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財富品質 享受智慧生活
2009年,濟群法師應邀前往深圳,為清華大學EMBA班開講“《心經(jīng)》的禪解”。期間,《財富品質》記者對法師進行了文字采訪。
問:最近兩年,國學熱和佛學熱日漸興起,縱觀中國歷史,佛教在中國皇朝乃至民間的流行往往出現(xiàn)在國富民安的時刻,您怎么看待這個現(xiàn)象?
答:事實上,佛教并不僅僅盛行于國富民安的時期,在時局動蕩的年代同樣為人所尊。我們耳熟能詳?shù)摹澳铣陌侔耸?多少樓臺煙雨中”,就是對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大興、寺宇林立的真實寫照。在四起的戰(zhàn)爭煙火中,在朝代的頻繁更替中,人們格外缺乏安全感,這就特別需要內心的慰藉,需要尋求冥冥之中的護佑,從而使佛教信仰廣泛流傳,盛極一時。
而在國富民安的歲月,人們在物質生活有了保障之后,則會轉向更高的精神追求,促進文化藝術乃至宗教信仰的發(fā)展。同時,也因為社會安定,在佛教的理論研究和宗派體系建設等方面,都會有更多建樹。如隋唐時期,高僧輩出,著述豐富,可謂漢傳佛教發(fā)展的鼎盛階段。
問:這種文化回歸與佛學興起和中國的“大國崛起”言論有何關系?
答:目前的文化回歸和佛學興起,代表了社會民眾對精神生活的重視,也代表著整個民族的自信心在逐步恢復。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國人多以泱泱大國為傲,但在清末被列強打開國門之后,千百年來所形成的盲目自信近乎崩潰。在這樣的態(tài)勢下,很快走向一個視傳統(tǒng)文化為腐朽的極端,似乎不破舊就無以立新,無以進步。經(jīng)過百年來的曲折摸索和反思,人們逐漸在矯枉過正的沖動中冷靜下來,以更為平和、客觀的目光審視傳統(tǒng)文化,重新發(fā)現(xiàn)其中蘊含的思想精華,由此產(chǎn)生認同和回歸,也是順理成章的事了。至于“大國崛起”的言論,我并不是太了解。
問:這種佛學熱是一時的潮流和時髦,還是會成為一個常態(tài)?
答:雖然目前的國學熱和佛學熱表現(xiàn)為一種潮流,同時也伴隨著潮流出現(xiàn)時必然攜帶的膚淺和喧嘩,但我認為,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沉淀之后,這種潮流會逐漸向深度發(fā)展,成為一種常態(tài)。
因為信仰代表著人類心靈的需求,代表著我們在世間安身立命的支撐,是不可或缺的。即使在人們對宗教最為隔膜的過去幾十年中,也從來沒有離開過信仰。當人們發(fā)誓為實現(xiàn)共產(chǎn)主義奮斗終身的時候,這難道不是一種信仰嗎?而改革開放以來,民眾迅速轉向利潤最大化的功利追求,這種對財富的極度熱衷和角逐,形成了規(guī)?涨暗摹鞍蒎X教”,可以算是畸形的信仰。當人們漸漸發(fā)現(xiàn),錢并不是萬能的,并不能帶來預期的幸福,帶來身心的安頓,自然會去尋找更為究竟的信仰。一種健康的信仰,不僅是我們個人的需要,也是整個社會和諧發(fā)展的需要。
問:近幾年,您是否感覺企業(yè)界對佛學投注了比以往更多的關注?比如類似這次深圳清華EMBA班舉辦的活動。在您與企業(yè)家的對話中,您能否告訴我們這個群體對佛法產(chǎn)生興趣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或者說,他們聽聞佛法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答:近年來,企業(yè)界對佛學確實投注了更多的關注,在各地開設的國學班或佛學班中,都有不少企業(yè)界的成功人士參與。
在我和他們的接觸中,感覺到他們對佛法產(chǎn)生興趣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是企業(yè)發(fā)展的需要。一個真正成功的企業(yè),必定會有自身的企業(yè)文化。否則,管理層和員工之間惟有利益在維系一切,這是一種冷漠而脆弱的關系,既不利于企業(yè)發(fā)展,也不利于員工的身心健康。而良性的企業(yè)文化是有凝聚力的,當人們對這種理念產(chǎn)生認同而走到一起,就會組成一個和諧清凈、積極向上的團體。佛法中有著取之不盡的寶藏,能為建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企業(yè)文化提供思想的高度和深度。
其次是個人充電的需要,這又包括三個層次。一是為了加強自身文化素養(yǎng)。佛法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對佛法一無所知,就難以對傳統(tǒng)文化有全面、深入的認識,關于此,我在《佛教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一文中有較為詳細的說明。二是為了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現(xiàn)代教育最缺乏的,就是做人的教育。而做人是我們一輩子的事業(yè),無法辭職,無法轉交。怎樣才能完善人格,成為高尚而有益大眾的人?在佛法修行中,佛陀為我們安立了人天乘、聲聞乘和菩薩乘等種種法門,不僅教會我們做一個健康的人,更教會我們做一個解脫的人,一個圓滿慈悲和智慧的人。換句話說,佛法就是將凡夫改造為圣賢的教育。三是為了探尋生命的終極意義。在這個世間,我們首先面臨生存問題,但這只是人與動物的共性。精神追求,才是人類有別于其他生物的不共之處。當我們從生存轉向對精神層面的關注后,就會面臨那些永恒的問題:我是誰?生從何來,死往何去?古往今來,很多哲學家都是因為無法找到令自己信服的答案而走上絕路。因為哲學只是思辨的產(chǎn)物,停留在這個層面,永遠只是在自我的迷宮中打轉。而佛法是佛陀親證的究竟真理,依法修行,就能幫助我們開發(fā)生命本具的無量智慧。答案,盡在其中。
問:您曾經(jīng)給不同的受眾群體作過講座,在對不同受眾弘法時,您在內容選擇上是否會根據(jù)對象的不同而有所變化?這次深圳活動的主要參加者都是企業(yè)界人士和公司的高管,您對他們講解佛法時,在內容選擇上會有什么特別的考慮嗎?比如說,對那些沒有讀過《心經(jīng)》的人,您會如何對他們進行開示?
答:佛法特別強調應機設教,即以受眾喜聞樂見且最易接受的方式說法。我平時在面向社會的弘法中,也會根據(jù)不同對象進行調整。比如,對行政人員講和諧社會的建設,對高校師生講佛教的教育目標和方式,等等。此外,還會根據(jù)受眾對佛法的認識程度和不同需求進行調整。對于抱有成見、視佛教為迷信的人們,講如何正確認識佛教;對于重視現(xiàn)實人生的人們,講何為幸福,活著的意義是什么;對開始思考生命終極問題的人們,講如何認識自我,超越生死;對已經(jīng)開始學佛的人們,講佛法修學的要領及次第。
此次在深圳為清華EMBA班開講“《心經(jīng)》的禪解”,內容是由主辦方安排的。我在講述過程中,盡量避免過于理論化的說教,更多是結合現(xiàn)實人生和對心性的認識來闡述。
問:您認為學佛和慈善(行善)的關系是什么?行善積德在佛法的修行中扮演怎樣的角色?
答:佛教中有一個偈頌,叫做“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所以說,止惡行善是每位佛弟子的基本行為規(guī)范。
在佛法修行中,行善是貫穿始終的。在最初的前行(修行準備)階段,就需要通過行善來積集資糧、培植福田,為其后的修行奠定基礎。就像遠行需要做好充分準備那樣,學佛也需要有充足的資糧,才能遠離違緣,順利前行。而佛陀是福智兩足尊,成就了圓滿的福德和智慧。所以,任何一個法門的修行都需要;雙修,不可偏廢。其中,福德就是通過廣修善行來圓滿。
問:這些年,說到慈善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捐款,可是同時,也有很多企業(yè)家對這種強迫捐款的做法感到反感,按照佛法的理論,每個人都有他的善根,您對“慈善”二字有何更深層次的理解?
答:佛法所說的善行并不局限于捐款。在佛教中,布施包括財布施、法布施和無畏施三種。除了以捐款(或物)行財布施之外,還可以通過向他人傳授佛法智慧或是生存技能等方式來幫助對方(法布施),或是通過自律及解救物命等方式使對方獲得安全感(無畏施)。
至于“慈善”為什么會演變?yōu)閺娖染杩?我想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如果企業(yè)家們對社會有更多的感恩心和責任感,也就不會將扶貧濟困、回報大眾的善行視為壓力,覺得是被迫為之。如果大眾都能從我做起,盡自己所能幫助他人,也就不會有那么多的指責和抱怨。事實上,這種指責和抱怨往往不是出于利益大眾的發(fā)心,而是種種復雜的不良情緒在作祟。這是雙方都需要加以反思的。
從佛教角度來說,人人本具佛陀那樣的智慧德相。行善,正是開發(fā)這種無限潛能的重要途徑之一。從這個意義上說,利他和自利完全是統(tǒng)一的。行善,就是通過對眾生的幫助,來完成自身生命品質的提升。所以,行善不僅是付出,更是收獲。就像那些有著穩(wěn)定收益的投資,只要投入,必然帶來日益增長的收獲。如果認識到行善的利益,我們就會以歡喜心來面對每一個幫助他人的機會,因為這正是在為自己播種福田。
問:企業(yè)家,尤其是成功的企業(yè)家一直是承受心理壓力巨大的人群。其實中國很多古訓都是蘊涵著佛理的,比如“退一步海闊天空,忍一時風平浪靜”。心理學作為一門從西方傳來的學問,這些年得到很多高層人士的追捧,您又如何看待佛教目前與心理學界的結合以及這種結合對國人的影響?
答:壓力從哪里來?往往來自過高甚至是盲目的期待,當我們設定必須達到某個目標而出現(xiàn)障礙時,壓力就隨之產(chǎn)生了。任何一種成功,都是眾緣和合而成,是眾多條件共同造就的。其中,有我們可以把握的部分,也有我們無法把握的部分。佛教中有句話,叫做“因上努力,果上隨緣”。也就是說,在我們可以把握的部分盡力而為,至于最終結果如何,就順其自然而不是一味強求。倘能做到這一點,就不會構成什么壓力了。任何一件事的成敗都是相對的,是可以轉化的。如果因為這種暫時得失造成壓力,不僅于事無補,還會因此帶來更多的負面作用。
這個道理雖然說起來簡單,但真正做到并不容易。對于從未真正觀照過內心的人來說,很難駕馭自己那顆野馬般狂奔的心。即使想要放下,依然心事重重,一籌莫展。這就需要一些具體的對治方法。佛法是心性之學,對人生的煩惱困惑有著究竟的解決之道,心理學則代表順應時代需求而產(chǎn)生的治療手段,在形式上可能比較容易為人接受。這兩個領域的交流和結合,能夠起到相互促進的作用。在這個問題上,國外已經(jīng)開始嘗試多年并取得一定成效。我相信,隨著交流的深入,這種結合會使更多的人從中受益。因為心理疾病業(yè)已成為當今社會最為嚴重的隱患之一,并引起全世界的高度重視!靶牟∵須心來醫(yī)”,惟有從心入手,才能從根本上消除心理疾患。
問:作為一個對佛教感覺親切,但又不知從哪學起的初學者,您會推薦閱讀哪些相關書籍?
答:對佛教抱有好感的初學者也有不同類型。其一,是希望通過學佛獲得良好的心態(tài)和處世之道,在面對逆境時能夠從容面對,當下承擔。對于這類人群,我覺得一行禪師、圣嚴法師、星云大師等很多當代大德的著述都會有所幫助,我也曾經(jīng)出版過一系列“人生佛教叢書”,從佛法角度對財富、環(huán)保、道德等社會問題進行解讀并提供解決之道。其二,是希望通過學佛提高文化素養(yǎng),了解佛法理論。對于這類人群,可以從南懷瑾先生的相關著述入門,其中含有豐富的知識量,比較適合從文化層面來接觸佛法的讀者。其三,是把學佛作為生命目標,真正想要走上修行之路的人群,對于他們,我推薦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略論》,這是一部概括學佛到成佛整個過程的修行綱要,介紹了不同修學階段的具體目標和實踐方法,是一張幫助我們正確行進在學佛路上的地圖。本論也是我近年的弘法重點,并出版了相關的書籍音像,可以作為學習《道次第》的參考。
問:當下,此時,在采訪的結尾您能否為這些來參學的EMBA學員,也是對我們雜志的讀者,請你講一個禪宗的故事?
答:有人請教趙州禪師說:“一物不將來時如何?”禪師答:“放下。”對方不解:“我已兩手空空,還要放下什么?”禪師回答說:“放不下,就把它挑起來!”
相對普通人來說,企業(yè)家承擔著更多的社會責任,但這也正是利益大眾,提升自我的機遇。佛教中有句話,叫做“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如果能以這樣的心態(tài)來行事,無論管理多大的企業(yè),都能從容面對,隨遇而安,而不會有無法承受的心理壓力。
- 上一篇:邁出溝通的第一步
- 下一篇: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任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仁德上人:慧覺歌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濟群法師: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濟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仁德上人:有智慧的人會為后代留下精神財富
- 仁德上人:戀我慧凈歌
- 仁德上人:歇息慧空歌
- 如瑞法師:怎樣增進智慧和珍惜福報?為什么要;垭p修?
- 濟群法師:安貧樂道和不思進取的區(qū)別是什么,如何正確理解?
- 凈界法師:修持首楞嚴王三昧開顯智慧光明
- 仁德上人:知見立知是無明本,知而無知是真智慧
- 仁德上人:什么是“世智情見”?修“世智情見”能了脫生死嗎?
- 濟群法師:有煩惱的時候怎么辦,如何解決?
- 濟群法師:怎樣才是見到如來?
- 濟群法師:我們要從因果看世界嗎,任何事都是有原因的嗎?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shù)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生活故事]也就只是像那么回事
- [佛與人生]妨礙善行,損耗錢財?shù)牧N過失,在家佛教徒要防范
- [漢傳人物問答]學佛最終只是讓自己和眾生解脫嗎?
- [佛化家庭]世間的孝有幾種,子女怎么做才是世間最圓滿的孝道?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佛與人生]放下過去,期待明天,對未來心存一份期望
- [佛學常識]四真道行是什么意思?佛說四圣諦的目的
- [人物故事]濟公是真實存在的嗎?濟顛和尚的神奇?zhèn)髡f
- [禪宗文化]靈隱寺在哪?杭州最早的佛教名剎靈隱寺介紹
- [黑茶]認識黑茶,黑茶的分類與營養(yǎng)功效
- [禪宗思想]禪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宗門故事]無上大法難的不是解,而是真
- [普洱茶]小寒喝什么茶?普洱熟茶、黑茶、紅茶
- [佛理禪機]知足不是得少為足
- [生活故事]因為有禪,所以有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