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規(guī)律的含義
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恐遭惡果,預先斷除惡因。由是罪障消滅,功德圓滿,直至成佛而后已。眾生常作惡因,欲免惡果。譬如當日避影,徒勞奔馳。每見無知愚人,稍作微善,即望大福。一遇逆境,便謂作善獲殃,無有因果。從茲退悔初心,反謗佛法。豈知報通三世,轉變由心之奧旨乎。報通三世者,現生作善作惡,現生獲福獲殃,謂之現報。今生作善惡,來生獲福獲殃,謂之生報。今生作善作惡,第三生,或第四生,或十百千萬生,或至無量無邊劫后,方受福受殃者,謂之后報。后報則遲早不定。凡所作業(yè),決無不報者。轉變由心者,譬如有人所作惡業(yè),當永墮地獄,長劫受苦。其人后來生大漸愧,發(fā)大菩提心,改惡修善。誦經念佛,自行化他,求生西方。由是之故,現生或被人輕賤,或稍得病苦,或略受貧窮,與彼一切不如意事。先所作永墮地獄長劫受苦之業(yè),即便消滅,尚復能了生脫死,超凡入圣!金剛經》所謂若有人受持此經,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yè),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yè),即為消滅,當得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即轉變由心之義也。世人稍遇災殃,不是怨天,便是尤人,絕無有作償債想,生悔罪心者。須知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稂莠則不能得嘉谷。種荊棘則勿望收稻粱,作惡獲福者,宿世之栽培深也。若不作惡,則福更大矣。譬如富家子弟,吃喝嫖睹,揮金如土,而不即凍餒者,以其金多也。倘日日如是,縱有百萬之富,不幾年即便家敗人亡,掃地而盡矣。作善遇殃者,宿世之罪業(yè)深也。若不作善,則殃更大矣。譬如犯重罪人,未及行刑,復立小功。以功小故,未能全赦,改重為輕。倘能日日立功,以功多且大故,罪盡赦免,又復封侯拜相,世襲爵位,與國同休。(增廣文鈔卷一〈與衛(wèi)錦洲居土書〉)
數載未晤,時常憶念。今秋令兄枝芬赴鄉(xiāng)試,持書來山,方悉居士近來操持。又言家門不幸,喪其愛子。旦夕憂思,不能置懷。予欲詳陳事理因果,以錄遺期迫,不能住宿,故略言之。今嘉平望日,徹權師至,又言居士怨尤之狀,及無知俗人謂作善獲殃,修行無益等,種種邪說。予聞之凄然?稚现钦咭蚱澏栊,下愚者敢于作惡,故不揣固陋,直詞以告。如來說經,報通三世。凡人生子,略有四因。報通三世者,第一現報。謂現在作善作惡,現生獲福獲殃。如士子習舉業(yè),現身得功名。此凡眼能見者。第二生報。謂今生作善作惡,來生享福受罪。如祖父重斯文,子孫方發(fā)達。此則凡眼所不能見,天眼猶能見之。(今生來生,皆約本人說,然隔世之事,難以喻顯,權約祖父子孫,欲人易了,不可以詞害義,至禱。)第三后報。謂今生作善作惡,至第三生,或四五六七生,或十百千萬生,或一十百千萬劫,或至無量無邊恒河沙劫,方受善惡之報。如商周之王業(yè),實肇基于稷契弼舜佐禹之時。若三四生等,天眼猶能見之。若百千萬劫,天眼則不能見,聲聞道眼,猶能見之。若無量無邊恒河沙劫,惟如來五眼圓明者能見。尚非聲聞道眼之境,況天眼肉眼哉。知此三報之義,則作善降祥,不善降殃,圣言原自無爽。富貴貧賤壽夭窮通,天命未曾有偏。境緣之來,若鏡現像。智者但修鏡外之容,愚人徒憎鏡內之影。逆來順受,方為樂天。不怨不尤,始可立命。子有四因者。一者報恩,二者報怨,三者償債,四者討債。報恩者,謂父母于子,宿世有恩,為報恩故,來為其子。則務勞奉養(yǎng),生事死葬。必使生則親歡,祭則鬼享。乃至致君澤民,名垂青史,令天下后世,敬其人而并敬其親。若曾魯公,陳忠肅,王龜齡,史大成,(曾陳王三公,皆宋名臣,史公清初狀元,四公皆信佛,唯忠肅悟入甚深,以前世皆為高僧,故雖處富貴,猶能不昧本因耳。)今世之孝子賢孫,皆此類也。報怨者,謂父母宿世于子有負恩處,為報怨故,來為其子。小則忤逆親心,大則禍延親身。生無甘旨之養(yǎng),死貽九泉之辱。又其甚者,身居權要,謀為不軌,滅門戮族,掘墳夷墓,使天下后世,唾罵其人并及其親。若王莽,曹操,董卓,秦檜等是也。償債者,子宿世負親資財,為償債故,來為其子。若所負者多,則可以終親之身。若所負者少,故不免半途而去。如學甫成名而喪命,商才得利而殞身。討債者,謂親宿世負子資財,為討債故,來為其子。小債則徒費束修聘金延師娶妻,及種種教誨,欲望成立,而大限既到,忽爾喪亡。大債則不止如此,必致廢業(yè)蕩產,家敗人亡而后己。諦觀令子,恐是討債而來。幸所負者少,故弱冠[1]而去。當懺悔宿業(yè),努力勤修。天必畀汝好子,光大門戶。況孔子圣人,中年喪子。顏淵大賢,壯歲夭亡。原憲赤貧,子路殉難。夷齊餓死于首陽,伯玉窮困于衛(wèi)國。將謂圣賢因修德而遭天譴耶,抑亦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耶。但責己德之不誠,勿問天報之禍福。能如是者,五福[2]自然臨門,六極[3]決定避舍。謂予不信,有如皦(音jiǎo)日。須知人生世聞,具足八苦?v生天上,難免五衰。唯西方極樂世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將非天以汝倡導凈土,以此無福無壽之子,為汝作頂門一針。使汝知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畏懼。人命無常,速如電光。大限到來,各不相顧。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于此猶不惺悟,力修凈業(yè),則與木石無情,同一生長于天地之間矣。有血性漢子,豈肯生作走肉行尸,死與草木同腐。高推圣境,自處凡愚。遇大警策而不憤發(fā),聞圣賢佛祖之道而不肯行。是天負人耶,抑人負天耶。祈垂慧察。(增廣文鈔卷一〈復泰順林介生居土書二〉)
《華嚴經》云,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zhí)著,不能證得。是知智慧德相,乃生佛所同。即性德也。有妄想執(zhí)著,離妄想執(zhí)著,則生佛迥異。即修德也。修德有順有逆。順性而修,愈修愈近。修極而徹證,證而了無所得。逆性而修,愈修愈遠。修極而永墮惡道,墮而了無所失。了此則愚者可賢,賢者可愚,壽者可夭,夭者可壽。富貴貧賤,及與子孫之蕃衍滅絕,一一皆可自作主宰。則有憑據者亦可無憑據,無憑據者亦可有憑據。如山之高不可登,人不能由,不妨鑿巖設砌,則絕頂亦可直到矣。古今人不知隨心造業(yè)隨心轉業(yè)之義。多少大聰明大學問人,弄得前功盡棄,尚且遺害累劫。若不修德,即親身做到富有天下貴為天子,與夫位極人臣聲勢赫奕之宰輔地位,有不即世而身戮門滅者哉。是親得者皆無憑也。袁了凡頗會此義。故一切所享者,皆非前因所定也。前因俗所謂天。天定者勝人,謂前因之難轉也。人定者亦可勝天,謂兢業(yè)修持,則前因不足恃。是以現因為因而消滅前因也。若恣意妄為則反是。了此則欲愚者賢,庸平者超拔,皆在自己之存心修德與隨時善教而已。(增廣文鈔卷一〈復永嘉某居士書六〉)
一切眾生,一念心性,直下與一世諸佛,無二無別但以從未悟故,不得受用。故《華嚴經·如來出現品》云,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執(zhí)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須知智慧與妄想執(zhí)著,原非二物。迷之,則全智慧,以成妄想執(zhí)著。悟之,則全妄想執(zhí)著,以成智慧。喻如握拳舒掌,原是一手。結冰融泮,原是一水。良由心體不變,用常隨緣體不變故,在凡不減,在圣不增,居塵不染,離垢不凈,在生死而不受輪回,證涅槃而不屬寂滅,無象而為萬象之主,非法而為諸法之宗,從本以來,常自如如,了無凡圣生佛之異。悟之名賢,證之名圣,若但具而未悟,則雖有性德,了無修德,只為六道輪回之凡夫而已。用隨緣故,則有四圣六凡,苦樂升沉之殊。而緣有染凈,必隨其一。隨染緣,則起惑造業(yè),輸回六道。隨凈緣,則斷惑證真,常住涅槃。由惑業(yè)有輕重,故有人天善道,及阿修羅之善惡夾雜道,并畜生餓鬼地獄之三惡道。而由惑起惑,由業(yè)造業(yè),或善或惡,了無定相。致所受生處,輾轉遷移,如輪無端,忽上忽下。以既具煩惑,皆被業(yè)縛,隨業(yè)受生,不能自主故也。由斷證有淺深,故斷見思者,證聲聞果。侵習氣者,證緣覺果。破無明者,證菩薩果。若無明凈盡,;圓滿,修德功極,性德全彰者,則證佛果。證佛果者,亦不過徹底究竟證其在凡夫地本具心性功德力用,親得全體受用而已,實未加一絲毫于其初也。若聲聞緣覺菩薩,雖則所證高下不同,然皆未能全體受用性具功德。而一切凡夫,反承此不思議心性之力,于六塵[4]境,起貪瞋癡[5],造殺盜淫,以致墮三惡道,永劫沉淪者,比比皆是,可不哀哉?v令恪修五戒十善,得人天身。然人間福樂,乃墮落之根本。天上雖不比人間煩惑猛利,然天福一盡,決定下生。由宿福未盡,故享福。由享福,故造業(yè)。既造業(yè)已,則墮落惡道,直在瞬息間耳。況有由天命終,承宿世惡業(yè)已熟之力,直墮惡道者乎。故古德以修行之人,若無正念修持凈業(yè),唯得人天福報者,名為第三世怨!法華經》云,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知好歹者,當以急求出離,企得安穩(wěn),為上計也。大丈夫生于世間,既知自己一念心性,與佛無二。又知十法界因果修證,不出自心。固當發(fā)大菩提,力修定慧,以期斷惑證真,直成佛道。普令法界眾生,同出迷途,共登覺岸,畢竟親證本具心性而后已。如或根機陋劣,未能如是。必須以深信愿,篤修凈業(yè),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迨至證無生忍,再乘愿來,度脫眾生。(增廣文鈔卷三〈佛學指南佛學起信編。六道輪回錄總序〉)
注釋:
[1]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表示已經成人,但體還未壯,所以稱做弱冠,后泛指男子二十左右。
[2]五福,原出于《書經》和《洪范》。五福的第一福是“長壽”,第二福是“富貴”,第三福是“康寧”,第四福是“好德”,第五福是“善終”。
[3]六極,是說人生有六種厄難,分別是:早夭、疾病、憂愁、貧困、丑惡和懦弱。又醫(yī)學上的六極,指六種勞傷虛損的病證:“血極”則發(fā)墮善忘;“筋極”則拘攣轉筋;“肉極”則肌削萎黃;“氣極”則短氣喘急;“骨極”則齒浮足痿;“精極”則目暗耳聾。
[4]六塵,又名六境,即六根所緣之外境,有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塵者染污之義,謂能染污人們清凈的心靈,使真性不能顯發(fā)。
[5]又名三毒。貪是貪欲,嗔是嗔恚,癡是愚癡。
- 印光大師:心凈就能往生凈土
- 印光大師:念佛發(fā)光屬于魔境
- 印光大師:居士是什么意思?居家修道之士
- 印光大師:教人念佛則往生品位很高
- 印光大師:家長應該如何教導孩子?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如瑞法師: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仁德上人:滑頭狡猾歌
- 印光大師:念佛人靜坐時也必須念佛
- 仁德上人:因即是果,果即是因
- 印光大師:念佛不能懇切的原因是什么?
- 夢參法師: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印光大師: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超出因果之外
- 印光大師:如何祭祖?祭祖用素
- 印光大師:念佛法門只要具足信愿持佛名號就可以仗佛慈力
- 印光大師:生病時除念佛求接引外,不起一念
- 印光大師:一切法門都是依仗自力
- 濟群法師:我們要從因果看世界嗎,任何事都是有原因的嗎?
- 印光大師:文殊菩薩證一真法道,超十地圣德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淺釋
- 靜波法師:突破就會升華而解脫 否則即被束縛和困擾
- 仁清法師:什么是誹謗正法?
- 靜波法師:皈依三寶減輕業(yè)障
- 正凈法師:禮佛發(fā)愿懺悔文
- 仁清法師:怎樣念佛號才得力?
- 本源法師:學佛次第很重要 必須注重聞思修!
- 廣超法師:怎樣理解“涅槃寂靜”?
- 慧廣法師:怎樣才能讓自己的事業(yè)蒸蒸日上?善緣不斷?
- 覺真法師:不是犧牲也非放棄,給與是一種生命力
- 杜一心:為什么達摩禪法在北朝受到明顯排擠?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印光大師]心凈就能往生凈土
- [烏龍茶]漳平水仙是什么茶,怎么制作出來的?
- [禪宗五家]萬松行秀是怎樣使曹洞宗宗風大振的?
- [哲理故事]忍耐記心間,煩惱不沾邊
- [宗門故事]是法平等,惟政禪師的慈悲
- [佛與人生]追著別人的幸福跑,你永遠不會幸福
- [佛學常識]法相宗緣何而來
- [其他漢傳法師]眾生的自性又叫佛性,具備不缺不少的了了常知
- [普洱茶]普洱茶的名字是怎么來的?普洱茶名的來歷
- [禪宗典藏]《指月錄》是怎樣一部禪門經典?
- [佛經故事]世上沒有單獨存在的東西
- [哲理故事]常釋懷,做人何必太較真
- [佛與人生]不要用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
- [佛學常識]什么是六相
- [其他漢傳法師]一計漂亮常知歌
- [紅茶]古樹紅茶的功效、作用與工藝
- [禪宗五家]臨濟宗在元代保持著怎樣的規(guī)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