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子
八王子
大家有好好顧好我們這一念心意了嗎?修行的本分事,乃是日日顧好我們這念心。[其心禪寂,常在三昧,恬安淡泊,無為無欲,顛倒亂想,不復得入],這種的心靈境界,我們是不是每天都有感覺到呢? 這是我們所謂修行,修行與世俗不同,世俗人紛紛擾擾在社會,修行者是其心禪寂在叢林。
雖然現(xiàn)在的叢林很接近社會,不過心靈的道場永遠都是寧靜很清凈,因為就是正知、正見、正念,這三昧就是正知見。我們的心要時時在正知見里面,其是這么的恬安、淡泊,這是我們的生活。生活要有這樣,真正的清凈、淡泊,沒有什么欲念,無為無欲。[ 無為 ] 是已經(jīng)到了自然的境界了,所以我們大家若能夠每天每天都是順著自然,沒有那種造作,沒有計較,很自然,這樣我們就顛倒亂想就不會再起來了,這就是我們所謂的修行。
前面我們就說,八王子出家。這八王子,他們每一個人的名字都有一個[意] (字) 。本來就可以緣著萬法,可以產(chǎn)生萬法。一切唯心造,一念無明妄動起來,所以它就會緣著種種境界,假使我們有覺悟,外面的境界就可以轉惡為善。所以,我們在這個八識,由[心王]在領導,我們?nèi)魶]有越規(guī)戒,這樣也能夠覺悟,能夠再回歸本性,就[無為無欲],就[顛倒亂想不復得入],就能夠心常常很清凈、平安沒有染著。
所以前面說[識],從眼、耳、鼻、舌開始,一直說到第四王子[寶意],意思就是我們所有的資糧要從口入、從舌識。但是,這個口舌會造業(yè),不過,口舌也能夠說無量法;它可以搬弄是非,它也可以發(fā)揮說佛所說法。這就是看我們?nèi)绾稳梦覀兊牧⒘鶋m,所以我們要好好注意。
第五王子名叫[增意],那就是身識。我們的身的覺、身體的感觸,增減在身——增有為苦,減無為樂。
⊙五名增意者,身識覺觸,增減在身,增有為苦,減無為樂故。
[增]就是增加欲念,[減]就是減掉了一切紛擾欲念的煩惱,自然就到達了[無為],就是很自然的樂,那就是涅槃之樂,不生不滅,靜寂清澄的境界。這要看我們的身如何感觸。我們的身,身體緣著外面的境界去感觸,在這個增減中,世間的聲、色之中,它會誘引我們的身體去造作。以前的人說,人有大患,就是因為有這個身體(編按:【老子•第十三章】
[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 )。這個身體就是有感觸,否則業(yè)從哪里來呢?都是造作來的。不管你的心,看到什么外面的境界,不管如何擾動我們的心,身體若不去行為,業(yè)就造不成。所以我們的身體要用戒,用戒來制定我們的身。
所以[身識覺觸],這個身體所感觸到的,[增減在身],你是要增加你的煩惱業(yè)力呢?或者是要造福消業(yè)呢?造福消業(yè),那就是減除心中的無明、煩惱。若是增業(yè),就是心所指導的,身體就開始去造作,這是增加那個苦。所以人間的苦,就是因為有我們這個身體,所以我們的身要好好利用,我們要用來載道。每天每天我們在吸收、聽法,法,[ 經(jīng)者,道也;道者,路也。] 聽經(jīng)聞法就像是讓我們見道,這條路已經(jīng)讓我們看到了,我們要身體力行,要行道。
所以[身識覺觸],緣著外面的境界,眼、耳、鼻、舌、身,緣著色、聲、香、味、觸這些境界,這都是[識]去分別外面種種的塵境。我們有轉這個﹁識[為]智 嗎?啟發(fā)我們的智慧了嗎?所以這叫做[轉識成智],F(xiàn)在的八王子出家,名字里面都有叫做 [意],就是表示我們緣外面的境界,我們應該要懂得轉根識——眼有眼識,耳有耳識,鼻有鼻識,舌有舌識,身也有身識。我們凡夫若只是隨著五根、五識去緣五塵,這樣就很容易啟動這個 [身識覺觸],這個身識去接觸。
去接觸,是去造業(yè)?或是去造福?去造福的,那就是在五根塵的識轉成了智,用智慧,所以悲智雙運,用我們的身體去做好事,運用我們的智慧去分別世間的事情,所以叫做大時代明大是非。我們?nèi)羰怯酶、識在緣外面的塵境,很自然我們會受它引導,那就是[非]了,所做的很多都是錯誤的。
我們?nèi)羰悄苻D﹁識﹂回到覺悟的﹁智﹂,用智啟動我們的身體,就去做世間的好事。所以這個身識的覺觸,增減都是在身——[增]就是增加煩惱、惡緣;若是[減],就是滅,滅掉外面的執(zhí)著,讓我們輕安自在,這就是無為而樂。這叫做輕安自在,很自然,靜寂清澄的境界。所以這是[身]。
⊙[六名除疑意,七名響意,八名法意。是八王子,威德自在,各領四天下。]【法華經(jīng)序品第一】
再來[六名除疑意,七名響意,八名法意]。這就是我們下面再來了解。
⊙六名除疑意者,意識知法,除疑了達,除事理疑,了達生死惑故。
第六王子的名叫做[除疑意],那就是意識。[意識知法],也[除疑了達]。意識知道法,我們已經(jīng)將這個意轉識成智,所以智的意識知法,對法都能夠很了徹,了解人世間一切的苦都是來自﹁集﹂,集了貪、瞋、癡、慢、疑,延續(xù)無量數(shù)的煩惱去造作。這些已經(jīng)知道了,所以他可以除疑,將那些錯誤的、不對的,分分明明去分析,除掉很多的煩惱、疑惑,除掉了事理的疑。
我們不離開人事,每天在生活,我們要面對人,我們的空間、環(huán)境、范圍,每一天除了我們自己,我們一定會與人群在一起,我們?nèi)伺c人之間要常常起那分恭敬的心!痉ㄈA經(jīng)】中的常不輕菩薩,他對人,不是對人人恭敬嗎?所以不敢輕視任何一個人,這就是結好緣,因為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每一位都是未來佛,所以要起恭敬心。對人有恭敬,人人就是共一心,所做的事情都是好事情,所以人圓,事就圓了;事圓,自然理就圓了;人圓、事圓、理圓。
我們對人若有疑心,你對他會有好感嗎?對他有疑,你怎么可能去尊重他?所以我們對人要時時解除那個疑。但是,對錯我們要分明,這叫做智慧。有的人,我們轉他不過來,他還有習氣,雖然我們知道這個人說的話不真實,智慧知道這個人是這樣,不過我們還是對他無怨、無恨、無仇,還是包容,但是要了解,任何一個人的習氣,他能夠適用在什么事情,他可以做什么事情,如何與他[同事度]。這就是用同事來度,大家相處得很歡喜,如何來慢慢改變他。
我們在修行,人人根機都不齊,習氣各人不同,我們不去分別、不去排斥,我們還是要同事度。同修、同職,這是我們修行要寬大的心,要懂得包容,不要排斥他,要如何來度他,這是很重要。
所以[除疑意],那就是我們時時對人、事、理都要圓融。要圓融就得先除去這個[疑],疑心去除了,我們就能夠圓滿很多的好事情,所以這就是[除疑意]。
⊙七名響意者,七識相應,我癡等四,恒審緣八,為自內(nèi)我,如響隨聲故。
第七名[響意]。第七,七識是相應我癡等四(編按:唯識學中,與第七識相應而起之我癡、我見、我慢、我愛等,稱為四根本煩惱)。[我]就是我見,一切是我,真的很自大,時時都是以我為大,以我為中心。若是這樣就很辛苦了!這種我見、我知,一切都是這樣,很容易癡念,這個癡念會愈來愈大,自己沒有先見之明,以為自己是多么的了不起。所以,我們必定要好好修行,要發(fā)自內(nèi)心敬天、愛地、聚福緣。
我們應該要撥除那些癡等事。我們自己沒有去覺悟,這就是癡念,沒有覺悟到,我們的心由不得自主,所以我們的心都常常在生、住、異、滅中。發(fā)一念的好心、立一念的大愿,很快地生起了住、異、滅,這樣不斷地進道、退道,這也是我們修行者一大的[癡]。這種疑,癡的念頭在我們的心里,所以任由我們的四相,心靈的四相,在那里增減,生、住、異、滅。
所以七識就是相應,我們?nèi)裟芎煤盟伎?想好,我們心靈的造作要好好 [恒審緣八,為自內(nèi)我]。前面的六識,這個第七識是在中間,它是思惟,這些東西如何去造作,最后的歸納就是他去思惟,所以驅動身體去造作。這種去思惟、造作,就是在我們心靈的四相里面在造作,這就是七識。不會好好地去思考,但是到了轉識成智,他就會 [恒審],恒常好好去審察:這是對的,這是不對的,所以要能夠是非分明也要靠這個識。
所以各位,我們要好好地將外面的境界,要如何納入我們的心里,第七識,思惟,要很用心啊!
- 不執(zhí)著空與有,踏實走在菩薩道上
- 怎么看待壽命的長短?活著的意義又是什么?
- 學佛者要具備兩種忍——“法忍”與“生忍”
- 佛教徒有三類,到底哪一種人才是正信的佛教徒呢?
- 時時守好自心,分秒觀照當下的一念心
- 心存善念不求回報,才是智慧明亮的“清凈之愛”
- 世間最大的苦就是自己想不開
- 婆羅門向佛陀請教人死后靈魂會到哪里去?
- 驚嘆!嫉妒心讓他輪回千百世都與佛敵對
- 大魚舍身
- 乞兒成富
- 水中金像故事
- 靜思語錄50條
- 羅睺羅的眼淚
- 證嚴法師:談一談缺失
- 要能轉苦為樂,才能時時自在
- 發(fā)愿行菩薩道便要謹防五種心魔
- 若能透徹此理,便能善解難看的臉或難聽的話
- 人之所以不得自在,是因為得失之心
- 其實,要當菩薩是很容易的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