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與哲學

  佛法與哲學

  ──十二年六月在廬山世界佛教聯(lián)合會講──

  一 佛法(略)

  二 哲學

  甲 名義

  乙 歷史

  三 佛法與哲學

  此題本不易講,以哲學范圍包含至廣,材料亦極禮富,如分門別類以言,亦不免許多凌亂紛雜之事狀。若單就各個人之學說以敘述而批評之,縱說多年,猶恐難盡;今如何于一期講演欲泄其秘耶?又如佛法三藏十二部,一切經(jīng)典,浩瀚宏博,集我中華及印度、日本、朝鮮、南洋群島諸大法藏,統(tǒng)計兩三萬卷。即在佛學院中專究三載,有五六教授剖晰明解,使之一貫于佛法融通之宗旨而見諸施用,但仍是一點綱領而已。今以此小小時間,連講“佛法與哲學”,豈不更是難上加難;雖然,天下事固有析而別之則渧涔難悉,會而通之則天地可泯者。佛經(jīng)亦謂:破一微塵能出三千大千經(jīng)典。若善得其解,精義入神,則短期內(nèi)亦非無提綱挈領之余地。令欲不虛此會,略為探討,想亦諸君之所同愿也。茲題內(nèi)容,雖有一、佛法,二、哲學,三、佛法與哲學。佛法一端,經(jīng)兩次講過,暫不深談,祇講二、三兩則:

  二 哲學

  甲 名義

  哲學一詞,原于西文而譯自日本。日本從文部省令,提倡研究西洋學說后,遂有茲稱。究哲學意義,原同于中國‘明哲’‘圣哲’之例,不過、嚴幾道氏謂:直譯西文之義,應曰‘愛智學’。愛智云者,言只為愛此足以了達于‘宇宙萬有的本體真相’之智識而事斯學,絕非為謀生計、求安寧也。歐洲哲學,本于希臘,在希臘初究哲學時代,原為渴望真理,得償所欲。累日窮年,孜孜不倦,益加以承平之際,生活問題 已經(jīng)寬裕,人民又達其充滿和愛之境,處處都資以樂趣與團結,遂流為一種專究學理者之哲學派。此雅典諸國所由群居諸哲學者,薈萃一堂,日本尋于宇宙如何解析,萬物若何起源,以成其為哲學上之愛智階級,與尋常謀衣食住三端之徒迥然不同也。第就中國之周秦諸子,與六朝所稱三玄──易老莊──,及宋明理學、道學等,并與玆哲學相類。印度之數(shù)、勝、尼牙耶、吠檀陀諸論,及五明之內(nèi)明學,外道六十二見、九十六見之見學,與西洋所究之哲學,亦大體相仿。故會以方言,哲學一名,得有愛智、玄、理、道、明、見等種種異稱云。

  乙 歷史

  就歷史以言,當分為三大支派:一、印度的哲學,二、中國的哲學,三、西洋的哲學。此三不是一源遞派所成,故并列以為三。若深究各派之理致及歸結二端,則學說歧異,造詣有別。中印暫不講,試以語西洋哲學之歷史,有古、近、今、等三段。分述如下:
\

  古代 希臘古代哲學之發(fā)源,先是希哲觀察宇宙之狀態(tài),有謂水能結冰及化氣等,以為萬物之本體者。后有人以火之運用更大,而認火為宇宙之本體。繼此又有以風、以地、并水火稱為萬有或散或合之真正本體者。歷時既久,又一派出,黜水火等于形下,謂‘唯數(shù)量’能貫澈一切,即舉此為宇宙之本體者;與上述‘唯質’學派,適成對峙。諍論不定,遂有推翻一切之詭辯派興,謂個人是實,余為我之感覺;若眼識能感覺長短方圓,耳識能感覺聲音大小等,皆不能外于我之感覺,故惟認個人感覺為宙宇之實在。于此希求舒適,愿望已足,而國家之秩序,社會之安寧,盡可置之不談。因之、宇宙本體,亦遂有漸棄不講之勢。而西方圣人梭格拉底,乃應時出世,一反糅雜學派、詭辯派及從前哲學派之紛雜,而注意于融通統(tǒng)一。故一面乃精究宇宙之本體,一面又于人事上貫注倫常之道而為之調(diào)劑運用,以達其企圖之目的。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繼之,師資相承,至亞里斯多德氏集其大成,拓新理境,其哲學之說實兼括一切科學而無遺也。今列其哲學之綱要如下:

  第一因、系柏拉圖師傳之說,基督教徒即采取其義,謂之曰“神學”。究之柏、亞等所稱之第一因,不過舉以為發(fā)生萬物第一引動之因,非因之而執(zhí)為實有之主宰造物者。此關于玄想、實用、美術、各方面所具之論理、心理、政治、經(jīng)濟、詩歌、雕塑等,其哲學間之范圍內(nèi)容,并極深廣,可一覽而知。從前惟個人感覺為實在的,及取水或火等一物或數(shù)物為宇宙本體等,因皆在破斥之例。而第一因之定義,蓋原本其師柏氏所稱之概念,謂概念之為物,實超過感覺之上,集種種感覺間之沖動和表現(xiàn),貫徹于此一念中而概括知之者。在東土儒家稱曰“理性”──東方有圣人焉,其心同,其理同;西方有圣人焉,其心同,其理同──,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之說,幾無人不聞。此希臘哲學為西洋之古代哲學者,實以茲三氏稱中堅人物。而后此羅馬之倫理、政治等殿閣,亦因此為基而得建筑,煥然一新也!其兼容并蓄,不惟著稱一時,且為后世之所不逮!

  近代 自希臘哲學說入羅馬后,此其最盛時代,旋為基督教代之而興。由其教會專制之力,希臘哲學乃失其獨立資格,降為基督教之附屬品。與漢武帝尊孔,周秦諸子學說,皆成為儒家之附屬品者然。至近世十六七世紀文藝復興時代,一變其神學方法,知用圣經(jīng)教典無以通其旨而發(fā)其秘,且使哲學轉致隱沒,遺恨終古,乃宣告哲學獨立,與耶教脫離,專志于新哲學之研究。但各樹一幟,約分派別為三:一、大陸派,法哲笛卡爾;二、經(jīng)驗派,英哲倍根;三、理想派,德哲康德。

  笛卡爾之大陸派,用思考以究真實,因謂宇宙有二:曰物與我,然物非真而我為實。何者?我在故思在,思在則我在故。即為由懷疑入手之唯我的理性哲學。倍根之經(jīng)驗派,依舊在感覺方面,側重研究自然界之對象,即稱此對于自然界之經(jīng)驗為實在,流成一種“唯物”的經(jīng)驗哲學?档轮硐肱,此派乃綜合上唯物及我之二派,而注重于知識本身之研究。在彼“認識論”中所稱之“十二范疇”,就時空兩間方法差別同異等,推究其真義,以明“能認識之知識本身究是何物”?結果、則以“本體真相為不能知,而可知者,惟思想上對現(xiàn)之象”而已。故稱茲理想派亦謂之認識哲學。合上以觀,唯我、唯物,固獨標一說,第三說融洽兩派,成海西一般學者之通義。但哲學本欲發(fā)明“宇宙真相,萬有本體”,乃歷經(jīng)推究,失之轉遠。非但希臘諸先哲始愿所不及,抑亦令后之希蹤追尋者有不能承續(xù)之憾。中諺:“人各一太極,人各一宇宙”,此輩實仿佛各別生活于己所理想之宇宙萬有中,局外人徒悲其籠罩性靈,莫知所出,卒如縹渺蓬山難以親歷也!

  今代 迨夫斯賓塞出,綜合諸科學而成立綜合哲學,以“知識論”為出發(fā)點,謂宇宙間有可知者之現(xiàn)象,有不可知者之本體,F(xiàn)象之可知者,則皆定為科學公例,而本體則當置諸不可知之列。自斯氏分配二說有其限度后,至杜威氏“實用哲學”,更變本加厲,放棄本體,置之不辨。如謂:‘我等所講真理,祇求應用于一切之人事上。國有亂,則思御亂之法,社會有不良分子、則思除去其暴而安其良者。一經(jīng)試用有效,即為真理。而此真理亦猶工具,隨用隨棄,何以研究宇宙本體為’?進一步解:‘無論宇宙本體講不明白,即講明白亦屬無用’。此派學說,即以其推翻哲學上惟一要知之本體者稱之曰哲學,故所崇仰之哲學,舍此而外別無“明哲”、“圣哲”等精深學理之可言;而哲學之路,至此遂盡,惟有科學而已。然法國柏格森氏,獨標一新說,則謂本體若不可知,哲學將完全不講。但本體實非不能知,而能知者即為“直覺”,直覺乃直接覺知之稱,中間并不必經(jīng)過“思考經(jīng)驗”等之步驟而直有所覺。以此物我一觀,不起判斷,即足為宇宙之本體。反之、若從思考上、經(jīng)驗上、所組織集合之出產(chǎn)品,顧經(jīng)一二度之組合,于直覺也轉遠,于本有實體也亦轉違背。柏氏系依據(jù)生物學、心理學,從科學而重辟其哲學之新途徑者。羅素氏則以數(shù)學為出發(fā)點,注重分析,有“心的分析”、“物的分析”諸說。析到極點,宇宙間惟有活動的事情,無呆定不動之固結體,而依以自成其宇宙觀及其宇宙觀中之人生觀也。西洋哲學至此,舉古、近、今三種時代,賢哲明達,數(shù)雖甚多,玆抉擇以談,更有此三時代范圍之判定,本體知識等之考察,試表列之而獲睹其樞要焉:
\

  審此種種表解,互相對勘,得歸納一語,則所謂‘宇宙本體’者,哲學家實各有一所執(zhí)之物。今更與佛教比較觀之。

  三 佛法與哲學

  佛、無上正遍覺者,即遍覺此宇宙萬有之真實性相之謂也。在哲學所不能明,及求之不得而舍棄者,皆佛之親切證明者也。蓋昔哲執(zhí)一概余,迭興諍辯,今者或撥置不談,或另辟新路,要未能有何成就也。在哲學上,要知宇宙真相本體之出發(fā)點,與佛學之求正覺法界不無相同;但哲學家卒難確知宇宙之真相本體,或計之為一元、多元、無元等,思維籌度,遽執(zhí)為當!不知此摸背言床,撫胸言地之徒,或差勝于捏尾言繩者之一籌,而所見較廣則有之;然以此瞎子之所摸得者,較彼明眼人之親見全象,活動自如,仍回然不同也。何以故?皆不出錯覺之一途故。眾生與生俱生,即有無明我、法二執(zhí),無明即無所明,故一切成為錯覺,而與無上正遍覺知之佛界,背道而馳,卒難投契。此種錯覺上之根本差誤,既始于一念無所明之沖動妄作,謬計進行,故未破其妄,眾生畢竟無剎那覺悟之心得離于無明之流衍,故剎那剎那間無不迷惑顛倒。在哲學家所發(fā)明之唯心、唯物等說,但執(zhí)著一邊,謂之法執(zhí)。由妄見諸法,執(zhí)為本體,以之展轉測度,隨逐定量,不脫“尾繩、背床、胸地”等之觀象大小,或殊其方位,或異其感覺,是與夢中說夢何以異?蓋概念、直覺等皆無明之所流衍,何能契證法界諸法!固知執(zhí)漚認海,例所當戒,片面之談,寧得言信?但由一己意識上妄測而得,證以佛法上“萬法唯心,三界唯識”之深旨,卓然不可動搖者,既錯所覺知,乃完全站腳不住矣。夫哲學家欲發(fā)明宇宙之本體,固不可厚非,第太無方法,遂致不能達到。佛法則“親證真如”,了無所疑。真如云者,即哲學家極所渴望了知之宇宙萬有的真相及本體也。于佛法中求之,乃真能舉無始來戲論分別種種病根,漸伏漸斷,親實見到。故哲學若能反觀自心,舍棄其戲論分別之病,則宇宙真實,當處如如相應;獨患不反究心源耳!誠使持戒、修禪定等,開發(fā)般若智慧,俾無始迷夢逐漸打醒,色心諸法煥然照了,悟入佛之知見,寧非哲學家之大快事哉!今得其總比例如下:

  佛法──從覺化迷

  哲學──在迷執(zhí)覺

 。ㄊスτ洠ㄒ姾?木砭牌冢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