從道德層面走向責(zé)任。

  在動物世界里,在哺育期間,你看這老虎媽媽對老虎女兒百般呵護,充滿愛心,付出很多。過了哺育期,老虎女兒成年了,這老虎媽媽跟老虎女兒就成了陌生人,見面要嗜殺,變?yōu)槌饠?老虎媽媽再也不為老虎女兒付出,這是老虎的世界。許多動物基本上都是這樣。人類進入文明,這思想行為就與動物分道揚鑣。付出就是人與動物不同的區(qū)別之一。人若沒有奉獻精神,那便回到了動物世界,與禽獸一樣。說某人跟禽獸無異,就是說他失去了人的品質(zhì)。

  人類社會之所以能夠進步,能夠創(chuàng)造今日之輝煌,就是因為有許許多多的人奉獻付出,無私奉獻。人類這種奉獻故事,在佛教中,在古今中外比比皆是,不勝舉例。古代的,我們今天就不說了。近年來,大家看到凡有天害人禍,世界各地的民眾就紛紛捐款捐物,奉獻愛心。據(jù)美國慈善部門統(tǒng)計,2006年美國慈善捐款總額是2950億美元,參加捐款的家庭達89%,全國人均捐款為1620美元。2008年,美國全國的慈善捐贈總額達到3076.5億美元。他有困難,你去資助,這就是布施。

  近年,還發(fā)生幾件有關(guān)布施慈善方面的新聞,轟動全球,震撼你我,大家再聽一遍也是歡喜稱贊,羨慕不已。新聞提要是:

  2004年福布斯世界首富、微軟公司董事長比爾?蓋茨于2004年宣布,將在今后幾年向梅琳達慈善基金會捐款33.5億美元。這是美國歷史上最大的一筆捐款。捐款33.5億美元,叫你捐300元,你心痛,足足的心痛三天。300塊錢是捐出去了,可功德也沒有了。因你心痛,這功德就被痛沒了。

  2005年比爾?蓋茨在英國倫敦慶祝自己50歲生日時宣布,自己不會從政,數(shù)百億美元巨額財富將捐獻給社會,不會作為遺產(chǎn)留給子孫。我們奮斗奮斗,節(jié)約節(jié)約,辛辛苦苦只為兒孫,全部財產(chǎn)留給兒孫。養(yǎng)的兒子好吃懶作,不干活,是敗家子,將你留下的億萬財產(chǎn)敗光光,你是留錢財害子孫。貧窮,謙卑,勤勞,致富。富有,享受,怕苦,傲慢,生貧窮。

  2006年6月25日,福布斯2006年世界第二富、美國投資家沃倫?巴菲特宣布,將自己的80%的財產(chǎn)捐給慈善事業(yè)。2011年,他的財富位居世界第三,凈資產(chǎn)達500億美元。富人響應(yīng)慈善,刮起富人慈善捐款旋風(fēng)。按我們佛教的說法,這都是菩薩行為。

  2008年6月21日蓋茨接受英國BBC電視節(jié)目Newsnight訪問時表示,他計劃將自己的580億美元(約合4530億元人民幣)財產(chǎn),全數(shù)捐給比爾及梅琳達蓋茨慈善基金會。在2008年之前的兩年中,他已經(jīng)向該慈善基金捐資300億美元。

  2010年9月5日,“中國首善”陳光標表示:“在我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向慈善機構(gòu)捐出自己的全部財產(chǎn)。”大約有50多億人民幣。2009年一年,陳光標就捐出3.13億人民幣,占公司凈利潤的77.6%。中國人是很有愛心的民族,在人類慈善領(lǐng)域的表現(xiàn)那也是相當?shù)娘@著。陳光標先生為我們中國人樹立了楷模。

  不需舉太多例子,就舉這些,從大家的眼睛中,已發(fā)現(xiàn)羨慕與慚愧的眼神。雖然,現(xiàn)在你我還不富有,但是,我們一定要懂得向他們學(xué)習(xí),知道布施付出的好處,隨喜贊嘆布施功德,盡心盡力而行布施,終有一天我們都是富翁大行布施。

  九、這些物不能布施

  有些人和物是不能用于布施,這些也應(yīng)該要了解,否則,事與法違,布施無益,反而有害。

  (一)根據(jù)《入菩薩行論》中說到:“三衣余盡施。”在古代印度的出家人財物只有“三衣”,三件破衣服。除這三衣外,其他一切皆可施。三衣是日常生活最低保障。日常生活最低保障的財物,這個不能布施啰,大家要知道。這個不用提醒,大家那有那么傻,中國人那會這樣財物布施光光!許多出家人東西布施光光,就連僅有的護身破衣裳也布施了,所以,佛教中就有這個關(guān)照的必要。

  (二)依據(jù)《增一阿含經(jīng)》卷27中說到,“有五惠施,不得其福。何等為五?一者以刀施人,二者以毒施人,三者以野牛施人,四者淫女施人,五者造作神祠。”有傷害眾生的人或物,不能布施。這里還要注意的是,比方說,如果毒物對他有益,就可以施舍;如果上好的食物對他無益,就不能施舍。有人切菜需要用刀,可在確認他精神正常的情況下,可以給與菜刀切菜。這要靠智慧靈活布施,與對眾生有利為前提。

  (三)如果對方是心術(shù)不正,故意挑釁,或是神經(jīng)錯亂之人向菩薩索要身體,或某一部位,菩薩可以不施。菩薩也有說“不”的時候。

  (四)上面講到,菩薩布施妻子奴婢仆從等,必須要征得他們同意,才能布施。否則,不能布施。菩薩也不能將父母布施于人,或?qū)⒏改缸鳛榈盅浩贰?/p>

  (五)與他人共同擁有的財物,必須征得他人同意,才能布施。不能自作主張布施了。

  (六)《優(yōu)婆塞戒經(jīng)?雜品》指出:“若先不能供養(yǎng)父母,惱其妻子奴婢困苦,而布施者,是名惡人,是假名施,不名義施。”沒有供養(yǎng)好父母、妻子、員工,而布施者,是名假布施,是名惡人。公司員工的工資福利都沒有如法發(fā)放照顧,而捐款救濟,不是真布施,是假慈善家。

  十、結(jié)語

  財布施是指物質(zhì)方面的付出,法布施是指知識學(xué)問方面的傳授,無畏布施則側(cè)重于對眾生精神方面的關(guān)懷與勉勵。布施忠告我們,要想收獲就要付出,財富是通過施財才得到的。我們現(xiàn)在貧窮,這是我們過去不肯布施、自作自受的結(jié)果,切不可怨天尤人。我們從現(xiàn)在開始,努力付出,將來一定成為富翁,成為社會賢達。遵循其因必達其果。付出得福,用福慧莊嚴、成就的佛果,才是我們佛教徒所追求的。咱們不必嫉妒富翁,也不認為有些人是不勞而獲,他們過去生中已付出很多,一切皆有因果。富人也應(yīng)該有愛心,廣行施舍,救濟貧窮急難,造福人類,否則,貪吝不舍,將來又淪落為窮人。有許多富民已經(jīng)坐上“貪”號專列高鐵正在開往餓鬼道途中。生一念“布施”,高鐵即刻調(diào)頭返回,從餓鬼又回到了人間。

  人類社會需要大家愛心付出,需要互相關(guān)懷,那怕是付出一件小物品、一個微笑、一句勉勵語、一念善心,都是對人類社會的布施供養(yǎng)與關(guān)愛。工蟻付出,才有螞蟻王國。蠟燭燃燒,黑暗才有光明。種子消失,才有參天巨樹。大家付出,才有絢麗的地球家園。您不付出,您便沉淪!師父不想您沉淪,還是要請您奉獻愛心。

  謝謝大家!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