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祖一生教化三十二字箴言

印祖一生教化三十二字箴言

  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真為生死,發(fā)菩提心。深信切愿,持佛名號。

  印光大師一生對弟子教化的言語很多,他的大弟子德森法師把它歸納成八句三十二個字。這八句箴言不但是大師教化眾生的重點,他老人家本身也同樣依此行持。所以,如果能夠把握這三十二個字,就算對印祖的教化有所了解了。

  在尚未入文之前,先簡單介紹印光大師生平。大師是陜西省郃陽縣人,出生在一個家教十分嚴格的家庭。由于陜西在大陸上屬于偏僻地區(qū),一般人民生活較刻苦,因此大師從小就養(yǎng)成勤勞儉樸的習慣。根據印祖?zhèn)饔浻涊d,有一次一位弟子在找他,全寺上下都找遍了卻不見蹤影。最后發(fā)現,老人家原來在天井內洗衣服。當時印祖已經八十高齡,可是洗衣服卻依舊不假手他人,可見他勤勞的美德。這是從小受長輩教化的影響。

  后來出家因緣成熟,就主動發(fā)心出家。在出家期間,大師的德行可以簡單列舉兩點。第一是“吃苦耐勞”。在佛門有飯頭、水頭、菜頭等等,做的是撿菜、燒水一類的工作。這些苦行他都很認真地做,為大眾服務,不辭辛苦。第二是“深明因果”。大師在佛門當庫頭(案:即負責全寺的財務,包含食衣住行等)時,從中得到很大的感觸,知道佛家說的因果一點都不能錯失。

  之后,他在南海普陀山閉關修行長達三十多年,對外沒有任何往來,一心閱藏,從中增進信心。早期受龍舒凈土文啟發(fā)的凈土思想,此時則用來潛修,認真受持。大師之名后來之所以為世人所知,是因為有位高鶴年居士將他所寫的文章公開刊出,大家才明白有這樣一位高僧。所以,七十歲以后在蘇州的十年間,就成了大師教化眾生最忙碌的時期。

  綜觀大師一生,自始至終都純粹以凈土持名念佛法門來影響大眾。到底如何影響?以下就依照這八句三十二字箴言,來做個簡單說明。

總說

  在這八句當中,前四句“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教我們做人的道理。所謂“萬丈高樓平地起”,打好地基十分重要,做人做得好,就是學佛良好的基礎。至于后四句“真為生死,發(fā)菩提心。深信切愿,持佛名號”,講的是出世間法。因為人即使做得很好,最高也只能投生到天道;天道還在六道輪回中,不究竟,終究還是會墮落,好比向天射箭,射得很高,但還是會掉下來。所以,出世法也必須講求,這樣才能解決六道的輪回生死,才能安身立命,達到究竟。這八句其實是有根據的。前四句的后兩句是根據涅槃經中的偈語:“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而來。而后四句則是清朝徹悟禪師(凈土宗第十二代祖師)的開示。

別明

  (一)敦倫盡分

  首句“敦倫盡分”。“倫”即倫理,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關系。敦者,親厚也,意即要讓人與人間的關系好上加好。倫理關系中,最基本的是家庭倫理,另外像鄰居間的相處,以及出社會后與人的交往,這些都包括在內。彼此間既然有關系存在,就要讓這些關系加親加厚,此即所謂“敦倫”。至于如何下手呢?關鍵在“盡分”二字。我們每個人的身分都不只一種,在上有長輩、下有后嗣的情況下,可能當子女,也同時當父母,或是當兄長等等。當我們處在任何一種角色時,都必須做得稱職,這樣一來,彼此間的關系就會漸漸好起來。關系要良好,必得雙方都能盡其本分,這點十分重要。

  中國人講求“五倫”─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若依社會群體的發(fā)展來說,是從“夫婦”這倫開始,才有“父子”、“兄弟”等等其他關系的。至于要如何推動,才能使“五倫”和諧、親厚呢?印光大師說,要點只有一個“孝”字。孝道非常重要,像現在臺灣南部還有些地方,把祖先牌位奉祀在三合院或四合院的正廳,就是一種重視孝道的表現。這說明什么呢?說明“不忘本”。我們今天能立足社會,跟隨善知識學佛,這個我從何而來?是由父輩來的。如果我們重視孝道,就表示仍有一分感恩的心,有這分感恩的心,事情就好辦。因為有孝思的話,一個家庭就會平安吉祥,對鄰居、社區(qū)、乃至整個國家,都會有良好的影響。正因如此,祖師才一再強調孝道的重要。現今大家多會感慨社會人心不古,其實社會上的好人還是占大多數,因為如果壞人較多,我們就不可能有機會坐在此地。然而,壞人雖僅占少數,但確實令人頭痛。所以,要靠大家將孝道發(fā)揚光大,來影響不好的人,使整個社會都能走向光明。這是第一點“敦倫盡分”,是我們做人、學佛很重要的一個基礎。

 。ǘ╅e邪存誠

  “閑邪存誠”。“閑”,在此當“防止”、“預防”解釋。“邪”,則是指對心理有負面影響者。就當今社會發(fā)展來看,有很多事情都對人的身心有非常不好的影響。所以身為學佛人,對壞的事要有所堤防;尤其,對往生有障礙的事,都要小心、注意。我們都是凡夫,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習性、脾氣,因此,要確實說哪樣不對、不好很難。不過,有個大原則,就是只要某人或某事會對我將來往生造成妨礙的,就要注意堤防。這是大原則,細節(jié)就不論了。

  接著說“存誠”。“存”者,保存也。“誠”則可以就三方面來解釋。

  第一,當“實在”、“老實”講。好比說我們學佛了,就知道宇宙天地間有許多的佛菩薩和鬼神,所以我們凡是在大眾當中怎么做的,私底下也該如是做,也就是要“表里一致”。

  第二,作“誠懇”、“懇切”解釋。像我們平日在佛堂拜佛、問訊、頂禮時,內心要虔誠、恭敬;印光大師說:“有一分恭敬就得一分利益,有十分恭敬就得十分利益”。

  第三,“誠”還可以解釋為“平實”、“樸素”。民國二十九年,印光大師八十歲。老人家在圓寂前幾天說,靈巖寺沒住持不妥當,要立一位住持。當時,他心目中的人選是任監(jiān)院的上妙下真法師。由于寺內上上下下對妙真法師都很有好感,覺得他辦事勤快、修持又好,因此就無異議通過了。印光大師往生前,勉勵妙真法師要平實領導道場,不要講排場派頭,因為排場派頭對了生死一點幫助都沒有,都是虛套。這雖然是大師對出家眾的開示,但這點對在家弟子卻更為重要。例如為長輩送終,我們處理上就不要鋪張、講大排場,因為對長輩的往生沒有絲毫幫助。如做這種熱鬧的虛套可以讓亡者往生,我們即使再窮也要借錢來辦。但正因為毫無助益,所以只要樸實地做即可。以上是“誠”的第三種解釋(平實),舉了幾個例子,其他日常生活上的事,吾人可以舉一反三。

 。ㄈ┲T惡莫作

  第三句“諸惡莫作”,就是壞的事不去做;依戒律來說,就是“止持”。諸惡當中,印光祖師說“殺”最嚴重,所以要戒殺。諸位或許會認為,我們學佛后老早就不殺生了,這何必多說。但是我們雖然不殺生,還是有許多細微處該注意。好比女眾菩薩平日操持家務,在廚房準備三餐,水槽四周就要多注意清潔,尤其是夏天更要預防招引螞蟻。大家都經驗過,流理臺上若沒擦干,很容易就淹死螞蟻。另外,如果我們家中有小孩,難免就會有養(yǎng)樂多、糖果、餅干之類的甜食。若小孩吃完糖果,一定要教他把糖果紙拿到水龍頭下沖一沖再丟掉,因為糖果紙上多少會沾黏一些糖膏,如果不處理,螞蟻一來,很容易就被黏住而悶死在其中了。還有,養(yǎng)樂多或裝果汁的鋁箔包,吃完也不要亂丟,因為甜甜的水會吸引螞蟻跑進去而浸死在其中。所以,在丟棄之前,最好先用水沖過(鋁箔包要先用剪刀剪開),這樣就不容易招來螞蟻了。學佛就是這樣,不必講得太深奧,只要平常多在生活當中實踐力行即可。

 。ㄋ模┍娚品钚

  再說“眾善奉行”,如果依戒律來講,這就是所謂的“作持”。社會上,很多人都認為自己是好人,因為自己會做善事。比如別人沒得吃,我就給他吃的;沒得穿,我就供應他穿的。沒錯,這是對人行善,可是如果就細部而論,所謂善事,應該不僅僅如此而已。何謂“善”呢?要考慮的很多,但至少要包括三點:第一,就時間上來講,不能只利益眼前,未來也要能如此。第二,不但對自己有益,對他人亦復如是。第三,所行之事,都合乎天地間的正理。符合上述三點,才能稱之為“善”。

  在古代,有位有錢的員外想辦冬令救濟,煮粥來賑濟饑荒的難民。由于冬季天寒地凍,每個人都想吃熱食,再加上又可以分得一些銀兩,因此消息宣布之后,幾十里外的人都涌來了。不過,因為事前沒有妥善的規(guī)劃,造成賑濟當天發(fā)生嚴重的動亂。天氣嚴寒之下,不耐煩的人群彼此相互拉扯、推擠,結果有二十多人不幸當場死亡。待在屋內的員外,一聽到死了二十多條人命,因為驚嚇過度,一下子就悶絕而死了。事件過后,人們檢討整個過程,發(fā)現這樣的行善確實有待商榷。天氣那么寒冷,人又眾多,主事者竟然沒有在事先做好周詳的安排和預防,導致救人變成害人,怎能不令人扼腕!可見,好事要成就,必得細密斟酌,結果才會圓滿。倘若只想成為人人稱贊的大善人,而不仔細思考現實狀況,善事做下來,往往就未必對人有利了。

 。ㄎ澹┱鏋樯 發(fā)菩提心

  以上四句“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說的是做一個好人的基礎,但對學佛的人來說,這樣還不夠。因為學佛最重要的,就是要了斷生死輪回,所以必須“真為生死”來學。人生無常,平常我們晚上睡著就是“小死”,因為明天不一定還能穿上自己的鞋。如果穿得了,就能繼續(xù)活下去;沒法穿了,就表示生命結束了。正因為生命難料,所以我們隨時要有“真為生死”用心的準備;學佛若不為這個,即使聽了很多祖師的開示,也等于沒用。

  說到這里,大家或許覺得可以做到,沒有問題。但是一想到自己得好結果(了脫生死),而家人、朋友卻仍然在沉淪當中,就會覺得不忍心,怎么辦呢?這就要講到“發(fā)菩提心”。所謂“發(fā)菩提心”,并不是指要像大法師一樣弘揚佛法;如果我們能發(fā)愿,影響家人、鄰居、朋友來學佛,這就是“發(fā)菩提心”了。不過,說到這兒,問題又來了。佛教的修行法門那么多,我們自己該怎么抉擇,又該如何引導別人呢?今天我們必須掌握一條正確的路,這條路就是能令眾生當生成就的“凈土持名念佛法門”。

  (六)深信切愿 持佛名號

  持名念佛的要點有三:第一“深信”,第二“切愿”,第三“一心念佛”。

  何謂“深信”呢?就是對于釋迦牟尼佛的話─說有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深信不疑。其次,深信阿彌陀佛所發(fā)的四十八愿絕不虛假。再者,深信十方諸佛對于極樂世界、持名念佛法門的贊嘆絕無誑語。這樣的“信”是十分堅定的,即使釋迦牟尼佛再來,勸我們放棄念佛法門,我們也絲毫不受動搖。

  第二“切愿”,這“愿”分兩方面說。首先,是要對我們所處的娑婆世界產生厭離心。祖師曾經提出一個比喻,說娑婆世界就好比監(jiān)獄一般,沒有自由;又好像茅坑一樣,又臟又臭。正因非久留之地,所以應該盡速離開。英國科學家霍金也曾經表示,一千年后,地球將不再適合人類居住,因為大自然變化太大,所有生存條件都將每況愈下,所以,對娑婆世界要有厭離心。其次,則是要對西方極樂世界有欣求之心。我們無始劫來流浪生死,在六道輪回中凄慘落魄,受盡種種苦楚;現在要回家,要往生極樂、永斷生死了,應該歡喜踴躍、載欣載奔。“欣厭”都具足了,往生之愿才深刻、真切。

  最后,持名念佛法門的第三個要點是“一心念佛”。如何念佛才能得一心呢?印光祖師說,要領就是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中所說的:“都攝六根,凈念相繼”。意即念佛的時候,要把心完全收攝在一句“阿彌陀佛”上。不論自己念或是共修念,一字一句都要聽得清清楚楚;由心田中發(fā),由口出聲,再由耳根聽入,每個細節(jié)都要清楚、不散亂。這個“聽”字訣,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如果能確實去行持,定慧必然日進有功,往生亦必定穩(wěn)操勝券。

結語

  這八句三十二字,是印光大師一生教化的主軸。前四句和后四句之間,關系密切,不相舍離。后四句一定要建立在前四句上,這樣才能落實,也才有下手處。意即道業(yè)若要有進展、成就,必得先培養(yǎng)健全、優(yōu)質的人格;佛菩薩的智慧、莊嚴,都是奠基在做人基礎上的。再者,前四句也要有后四句來配合,如此才能徹底圓滿。大家可以試著觀察,懂得學佛、念佛的人,他孝敬父母、敦倫盡分的方式,絕對和沒學佛的人不一樣。唯有懂得佛法,才知道怎樣做對自己的親人、朋友最好?傊,祖師在世間法和出世法兩方面,都已為我們提綱挈領、指出明路,吾人若能善體祖意、如法用心,必能自利利他、圓成菩提。

  ——弘化 2007年第2期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