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論因明

  泛論因明

  壹、因明之歷史

  一、因明之創(chuàng)始 因明之創(chuàng)始者名足目,為印度六大哲學(xué)派第二尼牙耶派之開祖。其時代疏稱劫初,據(jù)今世學(xué)者之考證,劫初當(dāng)即有史之初,大約在今五千年以前也。當(dāng)時,足目于因明論如何研求發(fā)明創(chuàng)立,雖不可詳,然依從來傳說,則九句因、十四過類,實創(chuàng)自彼。九句因者,就論法之應(yīng)用,以考訂因之正否者。十四過類,在駁斥他說中所生之誤謬也。近代西洋人調(diào)查得尼牙耶派之論式,即五分作法,與彌勒、龍樹、無著、世親等論中所陳論式,大致相同。雖傳世親改五分作法為三支作法,而《如實論》中仍援用五分作法也。故足目所創(chuàng)者,不但為古因明之全,抑且為新因明所出。其功勛較希臘演繹論開祖之亞里斯多德,過無不及;而早于亞里斯多德者殆三千年,其開化之早,實足驚人也。

  二、因明之革新 因明綱領(lǐng),成自足目,則因明固外道之學(xué),非佛教之論也。顧吾謂因明實由佛學(xué)以完成之者,不唯疏稱因明源惟佛說,而改革成新因明以流傳及今世者,實成就于佛教徒之手也。于佛之說,在《解深密經(jīng)》亦略見端倪。逮于龍樹,著有《方便心論》及《回諍論》,彌勒《瑜伽師地》之十五卷,無著《顯揚(yáng)》之第十卷,《雜集》之十六卷,及世親之《如實論》||世親更著有《論軌》、《論式》、《論心》之三部,未經(jīng)譯傳||均于因明大有發(fā)揮;然猶為古因明之支流也。無著、世親之后,佛滅將及千年,外道跋扈,抗論漸盛,應(yīng)時勢之潮流,感實用之必要,時有陳那論師出世,奮其雄大之力,將古因明改革一新,在因明上重開一新紀(jì)元。故后之言因明學(xué)者,皆以自足目至世親為古因明,自陳那后為新因明。陳那關(guān)于因明著作有數(shù)十部之多,譯來者僅《因明正理門》之一論;其門弟商羯羅主紹宏斯學(xué),著為《因明入正理論》,實為新因明之標(biāo)準(zhǔn);則今此所依以講論者也。

  三、因明之流傳 自足目迄龍樹之前,史不可考。龍樹以來佛教諸論師,漸多注重因明;其傳述及應(yīng)用之處,往往可見。逮于陳那之后,若護(hù)法、清辯諸論師,尤皆極深研幾,用為建立言論之準(zhǔn),大有非因明不能下一筆吐一詞之勢焉!故今欲讀《成唯識》及《掌珍》等論,非諳因明必不能讀;故吾謂因明與佛學(xué)有不相離之勢也。唐貞觀間,玄奘法師留學(xué)印度,就眾稱、戒賢、勝軍諸論師學(xué)習(xí)因明,歸國譯傳《正理門論》、《入正理論》二書,復(fù)以巨細(xì)要義,授其弟子窺基大師,著《因明入正理論疏》;壅、智周、道邑、如理諸師,師資相承,播揚(yáng)因明之學(xué),于我國時稱極盛焉!元明后,唐疏既失傳,學(xué)者闇中摸索,多失真相。挽近瀛海交通,日本借助于西洋邏輯學(xué),因明之說頗昌;而我國亦得取回唐疏重刊行于世。學(xué)者鉆研漸多,斯學(xué)庶其中興于今后乎?

  貳、新舊因明之異點

  舊因明之概要,即九句因,與五分作法也。九句因者:

  一、同品有,異品有。 共、不定因。

  二、同品有,異品非有。 正因。

  三、同品有,異品有非有。 同品遍轉(zhuǎn)異品一分轉(zhuǎn),不定因。

  四、同品非有,異品有。 相違因。

  五、同品非有,異品非有。 不共,不定因。

  六、同品非有,異品有非有。 相違因。

  七、同品有非有,異品有。 同品一分轉(zhuǎn)異品遍轉(zhuǎn),不定因。

  八、同品有非有,異品非有。 正因。

  九、同品有非有,異品有非有。 俱品一分轉(zhuǎn),不定因。

  上列古因明九句因,下即與今因明對照之者。二種正因,具因之同品定有、異品遍無之二相,然未明遍是宗法之相也。其不正因之七,可攝五不定因及相違總因過。

  其相違決定因及四不成因過,此亦未明。

  五分作法者,今舉例如下:

  一、宗 聲是無常。

  二、因 所作性故。

  三、喻 如瓶等。

  四、合 瓶有所作性,瓶是無常;聲有所作性,聲亦無常。

  五、結(jié) 故知聲是無常。

  今因明決唯宗、因、喻三支,以合攝為喻體,而結(jié)即同宗故;別加異喻。則五分之所有,三支皆有;三支之所具,非五分之所具。故三支較五分為完密也。

  大概陳那新因明之改革古因明者:一、五分改為三支。二、但因喻為能立,而以宗為所立。三、宗依與宗體之判定。古來有以前陳有法為宗依,而后陳法為宗體者;亦有以前陳為宗體,而后陳為宗依者;亦有以前后并為宗體者。今批評審定前后并為宗依,而以不相離性為宗體。四、于因三相具闕之注重。五、喻體喻依之判別。六、異法喻之增設(shè)。七、廢除遍所許宗,先業(yè)稟宗,旁憑宗義,而但取不顧論宗。八、審定唯有現(xiàn)比二量,攝譬喻、圣教于現(xiàn)比。此皆犖犖大端之可觀者,故壁壘一新,準(zhǔn)繩千古也。

  參、因明與邏輯之比較

  今世所知立論之學(xué)可分為二:一、為邏輯;二、為因明。邏輯為希臘亞里斯多德創(chuàng)立,不論為何事物,皆取之規(guī)定入吾人之思想軌則中者也;略同于因明論中自悟之比量。與因明目的在立言悟他,故注重發(fā)明立言所據(jù)之因者,不同。今比較以見其不同之處。分二條說明之:

  一、形式之不同。

  ┌大前提(同喻體) 凡炭素物皆可燃

  通常的邏輯論式┤小前提(因) 金剛石是炭素物

  └斷案(宗) 故金剛石可燃

  ┌宗(斷案) 金剛石可燃

  通常的因明論式┤因(小前提) 炭素物故

  │ 若炭素物見彼可燃同喻體如薪油等同喻依

  └喻(大前提) 若不可燃見非炭素物異喻體如冰雪等異喻依

  今據(jù)此以審其不同之點:一、三段之中段相同,而前后相翻,殆正由一為自悟,一為悟他之故歟?二、邏輯之中段亦兩個名詞構(gòu)成,因明但用一個名詞;殆以宗上有法陳之在前,順勢說下,不須重故。三、邏輯之大前提,但有因明之同喻體,而缺少同喻依,異喻體,異喻依之三件。四、因明之同喻體,多用若如何、見如何之字,下復(fù)限于所舉某某等同喻依,故通于歸納法而有現(xiàn)見已知之經(jīng)驗為確實證明,不落空泛。邏輯之大前提,多用凡如何皆如何之字,使小前提斷案所論之物,已確定在凡皆之內(nèi),則更言此物之為何所以如何,豈非辭費而毫無所獲乎?若未確定在凡皆內(nèi),則言凡、言皆,但空言假擬;由此空言假擬所推定者,寧必有當(dāng)?故為歸納論所批駁而無以自完也。蓋合歸納、演繹,祗當(dāng)?shù)靡蛎髦晕虮攘,未能悟他;況彼演繹與歸納又各成偏枯而不一致耶!然則據(jù)此不同之點,因明與邏輯勝劣之?dāng)?shù),已大可知矣。

  二、性質(zhì)之不同 隅舉如下:一、邏輯僅考理之法式,因明兼立言之規(guī)則。二、邏輯用假擬演繹斷案,因明用實證解決問題。三、邏輯以范己觀察于物所生之思想為目的,因明以令他決了于我所立之宗義為目的。四、邏輯非如因明之含有歸納方法。五、邏輯非如因明之注重立論過失。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