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經(jīng)
《楞伽經(jīng)》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是震旦禪宗初祖達摩祖師傳燈印心的無上寶典,因此是歷來禪者修習(xí)如來禪、明心見性最主要的依據(jù)之一。除此之外,佛于本經(jīng)中詳示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種無我,而這些法門,也都是法相宗、唯識學(xué)主要研習(xí)的對象,尤其是..[詳情]
楞伽師資記 第二章
楞伽師資記 第二章
承求那跋陀羅三藏后。其達摩禪師,志闡大乘,泛海吳越,游洛至鄴。沙門道育、惠可,奉事五年,方海〔=誨〕四行。謂可曰:有《楞伽經(jīng)》四卷,仁者依行,自然度脫。余度〔=廣〕如《續(xù)高師〔=僧〕傳》所明。略辨大乘入道四行,弟子曇林序。法師者,西域南天竺國,是大婆羅門國王三之子。神惠疏朗,聞皆曉晤。志存磨〔=摩〕訶衍道,故舍素從緇,紹隆圣〔+種〕。冥心虛寂,通鑒世事。內(nèi)外俱明,德超世表。悲悔邊隅,正教陵替,遂能遠涉山海,游化漢魏。亡心寂默之士,莫不歸信。取相存見之流,乃生譏謗。
于時,唯有道育、惠可,此二沙門,年雖后生,攜志高遠。幸逢法師,事之?dāng)?shù)載。虔恭諮啟,善蒙師意。法師感其精成〔=誠〕,誨以真道。如是安心,如是發(fā)行,如是順物,如是方便。此是大乘安心之法,令無錯謬。如是安心者,壁觀;如是發(fā)行者,四行;如是順物者,防護譏嫌;如是方便者,遣其不著;此略所由,意在后文。未〔=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種。一是理入,二是行入。理入者,謂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凡圣同一真性,但為客塵妄覆,不能顯了。若也舍妄歸真,凝住〔=注〕辟〔=壁〕觀,自他、凡圣等一,堅住不移,更不隨于言教,此即與真理冥狀,無有分別,寂然無名之理入。
行入者,所謂四行。其余諸行,悉入此行中。何等為四行?一者報怨〔+行〕,二者隨緣行,三者無所求行,四〔+者〕稱法行。
云何報怨行?修道行人,若受苦時,當(dāng)自念言:我從往昔,無數(shù)劫中,棄本逐末,流浪諸有,多報〔=起〕怨憎,違害無限。今雖無犯,是我宿殃。惡業(yè)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見與,甘心忍受,都無〔+所〕怨訴。經(jīng)云:逢苦不憂。何以故?識達本故。此心生時,與理相應(yīng),體怨進道,是故說言報怨行。
第二隨緣行者,眾生無我,并緣業(yè)所傳〔=轉(zhuǎn)〕。苦樂齊受,皆從緣生。若得勝報榮譽等事,是我過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緣盡還無,何喜之有。得失從緣,心無增減。喜風(fēng)不動,冥順于通〔=道〕,是故說言隨緣行。
第三無所求行者,世人長迷,處處貪著,名之為求。智者悟真,理將俗及。安心無為,形隨運轉(zhuǎn)。萬有斯空,無所愿樂。功德黑?,常相隨逐。三界久居,猶如火宅。有身皆苦,誰得而安。了達此處,故于諸有,息想無求。經(jīng)云:有求皆苦,無求乃樂。判如〔=知〕無求,真為道行。
第四稱法行者。性凈之理。因之為法。理此〔=此理〕眾相斯空,無染無著,無此無彼。經(jīng)云:法無眾生,離眾生垢故。法無有我,離我垢故。智若能信解此理,應(yīng)當(dāng)稱法而行。法體無慳于身命,則行檀舍施。心無吝惜,達解三空。不倚〔+不〕著,但為去垢,攝〔+化〕眾生,而無〔=不〕取相。此為自〔+利〕復(fù)〔+能利〕地〔=他〕。亦能莊嚴菩提之道。檀度既爾,余五亦然。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無所行,是為稱法行。
此四行,是達摩禪師親說。余則弟子曇林記師言行,集成一卷,名曰《達磨論》也。菩提師又為坐禪眾,釋《楞伽要義》一卷,有十二三紙,亦名《達磨論》也。此兩本論文,文理圓凈,天下流通。自外更有人,偽告〔=造〕《達摩論》三卷,文繁理散,不堪行用。大師又指事問義。但指一物,喚作何物?眾物皆問之。回換物名,變易問之。又云:此身有不?身是何身?
又云:空中云霧,終不能染污虛空。然能翳虛空,不得明凈。《涅般經(jīng)》云:無內(nèi)六入無外六塵。內(nèi)外合故。名為中道。
- 南禪七日(1)
- 心能轉(zhuǎn)物,即同如來--南懷瑾先生稀有開示之三
- 景德傳燈錄 第一卷
- 五燈會元 第一卷
- 授菩薩戒儀軌(一)
- 南禪七日(2)
- 碧巖錄 第一卷
- 南禪七日(4)
- 南禪七日(3)
- 《坐禪三昧經(jīng)》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上)
- 指月錄目錄
- 南禪七日(5)
- 指月錄卷之一
- 南禪七日(6)
- 南禪七日(21)
- 南禪七日(7)
- 南禪七日(9)
- 宗鏡錄(1-4)
- 南禪七日(8)
- 南禪七日(10)
- 禪關(guān)策進(上)
- 南禪七日(11)
- 南禪七日(12)
- 南禪七日(13)
- 南禪七日(14)
- 南禪七日(19)
- 南禪七日(20)
- 南禪七日(16)
- 南禪七日(18)
- 南禪七日(17)
- 南禪七日(15)
- 《星云大師講演集》-佛教的政治觀
- 五燈會元 第二卷
- 五燈會元 二十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三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二卷
- 指月錄卷之二
- 《星云大師講演集》-從心的動態(tài)到心的靜態(tài)
- 《坐禪三昧經(jīng)》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下)
- 宏智禪師廣錄(卷九)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dāng)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dāng)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nèi)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jù)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zhuǎn)彎,時而放平
- 學(xué)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xué)到無學(xué)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