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說“悕望”與“希望”--《無盡燈樓數(shù)寶雜譚》之一

  也說“悕望”與“希望”

  --《無盡燈樓數(shù)寶雜譚》之一

  宗舜法師

  《佛教文化》一九九九年第二期刊載了慧洲先生《“悕望”與“希望”》一文,認為在夏蓮居居士會集本《無量壽經(jīng)》中的“常懷盜心,悕望他利”一句中,“悕望”一詞應(yīng)當是“可憐巴巴地企望”或者“哀傷地企望”的意思,而不應(yīng)理解成通常所說的“希望”。并且認為,會集本用“悕”而不用“希”,“絕非輕忽之筆,必寓深意”。

  由于“悕望”一詞在佛教典籍里出現(xiàn)比較頻繁,如果不對此作出正確的結(jié)論,恐怕會影響我們對佛經(jīng)的理解。因此,對於慧舟先生的結(jié)論,很有進行討論的必要。

  必須首先說明的是,慧洲先生所查閱的都是一些中型辭書(如《辭源》、《辭!),所收義項是不完整的。暫且不論其文章正確與否,先讓我們看看辭書對於“悕”及“悕望”所作的解釋:

  《廣韻·微第八》云:“悕,愿也。又悲也!(上平聲卷第一,第707頁)

  《集韻·微第八》云:“悕,愿也。悲也!洞呵铩鳌:‘在招丘悕矣。\’”(平聲一,第460頁)

  《類篇·卷第十下》云:“悕,香依切,愿也。悲也!洞呵铩鳌:‘在招丘悕矣。\’文一”(卷30,第486頁)

  可見,古代韻書均將“悕”釋作“愿望”和“悲傷”兩義,F(xiàn)代的辭書也作如下解釋:

  《漢語大字典·心部》“悕”字云:“①意念;心愿!队衿ば牟俊:‘悕,念也,愿也!诒瘋!稄V韻·微韻》;‘悕,悲也!(第965頁)

  《漢語大詞典·心部》“悕”字云:“①悲傷!豆騻鳌こ晒辍:‘晉人執(zhí)季孫行父,舍之于招丘。執(zhí)未有言舍之者,此其言舍之何?仁之也。曰:在招丘何悕矣!涡葑:‘悕,悲也!(后略)②心念,愿望。《北史·高允傳》:‘絕悕龍津,止分?!,《魏書·高允傳》作‘希\’。(舜按:此處所說,是指北齊/魏收《魏書·高允傳》作”絕希龍津,止分常科!岸/李延壽《北史·高允傳》作”絕悕龍津,止分常科“。)唐玄覺《禪宗永嘉集》四:‘不生憎愛,他物不悕!酆鄙。(書證略)” (第7卷549頁)

  按,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不收“悕”字,說明“悕”字后出,其義項都是從其它字通假而來。一是通“希”,有意愿、心念或者寡少的意思。《廣韻·微第八》釋“!弊衷:“希,香依切,寡也。望也。施也!(上平聲卷第一,第460頁)。二是通“唏”,有悲傷的意思!墩f文解字》釋“唏”字云:“唏,笑也。從稀省聲。一曰哀痛不泣曰唏!(卷二上,口部)二義反訓(xùn),相輔相成。原來“!薄ⅰ皭崱、“唏”三者為同音字,中古音都是香衣(依)切,屬平聲微韻、曉母,因此可以互相通假。

  “悕”字還可以通過其他的訓(xùn)釋來理解。后秦/鳩摩羅什法師所譯《妙法蓮華經(jīng)》卷第二《信解品第四》云:“爾時窮子即受教敕,領(lǐng)知眾物,金銀珍寶及諸庫藏,而無悕取一餐之意!(《大正藏》第九卷第17面)唐/慧琳法師《一切經(jīng)音義》卷二十七釋《妙法蓮花經(jīng)》“無希”條云:“虛機反,須也。有作‘悕\’!(二七·18b)他的意思是,“悕”抑或“!,都是“須”的意思;二字用法沒有區(qū)別,在不同的版本中,可以互相通用。

  這里,“須”也是“希望”的意思①:

  《廣韻·虞第十》云:“須,意所欲也。”(上平聲卷第一,第717頁)

  可見,“悕”或者“!,都是“意所欲”(也就是希望)意思。

  漢語的字詞絕大多數(shù)包含著多個意義,每個字詞所建立的每一義項,都必須有多個的書證作為根據(jù)。孤證不立,這是詞典學(xué)一條共同遵循的原則。同樣,確定一個字詞的某個具體含義,必須通過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去考察,并且還需要多個書證相檢驗。隨文釋義,是訓(xùn)詁學(xué)家所不取的一種治學(xué)方法。

  現(xiàn)在,我們先從文字上看,“悕”和“悕望”是否等同於“!焙汀跋M。

  上文說到,慧琳法師《一切經(jīng)音義》在釋《妙法蓮華經(jīng)》時,看到“!庇斜咀鳌皭崱薄6覀兯姷降摹洞笳亍繁菊鳌皭崱,與慧琳法師當年所見的作“!钡陌姹静煌Uf明“悕”、“希”二字異文,在用法上卻沒有區(qū)分。

  又,《一切經(jīng)音義》卷八釋《大波若波羅蜜多經(jīng)》第五百七十七卷“希冀”條云:“上香衣反!俄嵲彙:‘希,慕也。’《考聲》:‘罕也。\’《法言》云:‘希,冀也!(jīng)作\‘悕’,俗字也!(八·11a)

  又,后漢/支婁迦讖法師譯《佛說阿阇世王經(jīng)》卷上云:“慧首菩薩言:于功德無有厭,于諸功德無所悕望,作是者可至無極慧!(《大正藏》第十五卷第389面上欄)。《大正藏》于“悕望”的“悕”字出校記云,宋、元、明、宮內(nèi)省圖書寮本(舊宋本)和正倉院圣語藏本(天平寫經(jīng))五種藏經(jīng)本,“悕”并作“希”。

  又,梁/曼陀羅法師譯《大寶積經(jīng)卷二十六·法界體性無分別會第八之一》云:“無積聚者隨有所得皆知足故,無希望者離三界欲故,是知足者離惡求故……”(《大正藏》第11冊146頁上欄)《大正藏》于“希望”的“!背鲂S浽,宋、元藏本及宮內(nèi)省圖書寮本(舊宋本)“!本鳌皭崱。

  既然“悕”、“!倍,在不同的版本或是不同的著述中可以互易,毫無疑義,它們的用法沒有任何的差異存在,否則就不會出現(xiàn)這種文字現(xiàn)象了。

  我們再從意義上類舉有關(guān)書證,進一步說明“悕”和“悕望”等同於“!焙汀跋M薄

  后漢/支婁迦讖法師譯《無量壽清凈平等覺經(jīng)》卷三云:“或時世人,愚心少智。見善誹謗恚之,不肯慕及。但欲為惡,妄作非法。但欲盜竊,常懷毒心,欲得他人財物,用自供給。消散摩(大正藏校注:元、明藏本作靡)盡,賜復(fù)求索!(《大正藏》第十二卷第296面上欄)

  吳/支謙居士譯《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jīng)》卷下云:“或時世人,愚心少智。見善誹謗恚之,不肯慕及。但欲為惡(按:原文無‘惡\’,據(jù)元、明藏經(jīng)本補),妄作不道。但欲盜竊,常懷毒心,欲得他人財物,用自供給。消散靡盡,賜復(fù)求索!(《大正藏》第十二卷314面上欄)

  曹魏/康僧鎧法師譯《無量壽經(jīng)》卷下云:“世間人民,心愚少智。見善憎謗,不思慕及。但欲為惡,妄作非法。常懷盜心,悕望他利。消散磨盡,而復(fù)求索。邪心不正,懼人有色。不豫思計,事至乃悔!(《大正藏》第十二卷第276面中欄)

  支婁迦讖法師所譯《無量壽清凈平等覺經(jīng)》與支謙居士所譯《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jīng)》為同經(jīng)異譯本(梵本相同),而康僧鎧法師所譯《無量壽經(jīng)》此句的意義和語句與以上二本經(jīng)義基本相同,康僧鎧法師用“悕望”,而支婁迦讖法師和支謙居士均用“欲得”,說明“悕望”亦即“欲得”,都是意念、心愿的意思,與“希望”同義,而不含有“可憐巴巴地”或者“哀傷地”的內(nèi)涵。

  諸如此類的書證,在大藏經(jīng)里比比較皆是:

  唐/實叉難陀法師譯《大寶積經(jīng)卷第五十八·文殊師利授記會第十五之一》:“作是念已,即以右手,覆此三千大千世界,雨諸飲食、衣服、車乘、金銀、琉璃、真珠、珂貝、珊瑚、璧玉,隨諸眾生心所悕望,悉能充滿!(《大正藏》第十一卷第339面下欄)

  北梁/道龔法師譯《大寶積經(jīng)卷一百一十三·寶梁聚會第四十四沙門品第一》:“離一切悕望故!(《大正藏》第十一卷第639面上欄)

  西晉/竺法護法師譯《賢劫經(jīng)·寂然度無極品第十四》:“以斷眾想悕望之業(yè)解脫而喜,是曰持戒!(《大正藏》第十四卷第37面中欄。舜按:大正藏校注云:宋、元、明藏經(jīng)本及宮內(nèi)省圖書寮本“悕望”均作“希望”)

  劉宋/佛陀什法師共竺道生法師譯《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第八:“時有群烏集于屋上。語言:此烏成就弊惡比丘十法,一者慳惜,二者貪馀,三者強顏,四者耐辱,五者蛆弊,六者無慈悲,七者悕望,八者無厭,九者藏積,十者喜忘。此烏有是十法,汝等欲殺不?……”(《大正藏》第二十二卷第58面上欄)

  姚秦/曇摩耶舍法師共曇摩崛多法師譯《舍利弗阿毗曇論·非問分煩惱品第十一之一》:“樂欲,悕望,不足重悕望,究竟悕望,不足不滿,礙著灑散,如水津流,沉沒愛支,能生苦本!(卷第十八!洞笳亍返诙司淼646面中欄)

  符秦/伽跋澄法師等譯《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卷第八:“精進人教他不持戒,處在悕望,悕望以壞教戒。不持戒人教他持戒,不起悕望,悕望壞則戒壞。”(《大正藏》第二十八卷第779面上欄)

  北魏/法藏法師撰《華嚴經(jīng)探玄記·初發(fā)心菩薩功德品》:“三,於可意事求,名悕望欲!(卷第五!洞笳亍返谌寰淼204面下欄)

  唐/遠法師撰《大乘義章》卷第二十:“三、悕望求者知悕望求。何者悕望?謂樂欲心。何故名悕?欲心求法,故名為悕”(《大正藏》第四十四卷第869面上欄)

  唐/慧沼法師撰《勸發(fā)菩提心集·七似饒益門》:“譬如闍梨於弟子作五饒益業(yè):一,教其諸法。二,示其速要。三,身知舒顏。四,口知愛語。五,心無悕望!(卷下!洞笳亍返谒氖寰淼401面上欄)

  又云:“菩薩五處常起悕望:一,悕望六度增長。二,六蔽損減。三,成就眾生。四,勝進諸地。五,悕望無上菩提!(卷下!洞笳亍返谒氖寰淼401面上欄)

  從以上眾多例證可以看出,“悕望”一詞用於褒義,有想望、愿求的意思,用於貶義,則與欲望、奢望相近,都與“希望”同義,為內(nèi)心所愿想。我們檢查過《大藏經(jīng)》的每一個“悕望”的用法,都找不到含有“可憐巴巴地企望”或者“哀傷地企望”的意思用法。

  慧洲先生文中所說的“悕望”是“可憐巴巴地企望”或者“哀傷地企望”的意思,在經(jīng)典里是根本講不通的。例如《大集經(jīng)·月藏分·第十二諸魔得教信品》(高齊/那連提耶舍法師譯)中有這樣一句話:

  “凡夫心輕,猶豫不定,于三乘中未住究竟,于善于惡不能決定,愿亦不定。以不定故,遇善知識得生凈信,以信因緣,身口意業(yè)所作諸善能發(fā)勝愿,以彼善心勝愿因緣,隨所悕求,得彼最勝妙善報果。”(《大集經(jīng)》卷五十二。《大正藏》第十三卷344面下欄)

  這里所“悕求”的,不是什么“他利”,而是直至成佛的妙果。會不會因“求之不得,不僅會產(chǎn)生恨、尤愿心,同時也會產(chǎn)生一種無助的可憐的悲傷之情”呢?(慧洲先生文中語)再如前面所引的《阿阇世王經(jīng)》中“于諸功德無所悕望,作是者可至無極慧”一句,是不是對功德不要“可憐巴巴地企望”或者“哀傷地企望”就可得“無極慧”(佛智)呢?如果不會也不是,只能說明將“悕”解釋成“悲傷”,是典型的穿鑿附會之談。可以明確地說,佛教典籍中所用的“悕望”就是“希望”的意思。

  最后還需要指明的是,夏蓮居居士會集本《無量壽經(jīng)》中“常懷盜心,悕望他利”一句的“悕望”,并非寓有會集者的特別“深意”,而是祖出一千多年來佛門普遍尊奉的經(jīng)典譯本,即曹魏/康僧鎧法師所譯《無量壽經(jīng)》卷下(文已見上,不再贅引),是完全的襲用。至於現(xiàn)今印行的某些《無量壽經(jīng)》本子,將“悕望”徑改作“希望”,也只是例行將通假字易換成通用字而已,并不存在有語言學(xué)上的是與非的問題。

  2000年3月1日定稿于蘇州

  西園戒幢佛學(xué)研究所無盡燈樓

  附注:

  ①對于“須”字,《漢語大字典·頁部》中解釋作“待”:

  “《篇海類編·身體類·須部》:‘須,待也。’《書·多方》:‘天惟五年,須暇之子孫!瘜O星衍疏:‘須者,《釋詁》云:待也。’(后略)”(1812頁)

  而“待”則有“欲;將要”的意思!稘h語大詞典·彳部》說:

  “欲;將要。宋歐陽修《玉樓春》詞:‘人心花意待留春,春色無情容易去。’(后略)”(第3卷941頁)

  《漢語大字典·彳部》則解釋為“想要;打算”,涵義相同(見344頁)。

  目前《漢語大字典》和《漢語大詞典》解釋“悕”字時,都沒有收通“須”的這一義項。編者是否基于“須”本身即有“要求、尋求”的涵義,和“希望”相近,故不收錄,尚不可知。

  引用書目:

  《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寶印佛書流通處影印本

  《大正藏索引》寶印佛書流通處影印本

  《正續(xù)一切經(jīng)音義》(日本獅谷白蓮社據(jù)高麗海印寺本翻刻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漢語大字典》(縮印本)四川辭書出版社、湖北辭書出版社印行本

  《漢語大詞典》(多卷本)漢語大詞典出版社印行本

  《說文解字》(徐鉉校定本)中華書局影印本

  《廣韻》(清初吳下張氏刊本)團結(jié)出版社《辭書集成》影印本(第22冊)

  《集韻》(錢曾述古堂藏宋鈔本)團結(jié)出版社《辭書集成》影印本(第23冊)

  《類編》(明毛氏汲古閣影宋鈔本)團結(jié)出版社《辭書集成》影印本(13、14冊)

  發(fā)表于《甘露》2000年3期

相關(guān)閱讀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