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勸戒殺吃素挽回劫運說》白話大意
原文:
甚矣,世人習為殘忍,事事以殺生為禮,而不知其非也。夫一切眾生,與我同生于天地之間,同賦血肉之身,同稟知覺之性,同知趨吉避兇,貪生怕死。而況佛經常言,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皆于無量劫來,彼此互為父母兄弟妻子眷屬。何得我欲報恩報德,祈福祈壽,或祭天地神祇,以及祖宗昭穆,或奉養(yǎng)父母,或宴會賓朋,或為悅我口腹,資我身體,一一悉以殺諸物命,以期攄我之誠,悅我之心,不念彼等受諸極苦,及負宿世互為親屬之大恩也。且天地以好生為德,儒者以胞與為懷,何竟不生惻隱愛物之仁心,以致習成弱肉強食之暴行耶。夫愛物者方能仁民,仁民者必須愛物,倘于異類之物,尚不忍戕,決不致反忍戕乎同類之人民。若以戕物為故常,則必至殺人盈城盈野,不唯不生憐憫,反以為悅樂快意,良以殺習一長,仁心便喪矣。至于祭天地圣人,豈無黍(shǔ)稷(jì)蔬果,以將其誠,何得特取于殺物命乎。
吾人生于天地之間,受其覆載,固宜積德行仁,以補天地化育之缺。若論報恩,縱粉身碎骨,亦不能報其萬一,豈腥臊臭穢之牛羊豕等肉,便能報乎。況天帝天人,清凈香潔,豈復歆(xīn)饗(xiǎnɡ)此污濁臭穢之氣味乎。是殆以己貪圖口腹之心,測度天地之心,又以水陸神祇待天地,其誣蔑瀆污于天地也甚矣。至于文武圣廟,春秋二祭,各省府州縣,俱殺牛羊豕等以祭,謂為報恩酬德,崇圣重道。清光緒元年,陜西省城文廟,秋祭之先一日,予因往禮謁。大成殿內,牛羊豕等,各陳于架,悉系完全之體,但刳(kū)其臟腑而已,其污濁之氣,慘凄之形,刺目棘鼻,不忍見聞。
時予年甫志學,尚效韓歐辟佛,不禁浩嘆,謂何得以敬圣人之事,而褻瀆圣人,竟至如此其極。試令彼致祭之人,居此殿中過宿,俾彼熟睹其形,熟聞其氣,彼必力拒不肯。豈祖述堯舜,憲章文武,萬世師表,百代儒宗之大圣人,反甘此臭穢不堪之物,而歆饗之乎。及至戟(jǐ)門外東邊,系殺牛之所,見一大鍋,內中之水,污穢不堪,乃洗牛之水也,思之,即欲發(fā)嘔。嗟乎,何污濁如此,而為敬圣之禮乎。夫黍稷非馨,明德唯馨,何不以黍稷蔬果致誠。而天下二千余縣,每年二次,瀆污文武二圣,令數(shù)萬生靈,同登死地,實為侮圣戕生之大者。何無尊敬圣人,愛惜物命之大人,出而永革舊例,特立新章,俾二圣之靈,不受此種熏污,數(shù)萬生命,不為胙(zuò)肉,以充致祭者之食料耶。
圣人以仁民愛物為懷,豈愿由污蔑自己,而令數(shù)萬生靈,同登死地乎。關帝在世則精忠貫日月,浩氣塞天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沒后神王玉泉山。隋文帝時,智者大師至玉泉,關帝特運神力,創(chuàng)建寺宇,又求授戒,以為菩提之本,兼愿擁護佛法。(見關帝全書,及玉泉寺志。)故天下叢林,皆謂之為伽藍菩薩,而與韋馱菩薩,并鎮(zhèn)山門。千余年來,護國護民,尊登帝位,豈竟甘此污穢不堪之生牛羊豕等,以之為美而歆饗之乎。即世間至極下劣之貪饞輩,亦不至甘此臭穢,而謂關帝甘之乎。何竟視文武二圣,卑劣一至此極也,嗚乎哀哉。當必有明至理,行實敬之大人,起而革除此侮圣戕物之陋習,不禁馨香頂祝之。若夫祭祀祖宗,固宜以黍稷蔬果致敬,何可特殺,及買之屠者乎。古人祭先,尚求仁者之粟,今為盡我追遠之誠,令彼物類,悉受殺身臠(luán)割之慘。不但失吾惻隱之仁,亦復大失敬祖之道,以殺行敬,是為大逆。況祖宗既非斷惑證真之圣人,當必輪回于六道三途,不為作福,令其超升,已失為人后者之道,何可恣意殺生,以作落井下石之事乎。至于奉養(yǎng)父母,蔬食豈無甘旨之味,而必須肉食,以陷吾親于生生世世被殺,以償受吾孝養(yǎng)之怨債乎。使不知三世因果,六道輪回之事理,尚有可原。今人畜循環(huán),報應昭著,其事跡散見于二十四史,及諸載籍,猶復固執(zhí)陋習,不肯改革,必期于吾與吾親,同受此報,其人謂非喪心病狂,以砒霜鴆毒奉親,期享長壽安樂乎。哀哉。(三世因果,六道輪回等事跡,諸史中甚多。欲略知大概,當看欲;乜,第四十三,四,五,三頁,形滅神存類之六問答,自可略知。又佛菩薩欲人戒殺放生,以大慈悲,示作異類。及殺之以后,方知圣人示現(xiàn),冀人不敢殺食諸物,以期彼此同得解脫也。其事甚多,不能備書,當看觀世音菩薩本跡感應頌卷一,第三十頁,物類現(xiàn)相一段文,自知其概。愿諸觀者,同生正信。)
所云宴會賓朋,原為暢敘衷懷,疏通情素,何可以殺生慘事,佐此清筵乎。彼物與吾及吾友,非有殺父之怨,何得以彼之肉,列我之筵,以作賓客歡娛之助乎。試一思其前后因果,縱食亦不能下咽矣。世人娶妻生子,原為繼續(xù)祖脈,是為最吉祥事,若用肉食,則兇孰甚焉。我欲夫妻偕老,子孫蕃衍,令彼物類,或受離群之悲,或受刀砧之慘,清夜自思,安乎否耶。又人每遇祝壽娶妻生子等吉事,或無意中,談及死喪等字,主人便不歡悅,設有破壞器具等事,便謂不祥。何殺諸生命,臠割烹炮,以至嚼食,而反以為樂,為禮,為吉慶,是誠何心哉,乃習慣而弗思耳。若論自奉,更不宜殺,當思吾生世間,有何功德,及于民物。有何福澤,及于祖宗父母。今承祖宗父母之蔭,席豐履厚,不極力為善,以崇吾祖宗父母之福。而復恣意殺生食肉,豈但不利于己,亦將累及祖宗父母矣。而況稟父母之遺體,日以物類資益,久之,則氣質隨之而變,是為大可畏者。今略引證據(jù),庶知自愛者,力斷此嗜好也。萬善先資云,孕婦食兔,子則缺唇。食雀,子則雀目。食蟹,子多橫生。食鱉,子則項短頭縮。食鰻魚鰍鱔,子多難產。食田雞,子多喑啞。
大戴禮云,食肉勇敢而悍,食谷智慧而巧。皆氣質隨物類之氣質轉變所致。以吾父母所遺之氣質,由食肉故,使?jié)撘泼芑晌镱愔畾赓|,則為大不孝。曾見治刎頸未斷氣管者,活割烏雞肉,貼于傷處,好之,則彼處仍長雞毛。貼于外者,當處仍是畜質,盡平生食肉而資于內者,可不惕然驚懼,以保存我所稟父母之遺體乎哉。況肉皆含毒,以殺時恨心所結,故食肉之人,多生瘡病,瘟疫流行,每多傳染,吃素之人,絕少此患。凡欲解脫怨業(yè),攝衛(wèi)身體者,不可不知也;蛟唬宥,借物攄誠,若如汝說,則古圣賢所立之法皆非乎。答曰,圣賢隨俗尚而立法,初非究竟實義。今既知人畜輪回之事實,固當舍權從實,何可執(zhí)權廢實,以傷天地好生之德,以喪吾心不忍之仁。況借物攄誠,何不取黍稷蔬果,而必取血肉污穢之物乎。將謂天地孔關,甘此穢物,厭彼清饈乎。此無他,以習慣而不知其非耳。至于祭祖養(yǎng)親,宴賓自奉,俱可一返觀而悉知其非,悉改其舊矣,故不詳述。或又曰,若如汝說,通不殺生食肉,必至畜生蕃衍,遍滿世界矣,將如之何。答曰,世人所食者,皆是人令滋生,彼豬羊雞鴨等,悉使牝牡雌雄各異其所,則不十余年,將永斷其種矣。況虎豹豺狼,蛇蝎蜈蚣,人皆不食,何自古至今,竟未遍滿世界乎。須知食肉者多,則豬羊雞鴨等,人設法以令其多生。實則多半都是貪圖口腹,不惜物命者,隨業(yè)受報,托生此等物中,以受人殺食耳。故楞嚴經云,貪愛同滋,貪不能止,則諸世間卵化濕胎,隨力強弱,遞相吞啖。以人食羊,羊死為人,人死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生生,互來相啖。梵網經云,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業(yè),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殺我父母。
楞伽經云,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在生死中,輪回不息,靡不曾作父母兄弟,男女眷屬,乃至朋友親愛侍使,易生而受鳥獸等身,云何于中取之而食。大乘經中,如此說者,多難具錄,觀佛所說,可知殺生食肉,其禍甚深,人畜循環(huán),互相殺食,尚復執(zhí)迷不悟,則成如來所名可憐憫者。須知兵劫,皆由殺生而起,世間一日所殺,不知有幾萬萬兆,由殺生食肉者之惡心,與受殺諸物等之恨心,結為兵劫。十余年來,中外戰(zhàn)爭,罹死亡者,有數(shù)萬萬。而況天災屢降,水旱瘟疫,風吹地震,海嘯河溢,土匪盜賊,諸種災難,層見迭出,谷米昂貴,民不聊生。吾人值此時代,再不發(fā)一自憫憫他,自傷傷他之心,以期挽回劫運,則亦何貴乎預三才之數(shù),為萬物之靈乎。忍令具可以為堯舜,可以作佛之心性,而長劫沉淪于互相殺食之業(yè)海中,莫之能出,可不哀哉。
譯文:
太厲害了!世間人習慣了殘忍,每件事都以殺生作為禮節(jié),而不知道這是錯的。一切眾生,與我共同生長在天地之間,同樣具有血肉之身,同樣稟持知覺之性,同樣知道趨吉避兇,貪生怕死。何況佛經常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都能作佛,都在無量劫來,彼此互相成為父母、兄弟、妻子、眷屬。怎么能夠因為我想要報恩報德;祈福祈壽;祭祀天地神祇、祖宗靈位;奉養(yǎng)父母,宴請賓朋;或者為了取悅我的口腹,資養(yǎng)我的身體,一一都以殺害眾生的生命,來期望抒發(fā)我的誠心,快悅我的心意,不想想那些眾生,遭受諸多痛苦,以及辜負了宿世互相作為親屬的大恩呢?而且天地以好生為美德,儒者以人民是我同胞,萬物是我同輩為本懷,為何竟然不生起惻隱愛護動物的仁慈之心,以導致習慣成為弱肉強食的暴行呢?愛護萬物的人,才能夠仁厚愛民;仁厚愛民的人必須愛護動物。倘若對于異類畜生,尚且不忍心殺害,絕對不致于反過來忍心殺害同類的人民。如果以殺害動物當作習慣,那么必定會導致殺人滿城遍野。不僅不生憐憫心,反而認為悅樂快意,實在因為殺的習慣一長了,仁慈之心就喪失了啊!至于祭祀天地圣人,難道沒有黍稷五谷,蔬菜瓜果,來表達我們的誠心,怎能特地殺害動物的生命呢?我們生長在天地之間,受到天的覆蓋,地的承載,就應該積累道德,實行仁愛,來補助天地教化培育的缺憾。如果論到報恩,縱然是粉身碎骨,也不能報答其萬分之一。哪里是腥臊臭穢的牛羊豬肉,就能報恩的呢?何況玉帝天人,清凈香潔,哪里會享用這些污濁臭穢的氣味呢?這是以自己貪圖口腹的心,來測度天地仙人之心。又將水陸眾生神靈來招待天地,這種的誣蔑瀆污于天地,也太過份了。≈劣谖耐酢⑽渫、孔廟,春秋二期的祭祀,各省府州縣,都宰殺牛羊豬等畜類,加以祭祀,認為這是報恩酬德,尊崇圣人,注重圣道。
清朝光緒元年(1875年),陜西省城的孔廟,秋祭的前一天,我前往以禮謁見。大成殿內,牛羊豬等畜生,各各陳列在臺架之上,全都是完整的尸體,只是淘空了它們的臟腑而已。里面的污濁之氣,慘凄之形,刺眼刺鼻,不忍見到聞到。當時我的年紀只有十五歲,還在效仿韓愈、歐陽修的辟佛之說,不禁浩然長嘆,說:怎能以恭敬圣人的事情,而來褻瀆圣人,竟然到了如此可怕的地步。試著讓那些致祭的人,住在這個大成殿中過夜,令他一直看到這種情形,一直聞到這種氣味,他一定竭力拒絕,不肯住在這里。哪里是遵循堯舜之道,效法周文王、周武王之制;萬世師表,百代儒宗的大圣人,反而愛好這些臭穢不堪的東西,而來享用呢?等到了戟門外的東邊,是殺牛的場所,看見一個大鍋,鍋中的水,污穢不堪,是洗牛的水。想想,就要嘔吐。唉呀!為什么如此的污濁,卻成為恭敬圣人的禮儀呢?《尚書·君陳》中說:黍稷五谷不算芳香,只有美德才芳香。為什么不以黍稷五谷,蔬菜瓜果來致獻誠敬。而全國二千多個縣,每年春秋二次祭祀,褻瀆污穢文王、武王二位圣人,令幾萬的生靈,都被殺害。實在是污侮圣人,殺害眾生的太深了。為什么沒有尊敬圣人,愛惜物命的偉大人物,出來永遠革除舊的慣例,特別建立新的規(guī)章,使得文武二圣的在天之靈,不受這種熏污。幾萬的生命,不成為祭肉,以充作祭祀之人的食料呢?圣人以仁民愛物為本懷,哪里愿意由污蔑自己,而令幾萬的生靈,同登死地呢?
關帝在世之時,精忠貫日月,浩氣塞天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死后封為玉泉山的神王。隋文帝之時,智者大師到了玉泉山,關帝特地運用他的神力,創(chuàng)建寺宇,又求授戒法,作為菩提之本,又愿意擁護佛法。(參見《關帝全書》,以及《玉泉寺志》。)所以天下叢林,都稱之為伽藍菩薩,而與韋馱菩薩,一起鎮(zhèn)護山門。一千多年來,護國護民,榮尊登為帝位,哪里會愛好這些污穢不堪的生牛、羊、豬等,以為美味而來享用呢?即使是世間最下劣的貪吃之人,也不至于愛好這些臭穢的東西,而何況關帝會愛好呢?為什么竟然看待文武二圣,卑劣到了如此的地步,太悲哀了。‘敱囟ㄓ忻靼咨罾,遵行真實恭敬的具德大人,起來革除這些污侮圣人,殺害眾生的陋習,我不禁焚香頂禮而祝禱。
如果說到祭祀祖宗,應該以黍稷五谷,蔬菜瓜果致獻誠敬,怎么可以特別地殺生,以及買來屠殺好的肉呢?古人祭祀先人,雖然自己貧窮,還要向仁德之人的家中求取食物來祭祀。現(xiàn)今為了盡我追念先人的誠敬,令那些動物,都遭受殺身碎割的苦慘。不但有失我的惻隱仁心,也大失恭敬祖先之道。以殺生來表示恭敬,這是大逆。何況祖宗既然不是斷惑證真的圣人,當必定輪回在六道三途。不為他們造福,令他們超升,已經有失為人后代子孫之道。怎么可以恣意殺生,作落井下石的事呢?
至于奉養(yǎng)父母,蔬菜素食難道沒有美味的食物,而必須要吃肉,來陷害我的雙親在生生世世被殺,來償還受我孝養(yǎng)的怨家宿債嗎?假使不知三世因果,六道輪回的事理,還情有可原。現(xiàn)今人道畜道循環(huán)投生,報應明顯昭著,這些事跡散見于二十四史,以及諸多書籍中。還固執(zhí)陋習,不肯改革,必要期望我與我的親人,同受互相殺害的果報,這個人難道不是喪心病狂,以砒霜鴆毒奉養(yǎng)雙親,期望享受長壽安樂嗎?悲哀啊。ㄈ酪蚬,六道輪回的事跡,諸多史籍中有很多。想要略知大概,應當看《欲;乜瘛罚谒氖、四、五,這三頁,“形滅神存類”的六個問答,自然可以略知了。又者,佛菩薩想令人戒殺放生,以大慈悲,示現(xiàn)作異類眾生。等到殺害之后,方才知道這是圣人示現(xiàn),希望人們不敢殺害吃掉一切動物,以期望彼此同得解脫。∵@類事情很多,不能備足寫出,應當去看《觀世音菩薩本跡感應頌》卷一,第三十頁,“物類現(xiàn)相”這一段文,自然知道其中梗概。祈愿諸位讀者,同生正信。)
所謂宴請賓客朋友,原本是為了暢敘心懷,交流感情,怎么可以以殺生的慘事,來佐助這清雅的筵席呢?那些動物與我及我的朋友,不是有殺父的仇怨,怎么可以以它的肉,陳列在我的筵席之上,當作賓客歡娛的佐助呢?試著想一想其中的前后因果,縱然是吃,也不能下咽了。
世間人娶妻生子,原本是為了承續(xù)祖宗血脈,是最吉祥的事。如果用肉食,那么就非常兇險了。我想著要夫妻白頭偕老,子孫繁盛眾多。令那些動物,或者遭受離群的悲苦,或者受到刀板的慘毒,清夜自思,能安心嗎?又者,人們每遇到祝壽、娶妻、生子等吉慶之事,或者在無意當中,談到死喪等字眼,主人就不高興。假設有破壞器具等事,就認為不吉祥。為何殺害諸多生命,碎割烹煮,以至于咀嚼食用,而反過來認為快樂,認為有禮,認為吉慶,這是什么心呢?這是習慣了而不加以深思覺察罷了。
如果討論到自我奉養(yǎng),就更不應該殺。應當想想,我生在這個世間,有什么功德,給予人民萬物。有什么福澤,給予祖宗父母,F(xiàn)今承著祖宗父母的庇蔭,坐具豐足,祖產厚實,不極力行善,來增崇我祖宗父母的福報。而反過來恣意殺生吃肉,不但不利于自己,也將累及到祖宗父母!而何況稟持父母所遺留的身體,每天以動物肉類來資養(yǎng),時間久了,氣質也會隨之改變,這實在是很可怕的,F(xiàn)今大略引出證據(jù),使知道自愛的人,竭力斷除這種嗜好!度f善先資》中說:孕婦吃兔子,兒子就缺唇。吃麻雀,兒子就成雀目。吃螃蟹,兒子大多橫生。吃鱉,兒子就會脖子短,頭縮進去。吃鰻魚鰍鱔,兒子大多難產。吃田雞,兒子大多是啞巴。
《大戴禮記》中說:吃肉食的人勇敢而慓悍,吃五谷的人智慧而善巧。這都是人的氣質隨著物類的氣質轉變所導致。將我父母遺留給我的這個色身氣質,由于吃肉的緣故,使它潛移密化成為動物畜類的氣質,這是大不孝。曾經見過治療割脖子,沒有割斷氣管的人,活割烏雞肉,貼在受傷之處。傷處好了之后,貼皮之處仍然長出雞毛。貼在外面的,當處仍然是畜生的氣質。竭盡平生吃肉而資養(yǎng)五臟的人,可不是要警惕惶恐,驚慌害怕,來保存稟持我父母遺留給我的身體嗎?何況肉中都含毒素,因為在殺的時候,它的恨心所結,所以吃肉的人,大多生瘡病,瘟疫流行,每每多有傳染。吃素的人,絕對很少有這個病。凡是想要解脫怨業(yè),保養(yǎng)身體的人,不可以不知道。
或有人說:三牲五鼎,是借物品抒發(fā)表達誠心。如果如你所說,那么古圣先賢所立的儀法都不對嗎?回答說:圣賢是隨著風俗時尚而立法的,最初所立不是究竟的實義,F(xiàn)今既然知道人畜輪回的事實,就應當舍權教從實教,怎么可以執(zhí)著權教,廢除實教,以損傷天地好生之德,以喪失我內心不忍之仁。何況借物品表達誠心,為何不取黍稷五谷,蔬菜瓜果,而必要取血肉污穢的動物呢?難道說,天地神靈,孔子關公,愛好這些污穢之物,厭惡那清凈的素食嗎?這沒有其它原因,只因為習慣了,就不知道其中的錯誤罷了。至于祭祀祖宗,奉養(yǎng)雙親,宴請賓客,自我奉養(yǎng),都可以一一返觀而全知其中的錯誤,全都改掉舊有的慣例,所以不再詳細敘述。
或者又說:如果如你所說,通通都不殺生吃肉,必會導致畜生滋生繁殖,遍滿世界了,又將怎么辦呢?回答說:世間人所吃的,都是我們人類令它們滋生增長的,那些豬羊雞鴨等動物,全都使它們牝牡雌雄各自待在不同的處所,那么不到十多年,就將永遠斷絕這些種類了。何況虎豹豺狼,蛇蝎蜈蚣,人都不去吃,為何從古至今,竟然沒有遍滿世界呢?必須知道吃肉的人多,那么豬羊雞鴨等畜類,就有人想辦法讓它們多多的生長。實際多半都是貪圖口腹之欲,不愛惜動物生命的人,隨業(yè)力受報,托生這些動物之中,來受人的宰殺吃掉罷了。所以《楞嚴經》中說:“貪愛同滋,貪不能止,則諸世間卵化濕胎,隨力強弱,遞相吞啖。以人食羊,羊死為人,人死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生生,互來相啖。”《梵網經》中說:“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業(yè),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殺我父母。”《楞伽經》說:“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在生死中,輪回不息,靡不曾作父母兄弟,男女眷屬,乃至朋友親愛侍使,易生而受鳥獸等身,云何于中取之而食。”大乘經中,作如此說的,多的難以全部錄出。觀察佛所說的經典,可以知道殺生吃肉,這個禍害很深,人畜循環(huán)相報,互相殺害食用。如果還是執(zhí)迷不悟,就成為如來所說的:可憐憫者。必須知道刀兵劫,都是由殺生而興起,世間一天所殺的眾生,不知有幾萬萬兆之多。由殺生吃肉者的惡心,與被殺諸多動物的恨心,結成刀兵劫。十多年來,中外戰(zhàn)爭,遭遇死亡的人數(shù),有幾萬萬之多。而何況還有天災屢屢降臨,水旱瘟疫,颶風地震,海嘯河溢,土匪盜賊,種種災難,層出不窮,谷米昂貴,民不聊生。我們值遇這個時代,再不發(fā)起一點自憫憫他,自傷傷他的心,以期望挽回劫運,那么有什么可珍貴的能夠預入天地人三才之數(shù),成為萬物之靈呢?忍心令完全可以成為堯舜圣人,可以作佛的心性,長劫沉淪在互相殺吃的業(yè)海之中,不能出離,可不是悲哀嗎?
- 上一篇:觀想念佛要消除躁妄魔境
- 下一篇:印光大師:不可赤體睡覺
- 印光大師:心凈就能往生凈土
- 印光大師:念佛發(fā)光屬于魔境
- 印光大師:居士是什么意思?居家修道之士
- 印光大師:教人念佛則往生品位很高
- 印光大師:家長應該如何教導孩子?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印光大師:念佛人靜坐時也必須念佛
- 印光大師:念佛不能懇切的原因是什么?
- 印光大師: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超出因果之外
- 印光大師:如何祭祖?祭祖用素
- 印光大師:念佛法門只要具足信愿持佛名號就可以仗佛慈力
- 印光大師:生病時除念佛求接引外,不起一念
- 印光大師:一切法門都是依仗自力
- 印光大師:文殊菩薩證一真法道,超十地圣德
- 印光大師:禮拜佛菩薩時心中默念或開口稱念都可以
- 印光大師:念佛人要能依照凈土三經信愿念佛求生西方
- 濟群法師:為何要戒殺吃素?動物也有獨立生命
- 印光大師:每天的功課都應當回向法界眾生
- 印光大師:大丈夫除了有生活計劃,更應該有往生計劃
- 印光大師:富貴使人迷惑,有權力還不變初心的能有幾人?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淺釋
- 靜波法師:突破就會升華而解脫 否則即被束縛和困擾
- 仁清法師:什么是誹謗正法?
- 靜波法師:皈依三寶減輕業(yè)障
- 正凈法師:禮佛發(fā)愿懺悔文
- 仁清法師:怎樣念佛號才得力?
- 本源法師:學佛次第很重要 必須注重聞思修!
- 廣超法師:怎樣理解“涅槃寂靜”?
- 慧廣法師:怎樣才能讓自己的事業(yè)蒸蒸日上?善緣不斷?
- 覺真法師:不是犧牲也非放棄,給與是一種生命力
- 杜一心:為什么達摩禪法在北朝受到明顯排擠?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shù)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印光大師]心凈就能往生凈土
- [烏龍茶]漳平水仙是什么茶,怎么制作出來的?
- [禪宗五家]萬松行秀是怎樣使曹洞宗宗風大振的?
- [哲理故事]忍耐記心間,煩惱不沾邊
- [宗門故事]是法平等,惟政禪師的慈悲
- [佛與人生]追著別人的幸福跑,你永遠不會幸福
- [佛學常識]法相宗緣何而來
- [其他漢傳法師]眾生的自性又叫佛性,具備不缺不少的了了常知
- [普洱茶]普洱茶的名字是怎么來的?普洱茶名的來歷
- [禪宗典藏]《指月錄》是怎樣一部禪門經典?
- [佛經故事]世上沒有單獨存在的東西
- [哲理故事]常釋懷,做人何必太較真
- [佛與人生]不要用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
- [佛學常識]什么是六相
- [其他漢傳法師]一計漂亮常知歌
- [紅茶]古樹紅茶的功效、作用與工藝
- [禪宗五家]臨濟宗在元代保持著怎樣的規(guī)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