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
《六祖壇經》,佛教禪宗典籍。亦稱《壇經》、《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禪宗六祖惠能說,弟子法海集錄!夺岄T正統(tǒng)》卷八《義天傳》有“大遼皇帝詔有司令義學沙門詮曉等再定經錄,世所謂《六祖壇經》、《寶林傳》等..[詳情]
六祖法寶壇經注解·定慧品第四
定慧品第四(24)
師示眾云:善知識!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25),大眾勿迷。言定慧別,定慧一體,不是二。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若識此義,即是定慧等學(26)。諸學道人,莫言:「先定發(fā)慧,先慧發(fā)定,各別!棺鞔艘娬撸ㄓ卸。口說善語,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內外一種,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於諍;若諍先後,即同迷人。不斷勝負,卻增我法,不離四相(27)
(24)如何是戒定慧,防非止惡、名戒。六根涉境不隨緣、名定。心境俱空、照鑒為慧。
(25)調攝亂意名定,觀照事理名慧,又名止觀。
(26)涅槃經云:善男子,十住菩薩智慧力多三昧力少,是故不得明見佛性。聲聞緣覺三昧力多智慧力少,以是因緣不見佛性。諸佛世尊定慧等故明見佛性。
(27)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言佛法重在修行,若流於言詞之爭,只求勝負,徒增我執(zhí)我慢。
善知識!定慧猶如何等?猶如燈光。有燈即光,無燈即暗。燈是光之體,光是燈之用。名雖有二,體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復如走。
師示眾云:善知識!一行三昧者,於一切處行住坐臥(28),常行一直心(29)是也。《淨名經》云:「直心是道場(30),直心是淨土!鼓男姓~曲,口但說直,口說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於一切法勿有執(zhí)著。迷人著法相,執(zhí)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動,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無情,卻是障道因緣。善知識!道須通流,何以卻滯?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為自縛。若言常坐不動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卻被維摩詰訶。善知識!又有人教坐,看心觀靜(31),不動不起,從此置功;迷人不會,便執(zhí)成顛(32),如此者眾,如是相教,故知大錯(34)。
(28)行住坐臥即四威儀。
(29)言直心者,離屈曲故。謂以此心直緣真如,由此方便、發(fā)起正智也。
(30)維摩詰經云:光嚴童子白佛言,憶念我昔出毗耶離大城時,維摩詰方入城。我即為作禮而問言:居士從何所來。答我言:從道場來。我問:道場何所是,答曰:直心是道場。
(31)亦作看心看淨。
(32)謂之錯亂修行。
(34)以盲引盲之故。
師示眾云:「善知識!本來正教,無有頓漸(35),人性自有利鈍。迷人漸修,悟人頓契。自識本心,自見本性,即無差別,所以立頓漸之假名。
(35)頓教與漸教也。
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36)為宗,無相(37)為體,無住(38)為本。無相者,於相而離相;無念者,於念而無念;無住者,人之本性。
(36)無念即正念也。頓悟入道要門論曰:無念者、一切處無心是。無一切境界、無餘思求是。對諸境色、永無起動。是即無念。無念者、是名真念也。
(37)大智度論曰:諸法實相、是一切法無相。是無相中不分別是佛是畜生。若分別、即見取相。是故等觀。
(38)維摩經曰:「文殊師利又問顛倒想孰為本。答曰:無住為本」。又宗鏡錄:「文殊師利云:從無住本,立一切法。」而無住即實相異名,實相即性空異名也。
於世間善惡好醜,乃至冤之與親,言語觸刺欺爭之時,並將為空,不思酬害(39)。念念之中,不思前境(40)。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xù)不斷,名為繫縛;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
(41)。此是以無住為本。
(39)中阿含經:「時諸比丘數(shù)共鬥諍。於是世尊說偈曰:若以諍止諍,至竟不見止,唯忍能止諍,是法當尊貴。」此行者當引以為戒。
(40)對境無心
(41)心無執(zhí)著,何來繫縛?
善知識!外離一切相,名為無相(42)。能離於相,即法體(43)清淨。此是以無相為體。
(42)大智度論:諸法空者、即是無有男女長短好醜等相,是名無相相。
(43)一切諸法之體性也。
善知識!於諸境上心不染,曰無念;於自念上,常離諸境,不於境上生心(44)。若只百物不思,念盡除卻,一念絕即死,別處受生,是為大錯。學道者思之,若不識法意,自錯猶可,更勸他人;自迷不見,又謗佛經。所以立無念為宗。
(44)唐有源律師來問慧海曰:和尚修道還用功否。師曰:用功。曰:如何用功。師曰:飢來吃飯。困來即眠。曰:一切人總如是同師用功否。師曰:不同。曰:何故不同。師曰:他吃飯時,不肯吃飯。百種須索。睡時不肯睡,千般計校。所以不同也,律師杜口。按吃飯百種須索,睡時千般計校,即是境上生心。
善知識!云何立無念為宗?只緣口說見性迷人,於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見。一切塵勞妄想,從此而生。自性本無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說禍福,即是塵勞邪見。故此法門立無念為宗。
善知識!無者,無何事?念者,念何物?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之心(45)。念者,念真如本性(46)。真如即是念之體;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47)。真如若無,眼耳色聲當時即壞。
(45)心不生煩惱
(46)指心安住法性
(47)指真如自性起用
善知識!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48)。故經云:「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49)!
(48)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聖者所言,當生信心。
(49)楞伽經:第一義者,聖智自覺所得,非言說妄想覺境界。
- 上一篇:六祖法寶壇經注解·決疑品第三
- 下一篇:六祖法寶壇經注解·坐禪品第五
- 《六祖壇經》的四種版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六祖壇經》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從《壇經》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六祖壇經是誰寫的?講的是什么內容?
- 透過《六祖壇經》來看頓悟與漸悟的區(qū)別
- 菩提自性,本來清凈,但用此心,直了成佛的意思
- 從《六祖壇經》中總結出的人生三境界
- 《六祖壇經》二十四精論
- 《六祖壇經》中“不立文字”的含義是什么?
- 依《壇經》《地藏十輪經》等談如何安頓身心?
- 依《六祖壇經》等談如何安頓身心
- 佛教禪定是什么?
- 佛法究竟是出世還是入世?
- 造寺度僧、布施設齋是福報不是功德
- 向善向惡決定了你通往西方的路程
- 《六祖壇經》是一部什么樣的書?壇經內容
- 修習菩薩道就要有這樣的大誓愿
- 你知道愚癡與智慧的真正差別嗎?
- 楞嚴經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開經偈
- 楞嚴經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弘傳序
- 楞嚴經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講的是什么內容?圓覺經概說
- 《大寶積經》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是怎么來的?楞嚴經的由來故事
- 佛經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講記
- 念地藏經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是大乘經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誰翻譯的?心經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注音版
- 法華經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的解讀
- 《心經》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
- 《父母恩重難報經》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注音版
- 從《壇經》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