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殺與放生

  \

  西方寺舉行水上放生法會,不期然想到許多有關放生之不同音聲。不少人反對放生,認為動用這許多人力、財力放生并無實質的意義,何不將金錢用作慈善用途?亦有人認為因為有放生的人,拓大了狩捕事業(yè),令更多生命無辜被捕;更有人說回歸大海之生物,可能被大魚吃掉,或再次重投漁民之捕網(wǎng),或因水質不適應或放生時不如法而死亡,是故放生等于放死;更有人說這么多異類生命,如何能放盡?

  其實,放生之真正意義,是長養(yǎng)我們的慈悲心。慈善事業(yè)固然重要,但不能令我們戒殺;說到放生令狩捕事業(yè)拓大或放生等于放死等之循環(huán)因果問題,非人力所能控制,正如我們也會死,但那是以后的事,不能因為會死而放棄求生之意念;至于這么多異類生命,如何能盡放之問題,更不必考慮,一切隨緣隨分去做,能做多少就多少,千萬別因為做不完而不干,更不要誤聽誹謗放生的人說放生會令物類繁衍過多,而違背自然規(guī)律。古有明鑒:「楚不捕蛙而蛙反少,蜀不食蟹而蟹自稀。」須知所有一切異類實乃累劫宿世共業(yè)所致,其中因由非我等薄地凡夫能了知。鼓勵贊嘆放生之功德很大,相對地,阻撓質疑放生之罪過亦不會小。

一、放生功德第一

  《大智度論》有云:「諸余罪中,殺罪最重;諸功德中,不殺第一!

  古德把「不殺第一」說為「放生第一」,原因是不殺已經(jīng)很好,但不殺生者不一定肯放生,放生者肯定不會殺生。為甚么「不殺是諸功德的第一」呢?不殺生乃至放生未必能成佛,但殘忍殺生肯定不能成佛。

  《普賢行愿品》說:「尊重及隨順眾生供養(yǎng)諸佛之最好方法;若能令眾心生歡喜,就是令一切如來歡喜。因為有眾生,菩薩才能成佛,一切眾生是樹根,諸佛是華果,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是成就佛菩薩的智慧華果。若沒有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正覺。」

  一切眾生皆愛惜身命,如來又以愛惜一切眾生為心愿,是故能救眾生身命,便是成就諸佛的心愿。倘大眾常懷不殺、放生之慈悲心,菩提心便隨即發(fā)芽生長,佛法亦由此而生。正如《維摩詰所說經(jīng)》說:「雖起身見如須彌山,猶能發(fā)起大菩提心,生佛法矣!挂虼苏f「諸功德中,不殺第一」道理在此。

二、茹素、放生,雙管齊下

  六度萬行以布施為首,布施分財施、法施、無畏施。難得是放生功德在同一時間內三施俱全,是既簡單又成效最快之善舉。付出錢財買物放生是財施;放生時為物命三皈依、懺悔念佛回向,經(jīng)過簡單而隆重之儀式,乘此陀羅尼力,死后得以超生,擺脫三惡道苦,是法施;物命得以延續(xù)生命,心無畏懼,是無畏施。不殺為諸戒之首,放生為眾善之先。仁慈濟物,博愛利生,為人先當以仁存心。仁愛乃化育之本,長養(yǎng)萬物之根。

  古德曾說:「下功斷緣戒殺,中功斷緣茹素,上功斷緣放生!拐f明戒殺放生是一體兩面,雙管齊下,相輔相成,成效特別顯著。茹素是戒殺,即今后再不犯殺業(yè);但茹素不放生,以前所欠之殺債還是不能清償,放生不茹素,積來之功德又會因吃肉而消弭。又常聽人說:「食齋不如講正話,只要心地好,不用持齋拜佛!箙s不審好心的真正意義,為自己的口腹而傷害其他生命,又何能稱之為好心?

  又有人鼓吹齋心不齋口,說甚么酒肉穿腸過,佛在心中求。大意是口不必吃齋,心吃齋就好了,事實果真如此嗎?

  梁武帝時,有一則類似的公案。有香阇梨法師,住在益州青城山的飛赴寺,每年春季的時候,有很多人帶酒肉上山吃,香師看見人食肉的時候,必然相勸斷肉,可惜沒有人肯聽。

  當時益州有一位羅研朝,與出家人很有緣份,既認識香師,又認識寶志公。一天,羅居士出門,途經(jīng)寶志公住處,于是往探訪志公。志公問他:「益州的香貴或賤呢?」答說:「甚賤!怪竟f:「既然賤,為甚么還不走呢?」這位羅研朝甚不明白寶志公的意思,回去將此話對香師說。香師恍然大悟。于是在山上挖了一個坑,坑內注滿水,然后召集那些帶肉上山吃的香客,請大家吃飯。今次香師不但不勸他們吃素,反而煮了很多肉給大家吃,他自己亦大吃雞鵝鴨魚等。吃得飽醉時,香師命人扶他到坑邊,張口大吐雞肉,那些吐出來的雞,即刻復活能飛能叫。吐出羊肉,羊亦立即奔走。吐出的魚鵝鴨,能在坑內游泳,登時滿坑都是動物。香師便飛升而去。大家看得非常驚愕,自此以后,都誓斷辛殺,再沒有人敢攜酒肉上山了。

  香阇梨法師運用神力,將活生的畜生吞進肚里,穿過腸臟,然后又從口吐出來,是真正的「酒肉穿腸過」,但我輩凡夫,又怎能做到呢?

三、戒殺、放生之好處

        世上有人窮,有人富;有人聰明,有人愚笨;有人長壽,有人短命;有人受尊敬,有人受鄙棄,這許多之不平等是怎樣形成的呢?宗教家及科學家均不正面回答這問題,唯有佛以「因果」解釋最為圓滿。上述之窮通、壽夭、賢愚與殺生、放生、布施等產(chǎn)生極大之互動關系。因果論中,種瓜不會得豆。貧窮乃由慳貪造成,榮華富貴則從布施中來。要「得」必先「舍」,肯幫助別人,別人受到恩惠定會償還,眾緣和合時,財富亦會隨之而來,這就是所謂福報。相反,平時不肯助人,我行我素,需要別人幫忙時,非但不順利,且處處障礙重重。慳貪是因,貧窮是果;布施財是因,得福是果!

  為甚么有人聰明,有人愚笨呢?聰明人常樂于把知識傳授別人,常讀誦大乘經(jīng)典,為人說法,或常勸人信佛念佛,此謂之法施。人能以法布施,內存智慧便脫穎而出,人亦變得聰明伶俐。反之,雖知善法,遇求法人請教時,卻不肯教導于他,或見苦不救,來生就變得愚癡呆笨。吝法是因,愚癡是果;法布施是因,得智慧是果!放生屬無畏布施。觀世音菩薩常以無畏施于眾生,故眾生有急難時,稱念觀世音菩薩,菩薩即尋聲救苦。生命被網(wǎng)捕后,將被屠宰時,倘能買牠放生,令彼重獲自由,你便是觀世音菩薩,你怎會不長壽?被你救活之眾生,那有不感激你、不尊重敬仰你之理?即使因業(yè)障要受報,但因慈光太強,令怨家債主看不見、尋不著,得以暫時隱藏,享受安樂。此之謂善能伏惡果。相反,如經(jīng)常殺生,非但慈光不顯,新舊債主便互報行蹤,重者要你償命,輕則要你受傷多病或破財或被惡口毀罵鄙視,令你苦惱。殺生傷生是因,短命病苦是果;布施無畏、放生、護生是因,長壽健康是果!

  經(jīng)云:「戒殺放生之人,得二種福報,一者長壽,二者多福多壽無病!

  今世遭受的痛苦、疾病、不治之癥、災難乃至刀兵大劫,乃緣于多生累劫所造殺業(yè)而招感之殺報。解決方法是以放生來償還欠債。日常生活時有所聞之因小口角造成誤殺,都是因宿債而討命之現(xiàn)實例證。如常行放生,可以消弭此等殺業(yè)。

  印光大師說:「瘟疫水火諸災橫事,戒殺放生者絕少遭逢。是知護生,原屬護己。戒殺可免天殺、鬼神殺、盜賊殺、未來怨怨相報殺!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