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生死根株處驀直念去——讀書雜記
向生死根株處驀直念去——讀書雜記
偶讀《云棲方丈示念佛切要》一文,如品佳茗,清涼入心,不敢自秘,愿與大家共享。
“念佛求生凈土一門,元是要了生死大事,故云念佛了生死。今念佛人,因要了生死,方才肯念佛。若說念佛可以了生死,不知生死根株,畢竟向何處了?若念佛的心,斷不得生死根株,如何了得生死?!”
大師開明宗義,絕無隱曲遮攔,將我輩修行人痛處一棒拈出,手眼具辣,非大力者不敢棒;非大行者不會棒;非大悲者不肯棒!安恢栏,畢竟向何處了”?試問自心,知生死根株嗎?終日佛面佛容,佛語佛氣,卻不曉生死的出處,恰如發(fā)兵捕盜而不知盜在何處,縱然干戈大動,究竟于盜無損。而以“有涯之生”逐“無涯之盜”,結果可知矣。大師此言雖自明代,但目觀今日佛門氣象,此病尤甚矣。
其甚處就在于口口聲聲地修行念佛參禪,卻不曉得生死的根株何在。甚而至于以生死之心來修行,用貪心(貪往生、貪開悟)來渴望達到修行的極致,用嗔心(厭娑婆、厭苦難)來企盼擺脫人生的束縛。貪嗔不除,內(nèi)心不凈,縱有極樂現(xiàn)前,又憑什么安住?“若念佛的心,斷不得生死根株,如何了得生死!毕纫R賊之所在,然后發(fā)兵圍剿,善用方便,方可克盡其功。縱然識得賊之所在,然而爭戰(zhàn)不力,或者為賊所敗,又如何去除賊患。我們久在生死中流蕩,難免錯認他鄉(xiāng)為故鄉(xiāng),又如何愿意從夢想中醒來,縱然有過來人指出我們的錯處,試問我們愿意相信嗎?“好夢由來不愿醒”,于是用種種美妙的藯藉和借口來推遲踏上歸家之路,縱然踏上,仍是“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不敢對準自己的痛處勇下針砭,因循延怠,好事蹉跎。徒然被世尊稱為“可憐憫者”。
“如何是生死根株”?古人云“業(yè)不重不生娑婆,愛不斷不生凈土”是知愛乃生死之根株。以一切眾生,受生死之苦,皆愛欲之過也。推此愛根,不是今生有的,也不是一二三四生有的,乃自從無始最初有生死以來,生生世世,舍身變身,皆是愛欲流轉,直至今日。翻思從前,何曾有一念暫離此愛根耶?如此愛根種子,積劫深厚,故生死無窮!
《圓覺經(jīng)》中世尊告訴我們一切眾生都是因為愛欲而成就生命的延續(xù)與流轉的。問題是我們不愿意承認這不諍的事實。“問世間情為何物,直叫人生死以之”。在文人的鼓噪下,大家更是以之為生命與社會的推動力。固然,生命的存在是事實,生命的延遞也是事實,只是我們不應該被動地為生命之流牽引著奔騰,我們應該凈化生命,提升生命。修行不是簡單地對現(xiàn)實生命的否定,恰恰相反,修行是否定現(xiàn)有生命的殘缺和不圓滿,而用自己的力量創(chuàng)造自己的更圓滿更真實更完善的生命。在此我們切不可誤會。
以無始無明愛欲的盲動力,豈止一二三四生而有,乃至百千萬劫亦是愛欲的使然了。浸染已久,恰如久處染缸中的海綿,如果不知如何清洗,恐怕只有越洗越臟了。所以說“積劫深厚,故生死無窮”。
“今日方才發(fā)心念佛,只望求生西方,連愛欲是生死之根的名字也不知,何曾有一念斷著。既不知生死之根,則念佛一邊念,生死根只聽長,如此念佛,與生死兩不相關。這等任你如何念,念到臨命終時,只見生死愛根現(xiàn)前,那時方知念佛不得力,卻怨念佛無靈驗,悔之遲矣!”
當今之際,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修道的人多,了道的人少,所以有這樣的現(xiàn)象,不可以一味自責業(yè)障深重,;淺薄(或說僅是原因之一可也)。傳法者的責任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世尊的教法無非戒定慧三學,要解決的無非貪嗔癡三毒,要凈化的無非身口意三業(yè)。但往往有些傳法者誤用佛意,不但不去對治貪嗔癡三毒,反而助長了三毒的滋長,無形中使世尊的教法被涂抹或者肢解,使一個活生生的關注生命提升生命的教法變成烏煙瘴氣的宗教,實在可惜。這種情況如果發(fā)生在門外漢身上還情有可原,但往往是我們自己有意無意地這樣去推波助瀾,真的是哀哉悲哉了。
當年黃檗禪師慨嘆“大唐國里無禪師”之時,不知他老人家目睹當今善知識多如雨后春筍的狀況又作何評嘆了。善知識接引人的方法可以是專一的,但他一定是在把握了佛法的全部之后才可以,否則囿于門戶宗派之見而誤導學人,那可真是佛門的大不幸了!拔覄裉旃囟稊\,不拘一格降僧才”,當今社會與世界,面對的諸種問題如暴力、吸毒、道德淪喪等,也不可能是某一個宗教或政府所能獨力解決的。何況佛法!
“故勸今念佛之人,先要知愛是生死根本,而后念佛,念念要斷這愛根。即日用現(xiàn)前,在家念佛,眼中見得兒女子孫,家緣財產(chǎn),無一件不是愛的,則無一事無一念不是生死活計,如全身在火坑中一般。不知正念佛時,心中愛根未曾一念放得下。直如正念佛時,只說念不切,不知愛是主宰,念佛是皮面。如此,佛只聽念,愛只聽長。且如兒女之情現(xiàn)前時,回光看看這一聲佛,果然敵得這愛么?若斷不得這愛,畢竟如何了得生死?以愛緣多生習熟,念佛才發(fā)心,其生疏,又不切實,因此不得力。若目前愛境主張不得,則臨命終時,畢竟主張不得。故勸念佛人,第一要知為生死心切,要斷生死心切,要在生死根株上念念斬斷,則念念是了生死之時也。何必待到臘月三十日,方才了得,晚之晚矣!”
“所謂目前都是生死事,目前了得生死空,如此念念真切,刀刀見血,這般用心,若不出生死,則諸佛墮妄語矣!”
“故在家出家,但知生死心,便是出生死的時節(jié),豈更有別妙法哉!”
大師此段文字,美則美矣,只是于我們內(nèi)心深處,卻有萬千種的借口,不以為然!拔矣羞@么多的責任”,“我要工作賺錢”,“我要……”等等等等。其實,果能割舍得干凈,才能更好地擔起。擔起責任以盡人倫之道,擔起不等于牽纏,“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人生在世,誰又能逃開責任與義務呢?誰又沒面臨過內(nèi)心的波動與波瀾呢?正是由于我們自身的原因,要么將修行與責任完全分割開,要么將二者混作一團,導致修行不得要領,入世不能投入。大師此處重著一筆,“要在生死根株上念念斬斷,則念念是了生死之時也”。婆心懇切如斯,誰人識得個中滋味!
生死是念念遷流的生滅,唯有念念的了斷才是念念的了生死。否則一廂情愿地等待臨終一念的往生,雖佛慈廣大,不棄凡愚,問題是:到那時我們還認得嗎?還能把握這一念嗎?即便能做得了這一念之主,長久的三毒熏染早已讓內(nèi)心污濁不堪,又怎能跟清靜的極樂與涅槃相應呢?
大師此示,寥寥短語,將修行人根本病癥撿摙出來,并且對癥下藥,開出療治之方。“服與不服,在乎自己”了。
本文出自《東游集》!稏|游集》成書時間是明萬歷四十五年,由玄律法師、譚孟恂居士將憨山大師零星作品匯集成冊而成。憨山大師七十二歲時曾到云棲山吊唁云棲大師,應云棲大師弟子之請,除做上述開示外同時還作了《云棲大師塔銘》一文。
明奘2000年歲末于新加坡
- 湛然澄禪師:生死到來該如何預知時至?
- 仁德上人:到頭虛榮歌
- 憨山大師:唯在真心實行,為出生死之要
- 印光大師:想了脫生死大事應當以凈土五經(jīng)作為常課
- 成剛法師:思維生死無常的六個過患
- 印光大師:凈土法門是了生死的無上妙法
- 本源法師:跳出三界就沒有生死了?
- 夢參法師:學佛難在哪?難在了生死
- 弘恩法師:著境生心就是生死,不隨外境轉就能自在
- 正如法師:生死輪回好比是“被屠夫栓住的麋鹿”
- 正如法師:莫愛風光無限好
- 能弘法師:人生大事只有一件,就是“了生死”
- 仁德上人:親身體驗過生與死,方能體會生死的無常
- 靜波法師:佛陀曾寒風索衣
- 靜波法師:生命在一呼一吸之間
- 靜波法師:人為財死,鳥為食亡
- 靜波法師: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 圣慧法師:人為何如此懼怕死亡?全因心中的貪念
- 靜波法師:生死的心就是解脫的因緣和根本
- 大安法師:修學凈土要真為生死心切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如瑞法師: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師: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本源法師: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靜波法師:跳出三界得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本源法師: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濟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本源法師: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師: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師: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界文法師: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師: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西行法師: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懺云法師: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道堅法師: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西行法師: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夢參法師: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夢參法師: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天因法師: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