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jīng)

《無量壽經(jīng)》全稱《佛說無量壽經(jīng)》,亦稱《大阿彌陀經(jīng)》(參閱漢譯版本),是凈土宗的基本經(jīng)典之一,為“凈土五經(jīng)一論”中的一經(jīng),凈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該經(jīng)中找到理論依據(jù)。經(jīng)中介紹阿彌陀佛(無量壽佛)所發(fā)諸大愿(依版本不同而數(shù)量不一,最多為四十八愿...[詳情]

三輩往生 第二十四卷

  三輩往生 第二十四卷

  黃念祖居士

  【佛告阿難。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國。凡有三輩。】

  前一品是第十七諸佛稱嘆大愿的成就,本品是大愿核心第十八十念必生大愿的成就。此愿是從真實之際、真實之慧所生的真實之利。凡夫持名,橫出三界,往生極樂、證不退轉(zhuǎn),決定成佛。這是眾生離苦得樂,真實永恒的徹底利益,也正是諸佛無上悲智,度盡眾生究竟方便的極致。

  《大日經(jīng)》說:“大悲為根,菩提為因,方便為究竟。”花瓶里插的花未嘗不好看,但是無本之木插不了幾天。本是什么?是大悲心。要成佛,佛就是覺悟。要覺悟就須要種覺悟的因,覺悟就是菩提,所以菩提心是因。至于所得的果實,是善巧普度一切眾生。也就是說,要有一個極端便利的具體方法來救度眾生,這個方法的徹底便利,就是落實度生大愿的究竟保證。方便成為究竟圓滿的標(biāo)志,這就是方便為究竟的涵義。

  善導(dǎo)大師說:“釋迦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愿海。”釋尊來度眾生,所以說了彌陀本愿之海,三輩往生就是本愿之海的落實。我們要依靠彌陀本愿之海,而且讓一切眾生分享這個法益。求生凈土的動機(jī)是為了最快最穩(wěn)和最好的來實現(xiàn)度生的心愿。不然你只是個愿度眾生的空愿,你自己還在苦海里頭,腦袋一會兒出來,一會兒進(jìn)去,怎么能度眾生。

  本段大意是:佛告訴阿難,十方世界的天人和世人,其中有發(fā)至誠心,愿意往生極樂國的,可共分為三輩!队^經(jīng)》是九品。上品、中品、下品,每一品又分為上生、中生、下生,稱為九品!無量壽經(jīng)》的三輩與《觀經(jīng)》的九品,其中內(nèi)容是否彼此對應(yīng),符合相通?還是各成一套,彼此無關(guān)?從古以來有兩種不同的說法。贊成同的:曇鸞、凈影、憬興、嘉祥諸師。還有蓮池大師說:“三輩九品,正相配合,又何疑焉。”本書繼承曇鸞……蓮池諸位大師的卓見。

  【其上輩者。舍家棄欲而作沙門。發(fā)菩提心。一向?qū)D畎浲臃。修諸功德。愿生彼國。此等眾生。臨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圣眾,F(xiàn)在其前。經(jīng)須臾間即隨彼佛往生其國。便于七寶華中自然化生。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是故阿難。其有眾生欲于今世見阿彌陀佛者。應(yīng)發(fā)無上菩提之心。復(fù)當(dāng)專念極樂國土。積集善根。應(yīng)持回向。由此見佛。生彼國中。得不退轉(zhuǎn)。乃至無上菩提!

  “上輩”。把往生的人全部分成三大類,其中上等者,都叫上輩,所以包括的范圍很廣!队^經(jīng)》每輩再分三品,于是成為九品。九品當(dāng)然比三輩細(xì)多了,但是從實際來看仍不可能很細(xì),實際上可分的品級是無量的。

  《觀經(jīng)》分品分得較細(xì),彼經(jīng)中上品上生,即是本經(jīng)上輩中最上的代表人物,彈指之間往生極樂,得聞妙法,立即契悟無生法忍,在須臾之間,在十方佛前受記成佛,回到本地得無量的陀羅尼門。陀羅尼的功德超過三昧,一得永得,不再退失,這是上品上生,這是地上大菩薩的境界。我們這些娑婆世界的凡夫,念佛往生,也能上品上生嘛?這個問題古時的說法認(rèn)為上上品是四地以上的菩薩才能達(dá)到的品級。幸在唐代善導(dǎo)大師廣引經(jīng)論,力破舊說,主張極樂九品都是濁世的凡夫能往生的級位。只因眾生所遇的因緣不同,所以出生九品的差別。例如上三品是遇大乘法的凡夫所生。中三品是遇小乘法的凡夫所生。下三品是遇善法的眾生所生,這類人因造惡業(yè),本應(yīng)墮落,但以臨終的時候遇到善知識教他念佛,念佛是諸善中王,他既懺悔,又持名號,于是靠彌陀十念必生勝愿不可思議的力量而得到往生。由大師的話可見極樂世界的上中下三輩,都是凡夫可以修到的。只是因緣各各所遇到的佛法不同而有差別。所以大師主張往生的三輩九品,總是為了“五濁凡夫”。雖然上品上生殊勝超絕,但是我們這些五濁惡世的凡夫,只要能發(fā)起無上菩提之心,一向?qū)D畎浲臃,念到理一心,乘六字洪名與一乘愿海不可思議威神之力,上品上生極樂世界。不僅是這樣,晉朝有一個窮苦的人,生活很困苦,他聽到凈土法門后,就閉關(guān)念佛,他對于塵世十分厭倦,所以一點沒有留戀,只是一心老實念佛。他念了一段時間之后就看見阿彌陀佛,并聽到佛說法,于是就在人身得無生法忍?梢姌O樂三輩九品大家人人有份,只看修持的努力程度。

  海東(朝鮮)元曉師的《游心安樂道》說:“故知凈土宗意,本為凡夫,兼為圣人也。”因彌陀四十八愿,愿愿為眾生,所以極樂的九品蓮池,品品為眾生(舊說是中品中生以下才是能生的地方,顯然這種說法不合佛心)。本經(jīng)《菩薩往生品》十方世界要往生的菩薩,只說名字,一劫也說不完?梢娙吘牌穼崬橐磺蟹卜蚣鏋槿(菩薩、緣覺、聲聞)圣人。

  本段首先上輩往生的人所修的因,然后說明所得的果。上輩往生,誰不羨慕向往,但須圓滿上輩往生的因。因也可說成“條件”。這一小段的大意是:上輩往生的人,他們舍去世俗的家,丟掉陷人的情欲,出家為僧,發(fā)菩提心,一向?qū)D畎浲臃,并修多種功德,回向發(fā)愿,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上輩往生的人,在所修的因行中,第一句就是“舍家棄欲。而作沙門”,這就表示上輩往生的人都是出家眾。但這顯然同凈土三經(jīng)中的《觀經(jīng)》有了根本矛盾!队^經(jīng)》上三品沒有提到出家,只是在中品上生,指出“修行諸戒”,中品中生指出“一日一夜持沙彌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队^經(jīng)》中九品,唯有以上兩品指明了出家。但是本經(jīng)恰恰相反,上輩指明出家,中輩也與《觀經(jīng)》相反,指明“不能行作沙門”,也就是未能做到“舍家棄欲”。

  凈土兩經(jīng)在上輩往生中出現(xiàn)這樣的差別,首應(yīng)圓融目前兩說的對立。我國蓮宗諸祖,慧遠(yuǎn)、曇鸞、道綽、善導(dǎo)、永明、蓮池、蕅益等等祖師都是上輩往生,都是高僧,都是符合本經(jīng)的。但《觀經(jīng)》中,王太后韋提希夫人“聞佛所說,應(yīng)時即見極樂世界廣長之相。得見佛(彌陀)身及二菩薩(觀音、勢至)。心生歡喜,嘆未曾有,豁然大悟,得無生忍”?梢婍f提希不但上品上生,而且現(xiàn)世悟入無生法忍,希有成就。還有韋提希夫人的五百侍女,“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愿生彼國,世尊(釋迦牟尼佛)悉記,皆當(dāng)往生,生彼國已,獲得諸佛現(xiàn)前三昧”。經(jīng)中又說,上品中生的人“如一念頃(就像一念間的時候)即生彼國七寶池中……經(jīng)宿即開。……普聞眾聲,純說甚深第一義諦。……經(jīng)于七日……即能飛行遍至十方,歷事諸佛。于諸佛所,修諸三昧。”現(xiàn)五百侍女“生彼國已,獲得諸佛現(xiàn)前三昧”,可見她們最低也是上品中生。這五百人是在家婦女,都是上輩生。在文字只是一筆,但在家往生的人數(shù)是五百人。

  還有上面指出的晉朝某窮人,閉關(guān)念佛,見佛聞法,證無生法忍,登菩薩位,然后往生,也是在家人。沈善登老居土《報恩論》中說:晉代廬山遠(yuǎn)公同社念佛的劉遺民居士,一生之中三次見佛。在遠(yuǎn)公往生時,親見劉遺民隨佛來迎,向遠(yuǎn)公作揖致敬,并說“師早發(fā)心,何來之晚?”

  (就是說,師父您早就發(fā)心了,為什么晚來?)所以沈老居士說:“自當(dāng)上品非出家也。”(劉遺民當(dāng)然是上品生,但不是出家人。)在《往生傳》中還可找到上輩往生的居士,這里不列舉了。

  竊按世尊所說并無定法,只是應(yīng)病與藥,熱病則給清涼藥,虛寒就給溫補(bǔ)藥,隨宜而說,不可死于句下?组T弟子問仁問孝,孔子的回答各個不同,也是這樣。佛說本經(jīng)時,大比丘眾一萬二千人,比丘尼五百人,菩薩無量無邊,乃一正規(guī)盛大的凈宗道場。本經(jīng)是凈土第一經(jīng),故所說往生條件都是正宗典范。且聽法對象又是出家大眾,在這一法會上聞法往生上輩的人自然是比丘,于是契理契機(jī)所以指出上輩是舍家棄欲的沙門。至于《觀經(jīng)》則是一個特殊因緣,佛偕目連、阿難飛降王宮給禁閉中的王太后說法,聽法大眾只是韋提希夫人和五百侍女,五百零一個在家婦女。這一會中能上輩往生當(dāng)然只是在家人。

  且沙門二字涵義甚深,經(jīng)云:“識心達(dá)本,名為沙門。”所以不依事相(僧相僧裝)而看本質(zhì),識心達(dá)本的人才能上輩往生。這是不容許有一絲一毫疑惑的。所以出家中有身出家與心出家之別。這里有四料簡:“出家出家,出家在家,在家出家,在家在家。”由是身在家而心出家,那么雖身在家,心出家仍然可以上輩。是乃《觀經(jīng)》所說。身心都出家,當(dāng)然上輩。身在家而心出家,在心地上同于比丘,也可上輩生。真實說來,心地是起決定作用的,“一切無如心真實”。心出家,識心達(dá)本才是沙門,都可上輩生,這是本經(jīng)正宗的說法。于是本經(jīng)與《觀經(jīng)》圓融無礙。必須是識心達(dá)本,心出家的修行人才能上輩往生。至于形式上儀容衣服上所區(qū)分的在家出家,都可以上輩生。

  一、恩師在寫《白話解》時提出三個指標(biāo):(1)此《白話解》不是把《大經(jīng)解》翻成白話,而是在講授《大經(jīng)解》錄音的基礎(chǔ)上大刪特刪,力求精簡,通俗易懂,中心突出。(2)雖然簡明通俗,但不失《大經(jīng)解》原有的深度。(3)在此基礎(chǔ)上還要有突破。

  二、《大乘無量壽經(jīng)白話解》乃恩師未竟之作,僅寫至《三輩往生品》之上輩往生部分。至于本解未竟部分,某居士曾于恩師生前三日特就此事請問,恩師明確指示,“《大經(jīng)白話解》寫到哪兒就算哪兒,后面的聽錄音去。”恩師講授《大經(jīng)解》之錄音(即《無量壽經(jīng)講座》全部七十盤)現(xiàn)已流通于世,可供學(xué)人參習(xí)。

  三、謹(jǐn)遵恩師慈命,此《白話解》文稿由抄稿者嚴(yán)格把關(guān),并請某居士順以標(biāo)點。抄稿者于抄寫過程中遇有個別字跡難辨等情況,第六品以前部分呈師裁決,其余則由在京弟子參酌而定。

  此書于恩師身后印行,特予申明。

  在京弟子等敬記于癸酉(一九九三)初春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