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yán)經(jīng)
《華嚴(yán)經(jīng)》全名《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梵文:☉〉,mahā-vaipulya-buddhavata猞愀欀愀-sūtra) 。大方廣為所證之法,佛為能證之人,證得大方廣理之佛也,華嚴(yán)二字為喻此佛者。因位之萬行如華,以此華莊嚴(yán)果地,故曰華嚴(yán)。又佛果地之萬德如華,以此華莊嚴(yán)法身,故曰華嚴(yán)。華嚴(yán)經(jīng)是大乘佛教修學(xué)最..[詳情]
四十華嚴(yán) 第三卷 第38講
《四十華嚴(yán)》第38講(2007年11月27日)A
今天我們要跟各位再講的第三卷,也是本會的第三卷。
像第二卷這個部分啦,十大菩薩的這種偈頌文啊,我們講的話,詳細(xì)地講,那就分開講了,要單品講,單品一品一品講。當(dāng)然四十卷華嚴(yán)本身是一品,我們要用六年的時間,來把他講完了,其實是非常簡略的,也是重點作個講法,沒有辦法很仔細(xì)地講。
有關(guān)這個本會的部分,本會…這四卷經(jīng)文我曾經(jīng)在佛學(xué)院,每個禮拜講四個小時,講了一年。一年是講四十個禮拜,五十二個禮拜一年啦,講四十個禮拜,每一個禮拜講四個鐘頭,噢,講六個鐘頭,那是六個學(xué)分。六個鐘頭講四十個禮拜,時間相當(dāng)長,要相當(dāng)長的時間。
我們今天開始講,是第三卷,是普賢菩薩的經(jīng)文。前面的經(jīng)文也是普賢菩薩的經(jīng)文,他是一種破立雙舉的,一方面破,一方面立。所以這種經(jīng)文,有時候你腦筋會轉(zhuǎn)不過來。不是空嗎?怎么又跑出有來?空有之間是什么關(guān)系呀。這個語言模式跟思維模式,你要架構(gòu)好。
那么他十方都講,昨天我們跟各位講過了,他是生命全方位的現(xiàn)象。同時呢,在前面十方來潮的時候,大家來慶祝供養(yǎng)佛陀在逝多林園這種境界的時候,也就是佛陀成道的這種進(jìn)入獅子頻申三昧的時候,那種殊勝境界啊,那是講事。這十大菩薩講話的時候,是理。這就講到理事無礙的狀況。
通常講事,先講果。講理,是后講因。其實,在理的范圍里頭所講的,也都是果,都是果地的,不是因地的。那我們從經(jīng)文上,從果地的境界來看,因地怎么行法,是怎么修的。那,這個就是思維模式了,你必須要能夠了解。
那,這里面直接談起來的,就是你的資糧道夠不夠。資糧道夠的話,這方面就很容易了解。
所以我們一開始跟各位講,《華嚴(yán)經(jīng)》這種經(jīng)文的語言模式跟思維模式,你要先弄清楚。弄清楚,再經(jīng)過一定的修法訓(xùn)練,那當(dāng)然行為模式你也就很清楚了。這講的都是身語意三業(yè)的部分。
那么今天開始,我們來看,另外一個層面,也是普賢菩薩的部分。
好,我們先看一段經(jīng)文。大家先了解一個初步的狀況,我們再來說明。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普觀一切菩薩眾會。欲為開發(fā)如來最上獅子頻申大三昧故。”
下面有講的,我們等一下談,現(xiàn)在先要跟各位談前面這個部分。
有一個經(jīng)常用的術(shù)語,那你可能也都不注意,就是“爾時”是什么時候?前面我們跟各位講了,就是佛成道的那個時候。佛陀,釋迦牟尼,這個時候只能夠叫做悉達(dá)多太子。悉達(dá)多太子在菩提樹下成道的那個時候,這個“爾時”是指那個時候。
那你在這一品經(jīng)里頭看的是,他在逝多林祗樹給孤獨園的這個時候,其實才是到佛陀成道的那個時候。祗樹給孤獨園的這個時侯,是從我們的歷史時間上來看,從大腦的時間上來看。但是這個境界呢,佛陀從菩提樹下成道以后,佛陀的心境一直不變。就佛陀來講,十方三世是在同一個點上。這一點,你一定要隨時提醒自己。
佛陀雖然在恒河南北兩岸到處講經(jīng)弘法,周游列國啊,但是佛陀的心境是如如不動。既然如如不動,他就沒有什么時間變化。你在看法身的時候,他的time就在菩提樹下那一點。
好,這是跟你大腦轉(zhuǎn)來轉(zhuǎn)去的想法是不一樣的。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普賢菩薩摩訶薩,這“菩薩摩訶薩”,大家都很清楚啊。梵文他不是這樣念的,他是“普賢菩提薩埵摩訶菩提薩埵”,他的全音是這樣子。
鳩摩羅什說“秦人好簡”。秦人就是中國人,中原地方的人喜歡簡略。所以他通通把他簡了,菩提薩埵改為菩薩,摩訶菩提薩埵他就改為摩訶薩,就改了。
那么現(xiàn)在要問的是,菩薩跟菩薩摩訶薩有什么不同?只是尊稱而已嘛。你,樹心旁加個爾叫你。您,樹心旁加個爾,下面加個心表示尊敬。稱你,好像手直接指著你,不好。稱您,好像就這樣,您。對不對?中國字是有這種禮貌上的問題啊。
可是,菩薩摩訶薩不是你跟您的問題。不一樣,他有差別啦。
菩薩,我們跟各位定義過了。菩薩的定義就是覺醒的生命因素。但是覺醒,覺醒一分到覺醒四十一分,都算覺醒。
那摩訶薩指的呢?是從三十八分以后叫摩訶薩。
那有人簡單地定義,法身大士都叫摩訶薩,那菩薩就是泛稱了。所以呢,“諸位菩薩”,各位都變“菩薩”,搖身一變都變“菩薩”了。“老菩薩”,多吃一些飯的人就叫“老菩薩”,少吃一些飯的人就叫“小菩薩”。這個叫泛稱啊,這個已經(jīng)變成佛教文化了。
在基本的定義上,真正稱為菩薩的是在阿羅漢之上。你要留意到這點。
阿羅漢的部分是在七信位跟九信位之間。十信一分保任圓滿,那進(jìn)入法身以后那才叫菩薩。這個定義就不同了。
我們通常沒有定義。我學(xué)大乘所以通通是菩薩,他學(xué)小乘所以通通叫阿羅漢。是這樣嗎?你這樣定義的話,你最好不要到南傳佛教去,否則你會被錘。他不是這樣定義的。
菩薩是指破一分無明以后,證一分法身,這個就叫菩薩。那破了三十七分無明,達(dá)到七地位,那就是有功用行圓滿,開始進(jìn)入無功用行。就是不用再作意修行了,你的所有生命因素已經(jīng)通通展現(xiàn)了,這個時候就叫摩訶薩。
所以,摩訶薩的意思是指,你有一個生命因素已經(jīng)百分之百兌現(xiàn)了,三十七分全部兌現(xiàn)的,那這個就是百分之百了。
這個時候,你其他的生命因素不見得通通兌現(xiàn)了。假如連其他的生命因素也通通兌現(xiàn)的話,那你就成佛啦。
所以,差別就在這里。菩薩摩訶薩是指,有一個生命因素是充分兌現(xiàn)的,百分之百兌現(xiàn)的,而其他的生命因素也已經(jīng)很高了,只是還沒有完全兌現(xiàn)而已。差別在這個地方。
當(dāng)你所有的生命因素全部兌現(xiàn)了,那你就成佛啦。
所以,你會發(fā)現(xiàn)為什么八地是不動地呢?他就是有一個生命因素完全兌現(xiàn)了,不用修了。他已經(jīng)完全兌現(xiàn)了,但是其他的生命因素大概都九十分以上。
那么九地、十地、十一地就是一直等到通通到達(dá)。等覺菩薩就是通通兌現(xiàn)了,就等一個到哪個地方成佛好啦,這個叫等覺嘛。
所以,從八地以后,八地、九地、十地這三個位置一直到等覺一共四個位置,他就是等著你其他生命因素全部到位,是指這個意思。
所以我們講,菩薩摩訶薩跟菩薩是不一樣,那確實有不同。
那各位那也可以算得上菩薩,叫名字菩薩。名字算不算菩薩?事實上你跟菩薩都沾不到邊。
當(dāng)你開始證一分法身,破一分無明的那個時候,那叫隨分覺菩薩。隨分菩薩,一點一滴真正地,你是真正的菩薩,那是分分證得嘛。
這個通通要弄清楚啊。你這些基本的東西沒有弄清楚,你在佛法里頭、佛教界里頭,那是含糊籠統(tǒng),馬馬虎虎,混來混去的。那就有點像餛飩、水餃沾醬油一樣,搞到醬油盤里隨便滾兩圈出來。不是。學(xué)佛在這個地方你起步的時候,一定一步一步要弄清楚。
當(dāng)然這些你要弄清楚,是要相當(dāng)功夫的,因為有些定義你根本就搞不清楚。我們一點一滴跟各位談。
我不是指點啦。所以我不會從一開始,從第一句,每一個字都很仔細(xì)地跟各位定義,那樣子避免枯燥無味。所以到這個地方,才跟你解釋這個問題。
好,那么普賢菩薩摩訶薩的意思就是,普賢的這個生命因素已經(jīng)達(dá)到充分、百分之百兌現(xiàn)了,那個人就可以叫普賢菩薩摩訶薩。那你可能修普賢這個法,也就是要把普賢這個生命因素兌現(xiàn)出來。但是你兌現(xiàn)的一部分,哪一部分我不知道,那你可以叫做普賢菩薩。
為什么,我們?nèi)魏稳硕伎梢越衅召t菩薩、觀音菩薩、地藏菩薩?你可能會覺得很奇怪,你會以為這種菩薩應(yīng)該他是很特別的人。他不特別,他也絕對是人。只要你是,讓你這個生命因素在朝向開花結(jié)果的方向走的,那你就是這個生命因素的菩薩。
所以我們跟各位講,每一個菩薩的名字都是每一個人的生命中所有的生命性德、生命因素。
你要有這種體認(rèn)的話,你在佛門中絕不迷信,而且還是非常高檔的佛教徒,不是佛教的叛徒。
知道嗎?哎,鼓掌一下嘛。(眾鼓掌)不要每次都聽到入定啊。(眾笑)
一般人他只是佛教文化的接受者,所以看你是不是佛教徒,先看你的佛教文化。有沒有剃頭?有沒有穿僧服?你是學(xué)佛人,有沒有受五戒?有沒有吃素?有沒有怪里怪氣的?有沒有穿僧衣服走來走去的?這個叫做佛教文化。
所以我們跟各位講,你是一個佛教徒,就做好佛教徒,不要變成佛教的叛徒。
當(dāng)你成為佛教文化的追隨者,你就是佛陀的叛徒,你只是佛教文化的信徒。
但是佛陀真理的追隨者,他不一定是佛教徒。佛陀真理的追隨者是行者。他是走在佛陀的腳步,跟隨著佛陀的步伐前進(jìn)的人。
學(xué)佛嘛,身口意三業(yè)跟著佛,不是文化上跟著佛。佛一定穿我們這一裝嗎?佛陀帶念珠嗎?這是念珠還項鏈,我搞不懂。對不對?這個,和尚帶著念珠好像地位身份比較高。那你要是有這種觀念,你根本就是佛陀的叛徒。佛陀的叛徒,你不是佛陀的追隨者,你不是佛陀真理的實踐者。
我跟各位提這些啊,你要有很高的警覺性。我不是在批評你,你不要對號入座。“師父又在說我了,每次來聽他講經(jīng),他都在罵我。”不是。
我們現(xiàn)在存在著一個迷茫是在這里。因為你迷惑。
這個,我們前面跟各位講過了,我不再詳細(xì)地跟各位談了。
另外一個詞,這個也是《華嚴(yán)經(jīng)》里頭常出現(xiàn)的。就像前面那個地方也有,那個“觀察十方”,下面叫做“普觀一切菩薩眾會。”什么叫普觀?
大概你會發(fā)現(xiàn),我這個頭啊,講經(jīng)的時候,常常會這邊走,常常這邊看,這個叫做普觀,觀察十方,對不對?還有上方下方。這個是一般講的普觀,沒有錯。
可是在經(jīng)文里頭的普觀不是指那個意思。他指的是這個生命因素,就是普賢的這個生命因素,在你所有的生命因素里頭,他都要過一遍。用現(xiàn)在的話講叫掃描。跟每個生命因素都,都什么,結(jié)緣了。這個地方叫做交融,就是普觀。就是生命因素跟生命因素之間他有一種交融。
到什么時候能交融,你知道嗎?等覺菩薩,他才會交融。
在我們這個時候叫交融,是有點,應(yīng)該來講經(jīng)常會碰壁。所以我們應(yīng)該來講是溝通,或者交流。因為你這里面,你沒有辦法交融。
所以我在講《普門品》的時候,我跟美國的同修講《普門品》,他們就有人從椅子上掉下去了,“。≡趺词沁@樣?”
在哪里看到他們菩薩在交融呢?《普門品》有印象嗎?應(yīng)該還有點印象啊,我講一遍。無盡意菩薩聽了佛陀贊嘆觀世音菩薩的殊勝跟功德以后,他是不是解頸,解頸這種瓔珞啊,解頸瓔珞。
“解頸瓔珞”你大概不知道什么意思。經(jīng)文里頭描述的那么清楚,是不是?他把項鏈拿起來給觀世音菩薩就好了嘛。是不是?解頸瓔珞簡單講就是把項鏈拿出來,觀世音菩薩你了不起,這個給你。是不是這樣?頸是最重要的地方嘛,你脖子是不是很重要?
換句話說,無盡意菩薩,這個生命因素跟觀世音菩薩這個因素要交融?墒撬谝淮我才霰诹恕Σ粚?觀世音菩薩不是拒絕嘛。在拒絕啊,佛陀這種覺知、最高的這種覺知這個生命因素,就下達(dá)命令“觀世音菩薩你要接受。”為什么要接受?因為你要交融。
站在一個佛陀的立場啊,他所有生命因素要不交融的話,他不能成為整體性啊。你知道嗎?
所以,你到了那個時候所有的生命因素有一項非常大的工程,就是所有的生命因素要成為一體。
現(xiàn)在我們因地開始,這個每一個生命因素是單獨、單獨地來啊?墒堑搅俗罡唠A的時候他是一體的。他不能夠各個獨立,那個不算,那不叫整體啊。
你去看看,經(jīng)文你去留意看看。你要不仔細(xì)的人去研究生命是什么的話,你佛法你根本看不懂。大乘經(jīng)典,你不知道他殊勝在哪里。
所以我們講觀音菩薩的經(jīng)典有幾部?你看《耳根圓通章》,就是觀世音經(jīng)典。對不對?《楞嚴(yán)經(jīng)》的《耳根圓通章》,你認(rèn)識嗎?他是初住位,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第一位的修行法。
你大概不知道。你可能會說他很高,你要修行,這個法門要先修,要能通達(dá)。那,這個法門,我看好多經(jīng)典注解里頭,歷史上注解,要找正確的注解本,一本,其他都有問題。因為注解很難正確。那是下手處啊。
第二本是《華嚴(yán)經(jīng)》里面觀自在菩薩的《大悲樹集錦》,他是第二十七參。所以呢,是第七回向位,不是圓教初住位。差這么多了!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是等覺菩薩位的行法。
但是你會發(fā)現(xiàn),這三部經(jīng)里頭,《普門品》最多人講。講的人是“等覺菩薩”,聽的人都是“等覺菩薩”。二十七參根本沒人講,除了我們?nèi)A嚴(yán)道場里面的同修以外,沒人講!独銍(yán)經(jīng)》更少有人講,因為你不會講,一講就錯。
你會發(fā)現(xiàn),我們漢傳佛教在學(xué)佛,是顛倒修,不是從果向因修。因為越簡單越基礎(chǔ)的越不會,大家會的,都在頭頂上那一帶。頭頂上面,知道嗎?后面在發(fā)光那里。
你說從那個地方下手的時候,你佛法絕對抓不穩(wěn)。
《耳根圓通章》再怎么難,你都要下功夫去弄清楚,因為他是你的下手處。那個修行的技術(shù)面你都不會啊,你根本沒在修嘛。對不對?基本的技術(shù)嘛,你都不會,你還講什么?
假如你要修觀音菩薩修行法門的話。到目前為止,我還沒有聽到有人發(fā)愿說“我要修觀音菩薩修行法門。”有沒有?沒有?沒有就好,就不講了,講到這里為止。
觀音菩薩修行法門在中國來講,他是很完整的一套系統(tǒng)。所以觀世音菩薩才會風(fēng)靡全世界。對不對?全中國沒有一個不認(rèn)識的。那你的行法有沒有很端正呢?你要弄清楚啊。
好,我們把這個“普觀”簡單地跟各位談一下。他就是生命因素當(dāng)中的一種串聯(lián)。普賢菩薩有關(guān)的話,就是普賢菩薩的這個生命因素去串聯(lián),去交融一切生命因素。
“為欲開發(fā)如來最上獅子頻申大三昧故。”他的交融目的在做什么?開發(fā)如來最殊勝的獅子頻申大三昧,讓每一個生命因素都有這個獅子頻申三昧。所以他才去交融啊。這個普賢菩薩,要把如來的獅子頻申三昧傳遞給所有的生命因素,也就是如來獅子頻申三昧不是哪個生命因素有的,是每一個生命因素都可以有。你可以從這個地方看得很清楚啊。
我在跟各位這樣講的,那種語言模式跟思維模式,你要學(xué)起來啊。你在學(xué)這個,不是我講的內(nèi)容。我講的內(nèi)容那不重要。我在講這個模式的時候,回去,各位你要自己整理。“那是什么?生命因素怎么交融。這生命因素講的是什么。”這個才是我要交給各位的。那個知識里面講些什么,那是比較其次的,那只是個媒介。透過這些知識,要表達(dá)佛陀思維的那個思維模式。
我們跟各位講,佛學(xué)是叫論學(xué),不叫哲學(xué)。論學(xué)是怎么運用的,你就要把這思維模式學(xué)起來,否則論學(xué)你不會用,你用不上。你講一講,你就變哲學(xué)了,開始在那邊邏輯推理了。這是不同的。
好,這個“獅子頻申三昧”前面我們講過了,這里就不再講了。
那現(xiàn)在,他為欲開發(fā)這個三昧的緣故,這個原因,所以他下面又講了,有一些工作。我們先念一遍。
“以等虛空界方便。等三世方便。等法界方便。”三個,三個方便。
“等一切世界。等一切業(yè)。等一切眾生心。等一切眾生欲。等一切眾生根。等一切眾生成熟時。等一切法光影方便。告諸菩薩言。”
你先看這十句話。
“以等虛空界方便。等三世方便。等法界方便。”這三句。你看“虛空界、三世、法界”這三句有沒有很熟?這個虛空界、三世那不是十方三世嗎?一個是空間,一個是時間。對不對?時間也好,空間也好,這兩個都是無為法。
無為法,就是沒有辦法去窮盡的,你沒有辦法用有為去衡量的。
在小乘里頭啊,七十二有為法有三個無為法,這里有兩個。
那等法界,盡虛空、遍法界,有沒有?法界是什么?我們也跟各位講過了。法界就是真理的范圍。界是范圍嘛,法是真理嘛。正法的范圍里面就叫法界。你能不能體會清楚?大家都講法界、法界,法界怎么定義啊?就是真理的范圍里面都叫法界。
哪一法出此法界呢?離開真理沒有,哪個法離開真理。你想想看,回去想想看,找到的話告訴我,我還沒有找到哪一法在真理外。各位想想看。找到的話有獎,獎金相當(dāng)大。你看看哪一法在真理外,回去找找看。
就我們所知,所有的法都在真理里面,那都在真理的范圍內(nèi)。
所以,法界很簡單地講,就是真理的范圍內(nèi)。
要會定義啊,這個很清楚了。我們再這定義上面是跟各位,我至少認(rèn)為跟各位定義的很清楚。
當(dāng)然我們在講結(jié)界工程跟華藏工程的時候,我也是希望各位把這個名詞給錄下來。我們編一個華嚴(yán),就要從這里編的。
這些名詞以前是都不定義的。我們現(xiàn)在重新跟你定義。那,你就可以作人類歷史上對真理負(fù)責(zé)很重要的一部工具書,重新再編一部詞典。
不是佛學(xué)詞典而已,這些東西在社會上很普遍在使用了。但是他們的定義啊,不見得正確。他是用科學(xué)的語言作定義。我們是用生命學(xué)的語言來做定義。這是很美的一項偉大的工作。
所以他在講這三個,已經(jīng)真俗二諦窮盡了。窮盡真俗二諦,這三個喔。他用這些方便喔。
一個大菩薩在教化我們,不離真俗二諦,窮盡一切,種種善巧方便。
第四個,“等一切世界”。一切世界,世界,大家知道嗎?
你生活在幾個世界里,你知道嗎?你大概就我們這個世界。對不對?我們就這么一個世界。你在家里,家里是一個世界。你在工作場合,職場是一個世界。當(dāng)你到超級市場買東西,又是一個世界。當(dāng)你到菜市場買東西,又是一個世界。有沒有?
留意看看,你一天在好多個世界里轉(zhuǎn)來轉(zhuǎn)去,你知道嗎?你上班下班搭公交車的時候。那又是一個世界。所以當(dāng)你思維一動的時候,“哎,我今天要搭公車,” “我今天要搭地鐵。”你去看看那世界都變來變?nèi)ァS袥]有?
“今天我不回去”,又另外一個世界。回家吃飯,餐廳一個世界。“算了,泡方便面”,又一個世界。有沒有?
你是在很多世界里頭轉(zhuǎn)來轉(zhuǎn)去喔,只是你自己不知道。所以你在生死海中沉淪。有沒有?頭出頭沒而不自知。是不是這樣?
佛陀已經(jīng)告訴我們,只是你在這種環(huán)境中,自己都不知不覺。
可憐啦!我都不好意思講,你都睡著啦。(眾鼓掌)沒有啊。
你把世界看成說這個世界是earth還是world,有沒有?這種講法,這地球叫世界,你已經(jīng)弄錯了。
在你的生活中是很多很多世界的。你要懂得,你要很清楚的。不是叫你緊張,叫你清清楚楚,不是叫你緊緊張張。你可以弄得很清楚。
當(dāng)你很清楚的時候,你對世界就無疑無惑,沒有懷疑,沒有迷惑。那你就有智慧啦。
你現(xiàn)在不是沒智慧,因為你疑惑很多,智慧都不管用。
“等一切世界。等一切業(yè)。”業(yè)是什么?
我們也不會定義。反正業(yè)啊,業(yè)是你感受到才在,你沒感受到就不存在。知道嗎?
人家在罵你,你沒聽到。你就沒業(yè)嘛。對不對?
所以我常跟你講,人家跟你講“你知道嗎?”你說“我不要知道。”你就沒業(yè)了。
人家講“你知道嗎?”你說“什么事?我怎么可以不知道。”那你業(yè)就上身了。我告訴你。你自己想想看。是不是這樣?
講這種東西比較抽象。
今天,有位中醫(yī)師在跟我做按摩治療的時候,發(fā)現(xiàn)我這里,說“唉?這個是什么?”
我說“這個是脂肪瘤啊”
“這個開刀就拿掉了。”
我說“是啊”
“怎么不拿掉?”
我說“不要拿掉,為什么要拿掉?”因為它在這里跟我無礙呀。有一個在這里最無礙的,無礙我們就可以和平共存嘛。對不對?你活你的,我活我的,你不要礙我嘛。有時候這個熟了就作怪把它擠一擠,擠出來就點臭。你不理它,它就不臭嘛。就好了,你把它割掉好不好?當(dāng)然可以。你看起來是這里割掉,它會從別的地方再長出來。
為什么脂肪瘤會長在這里?不知道。但是你會有脂肪瘤,表示你身體里有很多多余的脂肪要排出去。沒辦法排出去,他才從皮下排出來。他別的地方不去,來這里是最好的,因為是最安全的。
因為他不礙我,我也不礙它。所以它可以安然生存。對不對?
你想想看,他萬一來到這里呢?一定礙事嘛。來到這里呢,一定礙事嘛。一定把它弄掉嘛。來到這里不礙事,你為什么把它弄掉?今天你把他弄掉,那個多余的脂肪不知道跑哪里去。它要是跑到膝蓋上面去,那你看你完了。對不對?
所以呢不動它,沒事,因為他不是業(yè)嘛。對不對?因為你不感覺他有礙事就不是業(yè)了。
你也是一樣啊。你在生活中沒人惹你,不是沒人惹你,很多人惹你,你根本沒聽到。所以,你沒有業(yè)嘛?墒撬荒懵牭桨,那你的業(yè)就來了。就一句話,大概三秒鐘,肯定你三個月會吃不好睡不好,脾氣火三個月。你看三秒鐘會影響你三個月。那不是業(yè)嘛?
業(yè)是什么?每個人都不一樣。你看每個人都煩惱什么?有頭發(fā)的煩惱有頭發(fā),沒頭發(fā)的煩惱沒頭發(fā)。對不對?所以有頭發(fā)的要去染頭發(fā)。沒頭發(fā)的叫禿頭。要去想辦法長頭發(fā)。那不是業(yè)嗎?當(dāng)你不介意的時候,根本沒那回事,當(dāng)你介意的時候就有業(yè)。
業(yè),有福報的業(yè),福報也是業(yè),苦報也是業(yè)。所以當(dāng)你感受到的時候,他就存在了。你要留意,當(dāng)你感受到的時候,他就存在啦。
所以,當(dāng)你感受到福報存在的時候,那你應(yīng)該享受福報。當(dāng)你感受到苦報存在的時候,那你應(yīng)該把苦報給舍掉嘛。對不對?
可見呢,一般人是不覺得苦報是苦,他是以為苦報是爽。很爽,所以抱著苦不放。是不是這樣?人家說你如何如何,你就緊抱著它不放。人家說你如何如何,你就“噢,舍”,布施掉不就好了嘛。
可是你為什么不能布施掉啊,因為你生命中有這種吸收煩惱的基因,接受煩惱的基因。所以你才有苦報。這個就是業(yè)。當(dāng)你有福報而感受不到的時候,也是業(yè)。
詳細(xì)的部分我們這里就不講了,因為他是另一套理論。業(yè)是一個很大的理論。
“等一切業(yè)。等一切眾生心。”開始就跟眾生都有關(guān)了‘“眾生心、眾生欲、眾生根、眾生成熟時”有沒有?好幾個啊。一個、兩個、三個、四個,十個當(dāng)中這里就有四個。
“等一切法光影方便。”一切法,只要講一切法都是有為法。一切法如夢幻泡影,是不是?所以這個句子用得很美啊。“等一切法光影”,如夢幻泡影都在里面嘛。對不對?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用光影兩個字代表那種如夢幻泡影的情景。
“方便”,他用一切有為法的種種方便,來開導(dǎo)、開發(fā)如來最上獅子頻申三昧。知道嗎?
這些菩薩,你不要以為別人,就是你。普賢菩薩有這樣子用種種方便為你開導(dǎo),而你呢?眼睛閉著“嗯,很好。很好。”因為我們被無明蓋住了,所以你看不到。
我這樣講你可能會以為說,普賢菩薩騎著大象,而我沒看到,是他騎著大象。但是他不是外在的,他在你的生命里頭。你的生命里頭有很多的啟示,有很多的啟示。只是,你一點都不在意。
有很多同修,有這種經(jīng)驗。到寺院里,看到佛像不知道為什么?“哇啦哇啦”就一直哭。有很多同修,一到廟里,人家梵唄一起啊,他就開始“嘩啦嘩啦”一直哭?薜饺思页炅,他就不哭了。
為什么?這個都是菩薩開發(fā),在開發(fā)你的生命資糧道,但是你不知道。那我這個地方就不用這種語言了,我叫做“生命故鄉(xiāng)的呼喚”。
我們生命最原始的故鄉(xiāng),你的出處的那個地方,他在呼喚你,就是這種菩薩“普觀一切菩薩眾會。為欲開發(fā)如來最上獅子頻申三昧”。他用,有沒有?以等種種,那種廣泛的境界跟方便,在開導(dǎo)我們。
那我們呢,我們像那迷失的孩子,在外面玩。跟著他的同伴,玩玩玩不知道玩到哪里去了。肚子餓了也不知道,天冷了也不知道,天黑了也不知道。直到他夠累了,突然間肚子餓了,又冷了,“啊,爸爸,媽媽呢?家里呢?這個時候你才會找家。”可你現(xiàn)在,在有福報的時候,一切都很順利的時候,就像那小孩子玩得正熱頭的時候,爸爸怎么叫你,你也沒聽到,你就只管玩。那就叫“迷失在法界中的生命孤兒”。
各位你像不像?你有沒有想想看,你是不是在這法界中,就是真理的范圍里頭,你是迷失了生命方向感的孤兒。有沒有這種感覺?(眾鼓掌)
我們應(yīng)該經(jīng)常要有這種感受。當(dāng)你有這種感覺,或者理性也好,感性也好,一個最好的方法,稱念佛菩薩圣號。你那個時候你要念什么佛菩薩圣號,念出來就對了,他一定跟你相應(yīng)。
那你自己要去想啊,“我人生來這個世間是干什么的?我這樣活著對嗎?有意義嗎?”那這個時候,那個生命故鄉(xiāng)的吶喊、那個呼喚就會出現(xiàn),一定會跟你相應(yīng)。在什么時候最多呢?輾轉(zhuǎn)難眠的時候。那種月光明亮,夜深人靜的時候,那最容易勾起那種生命里頭的遐思。你會去追尋生命。為什么?
你假如是騷人墨客在那邊看著月光啊,那對影成三人,低頭思故鄉(xiāng)。那騷人墨客就跟生命無關(guān)了。那只是跟文學(xué)有關(guān)。
那跟生命有關(guān),你就直接從這下去了。那個對你自己生命的震撼跟反省啊,非常地強烈。有善根的人!
你假如都沒有感受啊,沒善根。你感受的少善根淺一點,感受的深啊,那善根是很強烈的。每個人都會有的,不會沒有。因為你不是麻木不仁的人。
我們很期望你能夠從這個地方看看,這個經(jīng)文里是非常感性的。他不是很冷靜的、很理性的,他是很感性的。那個感性的充滿啊,就像普賢的大白象一樣,肥肥的,圓滾滾的,不會像我這樣瘦巴巴的。這感性是非常圓滿的。
你看“等、等、等”,你看那幾個字,你的熱血澎湃。菩薩這么慈悲,想盡種種辦法,窮盡每一個眾生。我們呢,就還是睡覺。
你看小時候,媽媽叫你,“嗯”,翻個身,又睡了。又叫你,“嗯”,翻個身又睡了。爸爸一生氣,“該起床了。”“我在起床呢。”屁股翹高高,頭還包在棉被里,“我在起床了。”有沒有叫?有啊。一會不叫,又睡著了。我們有經(jīng)驗吧?你都是從小孩長大過來的嘛。調(diào)皮的小孩都會有這一段嘛。
事實上,我們在人生的大海里,現(xiàn)在正處于這個階段。所以你這個時候的心靈年齡,是還很幼稚的。但是你能夠感受到這種情景的產(chǎn)生啊,你的心靈年齡就會一直在成長。
我跟各位講過沒?我們一個人的年齡有三種。
一種是要問你“幾歲了?”這個叫生理年齡。每過一年你就加一歲嘛。
一種就是社會年齡,又叫心智年齡。隨著你的成長,你的社會的歷練會增加。這個叫做心智年齡。一般來講叫IQ?尚闹悄挲g跟IQ不太有關(guān)系。
但是有些人,我們看小孩子最清楚。長得比爸爸還高,但是跟那個六七歲,七八歲小孩玩在一起,又一臉孩子氣。這個叫做四肢發(fā)達(dá)、頭腦簡單,心智年齡還沒成熟。就是指這種狀況。
有些小孩,年齡小小的,講話有模有樣的。我們說他早熟。有沒有?老成持重,早熟的人,這個叫心智年齡早熟。對不對?這兩個嘛。
那么,在社會上事業(yè)很成功的人,那通常都心智年齡很成熟的。
可是心靈年齡就不一樣了。心智年齡很成熟的人,不一定心靈年齡成熟。心靈年齡越成熟的人,往往心智年齡不太成熟。你要留意到喔。
所以有一句話講說,“富貴學(xué)道難”。不是富貴學(xué)道難,是心智年齡加上富貴以后,那你要學(xué)道就很難了。因為他心智年齡就是那理性的判斷、知識邏輯推理啊,用在他的富貴上面啊,他根本不會追求生命。要追求生命的人心靈年齡要夠成熟。
所以我常跟各位講說,我們周遭很多修行人。你去注意看看,修行人的心靈年齡都比較成熟。
詳細(xì)的,心靈年齡怎么評價他的分?jǐn)?shù),怎么樣,這是未來三百年的時間,佛法這一塊領(lǐng)域,真正的學(xué)者跟用功的行者他們要研究的科目。心靈年齡不是心智年齡。
心靈年齡,因為從這個部分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人在修學(xué)上面成功不成功、成就不成就,很快的一個判斷方法。那我們一般來講這個人很有善根,其實就是心靈年齡很成熟。
這些東西都可以數(shù)據(jù)化。我們就缺乏這些工具。有了這些工具,我們要選擇一個行者來修行啊,你從這幾個基本數(shù)據(jù)一弄出來以后,他修行很快。這些都可以做的。
好,我們簡單地把這前言的部分跟各位談一下。這個理論當(dāng)然還有啦。
這個“業(yè)”沒跟各位解釋,“眾生心”也沒解釋,“眾生欲”也沒解釋,“眾生根”也沒解釋,“眾生成熟”時也沒跟你解釋。這個要解釋,這里面的文章都很大。
那心、欲、根這三個,這個“欲”不是欲望的“欲”。我跟各位解釋這個“欲”。這個“欲”用現(xiàn)在的話來講,叫做動力,不是欲望。欲望是萬惡之本啊,因為你有欲望,太強烈的欲望,太多的欲望,那是不好的。絕對不好?墒沁@個“欲”,是眾生的生存生命動力,他跟那個欲望是不一樣的。
現(xiàn)在西方社會啊,是強調(diào)欲望經(jīng)濟(jì)學(xué)。欲望,欲望經(jīng)濟(jì)學(xué)以后,造成對大自然資源的掠奪。所以,所有的東西都要讓你幾個月就換了幾年就換了。淘汰掉了,淘汰掉了以后干嘛?兩個災(zāi)難。
第一個要淘汰舊的就要用新的,新的生產(chǎn)就要自然資源。所以你會對大自然資源瘋狂地掠奪。這第一個災(zāi)難。
第二個災(zāi)難,你淘汰掉的這些東西,都是工業(yè)產(chǎn)品,你記得,都是工業(yè)產(chǎn)品。包括電子產(chǎn)品跟機械,包括汽車,包括你家里用的所有電器產(chǎn)品,冰箱等等。它真的都壞了嗎?可是它沒壞啊。沒壞要怎么辦?變成了工業(yè)垃圾。工業(yè)垃圾怎么辦?全部燒掉。燒掉以后呢,你就知道今年暖冬,明年更暖,年年一直暖下去。二十年后,沿海的都市全部埋到海水里頭去了。
你看有多可怕!這種災(zāi)難誰負(fù)責(zé)?這是欲望經(jīng)濟(jì)學(xué),始作蛹者。
但是我們講的“欲”不是欲望的“欲”,這是人類生命在這個世間生存的動力,他本能中善良的動力。
各位要留意到啊。這個用字,字字完全一樣,意義是完全不同的。所以這欲、心、根啊就有同義詞,但是他的定義不一樣。應(yīng)該來講是這樣,心是體,根是相,欲是作用,“體相用”這三個,心,欲,根。
心的體叫心。心的相叫根。心的用叫欲。那這個心是眾生心。這本體啊,叫做眾生心。眾生心的相叫眾生根。眾生心的用叫做眾生欲。知道嗎?他同一個東西的體相用不同。
我想這樣比較簡單啊,就把各位騙過去了,就算通通解釋了?墒嵌x還沒跟你講啊。我想簡單我想這樣子。我們休息一下,等一下再往下講。
《四十華嚴(yán)》第38講(2007年11月27日)B
好,我們再看經(jīng)文第51頁的第5行。
好,我們看最下面的句子。
“告諸菩薩言。佛子我今為汝。以十種法門清淨(jìng)名句。開示演說師子頻申廣大三昧神通境界。何等為十。”
這個,前面這幾句就比較簡單了。主要是這個名詞,什么叫做“十種法門清凈名句”。這個,沒辦法跟各位解釋說這個文字是什么。但,很簡單地講,這個就是生命里最單純的一種存在。
法門,法是真理啊,剛才講過了。
門,真理,進(jìn)入真理的大門叫法門。那我們通常講的是下手處,你要修行的下手處。你要進(jìn)入真理的那個大門,就是要修行,修行才能進(jìn)入啊。那修行就是下手處。
現(xiàn)在各位普遍存在著一種狀況,就是不知道怎么修。這個也很奇怪,不知道怎么修,又像蝴蝶到處飛。那你說“這個是正常的,我找不到法門,所以到處找啊。”法門不在外面,法門是在你的手中,不會沒法門。
你要摸索,摸索不是到外面摸索。到外面摸索的人啦,我告訴你,你摸了十二年、二十年,你還是三年級。這個故事我講過了,不再講了,永遠(yuǎn)你都是三年級。而且,每一次修法到三年程度的時候,為什么三年啊?一年佛在眼前,二年佛在天邊,三年佛回西天。然后呢,你又重新再來一次,又是三年,又重來一次,又是三年,重來一次。所以,即使你找到法門要下手的時候,大概到了第三年程度的時候,你的壓力一到,你又跑掉了。
所以只要是在外面到處跑的,我們叫“佛教流氓”,不好聽啊,叫“佛教蟑螂”。你就沒用了。佛教老油條了,佛教界老油條,混久了已經(jīng)變油條啦。油條比較好聽,蟑螂太臟了。流氓,又好像罵人。老油條。
說你不懂,你樣樣都懂。哪個名山啊,哪個道場啊,哪個長老啊,修哪個法門啊,你樣樣精通,樣樣不通。根本沒用啊,用到你頭上沒用。這些人啊,沒用。
要的是什么?你注意看,自己在家里自己摸索的人。同樣啊,你在外面摸索二十年,你是,法界中叫惡名昭彰。在社會上是佛教界的大居士、大護(hù)法,因為你把房子都賣了,一直分散,“散財童子”嘛。散,散財,散給各道場嘛,大護(hù)法。誰都認(rèn)識你啊。但是你已經(jīng)變成油條了,沒用。
同樣的,以二十年的時間,你耗在家里,自己想辦法去摸,誦經(jīng),怎么樣誦經(jīng)能一心不亂,怎么樣誦經(jīng)能不打妄想。我告訴你,你要搞二十年,你搞不出名堂來啊,那一本經(jīng)書一定被你念爛了。知道嗎?
念佛怎么一心不亂。你不要問嘛,問人有用嗎?我教過很多人,來問的人我都教他沒用。因為,你教他再好,他還是要去問別人。“海云法師這樣說,你看怎么樣?”你是什么東西啊,你到處在造業(yè),你知道嗎?
還有一個問我,“師父,有個師父叫我念阿彌陀佛,可是另外一個師父叫我念觀世音菩薩。那你看我念什么好?”
我說“你最好念地藏菩薩。”
你再問下去啊,會很多出來了。那你到最后要怎么辦?這個都油條了,弄到最后都油條了。
那師父為了出奇制勝,叫你念“南無日月光明佛。”
“。磕挠心且粋?不曾聽過。” 不曾聽過才厲害。
所以你沒有用。
真的想修行,你要自己在家里好好摸索。我跟各位講這是真的。你要在家里摸索。
所以你會發(fā)現(xiàn)有很多高人,真正的高人啊,是你到處找不到的。他什么都沒有,他就是靜靜地。然后你突然間會發(fā)現(xiàn),他周遭只有幾個人跟他在一起,他只教一個很簡單的法,然后都沒人認(rèn)識他。為什么?因為他自己泡著那個法門,他已經(jīng)深入了。他教出來的,在他周遭的人受益很多。
你不要找像我這一類的,到處亂跑的。這個叫惡名昭彰,因為大家都認(rèn)識嘛,都認(rèn)識,你就學(xué)不到東西。你要能夠深入。
我教你那么多方法。你就選一個就好,你不要每一個都選,每一個對你來講都沒用。
但是你一個方法用二十年以后,再回過頭來,那我講過的每一個法門啊,你想下手就上手。知道嗎?
這就是修法的要領(lǐng),這個叫法門。真理的門戶嘛。真理的門,法門嘛。你要進(jìn)那個門,要進(jìn)啊。
你不是啊,你都在門口繞來繞去,F(xiàn)在新時代都玻璃幕墻,你通通在門外,你進(jìn)不到里面去。你從門外看里面都很清楚啊,你都得不到。
所以希望各位啊,你先弄清楚這個法門,真理的入口處。
真理的入口處的什么?清凈名句。清凈無污染的。這個清凈就是,不用大腦意識形態(tài)。
前面跟你講的幾個定義啊,你都想當(dāng)然爾的定義。想當(dāng)然爾,你就弄錯了,就不清凈了。因為你用意識形態(tài),我很簡單地講叫意識形態(tài)。
有很多人是用意識流,意識像流水一樣,好多好多的意識啊。因為你都用意識流,所以那個名詞你就很當(dāng)然地接受了。普賢菩薩,騎白象的那一個。文殊菩薩,騎綠獅子的那一個。有沒有?那個叫意識流。
你會以為說,“噢,我第一念起來就是那一個。”那不是,那是意識流。
意識流更進(jìn)步一點的那叫概念包。你的概念是成一包一包的,不是一個概念,一包一包的概念啊。你都不知道啊,復(fù)雜。教育普及以后,知識分子起來,最大的業(yè)力。因為有這些的意識流跟概念包啊,所以,你根本就不能成就。你對佛法根本看不進(jìn)去。
這個,你要想辦法去破,想辦法去破,不然沒辦法。
那你要從哪里下手。窟@就是下手處啦。你自己要想,自己要反觀自己,不是叫你去檢討別人。我們自己反觀自己,“我有哪些東西都是想當(dāng)然爾?”
各位,我們都是中國人吧!告訴你,中國人有個毛病,吃藥,有沒有吃過藥?吃藥的時候能不能和著茶喝?概念包。為什么吃藥不能用茶?嘿嘿嘿嘿,都講不出來嘛。
因為你的文化背景里普遍存在著這些東西。吃藥不能吃花生,吃藥不能吃蘿卜,吃藥不能吃咸菜、酸菜。對不對?我想病貓子懂得更多,因為幾乎每一個中醫(yī)師都這樣跟你講。
但是,你知道為什么嗎?
“因為,醫(yī)師說…醫(yī)師說…”
你是活在醫(yī)生說里面,愚蠢啊。我不是罵你啊,你只是對號入座而已。這個都是想當(dāng)然爾。
你要是個知識分子,你應(yīng)該知道為什么不行。很簡單的道理嘛。
他只是告訴你,那個會解藥。對不對?那些東西會解藥。真的會解嗎?茶為什么會解藥?你根本不知道嘛。茶為什么會解藥?
有些藥,茶會解。有些藥,茶有相成效果。
誰說通通是解?解藥很簡單的意思叫做酸堿中和。真的講忌的話,是吃下去會中毒。我吃這個藥再喝茶會中毒,那個就忌。中和的話,是緩和了他的效果。只是這樣子而已。
但是你要知道,茶有單寧酸,單寧酸會跟你中和。所以力量強呢,還是胃酸,胃里頭胃酸跟你中和的力量強?你大概都沒想過。所以你就是想當(dāng)然爾。
醫(yī)師也是想當(dāng)然爾地想,你就想當(dāng)然爾地聽,所以就以訛傳訛。弄到最后吃藥什么都不要吃。你就變這個東西出來。不是啊。
這個就是我們這個意識流在起作用的時候的可怕現(xiàn)象。
那同樣的,以這種情況,反過來,在佛門中有很多人,對于佛法的所有東西,幾乎都是這個樣子。所以呢,古來大德就一再警告我們,你學(xué)佛絕對不要“含糊如來籠統(tǒng)佛性”。含糊籠統(tǒng),含糊真如、籠統(tǒng)佛性啊,佛性是什么?都是含糊籠統(tǒng),含含糊糊的。
所以佛教名詞都是這樣的話,那你說你會開悟?嗨,阿彌陀佛都說“奇怪!”怎么會開悟呢?弄清楚啊。
好,我們這幾個字最簡單地跟各位介紹了,要詳細(xì)講的話,那有很長的這種功夫啦。
現(xiàn)在我們看“何等為十。”要講十個。
第一個“所謂等虛空界。如來所現(xiàn)遍法界。一切佛剎。極微塵中。一切諸佛出興次第。及一切剎成壞次第。法門名句。”
這個他講了,第一個是“等虛空界”。等整個虛空,就是窮盡了整個空間,就對了。虛空界就是空間。
各位對空間有沒有概念?就十方,東南西北四維上下,這個叫十方,這叫空間嘛。然后窮盡,無限大。對不對?這個也是你自己想當(dāng)然爾,就這樣了。因為你不知道空間有多大,不可窮盡。
假設(shè),你的眼睛有像天那么大,假設(shè)啦。那你一直向前看的時候,你看到最遠(yuǎn)的地方在哪里?你知道嗎?嗯?你的眼睛一直向前看,看到最遠(yuǎn)的地方在哪里?你知道嗎?
假設(shè),你的眼睛像天那么大,那你向前一直看,一直看,看到最遠(yuǎn)的地方在哪里?
電子天文望遠(yuǎn)鏡告訴你,最遠(yuǎn)的地方在哪里?就在你眼睛的正后方,后腦殼上面。知道嗎?
我告訴你,空間不大。你頭轉(zhuǎn)過去就看到邊際了?臻g最遠(yuǎn)的地方,你用腦筋去想一定是非常遠(yuǎn),非常遠(yuǎn)。
佛經(jīng)里頭講得很清楚,這個世界,稻子收割,不是稻子,芝麻收割的時候有多少芝麻?你知道嗎?所有的芝麻拿起來啊,你往東走,以東邊來講,往東走,走五百個佛剎外,那邊下一粒,然后,一直走一直走,把所有的芝麻通通下完。那空間還沒走完。
空間都沒有多遠(yuǎn)。用剛才的定義講,向東走,就是右手邊一直走到最遠(yuǎn)的地方去,其實就是在左手胳臂上。對不對?因為你向前看就是你的后腦殼上啊,對不對?
西邊就也是一樣啊。其實都在你自己身上啊,不要往外看。那個空間概念根本就是虛偽的嘛,虛幻的。時間也一樣。
現(xiàn)在呢,很簡單的跟你講“等虛空界”。用你那種虛幻的境界來講,你看看空間多可怕。剛才的那定義來看的話,多遠(yuǎn)啊。
“如來所現(xiàn),”如來示現(xiàn)出來的。
“遍法界。一切佛剎。”到這里就簡單啦,“遍法界。一切佛剎。”在真理的范圍之內(nèi),所有的佛剎極“微塵中”。
“極微塵”知道嗎?每一個佛剎,這個遍法界一切佛剎,所有的佛剎都把他磨成極微塵,一微塵一個世界。他佛剎極微塵中,是指這個東西。
一個佛剎磨成極微塵,通通磨成極微塵。一個極微塵,那么,一個佛剎。知道嗎?那佛剎有多少?本來遍法界一切佛剎就已經(jīng)夠多了。再把這些佛剎磨成極微塵,那一微塵一個佛剎,你看那個佛剎有多少?
這個量啊,你沒有去體會,你都不知道那量多可怕。那大腦里頭裝不進(jìn)去啊。
他講這么多的微塵,這么多的佛剎。每一個佛剎,“一切諸佛出興次第。”
現(xiàn)在這個經(jīng)文講到這里,他已經(jīng)濃縮了。那你假如從文字上這樣念過去啊。那你的意識流就很快帶過去了,你一點感受都沒有。你要去感受那量的龐大啊。
然后,每一個佛剎中一切諸佛又變?nèi)懒。剛才講空間的無限大,現(xiàn)在三世,盡過去際、盡未來際,所有的佛,在那個佛剎里,所有的佛,出興次第。哪個佛出現(xiàn),哪個佛入滅,在出興次第。這第一個。
那這個佛剎,佛出興到佛入滅,他佛剎有成、住、壞、空。器世間的部分。除了智正覺世間的成就跟教化眾生以外,還有器世間的成住壞空。通通都在這里面。
那這里面他講的是什么?一個時空的問題嘛。然后有三世間。
三世間有三句話,器世間就佛剎有成住壞空。對不對?那么智正覺世間就看生住異滅,有沒有?生住異滅。眷屬世間,生老病死。這三個東西,佛教的根本理論,在這里面都講了。
你看這種,《華嚴(yán)經(jīng)》的經(jīng)典看過去,好像都不講生老病死,對不對?好像都沒有講到生住異滅,好像都沒有講到成住壞空。好像,沒有,事實上,都有。這經(jīng)文表達(dá)的很清楚啊?墒沁@樣子,你還看不出來。
這里面最主要,他講到了叫五蘊輪轉(zhuǎn)。真正講的是,修行的一個重要的下手處“蘊、處、界、緣起”,在這里面啊,通通包含了。
那這個一句話,要拖出來那么多的根本佛教的理念啦,那你對這經(jīng)文所表達(dá)的,要很清楚。
所以,他剛才講到的清凈,我們就跟你講,生命本來的樣子。他講的是,法界入門生命本來的那些名句,重要的句子。所以他從華嚴(yán)的語言來講,是這樣的一種語言。
但是他里面內(nèi)容所包含的原始佛教的根本教義啊,全部到里面去了。全部都進(jìn)來了,不止三十七道品,甚至于阿毗達(dá)摩里面的論藏的東西,這里面也通通包括進(jìn)去了。你要留意到。
所以我們在跟各位講,你讀大乘經(jīng)典啊,絕對不要用意識流、想當(dāng)然爾這樣子看過去。那,這個精華你根本看不到。
在大乘經(jīng)典里,他絕對是以原始佛教的經(jīng)典為根本,他不可能漏掉這些東西。你不要以為說“我要學(xué)宏觀的佛法,那微觀的佛法,我就不要。”我們硬是把這兩個東西改為這兩個詞啊,原因也在這個地方。你不要以為“我學(xué)大乘,小乘算什么。”絕對不要有這種觀念。
所以我們才改為宏觀的佛法跟微觀的佛法。微觀的佛法是求解脫的這個部分。宏觀的佛法是告訴你想要解脫的時候,你所要具備的資糧道全部要具足,才有可能進(jìn)行。關(guān)鍵在這個地方。
因為微觀的佛法,佛陀在印度文化的那種資糧道具足的沃土上面,所進(jìn)行的一種修行法門的改革。我們離開印度了,離開那種時代背景了,你那個文化的沃土已經(jīng)喪失了,你必須從新來。
所以為什么大乘佛法會興起?假如說在中國,這個地方,文化文明那么昌盛,就直接把印度的修法拿到這里來修,沒有人會修,因為你不具備有他修行的資糧。知道嗎?
來到這里,中國就自己要有自己的一套,把那個東西給具足起來。中國有沒有這種東西?有。
什么東西?你大概不知道,儒家思想?追蜃拥倪@些東西剛好進(jìn)來彌補大乘佛法的這一塊,這個我們叫人格性健全。
你一個人要不能夠人格很健全,很健康,那你修行沒用。人格一定要健康,按照孔老夫子所講的這一套。你具備了這個條件以后,你才有可能正式修行。而這個基本條件,也就是戒律上面的戒律。
所以你不要以為,這個孔老二,老二,他在家里排老二,所以一般叫孔老二,他所提出來的倫理教育,那就是戒律學(xué)的基本資糧。
不要以為姓孔的講不算,姓釋的講的才算。告訴你萬法平等,都是如夢幻泡影。戒律也是有為法,他都是隨著時空在轉(zhuǎn)變的,而要調(diào)整的。你要留意到啊。
這個是宏觀佛法最大的特色。他跟如何了生死沒有直接關(guān)系,但是你想要進(jìn)行了生死的生命改造工程、轉(zhuǎn)凡成圣的生命改造工程,你必須有這些有為法的基礎(chǔ),否則你沒辦法進(jìn)行。
我們很多同修。我們家鄉(xiāng)話叫做“***”,知道嗎?匆匆忙忙不知道在干什么。
“師父師父!快點快點!”
我說“干嘛?拉肚子到外面去。”
“不是,我要開悟趕快讓我開悟。”
就是那種。干嘛要讓你開悟?你什么條件資格都沒有,你要怎么開悟?
來一敲門“師父,我要開悟。”
師父欠你的?你說開悟就開,是嗎?那我要有魔術(shù)棒啊,對不對?不然怎么讓你開?你以為開悟是開電燈的開啊。開悟的開,不是開電燈的開,不一樣。開電燈是按一下就好了。開悟是要進(jìn)行一套工程以后,才有可能開悟。
所以你都開錯了。你以為開悟跟開電燈一樣,不一樣。
好,這個簡單地把第一句跟各位談一下。詳細(xì)文字上的解釋就不講了。
第二句,“等虛空界。一切佛剎。盡未來際一切劫中。讚歎如來殊勝功德。法門名句。等虛空界。一切佛剎如來出世。顯現(xiàn)無量菩提門海。法門名句。”
這第二句,前面是講“出興次第及一切剎成壞”。這里呢,是“盡未來際”。盡未來際,任何一個佛剎。盡未來際的一切劫中,就向未來看。
對于這個第二句,第一句是總說,第二句以后就是別說,分別,分別講。這個是《華嚴(yán)經(jīng)》的一種語言模式。
假如不是第一句總說,就是最后一句總說。假如是最后一句總說,通常是十一句。我們也叫十句。
假如是只有十句,那通常第一句是總說,除非有特別的狀況。要翻譯的時候,這個原則不是很準(zhǔn),但通常是這個原則,沒錯。
第二句在別說里頭很重要的表達(dá)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們跟各位講,真理的存在是永恒的。那真理一定跟生命有關(guān),也就是我們的生命是永恒的。不但是永恒的是恒動的。不但是恒動的,而且是芬芳的光明的燦爛的。你要留意到這點。
那么,什么叫芬芳的光明的燦爛的?那是我的用語,你不一定用,這個沒關(guān)系。但是我講這些語言的時候,他代表那個生命的存在是表示些什么?那個你要自己去體會,那我就拿你沒辦法。
實際上你可以換更好的,更貼切的,你更喜歡的詞句。但是,那個狀況你要弄清楚啊。你不要像文學(xué)那樣咬文嚼字,那個推敲推敲,推敲推好了,敲好了。推敲知道嗎?那個誰啊,什么夜半鐘聲,半夜去找朋友,門到底是推開好,還是敲開好,推了老半天。有沒有?那是一個文學(xué)公案。我們不做文學(xué)公案的推敲。
你要的是,對那個實際狀況的了解以后,可以用你的語言文字來表達(dá)。我不care,我不在意那個。你去換一下,不要緊。重點是,你對那個實際狀況,你要有所感受,要真的了解,真的獲得以后,你用你的語言表達(dá)。
不要老要當(dāng)影印機。跟人家講,“人家…我們…海云和上說…”,“人家…我?guī)煾刚f…”,你就變影印機了。你不要老是當(dāng)影印機,替我宣傳。
你去感受那種真實的狀況,然后自己語言去表達(dá),用自己語言表達(dá)。
這里講是“盡未來際一切劫中。” 盡未來際,所有的時間里頭“贊嘆如來殊勝功德。”
這個,這幾個字啊,其實重點就是這幾個字而已這一句嘛,“贊嘆如來殊勝功德。”
“如來”,我直接跟各位講,翻譯叫“自性”。“自性”這兩個字其實有兩種意義。
蘋果,有沒有看到?蘋果有蘋果的自性,葡萄有葡萄的自性,對不對?你買來供佛有你的自性,供養(yǎng)的自性,他買來供佛有他的自性。對不對?桔子、葡萄、花都一樣,這個叫個別性,這種自性叫個別性。
或者另外一個詞叫物性,物,物品,每一物有每一物的性。動物物性,植物物性,狗有狗性,貓有貓性,豬八戒有豬八戒的性,孫悟空有孫悟空的性。那叫個別性,又叫做物性。可是我們也可以叫做自性。這個都是用同一個詞。
你要是意識流的人,常常不小心就把這個自性這樣用了。“你有你的自性,我有我的自性”。那個誰啊,就是“鐘鼎山林各有自性”,那個講的就是自性嘛。你有你的性,我有我的性,那叫自性,那叫個別性。
這個“如來”在講的“自性”不是那個“個別性”。這“如來”是真理、是生命、法身慧命的共通性。
那就麻煩了,共通性也叫自性,個別性也叫自性,這是中國文字的缺點。知道嗎?也是中國文字的美啊。就美在三分朦朧、七分朦朧之間啊,那自己去摸嘛。糊涂也在這里,迷也迷在這里,悟呀悟在這里。你知道嗎?這是中國字的一個特質(zhì)啊。
“如來”是講這個真理、法身慧命的那個本性。那個本性叫做自性,叫如來。
也因為是這種狀況,所以如來這兩個字他就沒翻了。他不能翻,沒辦法翻。你說“那你就干脆講嘛。”干脆講就麻煩了,這個文章怎么寫下去啊。“真理與法身慧命的本性,這個本性的殊勝功德。”這樣子,那個作為一個詞來講,那就太啰嗦啦。在中國文學(xué)、文句上面、文章上面,這是不通的。所以他就用兩個字作為一個詞,頂多四個字作為一個詞來講。
所以我們會發(fā)現(xiàn),中文的字大概兩個字、三個字、四個字,對不對?都用這種表達(dá)方法。五個字以上的很少,通常都兩個字的多。就這個原因。
好,那么現(xiàn)在,要怎么樣來贊嘆生命存在的本質(zhì),稱揚贊嘆生命存在的本質(zhì)的這種殊勝功德?稱揚贊嘆真理與法身慧命的本質(zhì)嘛,簡單講就是這樣。稱贊生命本質(zhì),生命存在本質(zhì)的這個殊勝功德。這是文字上跟你這樣談了。
他最重要的是告訴我們,一個人,他這個講不是文字上的意思,講的是“我們一個人,你什么時候會去感受到你這個生命、你這個人,來到這個世間,到底我來干什么?”你有沒有這樣想過“我來到這個世間這樣活著有價值嗎?活著有意義嗎?我這樣活著一輩子了,對嗎?要怎么樣子才不枉此行,這輩子沒有白過。”你能不能這樣想一想?
一個人會這樣想一想,是很有善根的。我告訴你,不止善根,還很有福報,非常有福報。
你在跟很多朋友討論、講話,談很多事情,大概都會針對你有興趣去討論。喜歡珠寶的就談珠寶,喜歡手表的就談手表,喜歡汽車的談汽車。告訴你,那些都是廢話。真的那些都是廢話,那個叫福報跟雜訊。你知道嗎?
但是呢,你有沒有朋友跟你探討“哎,人生這樣活著有意義嗎?要怎么活著才對啊。”或者看到別人以后“哎呀,我們要警惕啊。”有沒有?有這樣的朋友啊,你是真有福報的人。你下輩子絕對比這輩子更好。(眾鼓掌)
雖然你不一定有什么正確的答案,但是你會開始探討,這叫挖寶啊。所以我們?yōu)槭裁唇o各位弄一個華藏工程班,要各位去參加。三五個人就是討論生命的東西,生命的存在、生命的價值、“我是誰啊”。就是這個。
你參加華藏工程,我告訴你不墮惡道,絕不墮惡道。
當(dāng)然你要在講說,“我們下個禮拜到哪里吃比較好吃?”那我就不負(fù)責(zé)任了。華藏工程是要給你探討生命的。
你能不能探討,有些人可能,你們怎么每次都談那些沒意義啊?赡,可能啊,我不是說你啊,可能有些人“談那個我沒興趣啊。”沒興趣,對不起,我們就只有談這個。因為這個是在挖寶,讓你生命的本質(zhì)顯現(xiàn)出來。
你的善根在增長,你的福報跟著來。而且三五個人在談,你在廣結(jié)善緣啊。要留意到啊,善根福德因緣,你看看,你通通在增長啊。就是指這個。
所以,華藏工程為什么只限制三到五個人,不能多。探討生命的東西,人一多就沒意思了。每個人都三分鐘到五分鐘。講一下,一個重點講一下,過了就走,換別人講。聆聽別人的,欣賞別人的,分享別人的。對不對?所以這個叫,稱贊生命本質(zhì)是很殊勝的,很殊勝的功德。
當(dāng)你談?wù)務(wù),哪一天,哪個朋友在名*外面鉆這個鉆那個,跟人家這邊計較那邊計較,這邊斗爭那邊斗爭。哪一天回來說“哎,人生這樣真沒意思。”告訴你,事實上他已經(jīng)被干掉了。沒意思,他把別人干掉了他就有意思,還要繼續(xù)干啦。被干掉了,沒意思,下崗了。人生是這樣沒意思。那他一定講得很好聽,“我為國家怎么樣”,其實斗爭失敗下來了。那這些人下來以后,他就開始探討生命了。
當(dāng)你這樣談?wù)務(wù),發(fā)現(xiàn)有人下來了,不要緊。開始正視生命是什么的時候,你的善根福德不可思議,這叫殊勝功德。
你想想看,北京一千多萬人,幾個人?我們這里,有沒有三百個人?在這里探討生命、研究生命、認(rèn)識生命、挖掘生命,從這個比例上來看,你就知道,你的功德多么殊勝啊。鼓掌一下吧!(眾鼓掌)
作為一個普賢行者來講,就要這樣一再地去贊嘆。盡未來際,逢人便說。那當(dāng)然你要有技巧,這個就你訓(xùn)練的方便嘛。
看人家忙忙碌碌啊,贊嘆一下,“你好辛苦啊,人生這樣真值得啊。”
“真的嗎?怎么值得。繚M頭大汗你值得嗎?你怎么問我這些個?我是在計算,這一車?yán)蟻碣嵍嗌馘X?哪有什么人生值得不值得。”
你就點他一下,然后走。你放心,你已經(jīng)結(jié)善緣了。你點他那么一下,他人生值得不值得,回去是他的事,是善根啦,他已經(jīng)得到生命故鄉(xiāng)的呼喚了。他自己會吶喊。
你不要去明天再問“我昨天跟你暗示什么?你今天有沒有開悟?”你欠揍啊。
所以我們培養(yǎng)贊嘆,是不回頭的。
告訴各位,你我他都一樣,過去菩薩都在跟我們點化過。只是當(dāng)時你沒有醒過來,當(dāng)時你也是跟那個一樣,正在算“這一車?yán)饋矶嗌馘X好賺。磕阍趺磿f有價值有意義?”可是當(dāng)有人這樣點撥以后啊,你在一種情景中,他會涌現(xiàn),你會嚎啕大哭,不知道為什么,一種莫名。這個叫善根發(fā)酵,善根發(fā)出來的現(xiàn)象。發(fā)了善根了,華嚴(yán)的術(shù)語叫善根發(fā)酵。
修行過程都有。
那你在日常生活中,有人跟我們這樣點撥一下,那不是修行嗎?我們跟人家點撥一下,那不是修行嗎?廣結(jié)善緣啊,各位,多點撥人家。但是不要變成考試,考試你就被錘。
點一下,贊嘆一下。你一定要有個潤滑劑,“哎呀,你好辛苦啊。最近這種景氣,生意好賺嗎?這樣人生真有意義啊。”“怎么有意義?錢拿來要緊啊。”對不對?那不要緊,你點一下。稱揚、贊嘆生命存在的價值與意義。講白了就是這樣的。
所以在生活中,隨時提醒我們周遭的人,怎么樣活著有意義,怎么樣子才不浪費我們的生命,就對了。因為這個世間,要跟你談到生命的價值跟意義,沒幾個人。
你在生活中你去留意看看,凡是會跟你談到人生的目標(biāo)、奮斗的方向這些人都會成為你的好朋友。你去留意。
他只跟你談事業(yè),談單一目標(biāo),外在目標(biāo)的人,因緣過了,就不見了。對不對?因緣過了就不見了。
但是呢,跟你論證人生價值意義的人,永遠(yuǎn)是你的好朋友。你要記得,下輩子來還是你的朋友。跟你談得很深入的人,下輩子來是你的眷屬。是你成為他的太太,還是他成為你的太太,不一定。也可能是父母子女的關(guān)系,知道嗎?這個就看你的時間相對的情況。
所以真理的存在是無所不在的。
你多留意,人家點撥我們,我們也點撥人家。你會發(fā)現(xiàn),你的朋友會很快的增加,而且在這一方面都是好朋友。因為這種朋友通常不會欺騙你。當(dāng)然你的命不好,碰到偽君子就不一定,假修行的就不一定了。通常不會的,因為你要是一直在談?wù)撨@個東西,他不是真的有興趣的人,三兩句過一下就走了,不會再跟你談。真正會跟你談的,他會很深入。
這是非常值得慶幸的人生大事。祝福大家!(眾鼓掌)
我們再看第三句,“等虛空界。一切佛剎如來出世。顯現(xiàn)無量菩提門海。法門名句。”
這第三句就“如來出世”啊,一般來講佛成佛了,“如來出世”這個?伤“如來”,不講“諸佛出興”,這意義不一樣。
講“諸佛出興”,也是佛,哪那個佛來嘛,對不對?他講“一切佛剎”,講“諸佛出興”不是更,文學(xué)對仗上不是更正確嗎?“諸佛”,這種《華嚴(yán)經(jīng)》里用“諸佛”用“如來”,意義不一樣。用“諸佛如來”在一起,意義又不一樣。他的用詞,實叉難陀在語言模式上面,他是有區(qū)別的。
“如來”就講自性,自性出世,那就講任何一個人的生命因素,哪一個生命因素顯現(xiàn)的時候。是指這個。
講“諸佛”是講所有的覺悟,不管哪一個覺悟都可以。
你看,這兩個詞的意義是有因果之間的關(guān)系。講“如來”傾向于因,就是生命因素激發(fā)出來的時候,叫做“如來出世”。他要不要到百分之百兌現(xiàn),是另外一回事。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諸佛”是講所有覺悟。覺悟是果嘛,一定是到頂?shù)哪莻覺悟。
所以這里面,有因果之間的差別。
“諸佛”是指多的意思。“如來”只講一個生命因素,當(dāng)然也講全部的生命因素,任何一個都可以。對不對?所以這兩個,語意在這邊是相同的。但是在果因,因果之間的位次上來講,是有不一樣的。
那假如“諸佛如來”,就更不一樣了。是講所有的生命因素,全部都達(dá)到百分之百兌現(xiàn)了。那一切佛,是指這個部分。
所以,這三個東西是不一樣的。他詞匯在運用的時候,他有嚴(yán)格的差別,定義是完全不同的。
那么這里,是從因地上講,每一個人,包括我們在座的每一個人,你的生命因素哪一個都可以,“出世顯現(xiàn)”,出世以后,他會顯現(xiàn)無量菩提門海。無量的菩提門。菩提是覺悟,覺悟門是下手處嘛。對不對?換句話說,每一個生命因素出現(xiàn),你要他成長到百分之百兌現(xiàn)的時候,有很多很多的法門,就叫“菩提門海”。他用“無量”又用“海”啊,就是非常多的意思。
所以你說,哪個法門怎么修?觀音菩薩修行法門,觀音這個生命因素嘛,他的法門不是只有一個,他有很多個,有無量菩提門海。地藏法門,地藏這個生命因素,也能夠顯現(xiàn)無量菩提門海,不是單一一個。
所以你不要跟人家說“哎,你的地藏菩薩法門修錯了,應(yīng)該怎么修啊。”那你叫做孤陋寡聞。他是無量菩提門海,不是只有一個。那你認(rèn)識這一個,他認(rèn)識的也一個。他認(rèn)為這樣可以,那就這樣。你認(rèn)為那樣可以,你就那樣。互相贊嘆就好。
記得那個公案,你知道嗎?有個老太太念“嗡嘛呢叭咪牛,嗡嘛呢叭咪牛”。念到那個米粒自己會跳過去。她就“嗡嘛呢叭咪牛”,就拿一顆,“嗡嘛呢叭咪牛”,再拿一顆。
現(xiàn)在各位都是現(xiàn)代人,都不是古代人,因為你吃飯大概飯里頭沒有石頭。以前的,我想,幾位“老菩薩”應(yīng)該還有概念,我們飯里頭石頭會很多。為什么?現(xiàn)在的飯為什么沒有石頭?因為通通機器處理了,石頭已經(jīng)都弄掉了。以前我們不是,以前都牛拉的,手拉的,又在外面曬啊,連那個雞大便、鴨大便、狗大便都在一起碾了。所以米推好以后,要挑出來。
那她為了每天,明天要煮飯,今天要挑米嘛。她在挑的時候,她一面挑,要一面縫衣服,嘴巴又要念“嗡嘛呢叭咪牛”。所以呢,她縫衣服在縫,“嗡嘛呢叭咪牛”,那米就已跳過來。那一直跳跳,習(xí)慣了就正常了嘛。正常就意識流起作用。反正我明天要吃多少,今天就念念念念,跳過去明天就煮飯多少。
就在念的時候,一個阿羅漢經(jīng)過。那房子怎么放光?走過去看,走過去就沒看到光了。就只看到那“老菩薩”在“嗡嘛呢叭咪牛,嗡嘛呢叭咪牛…”
“哎?她怎么沒有念嗡嘛呢叭咪馬?”他就跟她講,“老菩薩,你念錯了,嗡嘛呢叭咪吽,才對。吽!”
她“吽,我會念了,嗡嘛呢叭咪吽,嗡嘛呢叭咪吽…”
阿羅漢就走了,走一段路回過頭來一看“哎,怎么光不見了?”因為我教她正確的,應(yīng)該更放光才對啊。原來放五百度,現(xiàn)在應(yīng)該放一千度光。怎么現(xiàn)在光不見了?這個阿羅漢有警覺性,他說不對趕快回去。
老菩薩在哭啊,“你教我嗡嘛呢叭咪吽,可是米不跳了。”因為她一念嗡嘛呢叭咪牛?馬?還是吽。啃纳㈤_了。
他說“我教錯了。嗡瑪尼叭咪牛才對。”
她又“嗡嘛呢叭咪牛”,牛,米又開始跳了。
所以你不要以為說,你的“嗡嘛呢叭咪吽”一定對。
寧撼千江水,不動道人心。人家修得好好的,你最好嘴巴閉著。你不要自以為你就對,就去干擾人家的心海。知道嗎?不要干擾。人家這樣念,這樣有成果就對了。你去跟人家“吽”一下人家米不跳了,放光也不光了,那你就造業(yè)了。畢竟這個阿羅漢是聰明的,趕快回去糾正。要不然你看,害人不淺。
所以修行人對任何人修行,只要他合法、不傷害眾生、不欺騙眾生、不給眾生迷信,怎么修都對。怎么修都對,你知道嗎?你不要自作聰明就去,“你錯了。人家怎么念吽才對。”她沒有念馬就不錯了。才念牛而已啊。這個就是問題。
所以我們說,菩提門有無量。他菩提門無量叫海啊,還無量的海,你看看有多少。多得不得了,你都不知道怎么念的。
很多人在持咒說,一定要念什么古梵音。對不對?其實你什么梵音,你根本修的就是藏音嘛,不是梵音。藏音是什么時候的音啊?你也搞不懂。藏音也是從印度搬上來的語音,但是那個語音已經(jīng)有變了。
像我們的音也是一樣。我們原來是長安音,現(xiàn)在叫北京音,叫普通話,那音已經(jīng)變很多了。那你隨著時代的不同,又更有不同,我記得我們小時候教尾(wei)巴,現(xiàn)在叫尾(yi)巴。以前叫滑 (gu)稽,現(xiàn)在變滑(hua)稽。你再念滑 (gu)稽,人家就笑你很滑稽。音都在變,而且變得很離譜啊。所以,這個都是時代性的問題。不一定要這樣去求證,不一定。
什么叫梵音?梵就是清凈。什么清凈?心里清凈念的就對了。“嗡嘛呢叭咪牛”清凈嘛,就好了。“嗡嘛呢叭咪吽”,明明是“吽”,你硬要跟人家念“牛”,你下輩子就當(dāng)牛,因為你是作意啊。人家是無意。無意她才會清凈啊。你是故意嘛。“人家念牛能成就,我也來念牛。”那心有污染,不對。
這個關(guān)鍵,提供給各位做參考。
今天我們就講三句,就講到這里。這個十句,我想可以簡單地跟各位做個介紹。因為,每一個假如都不介紹,好像這個師父太過分了一點,每碰到十句就跳過去。不過這十句,我想仔細(xì)地跟各位做這樣的介紹,應(yīng)該可以吧。應(yīng)該也不會太長,也不會太短,適當(dāng)。我跟各位做交代了。
- 上一篇:四十華嚴(yán) 第二卷 第37講
- 下一篇:四十華嚴(yán) 第三卷 第39講
- 《華嚴(yán)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華嚴(yán)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華嚴(yán)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華嚴(yán)經(jīng)》“華”是大乘的因地,“嚴(yán)”是果地的功德
- 華嚴(yán)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yán)、六十華嚴(yán)、八十華嚴(yán)
- “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yè)”是什么意思?
- “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這七個字有什么含義?
- 十種自在指的是什么?解讀《華嚴(yán)經(jīng)》十種自在
- 入無生智,到無依處是什么意思?
- 為什么說《華嚴(yán)經(jīng)》是別教一乘?
- 脫去俗服,當(dāng)愿眾生,勤修善根,舍諸罪軛的意思
- 只在誦《華嚴(yán)經(jīng)》的時候口臭,還要繼續(xù)誦嗎?
- 怎么理解“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業(yè),是為魔業(yè)”?
- 《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經(jīng)題含義是什么?
- 華嚴(yán)經(jīng)是怎么來的?什么時候傳入中國?
- 《華嚴(yán)經(jīng)》是屬于開智慧嗎?
- 人要精進(jìn)學(xué)習(xí),切莫放縱欲望
- 發(fā)起殊勝的菩提心,讓世界變得更清凈
- 機緣到來時,因果報應(yīng)是逃不掉的
- 《華嚴(yán)經(jīng)》是阿難尊者記錄的嗎?
- 楞嚴(yán)經(jīng)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jīng)》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hù)法品
- 《地藏經(jīng)》開經(jīng)偈
- 楞嚴(yán)經(jīng)白話文卷二
- 《華嚴(yán)經(jīng)》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jīng)弘傳序
- 楞嚴(yán)經(jīng)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jīng)》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yán)經(jīng)白話文卷三
- 楞嚴(yán)經(jīng)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yán)經(jīng)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yán)經(jīng)白話文卷十
- 楞嚴(yán)經(jīng)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jīng)講的是什么內(nèi)容?圓覺經(jīng)概說
- 《大寶積經(jīng)》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yán)經(jīng)是怎么來的?楞嚴(yán)經(jīng)的由來故事
- 佛經(jīng)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jīng)》講記
- 念地藏經(jīng)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yán)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jīng)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nèi)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jīng)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yán)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jīng)》偈頌:人生在世間,應(yīng)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jīng)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jīng)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yán)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jīng)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jīng)》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jīng)·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jīng)》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誰翻譯的?心經(jīng)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jīng)注音版
- 法華經(jīng)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jīng)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jīng)》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jīng)》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zhuǎn)的解讀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jīng)》
- 《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jīng)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jīng)·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jīng)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yán)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yán)、六十華嚴(yán)、八十華嚴(yán)
- 菩薩生地經(jīng)注音版
- 從《壇經(jīng)》片段,瞻仰學(xué)習(xí)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yán)經(jīng)白話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yán)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華嚴(yán)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譯文
- 楞嚴(yán)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原文
- 華嚴(yán)經(jīng)譯文
- 地藏經(jīng)譯文
- 心經(jīng)講解
- 心經(jīng)譯文
- 南懷瑾:《金剛經(jīng)說什么》
- 六祖壇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譯文
- 六祖壇經(jīng)譯文
- 楞嚴(yán)經(jīng)講解
- 楞嚴(yán)經(jīng)譯文
- 金剛經(jīng)講解
- 大般涅槃經(jīng)原文
- 俱舍論原文
- 地藏經(jīng)講解
- 地藏經(jīng)譯文
- 楞嚴(yán)經(jīng)原文
- 楞伽經(jīng)譯文
- 涅槃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譯文
- 瑜伽師地論白話文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解深密經(jīng)原文
- 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地藏經(jīng)白話文(王智隆居士)
- 成唯識論原文
- 維摩詰經(jīng)譯文
- 大般涅槃經(jīng)白話文
- 華嚴(yán)經(jīng)講解
- 《華嚴(yán)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華嚴(yán)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華嚴(yán)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華嚴(yán)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yán)、六十華嚴(yán)、八十華嚴(yán)
- “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yè)”是什么意思?
- 十種自在指的是什么?解讀《華嚴(yán)經(jīng)》十種自在
- 入無生智,到無依處是什么意思?
- 脫去俗服,當(dāng)愿眾生,勤修善根,舍諸罪軛的意思
- 只在誦《華嚴(yán)經(jīng)》的時候口臭,還要繼續(xù)誦嗎?
- 怎么理解“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業(yè),是為魔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