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參禪師開示錄(二)
密參禪師開示錄(二)
什么叫死功夫呢?說今人都叫看死話頭,古人是講究活話頭,這個死話頭是難辦的,因為我們人心太活了,一定要用死話頭。真正的要在這個“念佛是誰”上下點功夫,那是不吃虧的,是會得真正受用的。就拿我這個人來說,初上來是在禪堂住了幾年,可是住幾年沒覺得怎么樣,不過用功也算是用功了,不能說沒有用功,這個幾年當中也是在拼命用功,得力不得力吧,你看那個后來離開禪堂的時候就搪了。那是在解放以前。解放以后也在禪堂住了幾年,那個幾年就不同了,事情太多,光顧著給人家講了,沒有時間照顧自己了,用功夫就有了打岔,不能說有進步,能保持也了不得,保持得,保不住還要失本呢!總之是講得多行得少。雖然那個樣子,就是那個時候在禪堂里,這個猛干的鬧了幾年,這幾年的影響,我不時的也調過多少次用功,這個用功好,那我就不要“念佛是誰”,我就用其它的功夫去了。,唉,平常用用還可以,你遇到一些境界來了那就不行,還需要“念佛是誰”,所以我常說:對不起,這個“念佛是誰”,一有了病苦,一有了困難就要用它,其它任何辦法都不行,念念菩薩那還是抵不住啊,因為你沒有下功夫在他頭上,不是菩薩不靈,而是你的心不靈。但是你用過一番功夫的人,他的功夫遇到境界是有用場的,你說用場不大,還是有用場的,該用的時候還是覺得有受用的,這一次我可不能再改了,這一次我病好了一定要用這功夫,可好了以后就忘記了,又要東弄西弄去了,念這個想那個了。這個巧妙那個高,分別妄想又忙去了。等到遇上一點境界又要“念佛是誰”,別的不行,所以總覺得這個“念佛是誰”實在不虧人。但是我們凡夫總是妄想多,“念佛是誰”這一句話又沒有功德,經上也沒有,弄弄就不相信它了,就不要它了,但到時候不用它還不行呢,舍去它就不能夠得到一點受用啊。
你就拿我們文革隔離那段時間,你說“念佛是誰”的這種德性,它真正是有德性。你沒有煩惱的時候,說現(xiàn)在話好說,這個功夫那個功夫,等到那個境界到頭上來,你用功就不容易了,一天到晚幾個人圍著你,逼你交代這個、那個的胡說八道,不是吼就是罵,他們走了以后,在那個小窗眼還有人偷偷看著你,你看看心里頭這個樣子有境啊。想想用什么咒吧,可是念什么也念不到頭啊,這個煩惱心上來,平常的煩惱可是跟這個煩惱不同,是真煩惱,那就不知什么時候還找你,那個煩惱還真麻煩,有的時候也想得開放下它,雖然這么說,那不管用,也知道煩惱是放下就沒有啊。你看也知道這個道理,可是放不下的,作不了它的主,煩惱一來,你這個用功的念頭就沒有了,它這個煩惱是自然的,時時現(xiàn)前的。你這個用功的念頭是勉強的,哪里能抵住它呢?所以實在沒有辦法了,還是用“念佛是誰”。你就看這個“念佛是誰”,管它疑情不疑情,這個有心造作的疑情還起作用嗎?抓起“念佛是誰”來就參!哎!不管你多大的煩惱,多大的難過,“念佛是誰”參它一陣,心中立刻平平靜靜,那真是“煩惱即菩提”!這才體會到“煩惱即菩提”。你有了功夫,你功夫一提,那個煩惱妄想就轉過來了,就轉成了功夫,這就叫做菩提。不是煩惱的時候就是菩提。菩提就是智慧,就是覺照啊,看起來這個“念佛是誰”實在是有用的。
那么在隔離當中所用的那個功,在那種困難的境界當中,真是晝夜煩惱,經過五個多月,報告里頭用的功夫,那個境界平常還得不到,因為那時放下了,反正不讓自由了,一天鎖著個門,那就是惡關,不是善關。有人看著你,一天到晚找你麻煩,那你不放下也沒得辦法,只得放下。有的時候一陣子放不下,用用功就放下了,所以在那個困難的境界當中,還是靠“念佛是誰”參它一陣子,心里就平靜下來了,就安寧一些。在隔離中這個“念佛是誰”還有幾次得到小好處,平常還得不到,所以這個“念佛是誰”要相信,不要想巧妙。你初發(fā)心人,就在它上頭,你念也好,參也好,追究也好總要保護它,等你把它參的不要你費力了,你只要一照顧它就來了,隨便你這個心中怎么樣子提,怎么樣子參都不傷氣,都沒有妨礙,那個才是有的受用,那你敢用力量,你可以放開手來用力。在平常的用功都是造作呀,要怎么樣怎么樣,那個時候沒有時間造作了。所以我們初發(fā)心用功的人,總要在這一念上用功,不要聽人家說,人家說了跟你的境界不同,對我來說,用功是這樣,那就拼命地把“念佛是誰”鬧了幾年。雖然多少年來也沒有認真地把它用過,可任何時候提它都不費力。我有的時候不提它,不用它,到了時候有了境界,還是要它,什么也抵不住它,別的念頭放到心中來,你說念快了,心里發(fā)火;念慢了,抵不住這個妄想煩惱,不容易啊。你說全靠這個一念的功夫不容易啊。你看這個“念佛是誰”還是有用的。我們初在北京跟真空老法師學用功,是參“父母未生以前”。那我就不參“父母未生以前”,老法師也同意的,只要你用功就行,那我看的“一念未生以前如何是我的本來面目”,是我個人想出來的辦法,老法師也很贊成,不一定提到父母,因為提到父母啊,有些事情,好象心里有點分別,因為父母不贊成我們出家,逃出來的,所以不提父母。我跟老法師說:“提到父母心里就有點分別,被它轉,你看怎么用功?我‘看一念未起以前如何是我的本來面目’”。老法師說:“可以,能這樣用就行。”
可是到了高旻寺,來老和尚不贊成,他說:“現(xiàn)在用功只有‘念佛是誰’得力。”那我就參“念佛是誰”,“念佛是誰”這個話頭對今人來說最對機。為什么要參“念佛是誰”呢?來老說:“因為今人念佛的多,都知道佛是十法界最高的,可是不曉得會念佛的這個心是什么東西,什么人在念佛,究竟這一個念頭從何處而來,向何處而滅。不明白,一定要參究‘念佛是誰’這個話頭才對機”。所以要尋找“念佛是誰”這個人,要參“念佛是誰”這個話頭。那么我就開始學參“念佛是誰”了,這也用了很大的力量才轉過來呀。沒有用過的人不知道,別看這一個字,這一個字要放到心里去,它的性質都不同。你比方參“念佛是誰”和參“父母未生以前”就不同。你參“父母未生以前如何是我的本來面目”昏沉多,你初參“念佛是誰”妄想多昏沉少。因為本來面目的“目”字它是個底音,往下去的音,所以昏沉多妄想少。那個“誰”字是上音,這不用心的人哪里會知道呢?這都要自己試驗的,你若參這“誰”字的話,昏沉少,不容易昏沉。它是個上音,可是這個心隨著念頭動的。所以“念佛是誰”參熟的話,昏沉就少了,因為它是個往上的音。那就拼命地改拼命地改,把這個“念佛是誰”改過來。那就參了幾年“念佛是誰”,到底是“誰”?究竟是“誰”?是真有好處。我常說:“你別看這個“念佛是誰”是粗的,說起來是念它還真的有用處,沒有用過的人不曉得。”
后來到了虛老那里,老和尚說:“這樣子不容易發(fā)起疑情,是念念,念的多,單看一個‘誰’字,這個‘誰’字還是對初發(fā)心的人說,實際上這個‘誰’字還是粗的。”后來老和尚教導我們,這個‘誰’字是用它的意思,不是用這個‘誰’?墒沁@個‘誰’字在打七中也用了一番功夫,也有好處,那個好處是細心的好處?墒怯龅骄辰鐏,誰、誰、誰、打不起來呀。因為這個境界是粗的,是暴的。你再慢慢“誰”,慢慢“誰”,還行呀。功夫用不起來,遇到這個風浪來,那個安靜的功夫暴不起來抵不住它呀,這個大風浪來了,你再慢慢的還行嗎?你說你平常有這個定力是可以的,境界來了我心里不亂就行。但是你沒有這個力量,你說你提功夫,靠那個微細,微細的“誰”字提起來,那除非你功夫打成一片,用到無心功夫的人,那就無所謂境界不境界。你說遇到一點境界,你提話頭,“誰”字一提就粗起來,那怎么能發(fā)疑情?“誰”字起疑情是對老用功的人來說。所以初用功的人,一定要照來老的方法,用它三年五年、十年八年以后,再照著虛老的方法,單看它一個“誰”字。那個“誰”字也是暫時的方便,用久了那個“誰”字就也不要的。順著那個“誰”字就要細下去,這才能達到深處。
來老的功夫也是如此啊。你真正的把“念佛是誰”翻來覆去,那樣懇切的用,你用久了,那個“念佛是誰”會息下來的。它這個粗妄會息下來的,一息下來那就跟虛老的功夫一樣了。許多人就沒有用到這個功夫,光在那個粗的鬧了一陣子,開口就是說:“啊呀!你不會用功,你是念話頭。”他沒有用到那個細心功夫,他沒有用到那個時候。要把那個粗心息下來以后,粗妄頓自己。不要說真息,少許息一下,就能見到細心功夫,這個細心功夫,那才是疑情,那才是看話頭,那跟虛老就一樣。那你想粗也粗不起來,雖然粗不起來,你遇到境界來,那個粗的也能用,你是從粗上來的,也可以用粗的,又可以用細的。那個用心跟這個用身一樣。你看這個會武術的人,他橫豎都對。心的功夫也是如此,你把這個“念佛是誰”用熟了,怎么用都可以的,什么一個字,二個字,有字無字都行啊。就是要在初發(fā)心時下一番懇切心。
要想從這個話頭入手,以“念佛是誰”入手,那沒有別的巧妙,你只要生死心切,時時刻刻不管行住坐臥、吃飯穿衣要抓住這個念頭。早上一起,一睜眼馬上把“念佛是誰”提起。參禪也要有竅門,那個參禪說沒有巧妙還有竅門呢,沒有別的竅門,就是下手的竅門。什么竅門呢?就是一起床一睜眼先提話頭。從這個地方開始,一直下床,一直洗臉,一直大小便,一直到止靜吧,使它不要斷。你能夠在這些地方不斷,那你坐下來功夫就不斷了。所以我們在高旻寺住的時候,老參師傅常給我們說:“你養(yǎng)息香起來,不要馬上去小便,要練出功夫來。起來‘念佛是誰’一提,跑香,跑香馬上就止靜,止靜就坐,坐下來以后,一坐就算,手一放下來也不要動它,脖子也不要動,象個木樁一樣一坐,只顧‘念佛是誰’,你這樣正念就會現(xiàn)前。因為少許一活動,東一看,西一望,心早就散了。你再收起來也沒有大力量了。”
這一念心是不容易把它收入的,總要用一番,從基本功上來說,總要做到一個認熟,你若不認熟,你三提五提,心火上來,心里會難過,那你怎么提?容易弄出毛病。用熟以后,你隨便怎么都可以。念佛也如此,你看那個念佛熟了,你隨便怎么念都行啊。你初發(fā)心,念一會兒嘴疼了,心里念一會上火了,所以用功沒有巧妙,第一要生死心切,我要了生死。宗門是生死門頭專門辦這一件事,時時刻刻把這個話頭當回事。你在這個粗話頭上用一番心,你才知道會起疑情。從自己的功夫當中見到這個疑情,你說從外頭學來的,不從自己的功夫做出來,但是學來的變不了疑情,還是一句話,總而言之要肯用,熟能生巧。寫字一樣,你看寫字的人,人家有功夫的人,隨便怎么動,寫的就是好看。我們沒有功夫的人,寫了多少年彎七彎八的字不好看,還費了好大的力,因為不熟呀,沒有巧妙,用功也是如此。
要發(fā)長遠心,我曉得這一法,真正的能使我們了生死,這一法是真實不虛的,過去從佛到祖,歷代祖師都是這一法成功的,那我們還能夠不行嗎?我們是佛弟子,應該相信佛祖的話。我們就徑直的行去,不管它得力也好,不得力也好,一年不行二年,二年不行十年,十年不行三十年,今生不行再來生也可以。一生不行再一生,生生若能不退,佛家決定可期。溈山祖師說:“有三生你若不退,決定開悟,決定可以了生死。”所以我們要發(fā)長遠心。我們的生死,不是短時間能了,從無量劫都是在生死中,生來死去,把我們這個八識田中習氣毛病堆得滿滿的,說回來還是業(yè)障障著我們。你想怎么樣子不隨你作主,哪個不想一下子成佛,一下子把功夫用好?因為習氣深厚業(yè)障太多,那一下子是不行的。因此我們就發(fā)長遠心,發(fā)誠懇心,決不相賺,總有到家的一天。我這個功夫不求別人,只要求我自己,時時刻刻保持它。
- 上一篇:密參禪師開示錄(一)
- 下一篇:密參禪師開示錄(三)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2
- 大般若經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一卷
- 心經的人生智慧—《心經》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6
- 心經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5
- 心經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