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思想 >

禪師們的悟道因緣(二)

  七、因聞聲而悟

  提到因聞聲而悟,我們自然會想起近代高僧虛云老和尚因“杯子落地,響聲歷歷”而悟的事跡,其實,這類悟道的例子在唐宋時也有一些。也許學人參禪處在極其困頓之時,他們將會倦于參問了,而往往就在這萬緣放下之際,一種普通的響聲都可以叩啟他們的智慧之門。

  香巖智閑禪師原是百丈門下最為伶俐的學人,他在百丈面前可以問一答十。在百丈圓寂以后,溈山靈?禪師為了使他能透過祖師關(guān)捩子,便叫他在“父母未生時,試道一句看”。香巖被這一問給難倒了,他多次請求溈山給他說破,但溈山說:“我若說似汝,汝以后罵我去,我說底是我底,終不干汝事。”香巖沒辦法,只得禮辭溈山游方,有一次,他在作芟除草木的農(nóng)活時,無意中將一塊石頭向遠處一甩,那石頭正好擊在竹竿上,發(fā)出清脆的響聲。不料這一擊脆響正好叩啟了香巖的悟道之門,使他豁地頓悟了(事具《五燈會元》卷九)。

  八、因截流而悟

  “截斷眾流”本是“云門三句”中的一句,它指的是將學人的擬思意識驀然切斷,使其心慮頓然止息,從而直下見道!毒暗落洝肪硎妮d石霜慶諸禪師向道吾請教極則事,而道吾卻不回答,他回過頭去叫沙彌添凈瓶中的水。過了一會,道吾又問石霜:“你剛才問什么?”待到石霜再舉所問后,道吾禪師便起身離去。象這樣引而不發(fā)、問而不答,正好可以讓學人的馳心休息,以利于他們直下見道。在《景德錄》卷八中載汾陽無業(yè)禪師問馬祖“如何是祖師西來密傳心印”,馬祖道:“大德正鬧在,且去,別時再來。”當無業(yè)剛好出門,馬祖便喚無業(yè),無業(yè)剛一回頭,馬祖便問:“是甚么?”無業(yè)當下大悟,頓領(lǐng)玄旨。在《五燈會元》卷十四中載長蘆清了問丹霞子淳“如何是空劫已前自己”,子淳道:“你鬧在,且去!”后來,清了登缽盂峰時忽悟前旨。象這種以引而不發(fā)、問而不答的方式來截流,自然有益于止息學人的馳心,讓他們一路向上見道。

  九、因作務(wù)而悟

  自東山法門開創(chuàng)起,農(nóng)作就已列入禪修之中了。到了百丈時,興農(nóng)禪之舉,此后,作務(wù)便已成了禪家的本分事了。也因為農(nóng)作入禪,因而在作務(wù)中悟道者亦不乏人。在百丈門下,普請因聞鼓聲而笑著回家吃飯的禪師,曾被百丈首肯為“俊哉!觀音入理之妙。”至于他門下的溈山和尚因撥火一事開悟,則更是以作務(wù)見道的例子了(見《景德錄》卷九)。在《五燈會元》卷十六中,載有天衣義懷的“折擔會”一段因緣,則更是令人叫絕。義懷參學于重顯門下,他幾度請益均遭重顯之打。后來,義懷當上了水頭,有一次,他到井中汲水時,因扁擔忽然折斷而大悟,遂作《投機偈》曰:“一二三四五六七,萬仞峰頭獨足立;驪龍頷下奪明珠,一言勘破維摩詰。”又如興陽清剖在大陽警玄門下作園頭,一次,因警玄問他“甜瓜熟也未”而悟道(事具《五燈會元》卷十四)一事,也是因作務(wù)而見道的例子。此外,如香巖的芟草擊竹等事,均與作務(wù)密切相關(guān),在此就不一一舉例了。

  農(nóng)作既已成為禪師的本分事,那么,以作務(wù)因緣而見道,也是非常合乎情理的事了。

  十、因睹某物而悟

  有的禪師參究一個話頭或公案,久久不語,忽然于無意中看見某物或某景,便頓時大悟了。比如洞山良價禪師,他援南陽國師的“無情說法”公案歷參了好多大善知識,就是不得開悟。后來,經(jīng)過云巖的指點,才略有所省。但他的徹悟,乃是因一次涉水而看見自己的身影之時:他為此而作有《投機偈》曰:“切忌從他覓,迢迢與我疏;我今獨自往,處處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應(yīng)須恁么會,方得契如如。”(見《景德錄》卷十五)又如宋代的楊杰居士,他嘗從天衣義懷問道而未悟,有一次,他奉命去祭泰山,在雞鳴時,他到山頂見到日出如盤涌的情景,使他豁然一下開悟了(見《五燈會元》卷十六)。禪師們因參禪起疑情,遂援疑深究,直至“通玄峰頂”,忽然因睹某物,便使他們心智頓開,徹見“心外無法,滿目青山”的境界,這便是因睹某物而開悟的這一類悟道因緣的玄妙所在。

  十一、旁聽機辯而得悟

  有的禪師參訪宗師而未能悟道,可當他們急于求法之心休歇后,偏偏在一側(cè)旁聽別人機辯時,反倒豁地一下大悟了。以這種因緣見道,大似云門的“張公吃酒李公醉”,但要在李公雖未吃酒,而他以前畢竟吃過酒(亦即此次雖未參請,但他以前畢竟參學與機辯均有),因而此次他雖未吃酒也醉了。例如,法眼門下的天臺德韶禪師,他出塵后歷參了五十四位大善知識,后來才參清涼文益禪師。此時,德韶因久涉叢林,他倦于參問,只在一旁侍聽別人機辯。有一天,一僧問文益:“如何是曹源一滴水?”文益道:“是曹源一滴水。”那僧惘然而退,而在一旁侍聽的德韶卻頓時悟了:那曹源一滴,正好落到了他的心頭(見《五燈會元》卷十)。又如投子義青嗣警玄禪師,是通過浮山法遠的代為傳法而得以實現(xiàn)的。義青在參學于法遠時,法遠讓他看外道問佛、不問有言、不問無言等因緣。這樣過了三年之后,法遠才問義青記得話頭否,當義青擬對付,法遠遂以手掩其口,使他頓悟了(見《五燈會元》卷十四)。在這里,義青雖未直接參學,但他到浮山之前,未見得就無參學經(jīng)歷(因義青到浮山前曾游過方),因而,他此次能通過旁聽機辯而徹悟。以這類因緣開悟者,往往是久涉叢林而又倦于參請者,他們在旁聽時,則已休歇心緣了,因而能藉此因緣以見道。

  十二、因參究公案開悟

  禪宗發(fā)展到了晚唐五代以后,叢林中積累了大量的公案素材,加之叢林中一些大德也常常以舉古德公案因緣令學人參究的方式來傳道,遂使參究公案之風盛行于叢林之中,因而以此因緣悟道者亦不乏其人。云門宗中慧林宗本參學于天衣義懷,義懷舉無著問法天親的公案以示之,宗本一聞便徹悟了(見《五燈會元》卷十六),這是因參究公案而得道的典型例子。又如大慧宗杲參學于克勤禪師,克勤禪師則舉僧問云門“如何是諸佛出身處”公案以示眾,宗杲一聞此公案便“前后際斷”。后來,宗杲居擇木堂,因聽克勤禪師舉自己參五祖演因緣,遂徹悟玄旨(見《五燈會元》卷十九)。此外,如洞山良價的援南陽慧忠“無情說法”公案以參究,亦屬此類。參究公案雖不是禪修的目的,但它終究不失為一種方便因緣,因而頗有禪師以此因緣而悟道。

  以上所列十二種悟道因緣,是擇燈錄中比較常見者而陳述的。此外,還有通過參話頭、聞香味、閱燈錄等因緣悟道者(若欲囊括盡,則不下十二種)。五祖法演參學于白云守端禪師,守端便給他一個話頭讓他參究,使他“忽然省悟,從前寶惜一時放下”,方“因茲一身白汗,便明得下載清風”(見《五燈會元》卷十九)。黃山谷的悟道乃是因聞香味而得。山谷參祖心禪師,祖心拿《論語》中“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一語讓他參究,山谷擬對,祖心連連說“不是”,致使山谷“迷悶不已”。有一天,山谷隨祖心到林子中散步,那時山林中的山桂花正盛開著。祖心便問山谷:“聞木犀花香么?”山谷道:“聞。”祖心說:“吾無隱乎爾。”山谷一聞便大悟,他于是禮拜祖心禪師(見《五燈會元》卷十七)。黃龍祖心禪師的悟道是以閱《傳燈錄》這一因緣得以實現(xiàn)的。祖心參學于黃龍慧南禪師,四年不大發(fā)明,后止石霜,因閱《傳燈錄》而悟(事具《五燈會元》卷十七)。至于其他的悟道因緣,尚有以手勢因緣悟道者、以掩口而悟道者、以詬罵而悟道者……在此便不一一例舉了。

  綜觀以上悟道因緣,紛紜多異,但我們從這變化多樣的悟道因緣中,至少可以發(fā)現(xiàn)這么一些規(guī)律來。首先,禪師們悟道因緣的紛紜多異是因為他們各人的根機互異所致,由此而產(chǎn)生了各人悟道因緣的差異性。例如從二祖到六祖這幾代大德,他們不但能于言下即得,而且還能“臨機不讓師”。我們在晚唐五代以后,便難以找到這樣于言下即得的例子了,這充分說明了后代很少有前代那樣的上根利器了。這一現(xiàn)象,有力地說明了根機的差異是造成悟道因緣互異的根本原因之一。其次,禪師們閱歷的互異也是造成他們悟道因緣互異的原因之一。在以上所舉的悟道因緣中,幾乎每位禪師都有他們各自不同的修學歷程,因而也導(dǎo)致了他們悟道因緣的互異。例如天衣義懷的“折擔會”,就只適合于他汲水這一特殊的經(jīng)歷;溈山禪師的“撥火開悟”,也只適合于他為百丈撥火那一特定因緣;香巖智閑的以擊竹聞聲而悟道,則只適合于他芟除草木那一作務(wù)因緣。再次,禪師們所處的時代風尚之異,也是造成禪師們悟道因緣互異的原因之一。四祖以前的幾代大德皆能于言下即得,五祖與六祖則非但能于言下即得,而且還大有“臨機不讓師”的機辯寓于其中,由是遂開青原、南岳以后的師徒勘辯、機鋒迅捷的風尚。訖乎晚唐叢林,游方參學、農(nóng)禪作務(wù),皆是尋常家飯,因而,以此因緣悟道者頗有人在。五代至趙宋時期,文字禪相繼產(chǎn)生,因而出現(xiàn)了以參公案、閱燈錄等因緣而開悟者。這一系列悟道因緣互異的現(xiàn)象,充分說明了悟道因緣之差異,與叢林的時尚密切相關(guān)。此外,禪師們悟道因緣的互異,除了以上三種因素之外,還存在著學人與禪師之間的因緣際會這一因素在其中。盡管是少林那樣的大德,若不遇上二祖這種根機的學人,也難以將其無上妙法弘傳開去;另一方面,盡管是六祖慧能那樣的法寶,他若不北上黃梅參禮五祖弘忍,也難以成就他的“一花五葉”的無量功德。因而師徒各自的因緣際會這一特定的緣分,也是造成禪門悟道因緣互異的因素之一。

  我們剖析了禪門悟道因緣的差異性之后,則會更加明白禪門在接機上特別注重契機契理的原因了。同時,對于我們更好地繼承與發(fā)揚盛唐禪風,自然也饒有裨益。有鑒于此,筆者聊纂此篇,以供達者是正。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