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書與晉王》略講
《遺書與晉王》略講
天臺山國清寺 月悟
天臺宗實際創(chuàng)始人、四祖智者大師(538—597),圓寂前三天,親筆寫下《遺書與晉王》(以下略稱《遺書》),近二千言,作為對其菩薩戒弟子——晉王楊廣的最后囑托,亦對自己一生弘法的心路歷程作了總結(jié),不乏“春秋筆法”,故初機讀者不易讀懂!哆z書》收錄于《國清百錄》卷三第六十五!秶灏黉洝匪木(《大正藏》卷四十六第793頁),系由五祖章安大師(561---632)據(jù)智寂禪師(生卒不詳)未成底稿搜集整理而成,即從智者大師入天臺山(575)至隋大業(yè)元年(605)的史料,共計一百零五錄,為后人提供了中國佛教第一個大乘宗派——天臺宗成立的最原始(第一手)文獻史料,F(xiàn)依筆者對《遺書》的研究體會,分段標點、略講如下。
貧道初遇勝緣,發(fā)心之始,上期無生法忍,下求六根清凈,三業(yè)殷勤,一生望獲。不謂宿罪殃深,致諸留難,內(nèi)無實德,外召虛譽。學(xué)徒強集,檀越自求,既不能絕域遠避,而復(fù)依違順。彼自招惱亂,道退為虧,應(yīng)得不得,憂悔何補。上負三寶,下愧本心,此一恨也。
[略講]隋唐之前,僧人往往自稱“貧道”,并不執(zhí)著。隋唐時期,是中國佛教的黃金時代;僧人有強烈的獨立意識,社會地位亦高,才有“貧僧”等謙稱。陳隋之際,天臺宗尚在形成之中,故智者大師自稱“貧道”,其意在此。《遺書》講“無生法忍”、“六根清凈”,指圓教不思議位次。圓教位次皆不思議境界,故稱“六即佛”,即理即佛、名字佛、觀行佛、相似佛、分證佛(初住以上)、究竟佛。相似佛亦稱“六根清凈位”,六根能夠互用,神通妙用現(xiàn)前;三祖慧思大師實證此位,多次服毒不死,便是明證。分證佛,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共四十一位;但因是圓教不思議位,論如理知見,一位即具四十一地功德;位登初住,便具佛威儀,能分身百界作佛;二祖慧文大師讀龍樹《大智度論》、《中論》,實證此位,《楞伽經(jīng)》佛授記“龍樹證此位、往生凈土”。論證道,別教初地法身大士,與圓教初住位齊,又稱“無生法忍”位。圓教觀行位,圓伏一切煩惱,見佛性,古來大徹大悟者不出此位。圓教觀行位、相似位名為外、內(nèi)凡夫師位,因其具有圓伏一切煩惱的特征,而超勝小乘極果阿羅漢(雖斷見思惑、不見佛性),故稱“余佛”。余佛說法,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皆隨喜贊嘆,能度化凡夫乃至二乘圣人(聲聞、緣覺)。大師臨終自述證得“五品弟子位”,指圓教觀行佛。智者大師與其師慧思大師曾在靈山會上同聽《法華》,乃是古佛再來,大權(quán)示現(xiàn)(圓教余佛);或本或跡,皆不可思議,不可以凡情妄測圣境。最后,大師示生凈土。大師示位示生,頗有深意:一是自述“因領(lǐng)眾損己”,原可證“六根清凈”,結(jié)果僅入“五品弟子位”;以自謙態(tài)度,昭示后世住持道場者,切不可為名利所累;時下住持道場者,不乏為名、利所累者,慎之慎之!一是令教觀不深者求生凈土,可保一生了辦無失,開創(chuàng)了“教演天臺、行歸凈土”之先河。一是令求生凈土者,通宗通教,修習(xí)教觀,可以增益往生品位。所以,印光大師贊嘆道:“智祖(智者大師)示生示位之大恩大德,雖粉身碎骨,也難報萬分之一也!
然圣法既差,自審非分,欲以先師禪慧授與學(xué)人,故留滯陳都,八年弘法,諸來學(xué)者或易悟而早亡,或隨分而自益,無兼他之才,空延教化,略成斷種,自行前闕利物,次虛再負先師百金,此二恨也。
[略講]慧思大師在大蘇山,為智者大師授記“說法第一”o然而,智者仍希望隨思大師赴南岳,思大師勸其南下金陵弘法,勿作佛法斷種人。大師不負其師重托,金陵弘法八年,名震朝野,但發(fā)現(xiàn)聽眾漸多而得悟者卻漸少,既利他有虧,不如先行自利,滿足平生雅好山林之夙愿,又聞天臺山乃風(fēng)水寶地、高僧名儒高道駐地,遂不應(yīng)帝王多次慰留,拋棄金陵優(yōu)越的生活條件,毅然棲隱天臺!哆z書》稱“負先師百金之寄”,乃大師自謙之詞。
而年既西夕,恒惜妙道,思值明時,愿逢外護。初蒙四事,既勵朽年,師以學(xué)徒四十,余僧三百許,于江都行道,亦復(fù)開懷。待來問者,倘逢易悟,用答王恩,而不見一人求禪求慧,與物無緣。頓至于此,謬當信施,化道無功,此三恨也。
[略講]隋開皇十一年(591),經(jīng)隋文帝敕請,秦孝王楊俊、晉王楊廣敬請,大師只得于同年十一月至揚州。晉王設(shè)千僧齋,依大師受菩薩戒,法號“總持”;王奉師為“智者大師”o時隋文帝初滅陳國(589年滅陳),境內(nèi)局勢混亂,高智慧等聚眾造反尚未平息。揚州亦處于戒備狀態(tài),論弘法因緣不如故陳國金陵殊勝活躍。大師為此欲離開揚州,被晉王慰留而與四十余僧共住禪眾寺弘法。因為戒備森嚴,所以“不見一人求禪求慧”;大師感于因緣不具、與物無緣、化道無功,僅住了一百天,便毅然西行,晉王親臨江邊送行。大師在此段文字使用了“春秋筆法”,言下之意:“不是我排斥隋國、留戀故陳朝,不愿留在這里弘法,而是這里弘法因緣不具呀!”
又作是念,此處無緣。余方或有。先因荊潭之愿,愿報地恩。大王弘慈,沛然垂許。于湘潭功德,粗展微心,雖結(jié)緣者眾,孰堪委業(yè)?初謂緣者不來,今則往求不得。推相既謬,此四恨也。
[略講]隋開皇十二年(592)三月,大師辭別揚州,為報地恩向西行,沿途聞風(fēng)而恭迎者甚眾。大師并不沾沾自喜,因為法緣雖具,卻乏支持弘法大業(yè)者。換言之,不得駐地隋朝官員的支持。
于荊州法集,聽眾一千余僧,學(xué)禪三百,州司惶慮,謂乖國式。豈可聚眾,用惱官人?故朝同云合,暮如雨散。設(shè)有善萌,不獲增長,此乃世調(diào)無堪,不能諧和得所,五恨也。
[略講]隋開皇十二年十二月,大師至荊州,為報出生地之恩,上萬僧俗參集戒場講座。大師在故陳舊地荊州法緣之盛,引起了州司官員的惶恐,遭到駐地隋朝官員的干擾,大師感嘆“豈可聚眾,用惱官人”?以致“朝同云合,暮如雨散”。
既再游江都,圣心重法,令著《凈名疏》。不揆暗識,輒述偏懷,《玄義》始竟,麾蓋入竭,復(fù)許東歸。而吳會之僧,咸欣聽學(xué),山間虛乏,不可聚眾。束心待出,訪求法門。暮年衰弱,許當開化。今出期既斷,法緣亦絕,此六恨也。
[略講]開皇十五年(595)六月,大師至揚州禪眾寺住錫;指導(dǎo)晉王學(xué)禪研教。晉王請求大師著《凈名經(jīng)疏》,但大師意在急回天臺山,故而推辭《經(jīng)疏》之作。晉王重請《經(jīng)疏》述作,特遣柳顧言,上山(禪眾寺所在山上)堅請。七月,大師著《凈名經(jīng)玄義》寄送初卷與晉王。
在山兩夏,專治《玄義》,進解經(jīng)文,至佛道品為三十一卷,將身不慎,遂動熱渴,一百余日競疾治改,際此夏末,慮有追呼,束裝待期。去月十七日使人至山,止留一宿,遽比螢光。早希進路,行過剡嶺。次至石城,氣疾兼篤,不能復(fù)前。此之《義疏》,口授出本,一遍自治,皆未搜簡經(jīng)論,僻謬尚多,不堪流布。既為王造,寧羞其拙。囑弟子鈔寫后本仰簡,前所送《玄義》及入文者,請付弟子焚之。天挺睿智,愿一遍開讀,覽其大意,余無可觀。
[略講]據(jù)臺灣慧岳老法師考證,大師為撰著《維摩經(jīng)疏》(又稱《凈名疏》)先后易稿十二次,導(dǎo)致“將身不慎,遂動熱渴”。關(guān)于《維摩經(jīng)疏》共計三十四卷現(xiàn)存本,慧岳長老認為“智者大師發(fā)揮了大乘菩薩救世的精神”,“亦暗示(晉王)欲揚名帝王和權(quán)威必須統(tǒng)治者與被統(tǒng)治者一心”,從而令其完美的統(tǒng)一,顯示出智者大師的良苦用心,不愧為“東土小釋迦”。在大師龐大的巨著中,其親筆撰述,用力最勤,且具價值的當推《維摩經(jīng)疏》。開皇十五年(595)秋,大師重返天臺山;至圓寂后一年(598)五月,章安大師將《凈名疏》定稿獻給晉王。
貧道灰壞雖謝,原留心佛法,詢訪圣德,使義門無廢。深窮佛教,治道益明,遍行遍學(xué),是菩薩行。如來滅度,法付國王。貧道何人?慧門憑委,欣然就盡,沒有余榮,但著述延歲,文義不同,悵然自慚。生來所以周章者,皆為佛法,為國土,為眾生。今得法門,仰寄王為,具足六根釋矣。命盡之后,若有神力,誓當影護王之土境,使愿法流衍,以答王恩,以副本志。菩薩誓愿誠而不欺,香火義深,安知仰深。愿觀泡幻,知有為法,一切無常,會而不離,終不可得。唯當勤戒,施惠以拒四山,早求出要,豈須傷法,煩勞圣懷。蓮華香爐,犀角如意,是王所施,今以仰別,愿德香遐遠,長保如意也。
[略講]“如來滅度,法付國王”,隋代之前,寺院經(jīng)濟基本上依賴帝王、大富長者維持。唐百丈懷海禪師,提倡農(nóng)禪并重,自力更生,寺院經(jīng)濟方有較大自主;這亦是會昌法難、唯禪宗受打擊最小的原因之一。此外,哪一朝帝王倡導(dǎo)佛教,這一朝佛教亦盛,哪一朝帝王排斥佛教,這一朝佛教亦衰,亦是事實。因此,今日之佛教漸盛,來之不易,佛子,眾生當報國土恩,愛國愛教,互為一體!智者大師不愿作御用國師,強調(diào)“生來所以周章者,皆為佛法,為國土,為眾生”;但為了鞏固佛法不得不與帝王周旋。
南岳大師滅度之后,未有碑頌,前蒙教許自制,愿不忘此旨。南岳師于潭州立大明寺,彌天道安于荊州立上明寺。前蒙教影護,愿光飾先德,為作檀越主。貧道在世六十年,未嘗作有為功德,年暮力弱,多闕用心。又重火施重,近于荊州仰為造玉泉寺,修治十住寺,并蒙教囑,彼總管蘄郡公達奚儒,僧赍教書至夏口,而蘄公亡。書未及付,慈恩已足。愿為玉泉寺作檀越主。今天臺頂寺,茅庵稍整。山下一處非常之好,又更仰為立一伽藍。始翦木為基,命弟子營立,不見寺成,瞑目為寸艮。天臺未有公額,愿乞一名,移荊州玉泉寺,貫十僧住天臺寺,乞廢寺田天臺基業(yè)。寺圖并石像、發(fā)愿疏,悉留仰簡。
[略講]開皇十二年(592),大師至衡山,為其師南岳慧思大師立顯德碑以資紀念。大師囑托晉王勿忘為南岳師修撰碑頌,并繼續(xù)做大師所創(chuàng)“玉泉寺”、“十住寺”大護法。大師特別囑托晉王,“山下一處非常之好,又更仰為立一伽藍。始翦木為基,命弟子營立,不見寺成,瞑目為恨!驈U寺田為天臺基業(yè)。寺圖并石像、發(fā)愿疏,悉留仰簡!笨芍,智者大師是天臺山國清寺的奠基人,乃是不爭之事實。《遺書》由章安大師奉至?xí)x王,晉王即于翌年(598)遣司馬王弘創(chuàng)建伽藍,一遵指劃。初名“天臺寺”,大業(yè)元年(605)敕名“國清寺”,取大師生前示誡“寺若成,國即清”之意,從此天臺山國清寺便成為天臺宗的根本道場,佛教天臺宗祖庭。
泰平圣世,皇風(fēng)整肅,菩薩凈土,不可思議。切見諸州迭送粗米,車腳皆三五倍。于公斂不多私費,為重典章,處分別有深規(guī)。貧道不閑,忽言國式,輒窺未見。理若于式有妨,請不須論。于事有益,愿為咨奏,使蒼生慶賴。然國是王國,民是王民,加修慈心,撫育黎庶,犬馬識養(yǎng),人豈忘恩乎?
[略講]無米之州,可以運送;有米之州,也搞運送;這明明是貪官借運米撈取私費!大師臨終之際,念念不忘黎民蒼生,令人感動不已!古來農(nóng)民起義造反,原因很簡單,饑餓!民以食為天,大師強調(diào)“運米”一事,別有深意。大師既向晉王承諾“命盡之后,若有神力,誓當影護王之土境”;也提醒晉王,若王朝不為王民著想,必須自食其果,神通難敵業(yè)力,連佛菩薩也救不了!倘王朝處處為民著想,王民必然擁護朝政,“犬馬”尚且“識養(yǎng)”,“人豈忘恩”?
昔聞齊高氏,見負炭兵形容憔悴,愍其辛苦,放令出家。唯一人樂去,齊王嘆曰:“人皆有妻子之愛,誰肯孤房獨宿?瞪視四壁,自儐山林!币源擞^之,出家難得。今天下曠大,賦斂寬平,出家者少。老僧零落,日就減前貫帳,時或隨緣聽學(xué),或山林修道,不及帳名。雖復(fù)用心,常懷憂懼,此例不多,悉有行業(yè),愿許其首貫。則是度人出家,增益僧眾,熾然佛法。得無量功德。昔三方鼎力,用武惜人;今太平一軌,修文修福,正是其宜。又末法眾僧,多行不稱服,尚不挾人意,況挾經(jīng)律?王秉國法,兼匡佛教,有罪者治之,無罪者敬之,起平等不可思議心,則功德無量。此等之事,本欲面咨。未逢機會,奄成遺囑,亦是為佛法,為國土,為眾生。若能留心,功德仰賽。臨命口授,言盡力窮,期迫戀多知復(fù),分說大善知識,菩提為期。沙門某白。開皇十七年十一月。
[略講]光做伽藍護法不夠;智者大師囑托晉王“度人出家,增益僧眾,得無量功德”。晉王是聰明人,當然知道大師的用意;天臺山國清寺敕造竣工時,時為隋煬帝楊廣,親自主持度四十余僧出家,為國清寺第一批新僧。最后,再次強調(diào):“未逢機會,奄成遺囑,亦是為佛法,為國土,為眾生。”智者大師作為陳、隋之際佛教界之一代領(lǐng)袖,一方面深感“如來滅后,法付國王”,故借助王權(quán)鞏固佛教;另一方面,又不失其崇高的人格魅力,多次不應(yīng)帝王慰留,棲隱山林,表現(xiàn)出一代高僧的高風(fēng)亮節(jié),成為釋子完善僧格“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無上法寶。
- 上一篇:訪韓隨筆
- 下一篇:《佛遺教經(jīng)》大旨
- 月悟法師:佛教是唯心論嗎?
- 月悟法師:人天乘(五戒十善)是世間善法,還是佛法?
- 月悟法師:天臺宗的中觀,指的是雙破空、假(有)兩邊?
- 月悟法師:佛的真實相,無相、無不相
- 月悟法師:佛門講“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為什么又說“由信門入”?
- 月悟法師:讀經(jīng)和誦經(jīng)的不同方法
- 月悟法師:識別與對治掉舉
- 月悟法師:與眾生結(jié)善緣
- 月悟法師:萬法皆空,因果不空
- 月悟法師:他不修行,你也不修了?
- 月悟法師:功德的現(xiàn)實意義
- 月悟法師:略說偈頌
- 月悟法師:如是我聞
- 月悟法師:略述三皈依之大意
- 月悟法師:訪韓隨筆
- 月悟法師:《佛遺教經(jīng)》大旨
- 月悟法師:性具善惡
- 月悟法師:蝜蝂傳
- 月悟法師:專制與民主
- 月悟法師:不凈觀與慈悲觀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fēng)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yīng)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fēng)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xué)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如瑞法師: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師: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本源法師: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靜波法師:跳出三界得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本源法師: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濟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本源法師: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師: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師:學(xué)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界文法師: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師: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西行法師: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懺云法師: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道堅法師: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西行法師: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夢參法師: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夢參法師: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天因法師:學(xué)法就是為了導(dǎo)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yīng)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yīng)該怎么做?
- [佛學(xué)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xué)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xué)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xué)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