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做小

  老做小

  在佛教里有這么一則故事:

  有一個信徒到寺院拜佛,知客師招呼過后,隨即對身旁的老和尚說:「有信徒來了,請上茶!」不到兩分鐘,又對老和尚說:「佛桌上的香灰要記得擦拭干凈!」「拜臺上的盆花別忘了澆水呀!」「中午別忘了留信徒吃飯!」只見老和尚在年輕的知客師指揮下,一下子忙東,一下子忙西。信徒終于忍不住好奇的問老和尚:「他是你什么人?怎么總是叫你做這、做那的呢?」老和尚得意的說:「他是我徒弟呀!我有這樣能干的徒弟是我的福氣,信徒來時他只要我倒茶,并不要我講話,他只要我留信徒吃飯,并沒有要我燒飯,平時寺里的一切都是他在計劃,省了我很多辛苦呢!」信徒不解,再問:「不知你們是老的大,還是小的大?」老和尚說:「當然是老的大,但是小的有用呀!」

  「敬老尊賢」,這是中國傳統(tǒng)的美德,所謂「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俗諺也說「和尚要能老,老了就是寶」、「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甚至佛經(jīng)里的「棄老國」,以及中國古代的「西漢四皓」,都是在說明老人智慧的寶貴。

  老人的智慧與經(jīng)驗,固然是家庭、社會的一大資產(chǎn);然而一個社會的發(fā)展,也不能缺少年輕人的活力與動力,F(xiàn)代的家庭里普遍有「婆媳問題」、「代溝問題」。其實,只要身為婆婆的不要存有「多年媳婦熬成婆」的心態(tài),而能改成學習老和尚「老做小」的精神,把媳婦當成自己的女兒般疼愛,媳婦也能視婆婆如親娘一樣的尊敬、孝養(yǎng),家庭怎么會不幸福呢?

  父子之間的代溝問題,只要身為父親的,不要凡事以權(quán)威性的命令,而能改以關心、輔導、協(xié)助的立場,學習老和尚的「交棒」而享「清!沟男那椋粗鴥号砷L,兒女也能學習、尊重父親的經(jīng)驗、智慧,不要燥進、排斥,如此又何來代溝之有呢?

  其實,人生原本無所謂的大小、高低、好壞、貴賤,完全是在于自己的觀念。達賴喇嘛在榮獲諾貝爾獎時說:「我還是一個不增不減的和尚!」陳水扁先生也說:「當總統(tǒng)和不當總統(tǒng),其實都是一樣的!」

  俗語說:越是成熟的稻穗,頭垂得越低。自古以來,越是禮賢下士的帝王,越是以賢名留芳;越是不恥下問的老師,越是能以學問傳世。所以,人際之間,只要能夠做到「老做小」、「小敬老」,家庭必能融洽,社會必能和諧。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