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臺小止觀 內善根發(fā)相時的十六觸
內善根發(fā)相時的十六觸
十六觸,是身心由粗轉細的自調過程中,出現(xiàn)的感覺現(xiàn)象。每一個人在修行過程中,只要身心專注寂凈,生活簡單,在入初禪前,一定會出現(xiàn)的自調變化。行人不要去執(zhí)著,只作客觀觀察,等身心調和之后,十六觸自然消失。
身心的由粗轉細,即是指我們身體的粗質身心到細質身心的變化。所謂粗質身、粗質心,就是指人在欲界生活的身心,因執(zhí)取七情六欲的快樂使身心粗糙。也就是吾人的生活,一直為滿足身心欲望而向外追求,也誤以為身心活動的目的,是向外奪取與占有,說穿了就是滿足自己的貪染心而已。由于貪染心不得滿足,則生瞋恨心,瞋心起時,就會去做愚癡的事情,這時三毒填膺,身口意隨時都在造業(yè)。所以,愈追求心,心質就愈粗,即是古人所說的「粗心大意」。
當我們的心,愈來愈細時,會向內檢討、向內求法,把由向外求的心力,轉入向內觀察,逐漸穩(wěn)定心性,由欲界定進入色界定,心思逐漸單一性。然而心轉化的同時,自然會需要身體來相應支援,所謂心柔體亦柔,身體必須隨著心的轉變,而作相對的改變。這些變化就叫「十六觸」。
什么叫「觸」?觸者,接觸。依佛法來說,就是六根接觸六塵,眼根接觸色塵、耳根接觸聲塵、鼻根接觸香塵、舌根接觸味塵、身根接觸觸塵、意根接觸法塵。身體引發(fā)的觸變,共有十六種,所以稱為十六觸。亦有定位為八觸。十六觸,乃因色身四大,自調而生起的現(xiàn)象,今起分述于后:
地大:指身體的固體物質部分,如皮、毛、發(fā)、甲、骨等。其性堅實,遇火則澀、入水則沉、在風為重。故,地大有沉、重、堅、澀等四種觸相。沉,忽而驚起,覺身沉沒。重,身重如負石、動彈不得的感覺。堅,身體僵硬,硬梆梆的懊惱。澀,皮發(fā)膚生起角質層,表皮如粗砂紙般的澀覺。
水大:指身內的水分,如血、淚、涕、液……。其性冷寒,遇火則涼,遇地則滑,遇風則軟。水大,也有涼、冷、軟、滑等四種觸相。涼,如陣陣冷風吹到身體起涼意。冷,再厚的棉被,也蓋不暖的寒氣。軟:身上的肉,軟無力可著;,腳底如在濕地滑動時,生起滑溜溜的感覺,好像會跌倒。{52}2004.06.11
火大:指身體內有的溫度,就是體溫;鹦詿嶂,遇水則暖,遇地則猗,遇風則癢;鸫笠嗪、猗、癢四種觸相。暖,溫熱的感覺在全身流動。熱,好像發(fā)燒,體溫不斷升起,有時甚至會有四十多度(但不會產生痛苦的感覺)。猗,渾身不對勁,如感到不可理喻的怪覺。如:起雞皮疙瘩,也像是狗長角般的不對勁。癢,有的會遍及全身,有些只是局部,情況不定。
風大:指身體內的空氣、身體的元氣。風性動移,遇地生掉,遇火則輕,水中則浮。風大有動、掉、輕、浮四種相。動,忽覺身體由空中掉落,不知所措的悚驚感。掉,身體抽動,有時全身,有時四肢,有時手指頭;如從空中下掉,彈動不能控制。輕,身輕無著力感(會有失去立足點的恐懼)。浮,水中飄浮,忽起忽落(不知怎么辦才好)。
修禪定的過程,因欲界的色、受、想、行、識之五陰,要轉換成色界的五陰,粗細有所不同,故有十六觸發(fā)生。譬如世人,憂愁煩惱,內心郁卒,心情不開朗,致使四大也發(fā)生變化。凡是皆從心而生,乃至得病至死,此苦不從外來。十六觸的調整變化,因人而異,有的人只有三、兩觸就沒有了,有的人十六觸全部會發(fā)。這是因身體暢通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別。發(fā)觸時間長短亦因人而異,有的人幾天就過去了,有的人會持續(xù)幾年,此因行人所具備的條件不同,而有分別。
又因觸相中的重、澀、堅、沉等,易生睡眠蓋;因冷、滑、軟、涼等,易生疑惑蓋;因熱、粗、暖、癢等,易生瞋恚蓋;因輕、動、掉、浮等,易生掉悔蓋;又因四大合成世間諸法,所以產生好的觸覺,會令眾生生起貪欲蓋。靜坐的人,不可不防。
此十六觸的身體感覺現(xiàn)象,會伴隨內善根發(fā)相的心理變化而發(fā),所以,行人應清楚其發(fā)相與原因,才不會恐懼而疑惑,造成修止觀的另一障礙。{53}
2004.06.14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2
- 大般若經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一卷
- 心經的人生智慧—《心經》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6
- 心經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5
- 心經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