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說人有二種,法無二法?

何以說「人有二種,法無二法」?

  經(jīng)云:「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佛教修行法門儘管有八萬四千之多,但是最后的目的,無非是要見性成佛,了脫生死,目標是一致的。因此,六祖大師說:「人有兩種,法無二法!

  所謂「法無二法」,意思是說,縱然如四弘誓愿說「法門無量誓愿學(xué)」,法門有無量無邊,(例如我們平常念佛參禪、禮拜、作觀等,都是修行的法門。)但是我們所證悟的真理只有一個。正如世間上有好有壞,有是有非,有善有惡,世間法雖有善、惡,但是,法的本體非善非惡,法就是法,真理就是真理,真理是沒有差別的,因此說「法非善惡,善惡是法」。

  在佛經(jīng)里有個譬喻說:「三鳥飛空,空無遠近,跡有遠近;三獸渡河,水無深淺,跡有深淺!惯@兩句話的意思是說,一只老鷹、一只鴿子、一只麻雀,三只鳥在空中飛行:老鷹一個展翅,飛行幾十里;鴿子用力一飛,只有一、兩里路;小麻雀振翅,用力飛了好久,也只是幾十丈。虛空本來沒有遠近,只因三只鳥的能力、程度不同,因此飛行的距離有了遠近不同。又如三獸渡河,大象要過河,牠只是頭部浮在水面上;一匹馬渡河,也是頭在水面,腳在下面;一只小白兔,很用力,頭在上面,牠也過去了。三獸渡河,水無深淺,可是,大象、馬、兔子這三獸的程度不一,因此在過河的時候就有了深淺之別。所以說,人有圣凡之分,真理的法,卻只有一個。

  因此,經(jīng)典告訴我們,學(xué)佛應(yīng)該依止四法修學(xué):

  1、依法不依人:法是指真理。學(xué)佛應(yīng)該以真理為依據(jù),凡事按真理而行事,人不足以為依,因為人的思想、見解互異,人有生老病死,去來遷流,而法(真理)則亙古今而不變,歷萬劫而常新,所以學(xué)道應(yīng)該依法不依人。

  2、依智不依識:智指無漏的般若智慧,識是指有漏的分別意識。因為世相虛幻,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識所分別、認識的現(xiàn)象,時刻都隨著虛幻的世相而變化,所以以識來分別、認識世間的森羅萬象、千差萬別,畢竟不夠徹底;而無漏般若是本性上的大圓鏡智,好比一面鏡子,可以如實照見世間萬象,又如光明朗照,可以看到我們自己的本來面目。所以學(xué)佛不僅要「依智不依識」,還要進一步「轉(zhuǎn)識成智」,如此才不會被世間幻象所迷惑。

  3、依義不依語:語言文字是用來詮釋真理的工具,而非真理的本體。在日常生活中,語言文字可以成為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樑,但也可能因為斷章取義,或因不同的語言,不同的表達方式,而造成誤解。世法尚且如此,何況微妙什深的佛法真理。所以禪宗主張「不立文字」,六祖大師什至說「諸佛妙理,非關(guān)文字」。微妙的法門和真理,無法只靠文字來表現(xiàn)傳達,所以學(xué)佛應(yīng)該從義理上去了解佛法,而不應(yīng)該在語言上推敲、計較、執(zhí)著,否則造成文字障,只會與道相去日遠。

  4、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佛法有世俗諦與第一義諦之分。世俗諦是不究竟的方便法,第一義諦是究竟絕對的真理。方便法門是佛陀為適應(yīng)眾生的程度、根機而施設(shè),我們不能把方便法當(dāng)成究竟。最究竟的是與佛心相應(yīng),所以學(xué)佛應(yīng)該依了義佛心,不依不了義的方便。

  《金剛經(jīng)》云:「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yīng)捨,何況非法。」佛陀說種種法,是為了幫助眾生找到自己的真如佛性,譬如以指頭指引我們見到月亮。所以修學(xué)佛法要能「因指見月」,千萬不能因執(zhí)著指頭,反而障蔽雙目,見不到月亮。

  這個譬喻同時也是說明:佛陀的法,正如過河所需的船筏,一旦過了河,上了岸,就應(yīng)該把船放下。意思是說,我們平時拜佛,一旦成佛了,就要把拜佛放下,如果還要執(zhí)著拜佛,就如同過了河還背著船走,而成為一種執(zhí)著,執(zhí)著就是一種病,所以說「法尚應(yīng)捨,何況非法」。

  《法華經(jīng)》云:「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骨Ы(jīng)萬論,最終的目的,無非是要我們明心見性,要我們找到自己的本來面目。要達到這個目的,唯有一乘的佛法,也就是《維摩經(jīng)》指出的「不二法門」。

  在《維摩詰所說經(jīng)‧入不二法門品》記載,有一天,維摩居士示疾,文殊菩薩率領(lǐng)諸大菩薩前往探病。雙方幾番對答后,突然話鋒一轉(zhuǎn),維摩詰問道:「諸位!菩薩是怎樣進入不二法門的?依照各人所知,各自述說吧!」

  于是先后有三十一位菩薩,各就所見,回答這個問題。最后沒有人再發(fā)言了,維摩詰于是問文殊菩薩:「文殊師利!菩薩是怎樣進入不二法門的?」

  文殊菩薩回答:「照我的見解,于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這才是入不二法門!挂馑际钦f,一實妙道,不可以用推理、比較、歸納、演繹等方法去揣度探尋,必須直觀體驗,向內(nèi)發(fā)掘,能夠這樣實踐,才能夠進入不二法門。

  文殊菩薩說后,反問維摩詰說:「現(xiàn)在換我來請問你,菩薩是怎樣進入不二法門的?」此時維摩詰默然無對,眾皆愕然,唯獨文殊菩薩智慧超人,懂得此中奧祕,乃向大家讚嘆說道:「善哉!善哉!乃至無有語言文字,是真入不二法門。」

  意思是說,不二法門離言絕相,如何用語言表達?如果可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的,就不是真的不二法門了。所以維摩詰的「默然」,意味著無上妙道不可以言說,不可以文詮,超越這些有形的障礙,直探本源,這才是菩薩的入不二法門。

  由于維摩詰這一「默然」的回答,蘊涵著無窮的妙義,不但否定了前面三十一位菩薩的答案,連文殊菩薩的答案也給推翻了,留下「維摩一默如雷」的美談。

  所謂「不二法門」,例如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黃昏又從西山下去,每天朝升夕落,升也未嘗升起,下落也未嘗下落,第二天它又會再度升起。所以,升起了又下山,下山了又再升起,起起落落,生生滅滅,等于一個人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生了未嘗生,因為生了要死;死了也未嘗死,死了又要再生。因此,生死不是兩個,生死是不二的。

  我們也常聽到現(xiàn)代人說:「東方的文化為體,西方的文化為用!贵w和用是不二的,乃至世間、出世間也是不二的,煩惱涅槃也是不二的,有和無也是不二的。但是在凡夫的心里,有就是有,無就是無。其實,有的未嘗有,無也不是無,所謂「空中生妙有」,要無才能有,要空才能有。例如房子不空,就不能住人,虛空不空,如何容納森羅萬象?所以,要從空里面才能顯現(xiàn)勝義的有,我們要把空有的兩頭截斷,把它歸于中道,中道就是一真法界,這才是真正的真理。

  唐朝的大梅法常禪師,在六祖徒孫馬祖道一禪師座下悟道了。馬祖道一接引學(xué)人的方法,就是凡是有人問道:「什么是佛?」馬祖禪師就回答:「即心即佛。」「什么是心呢?」馬祖禪師也是回答:「即佛即心。」

  大梅法常禪師就這樣悟道了。悟道以后,另建叢林度眾,跟隨他參禪學(xué)道的學(xué)者名士數(shù)百人。馬祖道一禪師有一天派了一個大弟子去試探他,看他有沒有真正開悟。

  來人問:「師兄!請問你在師父那里究竟得到什么道?」

  大梅法;卮穑骸咐蠋熤v即心即佛,即佛即心,所以我悟道了。」

  「老師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講『即心即佛』、『即佛即心』了,老師現(xiàn)在的道是『非心非佛』、『非佛非心』呢!」

  大梅禪師聽了這話以后,眉毛一皺說道:「這個老和尚,專門找人麻煩;我不管他的非心非佛、非佛非心,我仍然是我的即心即佛、即佛即心!

  大師兄回去后把大梅法常的話述說了一遍,馬祖道一聽了以后高興的說:「梅子熟了!」

  這話一語雙關(guān),「梅子熟了」,是說大梅法常禪師是真的開悟了。所以,在我們凡夫看來,「非心非佛」、「即心即佛」是兩種,但在真正開悟的禪師心中,他肯定自己,因此管他是與非,管他有與無、好與壞,在我看來都是一個,這才是真正懂得「法無二法」的真義。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