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坐要略 ─輯錄自靜坐講義
靜坐要略 ─輯錄自靜坐講義(暢懷法師)
〖靜坐與體驗〗
我們?nèi)缒芙?jīng)常靜坐,會使心情平靜,由于心平氣和,血脈暢通,疾病便不易發(fā)生。相反,若心情時常被憤怒、恐懼、悲傷、憂郁,等情緒困擾不安的話,則必令氣血失調(diào),久之必引致百病叢生。
初學(xué)靜坐,兩腿會覺麻痹,妄念也難以收攝,但習(xí)坐日久,酸痛便會消失,妄想也可控制。而且雙腿盤坐,約五分鐘,身心便能寧靜穩(wěn)結(jié),如坐四十五分鐘,或二小時,身心反而舒暢,此時下座,精神奕奕,如吃靈丹,快感難以形容。苦于靜坐中間,忽因要事下座,假使發(fā)生渾身不舒服感覺,補救辦法,可于事后,再去靜坐,至血氣暢通舒適為止。以靜坐時,血氣正在周身循環(huán),末走至終點,忽然令其中止,故下座后有不適現(xiàn)像,若靜坐日久,此種現(xiàn)像便會消失。靜坐也比睡覺有益,常人熟睡時,消耗能量比清醒時,降低16%左右,打坐如有功夫,甚至能下降34%。書中有說:人從生下來,腦內(nèi)就有一百四十億個腦細胞,其中只有百分之二十五左右的腦細胞在工作,靜坐的人可能有百分之五十的腦細胞在活動,若人年事已高,體弱多病,冬天感覺手腳寒冷,靜坐半小時,會覺全身發(fā)熱,夏天氣候炎熱,靜坐能使身體清涼。所謂:「息滅心頭火,除熱得清涼!褂终f:「心靜自然涼。」因此,打坐不只御寒,卻能去熱,更令肥人變瘦,瘦人增肥,因為肥瘦皆是病態(tài),靜坐能消萬病。由此可知,靜坐對人有百益而無一害。
儒家有說:「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狗鸺矣姓f:「由戒生定,由定發(fā)慧,」其義大致相同。靜坐有功夫時,身體會發(fā)生不尋常的變化,不知內(nèi)情的人,往往會說是走火入魔了,其實不盡然。心念注意丹田日久,腹部會充實。覺有一股真氣,每從放谷氣時,將腹內(nèi)郁積逼出。時有阿肚現(xiàn)像,每月一至兩次,或經(jīng)一至兩年始能停止,請勿恐懼,此是將多年累積的濕熱瀉出來。首先功效是滿身流汗,身體動搖,指手畫腳;蛴X某部分痛養(yǎng),重如泰山,輕若鵝毛;蛴X身大丈許,小如拳石,或覺身體升高,如騰云駕霧;蛴X下沉,如降落深淵等種種變化,不一而足。若遇此種現(xiàn)像,切勿驚怕,此乃靜坐之功效,由于氣血走動,身理會發(fā)生變化,血氣猶如車輛,脈管好似道路,若車輛有力,可將道路阻礙沖去,以是靜坐若久,血氣充沛,會將脈絡(luò)打通,上下通行無阻。未靜坐前。全身毛孔似有閉塞現(xiàn)像,靜坐數(shù)月,感覺遍身毛孔虛通無滯,呼吸也微細而慢長。平常人之呼吸,每分鐘男士十六至十八次,女士十九吹左右。習(xí)靜坐之入,可能減至七八次或三四次,甚至達到一兩次。氣息達至最微細時,幾乎不用鼻孔出入,這時感覺一切毛孔有如藕孔,也如魚網(wǎng),無不疏通。
〖靜坐之前方便〗
靜坐前后,切勿發(fā)脾氣,若坐前而動肝火,于靜坐時難以入定。若在靜坐后生煩惱,由于氣息仍在細脈中運行,尚未散至粗脈,會引致血液突然沸騰,致人感覺煩燥不安,胸部似有物件梗塞,此種情形,有時會延續(xù)數(shù)日不散,故不可不注意。
靜坐須找一處清凈地方,離開熱鬧的環(huán)境,并須每日抽出些時間,靜坐兩次,每次由十分鐘增至二十分鐘,再由二十分鐘加到三十分鐘,若能經(jīng)常坐半小時,三個月后,必見功效。第一次坐最好在上午大便之后,因大便后氣虛加強,靜坐可以大補元氣。第二次坐可在下午沐浴之后,以洗澡后氣血暢通,靜坐加速血液運行。
靜坐若無清閑幽靜之處,于嘈雜的地方用功,也并非不可以,不過須要置心一處,不可隨境所轉(zhuǎn)。又須注意,面對喧鬧聲音,切勿生討厭心,或生恐懼之念,或想辦法躲避,須知此心一生,便是隨境所轉(zhuǎn),仍是分別妄想,應(yīng)將一切聲音置之不理,一心照顧功夫,如是練習(xí)日久,則鬧處一樣可以入定,此時定與聲音兩不妨礙。不過,功夫未曾用到純熟,不易燎解個中奧妙,比如三人屋內(nèi)款款深談,對房外大炮聲恍若不聞,如俗語說:「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因「心不在焉,」此也如是,以心系念一處,外聲不能擾亂,古德有說:「十字路口,正好打坐,」即是這個意思。
靜坐時須將兩腿盤起來,盤腿可以減短血液通道,其心容易入定。每有人于公園運動之后,端坐于石上或椅上,兩腿垂下來,雙目緊閉,如是靜坐,實未得法,極難得到入定功夫,因身心有連帶關(guān)系。若四肢縮心必寧,四肢舒心必散,上述其人因身體舒散,其心不易入定。佛家之靜坐,要人四肢蜷縮起來,由于身體收斂,其心容易入定。
本來練功的入,于行住坐臥,出入往返,均可歷境習(xí)禪,由于初學(xué),心粗意亂,必須以坐入定,不論佛住世時,佛教傳入中國,弟子修行證果,皆以打坐為首要。古德偈說:「得道慚愧人:安坐若龍蟠,見畫踟趺坐,魔王亦驚怖!构视谒耐䞍x中,以靜坐為勝。
靜坐有四字真言,所謂:「松,靜,守,息!顾墒菍⑷頇C體放松,頭部,兩肩,兩眉及口角,解衣寬帶,全身悉令放下;靜是寧靜思想,不使七情六欲生起,意念安守丹田(小腹),令心聚精會神;調(diào)和氣息。逐漸入于細慢長的狀況。
靜坐之前,要將萬緣放下,行動從容安詳,不可粗獷。首先將身搖動數(shù)次,使各部分血液流暢,全身按摩,兩腿,膝蓋,腰部,脊梁,胸部,兩臂,后腦,臉部,頭頂,再加浴面:猶如洗臉樣式,功用可以醒腦,降血壓,少皺紋。
靜坐有兩種方法,
一:雙跏趺坐,也名結(jié)跏趺坐,復(fù)有兩種方法:
1.一是將右腳放在左腳上,再將左腳放在右腳上,名如意吉祥坐。
2.二:是將左腳放在右腳上,再將右腳放在左腳上,名不動金剛坐,如此姿勢,
自然端直,不致前后左右搖擺。假使初學(xué)靜坐,或年事已高,難以仿效,那
就不必勉強,可改用半跏趺坐。
二:單跏趺坐,也名單盤膝坐,也有兩種方法:
1.一是只將左腿置于右腿上,不需再將右腿置于左腿上,為如意坐。
2.二是只將右腿置于左腿上,不需再將左腿置于右腿上,為金剛坐。此兩種坐
法,較雙盤有缺點,因左右膝蓋會落空,身易左右傾斜。
以上二種是佛家和道家的靜坐法。如果單盤也做不到,可將兩小腿交叉于兩般的下面,也名交叉架坐。此是儒家的坐法。
然后安置兩手,先將左右手掌伸直,手背疊于手掌上面,貼近小腹,放于腳上,兩大拇指輕觸,有如結(jié)彌陀印,功用可使左右血液交流。挺起胸膊,端身正坐,身不彎曲,也不高聳,頭不低垂,也不昂仰,脊骨要直,總之,不可東倒西歪,身坐不正,氣血不通,氣血不通以至心難入定。從鼻孔徐徐吸入清氣,用口吐出濁氣,想氣息從全身毛孔出入,至三五七次,然后閉口,唇齒相著,舌抵上顎,功用可以調(diào)攝細脈。天井有水(口水),應(yīng)將咽吞,古人稱口水為「玉體仙醬」,道家稱為「玉液還丹」,或「長生藥酒」或「煉津成精」等,其功用可以灌溉五臟六腑,促進消化不良,增長脾胃,鎮(zhèn)定神經(jīng)。眼宜輕閉,也有主張微開,恐人昏沉,苦不昏沉,還是以閉為宜,因眼對境,容易分心。呼吸用鼻,不可以口,用口出入,會引致白血球增加,鹽化鈉升,對身體不利。坐久若覺身有俯仰斜曲等事發(fā)生,即應(yīng)隨時矯正,否則,日久會生毛病。坐中隨時長短,務(wù)要排除妄念。切勿搖動身體,四肢也避免移動,以身動故則心動,心既馳散,何能入定。
子年二時不適宜坐,因氣走至病處,加重其患。也有人說,子,卯,午,酉四時打坐最好,因為天地正氣感交時刻,這兩種說法,不知誰是誰非,據(jù)我經(jīng)驗,子年二時最好小睡尤其是患病者,得益更大,西醫(yī)也曾有說,午后少睡對人有益。當(dāng)然,平素練功有術(shù)之入,無論何時都可靜坐。坐時空氣要流暢,但不要受涼,尤其是后腦,膝蓋,脊梁骨,如果著了涼,仍以打坐醫(yī)治。坐墊要軟,但不可在梳化上坐,因在梳化上坐,氣不能升起。靜坐之處不可過光,過光心易浮動,也不可過于暗,過暗心易混沉。耳不外聽,嘴唇輕閉。不可追求功效迅速,有追求便是妄想。所謂:「既不可以無心求,亦不可以有心得。」不可以坐代睡。疲極要休息,久坐有術(shù)之人,可以座代睡。食不可過飽,過飽百脈不通,也不可過饑,過饑精神不振。要持之以恒,不可一暴十寒。身體覺冷,用毛巾被等蓋之,若有出汗以乾毛巾擦,用濕毛巾擦容易受涼。呼吸順其自然,不用逆呼吸,亦不深呼吸,更不可用閉氣法。切忌情緒暴燥。不吃五辛,以五辛生吃生嗔,熟吃發(fā)淫。避煙酒,守五戒,遇善境不喜,遇惡境不憂。
若兩腿麻木不能忍時:可以將腿上下交換,如再無法忍耐,可伸直數(shù)分鐘等麻木消失后,再重新盤腿坐。盤坐兩腿麻痹,則有三種原因:
一:因人生來骨骼柔軟,開始便能單盤或跏趺坐,
二:要經(jīng)三五個月或一年,始能單盤或雙盤,此是血氣沖過骨節(jié)所致。
三:有些人坐雖經(jīng)數(shù)年,仍舊無法單盤與雙坐,這是氣血不通所致,一旦氣血忽
然暢通,立刻坐一小時亦不覺麻木,所謂:氣血通則不痛!不通則痛。
坐時若覺身體搖擺,此乃氣血結(jié)滯不通所致,或神經(jīng)緊張,或心理作崇,或任意放縱,坐時需要精柙集中,時時提高警覺,以免搖擺擴大,無法收攝。
〖六妙法門〗
六妙門于天臺宗三種止觀中,屬于「不定止觀法門。」法門所以通稱為「妙」,是說若人依此法門去修,不僅能超出三界輪回,更可證得一切種智「即是成佛」。六妙門的修持方法,主要是教人在呼吸上用功夫。呼吸是生命之根源,假使一息不來,便會立刻死亡,可見呼吸對生存是如何重要了。
六妙門的修習(xí)方法,有六個名稱:一數(shù),二隨,三止,四觀,五還,六凈。
第一.?dāng)?shù)息入內(nèi)名吸,吐出名呼,一呼一吸成為十息,首從第一息數(shù)起,當(dāng)出息則數(shù)一,再出息竟則數(shù)二,乃至第十息畢,再回頭從第一息數(shù),如是終而復(fù)始。若未數(shù)至第十,其心于中忽想他事,忘記數(shù)目,則應(yīng)停止再數(shù),應(yīng)當(dāng)回頭更從第一數(shù)起直至第十,一一不亂,各自分明,如是乃為正當(dāng)?shù)臄?shù)法。又?jǐn)?shù)第一息時,不可數(shù)第二,如數(shù)第一息未竟,隨即數(shù)第二息,名為將一數(shù)二。也不可將二數(shù)一,如息已經(jīng)入于第二,始數(shù)第一,此二者均有過。應(yīng)該在一數(shù)一,在二數(shù)二。又不滿十?dāng)?shù)者,則為減數(shù),若過十?dāng)?shù)者,則為增數(shù),總之增減之?dāng)?shù),皆非得定之道。又應(yīng)知數(shù)入息時,則不數(shù)出息,數(shù)出息時,則不數(shù)入息。如果出入俱數(shù),則會有息遮病,生在喉中,如有草葉,吐也吐不出,咽也咽不下,令人不安,是故數(shù)單,不可數(shù)雙。由于心息相依為命,故有心則有息,無心則無息。又隨心而有差別,心粗息也粗,心細息也細,心粗則心短,心細則息長。是故數(shù)息日久,逐漸純熟、心息二者,任運相依,心隨于息,息隨于心,覺心任運,從一至十,不加功力,心息自住,息既虛凝,心相漸細,遂覺數(shù)息為粗,此時可舍數(shù)息,當(dāng)一心修隨息。
修隨息前,首應(yīng)舍掉前面數(shù)法,息入竟時,不可數(shù)一,息出竟時,不可數(shù)二。其息時時隨息出入,息也時時隨于心,二者如影隨形,不相舍離,當(dāng)息入時,從口、鼻經(jīng)咽喉,胸、心至臍部,意要隨逐。當(dāng)息出時,從臍、心經(jīng):咽喉至口、鼻:其心也要跟著,決不放松一步。如此隨息日久,其心更能凝靜,息也愈微,此時忽覺出入息與尋常不同。由于我們乎時心粗,不能覺察,息之有異,而今心人精微,便知息之長短,粗細,溫寒,有無,更覺呼吸從遍身毛孔出入,如水入沙,也如魚網(wǎng),風(fēng)行無礙。這時身輕柔軟,心也怡然凝靜。到了這個時候,對隨息也心生厭倦,改而專心修止。
修止可以令妄念不生起,身心泯然入定:由于定法持心,自能任運令心不散。前面修習(xí)數(shù)隨二門,雖能令粗念寧靜,但細念仍舊波動,止則不然,能使心閑,不須謀諸事務(wù)。平時吾人之心,一向追逐外境,從未有停止過,如今要將其收束,不準(zhǔn)它再活動,如以鎖系猿猴,它自然不能亂跳,修止也是如此,如能將心念系在一處,也就不會胡思亂想。究竟將心系于何處?其一,可以正心于自身的鼻端上,兩目一直往視鼻尖,令心不分散。其次「專心系于肚臍,丹田之間均可;蛑剐挠诔鋈胂⑸,息出時如其出,息入時如其人,如守門人,站在門側(cè),雖身未動,但能知有人出入。如此修止,久而久之,妄想活動自能停止。理論雖是如此,但在初學(xué)的人,功夫未能用至于此,實在不易入手。若人能有恒心,以數(shù)隨的方法,試用三五個月,功夫用的成熟了,屆時不僅能知何為修止,而且一修使得相應(yīng),靜坐一兩小時,身心不動,輕安愉快,非世五欲可與相比。如若不實地去修習(xí),光是談?wù)摱ň,等于說食數(shù)寶,實在于己無益。
其次乃談觀息法,前面所說則是系心法,目的在于將諸妄念制于一處,今心不馳散。但這仍是一種粗淺的功夫,實際上既有所著之處,必有攀緣之心,因此,將諸妄念制伏之后,便應(yīng)棄正修觀。我人乎時兩目終日,注視外境,所用的都是浮心粗念,而今當(dāng)靜坐時,兩目合閉,以心眼向內(nèi)看,觀察微細息出息入,如空中風(fēng),來無所從,去無所往,息既無所有,人生又從何得,以有氣息,始有人生,今觀身中之皮肉筋骨等,皆是虛妄不實。再觀內(nèi)六根對外六塵,于其中間所領(lǐng)受的一切境界,都是苦非樂,由于六塵境界,全是生滅法,經(jīng)常有破壞,一旦境過情遷,則苦惱心油然而生。再觀平時所用之心識,也是生滅無常,剎那不住,一時想東,一時想西,猶如行客,投寄旅亭,暫住便去,若是主人,便會常住不動。但眾生迷而不知,認客為主,迷妄為真,因此,有生死輪回,受種種痛苦。更觀法無我,諸法雖有千差萬別,總不出于地水火風(fēng)之四大種:地大種性堅,能支持萬物;水大種性濕,能收攝萬物:火大種性暖,能調(diào)熟萬物;風(fēng)大種性動,能生長萬物;此四者周遍于一切色法,所以稱它為大,又能造作一切色法,故名為種。
吾人于出生前,全由母體攝取氧氣和營養(yǎng),而靠母體的四大種,來維持自己生命,一旦出生后,便靠自己呼吸以取氧氣,由自己消化以攝取營養(yǎng),此則直接靠外界的四大種,來長養(yǎng)自己的內(nèi)四大種。如進食谷米菜茹,經(jīng)腸胃消化后,則變?yōu)槠と饨罟堑。如欲進湯水,則化為涕唾膿血等。假天空之溫暖,可使身體不冷不熱。依空氣之流暢,始能形成口鼻之呼吸。常人妄認四大以為我,其實,假如發(fā)毛爪齒是我,則谷米菜茹便為我,若涎洙痰淚是我,則河流海水便為我,若周身燥熱是我,則太虛溫暖便為我,若鼻孔呼吸是我,則空氣流動便為我,惟事實不然。外四大種既然非我,內(nèi)四大種又何曾有我?因人生由外四大種,轉(zhuǎn)為內(nèi)四種,人死由內(nèi)四大種,變?yōu)橥馑拇蠓N,其實內(nèi)四大種和外四大種,并無差別,一息存在便是有情,一息不在便是無情,有情與無情,又有何異?內(nèi)四大與外四大,既然均皆無我,我又處于何方,故觀諸法無我。
若人能作以上四種觀行,便可破除四種顛倒,
第一:人生原是幻化無常,眾生執(zhí)以為常。
第二:人生都要承受生老病死種種痛苦,眾生以苦為樂。
第三:四大本空,五蘊非我,眾生妄認假身以為真我。
第四:人生九孔常流不凈,眾生認以為清凈。
上述四種顛倒,實乃眾生生死泉源,若人洞破其真相,自可免除生死痛苦。修觀雖比修止為高深,但與修還比較,則仍屬浮淺,因而當(dāng)修觀相應(yīng)之后,便更進一步要去修還。
前修觀時,見入息覺其無所由來,觀出息也察其無所從往,具見因緣和合方有,因緣別離則無。因有能觀的心智,始有所觀的息境,境智對立,不能會歸本源。此觀之心智,究從何處生,若從心生,則心與觀,應(yīng)分為二,如父與子,為獨立個體,但事實不然,由于前修數(shù)和隨時,并無觀心。若說從境生,則境是色塵,色塵無知,無知色塵何能生觀。若此觀是由心境共生,則應(yīng)兼心境二者,一半屬于有知,一半屬于無知,如此則有情與無情混為一談,于事實上便犯了相違過。照理能觀之心智,實從心而生,既從心生,應(yīng)隨心滅,則為幻妄不實。楞嚴(yán)經(jīng)說:「一切浮塵,諸變化相,當(dāng)處出生,隨處滅盡,求于去來,本不可得!雇庠诘纳胶哟蟮刂T有為相,尚是虛妄,何況內(nèi)在的能緣之心智,自然也如夢幻泡影,無有真實。須知心的生滅,等于水上起波,波的起落,并非水的真面目,須待風(fēng)平浪靜,始見真水,是以生滅的心,非是真性,真性本自不生,不生所以不減,不有所以即空。由于空的緣故,根本無有觀心,既無觀心,豈有觀境,若知境智俱空,便于還相應(yīng),心慧開發(fā),任運破除粗重?zé)⿶。至此雖能達到返本還源,但仍存有一個還相,依舊是障礙,因此須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舍還修凈。
行人于靜坐修六妙門,必須要有善巧方便,否則,功夫?qū)嶋y進步。假如終日心猿意馬妄想紛飛,則應(yīng)用數(shù)息,調(diào)伏身心;驎r昏沉散慢,則用隨門,明照息之出入,對治放蕩昏沉。若覺氣粗心散,當(dāng)用上門,系緣一處,安守一境。如有貪嗔癡煩惱頻生,可用觀門照破無明,滅除諸惡。以上諸門,能制止種種妄想,斷除粗重?zé)⿶溃遣荒芊Q為真凈,欲得真凈,必須了知內(nèi)外諸法,皆是虛妄不實,畢竟無有自性,于一切諸法上,不生分別,即微細塵垢也不起,不僅離知覺想,也無能修所修,能凈所凈,如太虛空,也不落于有無,作是修時,心慧開發(fā),三界垢盡,了生脫死,轉(zhuǎn)凡成圣,方為得到真凈。
以上所述的六妙門,乃是由近至遠,從淺入深,逐漸達到不生不滅的境域。數(shù)隨二門,為修習(xí)的前方便,止觀二門,為修習(xí)的中心,還凈二門,方為修習(xí)結(jié)果。止如密室,觀如油燈,有觀無止,如風(fēng)中燈,非但照物不明,恐為狂風(fēng)熄滅,若入定室籬狂散風(fēng),慧燈方能燭照,被無明黑暗。又止能降伏三毒煩惱,而不能斷除其根,猶如用石壓草,石去草還生。觀能破除眾生的心中煩惱,如用利刀可以斬草除根,若心猿意馬,為妄想所擾,非止不能息,若昏昏糊糊,為沉病所縛,非觀不能明。止能放得下,觀能提得起。止如澄濁水,觀似日照水底。止能除妄,觀能顯真。止是禪定,能令其心不搖不動,觀是智慧,能達諸法當(dāng)體本空。又諸惡莫作即是止,眾善奉行即是觀。是故止觀二法,可以賅羅一切行門,無論念佛,參禪,禮佛,誦經(jīng),慈悲喜舍,利自利他,皆未離此二門。止觀二者,如鳥兩翼,車之兩輪。車有兩輪,則能遠行千里,烏有兩翼,則能飛翔天空。故此,止觀二法,合則雙美,離則兩傷,彼此輔翼,缺一不可:若偏于定,則是枯定,若偏于慧,則是狂慧。要止觀雙修,定慧均等,始可脫離生死苦海,得到究竟涅槃彼岸。
〖靜坐與體驗〗
我們?nèi)缒芙?jīng)常靜坐,會使心情平靜,由于心平氣和,血脈暢通,疾病便不易發(fā)生。相反,若心情時常被憤怒、恐懼、悲傷、憂郁,等情緒困擾不安的話,則必令氣血失調(diào),久之必引致百病叢生。
初學(xué)靜坐,兩腿會覺麻痹,妄念也難以收攝,但習(xí)坐日久,酸痛便會消失,妄想也可控制。而且雙腿盤坐,約五分鐘,身心便能寧靜穩(wěn)結(jié),如坐四十五分鐘,或二小時,身心反而舒暢,此時下座,精神奕奕,如吃靈丹,快感難以形容。苦于靜坐中間,忽因要事下座,假使發(fā)生渾身不舒服感覺,補救辦法,可于事后,再去靜坐,至血氣暢通舒適為止。以靜坐時,血氣正在周身循環(huán),末走至終點,忽然令其中止,故下座后有不適現(xiàn)像,若靜坐日久,此種現(xiàn)像便會消失。靜坐也比睡覺有益,常人熟睡時,消耗能量比清醒時,降低16%左右,打坐如有功夫,甚至能下降34%。書中有說:人從生下來,腦內(nèi)就有一百四十億個腦細胞,其中只有百分之二十五左右的腦細胞在工作,靜坐的人可能有百分之五十的腦細胞在活動,若人年事已高,體弱多病,冬天感覺手腳寒冷,靜坐半小時,會覺全身發(fā)熱,夏天氣候炎熱,靜坐能使身體清涼。所謂:「息滅心頭火,除熱得清涼!褂终f:「心靜自然涼。」因此,打坐不只御寒,卻能去熱,更令肥人變瘦,瘦人增肥,因為肥瘦皆是病態(tài),靜坐能消萬病。由此可知,靜坐對人有百益而無一害。
儒家有說:「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狗鸺矣姓f:「由戒生定,由定發(fā)慧,」其義大致相同。靜坐有功夫時,身體會發(fā)生不尋常的變化,不知內(nèi)情的人,往往會說是走火入魔了,其實不盡然。心念注意丹田日久,腹部會充實。覺有一股真氣,每從放谷氣時,將腹內(nèi)郁積逼出。時有阿肚現(xiàn)像,每月一至兩次,或經(jīng)一至兩年始能停止,請勿恐懼,此是將多年累積的濕熱瀉出來。首先功效是滿身流汗,身體動搖,指手畫腳;蛴X某部分痛養(yǎng),重如泰山,輕若鵝毛;蛴X身大丈許,小如拳石,或覺身體升高,如騰云駕霧;蛴X下沉,如降落深淵等種種變化,不一而足。若遇此種現(xiàn)像,切勿驚怕,此乃靜坐之功效,由于氣血走動,身理會發(fā)生變化,血氣猶如車輛,脈管好似道路,若車輛有力,可將道路阻礙沖去,以是靜坐若久,血氣充沛,會將脈絡(luò)打通,上下通行無阻。未靜坐前。全身毛孔似有閉塞現(xiàn)像,靜坐數(shù)月,感覺遍身毛孔虛通無滯,呼吸也微細而慢長。平常人之呼吸,每分鐘男士十六至十八次,女士十九吹左右。習(xí)靜坐之入,可能減至七八次或三四次,甚至達到一兩次。氣息達至最微細時,幾乎不用鼻孔出入,這時感覺一切毛孔有如藕孔,也如魚網(wǎng),無不疏通。
〖靜坐之前方便〗
靜坐前后,切勿發(fā)脾氣,若坐前而動肝火,于靜坐時難以入定。若在靜坐后生煩惱,由于氣息仍在細脈中運行,尚未散至粗脈,會引致血液突然沸騰,致人感覺煩燥不安,胸部似有物件梗塞,此種情形,有時會延續(xù)數(shù)日不散,故不可不注意。
靜坐須找一處清凈地方,離開熱鬧的環(huán)境,并須每日抽出些時間,靜坐兩次,每次由十分鐘增至二十分鐘,再由二十分鐘加到三十分鐘,若能經(jīng)常坐半小時,三個月后,必見功效。第一次坐最好在上午大便之后,因大便后氣虛加強,靜坐可以大補元氣。第二次坐可在下午沐浴之后,以洗澡后氣血暢通,靜坐加速血液運行。
靜坐若無清閑幽靜之處,于嘈雜的地方用功,也并非不可以,不過須要置心一處,不可隨境所轉(zhuǎn)。又須注意,面對喧鬧聲音,切勿生討厭心,或生恐懼之念,或想辦法躲避,須知此心一生,便是隨境所轉(zhuǎn),仍是分別妄想,應(yīng)將一切聲音置之不理,一心照顧功夫,如是練習(xí)日久,則鬧處一樣可以入定,此時定與聲音兩不妨礙。不過,功夫未曾用到純熟,不易燎解個中奧妙,比如三人屋內(nèi)款款深談,對房外大炮聲恍若不聞,如俗語說:「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因「心不在焉,」此也如是,以心系念一處,外聲不能擾亂,古德有說:「十字路口,正好打坐,」即是這個意思。
靜坐時須將兩腿盤起來,盤腿可以減短血液通道,其心容易入定。每有人于公園運動之后,端坐于石上或椅上,兩腿垂下來,雙目緊閉,如是靜坐,實未得法,極難得到入定功夫,因身心有連帶關(guān)系。若四肢縮心必寧,四肢舒心必散,上述其人因身體舒散,其心不易入定。佛家之靜坐,要人四肢蜷縮起來,由于身體收斂,其心容易入定。
本來練功的入,于行住坐臥,出入往返,均可歷境習(xí)禪,由于初學(xué),心粗意亂,必須以坐入定,不論佛住世時,佛教傳入中國,弟子修行證果,皆以打坐為首要。古德偈說:「得道慚愧人:安坐若龍蟠,見畫踟趺坐,魔王亦驚怖!构视谒耐䞍x中,以靜坐為勝。
靜坐有四字真言,所謂:「松,靜,守,息!顾墒菍⑷頇C體放松,頭部,兩肩,兩眉及口角,解衣寬帶,全身悉令放下;靜是寧靜思想,不使七情六欲生起,意念安守丹田(小腹),令心聚精會神;調(diào)和氣息。逐漸入于細慢長的狀況。
靜坐之前,要將萬緣放下,行動從容安詳,不可粗獷。首先將身搖動數(shù)次,使各部分血液流暢,全身按摩,兩腿,膝蓋,腰部,脊梁,胸部,兩臂,后腦,臉部,頭頂,再加浴面:猶如洗臉樣式,功用可以醒腦,降血壓,少皺紋。
靜坐有兩種方法,
一:雙跏趺坐,也名結(jié)跏趺坐,復(fù)有兩種方法:
1.一是將右腳放在左腳上,再將左腳放在右腳上,名如意吉祥坐。
2.二:是將左腳放在右腳上,再將右腳放在左腳上,名不動金剛坐,如此姿勢,
自然端直,不致前后左右搖擺。假使初學(xué)靜坐,或年事已高,難以仿效,那
就不必勉強,可改用半跏趺坐。
二:單跏趺坐,也名單盤膝坐,也有兩種方法:
1.一是只將左腿置于右腿上,不需再將右腿置于左腿上,為如意坐。
2.二是只將右腿置于左腿上,不需再將左腿置于右腿上,為金剛坐。此兩種坐
法,較雙盤有缺點,因左右膝蓋會落空,身易左右傾斜。
以上二種是佛家和道家的靜坐法。如果單盤也做不到,可將兩小腿交叉于兩般的下面,也名交叉架坐。此是儒家的坐法。
然后安置兩手,先將左右手掌伸直,手背疊于手掌上面,貼近小腹,放于腳上,兩大拇指輕觸,有如結(jié)彌陀印,功用可使左右血液交流。挺起胸膊,端身正坐,身不彎曲,也不高聳,頭不低垂,也不昂仰,脊骨要直,總之,不可東倒西歪,身坐不正,氣血不通,氣血不通以至心難入定。從鼻孔徐徐吸入清氣,用口吐出濁氣,想氣息從全身毛孔出入,至三五七次,然后閉口,唇齒相著,舌抵上顎,功用可以調(diào)攝細脈。天井有水(口水),應(yīng)將咽吞,古人稱口水為「玉體仙醬」,道家稱為「玉液還丹」,或「長生藥酒」或「煉津成精」等,其功用可以灌溉五臟六腑,促進消化不良,增長脾胃,鎮(zhèn)定神經(jīng)。眼宜輕閉,也有主張微開,恐人昏沉,苦不昏沉,還是以閉為宜,因眼對境,容易分心。呼吸用鼻,不可以口,用口出入,會引致白血球增加,鹽化鈉升,對身體不利。坐久若覺身有俯仰斜曲等事發(fā)生,即應(yīng)隨時矯正,否則,日久會生毛病。坐中隨時長短,務(wù)要排除妄念。切勿搖動身體,四肢也避免移動,以身動故則心動,心既馳散,何能入定。
子年二時不適宜坐,因氣走至病處,加重其患。也有人說,子,卯,午,酉四時打坐最好,因為天地正氣感交時刻,這兩種說法,不知誰是誰非,據(jù)我經(jīng)驗,子年二時最好小睡尤其是患病者,得益更大,西醫(yī)也曾有說,午后少睡對人有益。當(dāng)然,平素練功有術(shù)之入,無論何時都可靜坐。坐時空氣要流暢,但不要受涼,尤其是后腦,膝蓋,脊梁骨,如果著了涼,仍以打坐醫(yī)治。坐墊要軟,但不可在梳化上坐,因在梳化上坐,氣不能升起。靜坐之處不可過光,過光心易浮動,也不可過于暗,過暗心易混沉。耳不外聽,嘴唇輕閉。不可追求功效迅速,有追求便是妄想。所謂:「既不可以無心求,亦不可以有心得。」不可以坐代睡。疲極要休息,久坐有術(shù)之人,可以座代睡。食不可過飽,過飽百脈不通,也不可過饑,過饑精神不振。要持之以恒,不可一暴十寒。身體覺冷,用毛巾被等蓋之,若有出汗以乾毛巾擦,用濕毛巾擦容易受涼。呼吸順其自然,不用逆呼吸,亦不深呼吸,更不可用閉氣法。切忌情緒暴燥。不吃五辛,以五辛生吃生嗔,熟吃發(fā)淫。避煙酒,守五戒,遇善境不喜,遇惡境不憂。
若兩腿麻木不能忍時:可以將腿上下交換,如再無法忍耐,可伸直數(shù)分鐘等麻木消失后,再重新盤腿坐。盤坐兩腿麻痹,則有三種原因:
一:因人生來骨骼柔軟,開始便能單盤或跏趺坐,
二:要經(jīng)三五個月或一年,始能單盤或雙盤,此是血氣沖過骨節(jié)所致。
三:有些人坐雖經(jīng)數(shù)年,仍舊無法單盤與雙坐,這是氣血不通所致,一旦氣血忽
然暢通,立刻坐一小時亦不覺麻木,所謂:氣血通則不痛!不通則痛。
坐時若覺身體搖擺,此乃氣血結(jié)滯不通所致,或神經(jīng)緊張,或心理作崇,或任意放縱,坐時需要精柙集中,時時提高警覺,以免搖擺擴大,無法收攝。
〖六妙法門〗
六妙門于天臺宗三種止觀中,屬于「不定止觀法門。」法門所以通稱為「妙」,是說若人依此法門去修,不僅能超出三界輪回,更可證得一切種智「即是成佛」。六妙門的修持方法,主要是教人在呼吸上用功夫。呼吸是生命之根源,假使一息不來,便會立刻死亡,可見呼吸對生存是如何重要了。
六妙門的修習(xí)方法,有六個名稱:一數(shù),二隨,三止,四觀,五還,六凈。
第一.?dāng)?shù)息入內(nèi)名吸,吐出名呼,一呼一吸成為十息,首從第一息數(shù)起,當(dāng)出息則數(shù)一,再出息竟則數(shù)二,乃至第十息畢,再回頭從第一息數(shù),如是終而復(fù)始。若未數(shù)至第十,其心于中忽想他事,忘記數(shù)目,則應(yīng)停止再數(shù),應(yīng)當(dāng)回頭更從第一數(shù)起直至第十,一一不亂,各自分明,如是乃為正當(dāng)?shù)臄?shù)法。又?jǐn)?shù)第一息時,不可數(shù)第二,如數(shù)第一息未竟,隨即數(shù)第二息,名為將一數(shù)二。也不可將二數(shù)一,如息已經(jīng)入于第二,始數(shù)第一,此二者均有過。應(yīng)該在一數(shù)一,在二數(shù)二。又不滿十?dāng)?shù)者,則為減數(shù),若過十?dāng)?shù)者,則為增數(shù),總之增減之?dāng)?shù),皆非得定之道。又應(yīng)知數(shù)入息時,則不數(shù)出息,數(shù)出息時,則不數(shù)入息。如果出入俱數(shù),則會有息遮病,生在喉中,如有草葉,吐也吐不出,咽也咽不下,令人不安,是故數(shù)單,不可數(shù)雙。由于心息相依為命,故有心則有息,無心則無息。又隨心而有差別,心粗息也粗,心細息也細,心粗則心短,心細則息長。是故數(shù)息日久,逐漸純熟、心息二者,任運相依,心隨于息,息隨于心,覺心任運,從一至十,不加功力,心息自住,息既虛凝,心相漸細,遂覺數(shù)息為粗,此時可舍數(shù)息,當(dāng)一心修隨息。
修隨息前,首應(yīng)舍掉前面數(shù)法,息入竟時,不可數(shù)一,息出竟時,不可數(shù)二。其息時時隨息出入,息也時時隨于心,二者如影隨形,不相舍離,當(dāng)息入時,從口、鼻經(jīng)咽喉,胸、心至臍部,意要隨逐。當(dāng)息出時,從臍、心經(jīng):咽喉至口、鼻:其心也要跟著,決不放松一步。如此隨息日久,其心更能凝靜,息也愈微,此時忽覺出入息與尋常不同。由于我們乎時心粗,不能覺察,息之有異,而今心人精微,便知息之長短,粗細,溫寒,有無,更覺呼吸從遍身毛孔出入,如水入沙,也如魚網(wǎng),風(fēng)行無礙。這時身輕柔軟,心也怡然凝靜。到了這個時候,對隨息也心生厭倦,改而專心修止。
修止可以令妄念不生起,身心泯然入定:由于定法持心,自能任運令心不散。前面修習(xí)數(shù)隨二門,雖能令粗念寧靜,但細念仍舊波動,止則不然,能使心閑,不須謀諸事務(wù)。平時吾人之心,一向追逐外境,從未有停止過,如今要將其收束,不準(zhǔn)它再活動,如以鎖系猿猴,它自然不能亂跳,修止也是如此,如能將心念系在一處,也就不會胡思亂想。究竟將心系于何處?其一,可以正心于自身的鼻端上,兩目一直往視鼻尖,令心不分散。其次「專心系于肚臍,丹田之間均可;蛑剐挠诔鋈胂⑸,息出時如其出,息入時如其人,如守門人,站在門側(cè),雖身未動,但能知有人出入。如此修止,久而久之,妄想活動自能停止。理論雖是如此,但在初學(xué)的人,功夫未能用至于此,實在不易入手。若人能有恒心,以數(shù)隨的方法,試用三五個月,功夫用的成熟了,屆時不僅能知何為修止,而且一修使得相應(yīng),靜坐一兩小時,身心不動,輕安愉快,非世五欲可與相比。如若不實地去修習(xí),光是談?wù)摱ň,等于說食數(shù)寶,實在于己無益。
其次乃談觀息法,前面所說則是系心法,目的在于將諸妄念制于一處,今心不馳散。但這仍是一種粗淺的功夫,實際上既有所著之處,必有攀緣之心,因此,將諸妄念制伏之后,便應(yīng)棄正修觀。我人乎時兩目終日,注視外境,所用的都是浮心粗念,而今當(dāng)靜坐時,兩目合閉,以心眼向內(nèi)看,觀察微細息出息入,如空中風(fēng),來無所從,去無所往,息既無所有,人生又從何得,以有氣息,始有人生,今觀身中之皮肉筋骨等,皆是虛妄不實。再觀內(nèi)六根對外六塵,于其中間所領(lǐng)受的一切境界,都是苦非樂,由于六塵境界,全是生滅法,經(jīng)常有破壞,一旦境過情遷,則苦惱心油然而生。再觀平時所用之心識,也是生滅無常,剎那不住,一時想東,一時想西,猶如行客,投寄旅亭,暫住便去,若是主人,便會常住不動。但眾生迷而不知,認客為主,迷妄為真,因此,有生死輪回,受種種痛苦。更觀法無我,諸法雖有千差萬別,總不出于地水火風(fēng)之四大種:地大種性堅,能支持萬物;水大種性濕,能收攝萬物:火大種性暖,能調(diào)熟萬物;風(fēng)大種性動,能生長萬物;此四者周遍于一切色法,所以稱它為大,又能造作一切色法,故名為種。
吾人于出生前,全由母體攝取氧氣和營養(yǎng),而靠母體的四大種,來維持自己生命,一旦出生后,便靠自己呼吸以取氧氣,由自己消化以攝取營養(yǎng),此則直接靠外界的四大種,來長養(yǎng)自己的內(nèi)四大種。如進食谷米菜茹,經(jīng)腸胃消化后,則變?yōu)槠と饨罟堑。如欲進湯水,則化為涕唾膿血等。假天空之溫暖,可使身體不冷不熱。依空氣之流暢,始能形成口鼻之呼吸。常人妄認四大以為我,其實,假如發(fā)毛爪齒是我,則谷米菜茹便為我,若涎洙痰淚是我,則河流海水便為我,若周身燥熱是我,則太虛溫暖便為我,若鼻孔呼吸是我,則空氣流動便為我,惟事實不然。外四大種既然非我,內(nèi)四大種又何曾有我?因人生由外四大種,轉(zhuǎn)為內(nèi)四種,人死由內(nèi)四大種,變?yōu)橥馑拇蠓N,其實內(nèi)四大種和外四大種,并無差別,一息存在便是有情,一息不在便是無情,有情與無情,又有何異?內(nèi)四大與外四大,既然均皆無我,我又處于何方,故觀諸法無我。
若人能作以上四種觀行,便可破除四種顛倒,
第一:人生原是幻化無常,眾生執(zhí)以為常。
第二:人生都要承受生老病死種種痛苦,眾生以苦為樂。
第三:四大本空,五蘊非我,眾生妄認假身以為真我。
第四:人生九孔常流不凈,眾生認以為清凈。
上述四種顛倒,實乃眾生生死泉源,若人洞破其真相,自可免除生死痛苦。修觀雖比修止為高深,但與修還比較,則仍屬浮淺,因而當(dāng)修觀相應(yīng)之后,便更進一步要去修還。
前修觀時,見入息覺其無所由來,觀出息也察其無所從往,具見因緣和合方有,因緣別離則無。因有能觀的心智,始有所觀的息境,境智對立,不能會歸本源。此觀之心智,究從何處生,若從心生,則心與觀,應(yīng)分為二,如父與子,為獨立個體,但事實不然,由于前修數(shù)和隨時,并無觀心。若說從境生,則境是色塵,色塵無知,無知色塵何能生觀。若此觀是由心境共生,則應(yīng)兼心境二者,一半屬于有知,一半屬于無知,如此則有情與無情混為一談,于事實上便犯了相違過。照理能觀之心智,實從心而生,既從心生,應(yīng)隨心滅,則為幻妄不實。楞嚴(yán)經(jīng)說:「一切浮塵,諸變化相,當(dāng)處出生,隨處滅盡,求于去來,本不可得!雇庠诘纳胶哟蟮刂T有為相,尚是虛妄,何況內(nèi)在的能緣之心智,自然也如夢幻泡影,無有真實。須知心的生滅,等于水上起波,波的起落,并非水的真面目,須待風(fēng)平浪靜,始見真水,是以生滅的心,非是真性,真性本自不生,不生所以不減,不有所以即空。由于空的緣故,根本無有觀心,既無觀心,豈有觀境,若知境智俱空,便于還相應(yīng),心慧開發(fā),任運破除粗重?zé)⿶。至此雖能達到返本還源,但仍存有一個還相,依舊是障礙,因此須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舍還修凈。
行人于靜坐修六妙門,必須要有善巧方便,否則,功夫?qū)嶋y進步。假如終日心猿意馬妄想紛飛,則應(yīng)用數(shù)息,調(diào)伏身心;驎r昏沉散慢,則用隨門,明照息之出入,對治放蕩昏沉。若覺氣粗心散,當(dāng)用上門,系緣一處,安守一境。如有貪嗔癡煩惱頻生,可用觀門照破無明,滅除諸惡。以上諸門,能制止種種妄想,斷除粗重?zé)⿶溃遣荒芊Q為真凈,欲得真凈,必須了知內(nèi)外諸法,皆是虛妄不實,畢竟無有自性,于一切諸法上,不生分別,即微細塵垢也不起,不僅離知覺想,也無能修所修,能凈所凈,如太虛空,也不落于有無,作是修時,心慧開發(fā),三界垢盡,了生脫死,轉(zhuǎn)凡成圣,方為得到真凈。
以上所述的六妙門,乃是由近至遠,從淺入深,逐漸達到不生不滅的境域。數(shù)隨二門,為修習(xí)的前方便,止觀二門,為修習(xí)的中心,還凈二門,方為修習(xí)結(jié)果。止如密室,觀如油燈,有觀無止,如風(fēng)中燈,非但照物不明,恐為狂風(fēng)熄滅,若入定室籬狂散風(fēng),慧燈方能燭照,被無明黑暗。又止能降伏三毒煩惱,而不能斷除其根,猶如用石壓草,石去草還生。觀能破除眾生的心中煩惱,如用利刀可以斬草除根,若心猿意馬,為妄想所擾,非止不能息,若昏昏糊糊,為沉病所縛,非觀不能明。止能放得下,觀能提得起。止如澄濁水,觀似日照水底。止能除妄,觀能顯真。止是禪定,能令其心不搖不動,觀是智慧,能達諸法當(dāng)體本空。又諸惡莫作即是止,眾善奉行即是觀。是故止觀二法,可以賅羅一切行門,無論念佛,參禪,禮佛,誦經(jīng),慈悲喜舍,利自利他,皆未離此二門。止觀二者,如鳥兩翼,車之兩輪。車有兩輪,則能遠行千里,烏有兩翼,則能飛翔天空。故此,止觀二法,合則雙美,離則兩傷,彼此輔翼,缺一不可:若偏于定,則是枯定,若偏于慧,則是狂慧。要止觀雙修,定慧均等,始可脫離生死苦海,得到究竟涅槃彼岸。
相關(guān)閱讀
- 本源法師: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大安法師:誰都可以靜坐學(xué)佛嗎?
- 大安法師:靜坐時出現(xiàn)各種境界,還要繼續(xù)坐嗎?
- 明海法師:靜坐中培養(yǎng)定力和觀照力 冷眼旁觀心中出現(xiàn)的心念
- 虛云法師:靜坐一須臾勝造七寶塔
- 凈界法師:靜坐繞佛拜佛時的念佛訣竅:要有韻調(diào)
- 賢崇法師:有空務(wù)須靜坐 靜坐方能反思
- 賢崇法師:清心靜慮凝神想象
- 印光大師:靜坐時可否出聲專持四字洪名?
- 印光大師:為什么靜坐念佛時宜按鐘計數(shù)?
- 虛云法師:如法的靜坐
- 慧凈法師:靜坐念佛氣功回流
- 能弘法師:禪修靜坐之根基
- 凈界法師:靜坐念佛五點記數(shù)法
- 開仁法師:靜坐入門講解
- 妙境法師:靜坐漫談
- 妙境法師:談靜坐
- 仁俊法師:靜坐初步簡要法
- 遠凡法師:靜坐
- 明一法師:悠游靜坐白云洞
猜你喜歡
精彩推薦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fēng)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yán)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yán)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yīng)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fēng)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xué)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dāng)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虛云老和尚:虛云老和尚:見佛、聞法、遇善知識之難
- 濟群法師:世上沒有壞人壞事會怎樣?怎么才能包容所有人?
- 靜波法師:突破就會升華而解脫 否則即被束縛和困擾
- 仁清法師:什么是誹謗正法?
- 靜波法師:皈依三寶減輕業(yè)障
- 正凈法師:禮佛發(fā)愿懺悔文
- 仁清法師:怎樣念佛號才得力?
- 本源法師:學(xué)佛次第很重要 必須注重聞思修!
- 廣超法師:怎樣理解“涅槃寂靜”?
- 慧廣法師:怎樣才能讓自己的事業(yè)蒸蒸日上?善緣不斷?
- 覺真法師:不是犧牲也非放棄,給與是一種生命力
- 杜一心:為什么達摩禪法在北朝受到明顯排擠?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biāo),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zé)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shù)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fēng)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yán)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yán)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相關(guān)名詞
推薦內(nèi)容
熱門推薦
最新更新
- [其他漢傳法師]修行的秘訣就是早發(fā)現(xiàn)并除掉自己的習(xí)氣毛病
- [紅茶]紅茶有哪些?紅茶的種類
- [禪宗公案]只履歸西的故事
- [生活故事]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 [哲理故事]生命只在呼吸之間
- [佛與人生]遠離顛倒夢想
- [佛學(xué)常識]過去七佛都有誰
- [其他漢傳法師]修行的問題就是由于粗心大意而犯下的缺點錯誤
- [華嚴(yán)經(jīng)]整衣束帶,當(dāng)愿眾生,檢束善根,不令散失
- [綠茶]六安瓜片產(chǎn)地在哪里?功效有哪些?
- [禪宗五家]臨濟宗楊歧派創(chuàng)始人方會大師簡介
- [生活故事]明心見性,緣起性空
- [哲理故事]心體澄澈,意氣和平
- [哲理故事]享受人生,珍惜活著的光陰
- [佛與人生]生滅無常
- [佛學(xué)常識]佛有哪三身
- [其他漢傳法師]把了了常知比喻成第一人格那“我”就是第二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