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師家教觀之淺探
在中國近現(xiàn)代佛教史上,印光大師(1861—1940)是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他所生活的年代乃是中國歷史上的亂世與“劫難時期”。這一時期的中國內(nèi)亂叢生,外侮不斷,兵燹頻仍,民不聊生。印光大師便示生在這樣一個動蕩不安的年代里。大師幼讀儒書,頗以圣學自任。后中韓歐辟佛之毒,對佛法有所非議,繼而病困數(shù)載,始悟前非,旋即于弱冠之年毅然出家。大師出家不久即對凈土法門生起信心,遂立志畢生專修凈土,求生西方。
此后30余年韜光養(yǎng)晦,精勤苦修,終致德厚流光,龍?zhí)焱瞥。乃以文?a href="/remen/sanmei.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三昧,普度群生,大行法化。迨至一期化緣了結(jié),大師遂安然西歸。鑒于印光大師一生為中國佛教特別是凈土宗所作出的突出貢獻,他往生后,被公推為中國佛教近現(xiàn)代四大高僧之一以及凈土宗第十三代祖師,亦可謂人心所向,實至名歸。印光大師的思想和主張均凝結(jié)在其洋洋一百余萬字的《印光法師文鈔》中。通觀《印光法師文鈔》,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印光大師的教化思想,契理契機,簡便易行。而其所闡發(fā)的家庭教育觀點,尤顯情理交融,深入淺出,至今讀來仍是字字珠璣,發(fā)人深省,頗具借鑒價值。本文擬對印光大師之家教觀,做一粗淺探討,權作拋磚引玉之舉,以就教于方家大德。
家教為天下太平之根本:家庭教育之意義
印光大師生逢亂世,對于導致當時世道壞亂的根源,他進行了深刻思索,并得出了明確結(jié)論。大師在與弟子們的通信中,曾屢屢談及這個問題。例如,在民國十七年(1928)回復萬梁居士的一封書信中,印光大師便就此開示道:“現(xiàn)今世道壞至其極,推究根源,皆由家庭無善教,從小時并不以做人之道理教之,況福善禍淫、因果報應等事理乎?以故此種人,一聞邪說,即便依從。殺父奸母之事,彼固以為正分。即不如此,亦是得其權,則任意妄為,流毒天下。不得其權,則結(jié)黨橫行,為地方累。其源皆由于無賢父母之善教所致。”
從這封書信中,我們不難看出,印光大師認為,當時的世道已然壞亂至極,而究其根源,皆是由“家庭無善教”所致。具體而言,即表現(xiàn)為兒童少時,家長并不教之以道德倫常等“做人之道理”,至于“福善禍淫、因果報應等事理”,更是從不對幼兒加以熏陶教導,導致這些人從小便失去了“安身立命”的根基,他們對于那些泛濫肆行的“歪理邪說”的免疫力自然也就十分低下,于是“一聞邪說,即便依從”,從而干出諸多無羞無恥、傷天害理、禍國殃民的惡行來,擾亂世道。而這一切的根源,均在于兒童幼年時,未能得到其父母所施以的恰當?shù)募彝ソ逃?/p>
鑒于此,印光大師主張,為了挽救世道人心,實現(xiàn)天下太平,首先必須要提倡合于“正道”的家庭教育。他強調(diào):“天下治亂,在于家庭中操之有道與否,此根本上之切實議論也。”又言:“家庭教育,因果報應,乃現(xiàn)今挽救世道人心之至極要務。若不從此著手,則凡所措置,皆屬枝末,皆可偽為。”而在《因果為儒釋圣教之根本說》一文中,印光大師則更是直截了當?shù)刂赋?“夫天下不治,由于家庭無善教,致有天姿者,習為狂妄,無天姿者,狎于愚頑,二者皆非國家社會之福。是知教子為治平之本,而教女尤為切要,以今日之賢女,異日即為人之賢妻賢母,人能得賢母之教育,賢妻之輔助,豈有不成賢人乎哉?故曰:教子女為天下太平之根本也。”從此言論中,可以發(fā)現(xiàn),印光大師對于家庭教育非常重視,并將其置于“天下太平之根本”的地位上,這一點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在當今整個社會和學校均以物質(zhì)與功利作為教育核心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就顯得尤為突出。倘若家庭不能為子女及時提供和補充一些對人生具有根本性意義的教育的話,那么,子女的人格發(fā)展就勢必會是片面的,便會面臨人格墮落與道德淪喪的危險,并很可能會因此成為惟利是圖、為所欲為、怙惡不悛的“窮兇極惡”之徒,危害大眾,擾亂社會,敗壞世道,最終為社會、國家、大眾所不容。從佛教的觀點看,這樣的結(jié)果不僅會傷及他人,而且也將禍及自身,不但會葬送子女一生的前程,甚至會戕殺他們的“慧命”,令其長沉苦海,難以解脫。從這一角度來審視,印光大師將家教視為“天下太平之根本”,并以此來規(guī)勸世人,可謂是用心良苦。
道德倫常、因果輪回與凈土法門:家庭教育之內(nèi)容
在家庭教育的內(nèi)容上,印光大師主要強調(diào)應對子女施以道德倫常、因果輪回與凈土法門等幾個方面的教育。例如,民國二十一年(1932),印光大師在他的具有代表性意義的《一函遍復》一文中,便指出:“小兒從有知識時,即教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之道,及三世因果、六道輪回之事。”又言:“小兒甫能言,即教以念南無阿彌陀佛,及南無觀世音菩薩名號。即令宿世少栽培,承此善力,必能禍消于未萌,福臻于不知。而關煞病苦等險難,可以無慮矣。稍知人事,即教以忠恕仁慈,戒殺放生,及三世因果之明顯事跡,俾習以成性。在兒時,不敢殘暴微細蟲蟻,長而斷不至作奸作惡,為父母祖先之辱。”
而在民國二十七年(1938),已近耄耋之年的印光大師,在其《家庭教育為天下太平之根本發(fā)隱》一文中,仍是不厭其煩地對弟子們詳細開示家庭教育的主要內(nèi)容,其曰:“及至初開知識,即為彼說做人之道理。如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及三世因果之罪福,六道輪回之轉(zhuǎn)變。俾彼心中常常有所恐怖,有所冀慕。再令念佛、念觀世音,以期增福增壽,免災免難。不許說謊話,說是非,打人罵人。不許遭踐字紙,遭踐五谷,遭踐一切東西。不許亂吃食物。不許與同里群兒聚戲。稍長,即令熟讀《太上感應篇》、《文昌陰騭文》、《關帝覺世經(jīng)》,俾知有所師法,有所禁戒。一一為其略說大意,以為后來讀書受益之前導。”
由上述言論中,我們可以看出,印光大師在家庭教育的內(nèi)容方面,非常注意世間法與出世間法的有機結(jié)合與融通。他希望通過對幼兒實施道德倫常、因果輪回與凈土法門等幾方面的家庭教育,不僅可以促使他們養(yǎng)成健康積極的世間人格,并能夠以此為基礎,完成向出世間人格的轉(zhuǎn)變。
我們知道,人之所以為人,首先要講道德倫常,沒有了道德倫常,也就不能稱之為人了。一個人倘若希望修行成佛,首先是要成人,如果連人都做不好,那也就根本無從談到學佛。印光大師深明此理,因此,他主張兒童幼年時期的家庭教育,首先是要幫助他們培養(yǎng)健康的人格,要讓他們逐漸具備世人所共需的道德倫常等人格素養(yǎng)。具體而言,這些基本要素可包括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誠實、勤儉、謙恭、仁慈等等。
此外,印光大師亦強調(diào),家長在對兒童實施一般世間法上的道德倫常教育的同時,還要對其進行有關因果報應、六道輪回與凈土念佛法門等與出世間法緊密相關的教育。這樣不僅會增強兒童對世間的道德倫常的教育,而且還會為其將來出離世間,解脫生死,獲得究竟圓滿的人格奠定堅實的基礎。
大師相信,如若兒童幼年時可以反復受到上述家庭教育的熏陶和浸染,慢慢就會“習以成性”,最終必定有所成就。他為此坦言道:“子弟之成,唯在家教。凡屬子女,必須從幼教以孝悌忠信,勤儉溫恭。至其長而入學讀書,方有受益之基。……能如是,則有天姿者,自能有為。無天姿者,亦為良善。獨善兼善,自利利他,實不外此老僧常談也。”
注重早教、嚴教、身教與教女:家庭教育之方法
師主張家長們應當格外注重早教、嚴教、身教與教女等幾種方法的綜合運用。印光大師曾屢屢對弟子們強調(diào)要及早對子女展開家庭教育,甚至可以將這一過程提早到胎兒時期。他講道:“母教第一是胎教,胎教乃教于稟質(zhì)之初。凡女人受孕之后,務必居心動念行事,唯誠唯謹,一舉一動,不失于正。尤宜永斷腥葷,日常念佛,令胎兒稟受母之正氣,則其生時,必安樂無苦。所生兒女,必相貌端嚴,性情慈善,天姿聰明。”又言:“凡為父母者,在其子女幼小時,即當教以因果報應之理,敦倫盡分之道。若待其長大,則習性已成,無能為力矣。”
可見,在印光大師看來,家庭教育宜早不宜晚。這是由兒童身心發(fā)展的自然規(guī)律決定的,胎兒、幼兒時期乃是人生長發(fā)育初始階段,可塑性極強,此時若能在胎中稟受到母親之正氣,出生后又可及時接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那么就會為養(yǎng)成健康的人格,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反之,則會喪失掉進行家庭教育的有利時機,最終悔之晚矣。顯然,大師的這一家教方法觀與孔子所講的“少成若天性”的教育思想具有某種程度上的一致性的。
印光大師認為,家庭教育在方法上,除注重早教外,還應注重嚴教。他在民國二十年(1931)回復吳慧濟居士的一封書信中,曾就此開示道:“人未有不愿生好兒女者。然十有八九,將好兒女教壞,后來敗家聲,蕩祖業(yè),作一慵頑之類,或成匪鄙之徒。其根本錯點,總因不知愛子之道,從小任性慣,大則事事任意,不受教訓,多多狎昵匪類,為社會害。”而在民國二十五年(1936)的上海護國息災法會上,大師又就此問題講道:“若幼時任性嬌慣,俾其自由,絕不以孝悌忠信、因果報應是訓,長大則便能為殺父殺母之魔王眷屬矣。是故子女幼小時,切須養(yǎng)其善心,嚴加約束。要知今日殺人放火、無惡不作之輩,皆從彼父母嬌生慣養(yǎng)而來。以孟子之賢,尚須其母三遷、嚴加管束而成,況平庸者乎。”
這里,大師反復告誡父母在家教過程中,切忌溺愛嬌慣子女,一定要對其嚴加管教。如若因?qū)ψ优蹛圻^分,放任自流,那么最終的結(jié)果非但不能令子女成材,反會斷送其前程。為了避免上述種種惡果的出現(xiàn),大師諄諄勸導弟子們要嚴格教育子女,要為子女的長遠幸福謀劃,不可因一時的糊涂而葬送了子女永恒的幸福,實可謂是苦口婆心。
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印光大師認為,做父母者在家庭教育過程中,亦應如此,要努力為子女樹立榜樣,不僅要注重言傳,更要重視身教。大師曰:“父母者,兒女之模范也。譬如鑄器,模范不好,決不能令所鑄之器好。人雖至愚,決無不愿兒女好者。不知兒女之好否,當在自己心行中求。”又言:“使家家夫婦,皆知道義,及與因果,敦本重倫,躬行不渝。則所生子女,習見習聞,如水入器,如金就型,其性情自成賢善。必不至暴戾恣睢,以惡為能也。”可見,在家庭教育過程中,父母自身的實際行為,對子女的教育和影響通常是耳濡目染和潛移默化的,即所謂“上所施,下所效也”。顯然,印光大師對這一點也是格外重視的。
在家庭教育諸方法中,印光大師尤重教女一法,他反復對弟子們開示教女之法的重要性,這是應當引起我們特別關注的。大師曰:“家庭之教,母教更為要緊,故教女比教子關系更大也。有賢女,則有賢妻賢母矣。人少有賢母,長有賢妻,欲不為賢人,不可得也,此正本清源圖太平之良策也。”這里,大師認為,世人倘可從小至大均有賢母、賢妻為伴,則不為賢人,亦難也。而賢母、賢妻乃是由賢女所來,賢女又是由注重教女一法所來,因此,大師斷言,教女實為“正本清源圖太平之良策也”。
反之,若教女不當,甚至不知教女,則賢女無所從來,而賢母、賢妻亦無所從來,那么世上賢人亦會日漸稀少,于是世道人心也便會隨之日漸敗壞。大師對這一因果關系曾詳細解釋道:“世少賢人,由于世少賢母與賢妻也。良以妻能陰相其夫,母能胎教子女。況初生數(shù)年,日在母側(cè)。親炙懿范,常承訓誨。其性情不知不覺為之轉(zhuǎn)變,有不期然而然者。余常謂:‘教女為齊家治國之本’,又常謂:‘治國平天下之權,女人家操得一大半’,蓋謂此也。以天姿高者,若有賢母以鈞陶之,賢妻以輔翼之,自可意誠心正,明明德,止至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即天姿平常者,亦堪循規(guī)蹈矩,作一守分良民。斷不至越理犯分,為非作奸,以忝所生,而為世害也。惜世人夢夢,不以盡倫守分教女,使日唯從事于妝飾,此外則一無所講。異日為人妻、為人母,不但不能相夫教子,以成善士,或反相之教之以成惡人。
由是言之,教女一事,重于教子多多矣。而余所謂教女為齊家治國之本,及治國平天下之權,女人家操得一大半,乃真語實語也。”又言:“吾常曰:‘治國平天下之權,女人家操得一大半。’蓋以母賢,則兒女皆賢。在胎則稟母之氣,幼時則觀母之行,聞母之言,已熏陶于讀書之前。及其讀書,則一一措之躬行,而為賢人善人故也。
又曰:‘教子為治天下之本,而教女為尤要。’以無賢女,則無賢妻、賢母,因之亦無賢人矣。”由是觀之,印光大師主張父母在家庭教育過程中,在重視教子的同時更應注重教女,其原因乃是由女子在家庭生活中所具有的特殊身份、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和所發(fā)揮的關鍵作用決定的。這實在是一種非常獨到的家教方法觀,亦可謂是大師獨具慧眼之處,尤值世人深思。其實,在中國歷史上,便曾經(jīng)流傳著許多賢母教子成材的故事,最著名的莫過于“孟母三遷”與“岳母刺字”的故事了,這兩位賢母分別成就了亞圣孟子與抗金英雄岳飛這樣千載流芳的圣賢之輩。這些歷史事實均可有力證明印光大師強調(diào)教女一法至關重要這一觀點的合理性之所在。
結(jié)語
總之,印光大師的家教觀是他在自己所處的獨特歷史時代背景下提出的。在當時內(nèi)憂外患之下的中國,大眾始終處于水深火熱之中,飽受煎熬,苦不堪言。大師應劫而生,以般若睿智,慈悲觀照,其隨緣宣流、契理契機的教化思想,實為末世眾生出離苦海、達臻彼岸之“南針”、“寶筏”。而印光大師的家庭教育思想則是其教化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亦是大師融通世間法與出世間法的“善巧方便”之舉。
印光大師的家教觀不僅切中時弊,而且契合教理,通達人情,令人聞后由衷贊同,欣然奉行,其教化之功大矣哉!解讀印光大師的家庭教育思想,對我們當今的家庭教育而言亦是大有實益的,尤其是大師家教觀中諸多帶有長遠性和根本性意義的獨特主張,更是我們當今的家庭教育所應積極汲取的,此實乃一處家庭教育的“無盡寶藏”,尚待更多的有識之士來大力開掘和發(fā)揚。
- 上一篇:印光大師的健康飲食建議
- 下一篇:印祖對青少年的教誨
- 印光大師:心凈就能往生凈土
- 印光大師:念佛發(fā)光屬于魔境
- 印光大師:居士是什么意思?居家修道之士
- 印光大師:教人念佛則往生品位很高
- 印光大師:家長應該如何教導孩子?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印光大師:念佛人靜坐時也必須念佛
- 印光大師:念佛不能懇切的原因是什么?
- 印光大師: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超出因果之外
- 印光大師:如何祭祖?祭祖用素
- 印光大師:念佛法門只要具足信愿持佛名號就可以仗佛慈力
- 印光大師:生病時除念佛求接引外,不起一念
- 印光大師:一切法門都是依仗自力
- 印光大師:文殊菩薩證一真法道,超十地圣德
- 印光大師:禮拜佛菩薩時心中默念或開口稱念都可以
- 印光大師:念佛人要能依照凈土三經(jīng)信愿念佛求生西方
- 印光大師:每天的功課都應當回向法界眾生
- 印光大師:大丈夫除了有生活計劃,更應該有往生計劃
- 印光大師:富貴使人迷惑,有權力還不變初心的能有幾人?
- 印光大師:每日功課都應回向法界眾生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靜波法師:突破就會升華而解脫 否則即被束縛和困擾
- 仁清法師:什么是誹謗正法?
- 靜波法師:皈依三寶減輕業(yè)障
- 正凈法師:禮佛發(fā)愿懺悔文
- 仁清法師:怎樣念佛號才得力?
- 本源法師:學佛次第很重要 必須注重聞思修!
- 廣超法師:怎樣理解“涅槃寂靜”?
- 慧廣法師:怎樣才能讓自己的事業(yè)蒸蒸日上?善緣不斷?
- 覺真法師:不是犧牲也非放棄,給與是一種生命力
- 杜一心:為什么達摩禪法在北朝受到明顯排擠?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shù)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印光大師]心凈就能往生凈土
- [烏龍茶]漳平水仙是什么茶,怎么制作出來的?
- [禪宗五家]萬松行秀是怎樣使曹洞宗宗風大振的?
- [哲理故事]忍耐記心間,煩惱不沾邊
- [宗門故事]是法平等,惟政禪師的慈悲
- [佛與人生]追著別人的幸福跑,你永遠不會幸福
- [佛學常識]法相宗緣何而來
- [其他漢傳法師]眾生的自性又叫佛性,具備不缺不少的了了常知
- [普洱茶]普洱茶的名字是怎么來的?普洱茶名的來歷
- [禪宗典藏]《指月錄》是怎樣一部禪門經(jīng)典?
- [佛經(jīng)故事]世上沒有單獨存在的東西
- [哲理故事]常釋懷,做人何必太較真
- [佛與人生]不要用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
- [佛學常識]什么是六相
- [其他漢傳法師]一計漂亮常知歌
- [紅茶]古樹紅茶的功效、作用與工藝
- [禪宗五家]臨濟宗在元代保持著怎樣的規(guī)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