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僧
敬僧
慧深法師
出家人看到戒臘高或年紀較大的長老法師、大德,要趕快端正站立,不能躺著或坐著不肯起來。在家居士看到任何法師或年紀較大的大德,也要有這種恭敬心。
什么時候不必起來?誦經(jīng)誦到一半,雖然有長老法師來,應該把經(jīng)誦完再問訊。做法會誦經(jīng)時,長老來了,由旁邊沒誦經(jīng)的人去招呼就好,等誦完經(jīng)再去打招呼。病很重,無法起床,不必硬著起來而傷了身體。如果還有能力,則應該起來問訊或頂禮。剃頭發(fā)剃了一半也不必起來,剃好再作禮。工作很忙時也不必特意問訊,比如午供時間已經(jīng)近了,忙著切菜、煮菜準備上供,不必因為長老來而丟下工作,站在旁邊侍候,頂多向他問訊就該忙自己的工作。
在家居士對任何法師都不可以批評,背后不說長老法師的過失。批評人家如何如何,若換成自己來做,未必做得更好。如批評:“某某長老在大眾面前吐痰,非常沒有威儀。”指名道姓說人家的缺失,很不應該。某些長老早年養(yǎng)成一些習氣,已經(jīng)改不了了,不要因為一點過失抹煞了他的優(yōu)點而在背后批評指責,應該多向他們的好德行學習。
在家人不可以叫出家人的俗名,也不應該只叫他的名字,即使那位出家人的年紀比我們小,也要遵守這項規(guī)矩。例如我的同學,看到我也不叫我的俗名;知道我的法名叫慧深,打電話來,也不會說:“慧深在嗎?”他們都稱呼我“慧深師”、“慧深法師”或稱師父,因為對出家人直叫名字很不禮貌。
在家居士對任何出家人都應該稱呼某某師或某某法師,乃至通稱為師父。譬如在家居士拜某老法師為師父,遇到老法師的徒孫,不能說:“我的輩份比你大,你應該叫我?guī)熓濉?rdquo;看到出家人,不論他是否比我們年輕,或許他是我們的平輩或晚輩,甚至是我們的家庭有人出家,他所剃度的徒弟,也不應該叫他的名字,應該說“某某師”,或者稱呼“師父”,希望所有的在家眾都能懂得這些禮貌。恭敬出家人,可以稱呼“某某法師”,提到年歲和德行都很高的法師,可稱呼“某某長老”、“某某老和尚”、“某某老法師”或“某某大師”。但是與出家人在一起時,不應該提出他的名字,譬如當場面對老法師時,對他只稱呼“長老”,或稱“法師”,或“老和尚”、“老法師”,絕不能對著他,連他的名字一起稱呼。
對于長老法師,我們自稱為學人,表示自己還在學習,要向他學習。如果法師與自己的師父平輩,可以稱呼他某某老法師;我們是出家人,就自稱后學。不可以貢高我慢,認為自己在佛教界很有名氣,在稱呼上失了禮儀。
書信往來方面:對出家人應該寫某某法師,或某某老法師,例如在左邊上面要寫上星下云老和尚來尊稱星云老和尚,或者寫上星下云大師,“上”和“下”字寫在名號的左上角,豎排則寫在右上角,可以較小些,意思是表示不敢直呼他的名字,但又不能不寫,否則不知道誰接這封信,所以用這方式來表示恭敬。
下面的落款不要像一般世俗人自稱為“不慧”、“不才”或“不佞”、“晚輩”,或“愚”等等,學佛人應該用“后學”或“學人”,表示自己是學佛的人。
對方是較長輩的老法師,應該稱呼某某老法師座下,表示在他的座下向他請教;蛘邔懻认拢馑际且逃栁覀,不能直稱某某方丈。對女眾可以用某某大士,或某某法師蓮下、蓮前,不要直接稱名,應該稱呼某某師;若很年輕,還不老,就稱“師”。有人認為自己在佛門中已經(jīng)是老資格,為什么還要稱對方為師呢?也許自己的佛學底子比他還好!這是貢高我慢心作祟,不應該有這種想法。
請教出家人的法號時,要說:“這位菩薩尊上下?”或問:“這位菩薩上下?”意思是不敢直稱其名號。不能問:“你的法名是什么?”法名是師長給他的,自己的師長或年輩較長的出家人才能問。對于出家人,我們只能稱他的外號,問他上下稱呼。居士請教出家人——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都應該注意這些。
剛出家的沙彌或在家居士,不能聽大沙門說戒——比丘戒,也不能聽比丘誦戒經(jīng)。不能因為要了解戒律就去聽,這樣違犯戒律的規(guī)定。
不論在家或出家眾,與某位法師很熟悉,也不可以逕自打開門進去找他,一定要預先經(jīng)過通報;甚至要進入出家人的室內(nèi),也應該謹守禮儀。不論進入出家人的哪一間居室,如客廳或他的臥室,不可以莽莽撞撞的推門進去,必須在門上敲三下,或彈指(到一般人的居室亦同)問有沒有人在,里面回應請我們進去,我們才能夠推門進入,假使里面沒有回聲,我們就應該離開。
進到出家人的居室,里面若有小佛堂,應該先禮佛,或在佛前問訊,如出家眾有專門讀經(jīng)的桌子,我們再向讀經(jīng)的桌子前問訊,表示對經(jīng)典尊重,也代表對大德的問訊,不一定要面對那位出家眾問訊。有些人一到佛寺就先要頂禮師父,等到和師父聊一陣子了,才去大殿禮佛,這是錯誤的,從外地到達寺院,應該先到大殿頂禮佛菩薩,然后才見師父。
遇到大德長老,應該如同見佛一樣,對他們非常恭敬尊重。有人曾經(jīng)到戒壇受過五戒或菩薩戒,看到授戒的師父,連打個招呼都沒有,甚至故意走遠些,這樣很不禮貌。見到一般沒教過我們的法師,都需要尊重,何況受戒時曾經(jīng)指導過我們的法師?有人遇授戒的法師假裝不認識,或者指給旁人看,說:“那一個,就是那一個,他是我受戒時,傳戒的法師。”這種態(tài)度是不禮貌的。
看到出家不久的修行人,也應該像見菩薩一樣,雖然他不是資歷很深,甚至有些才出家不久,威儀還不具足,也不應該藐視他。即使知道某位出家人破了很多戒,甚至在眾人面前行住坐臥四種威儀也都不具足,還是應該尊重他,因為他有沙門的形象,就是代表出家眾,出家眾就代表佛教。何況,過去許多高僧大德示現(xiàn)游戲人間,很多平日的作為表現(xiàn),不像一個正正經(jīng)經(jīng)的出家人,事后證明他們是佛菩薩或阿羅漢的示現(xiàn),不過這不是我們一般肉眼的眾生所能透視的。
過去寒山、拾得在廚房工作,和狗一起吃飯,甚至吃餿食,大家都看不起他們,不知道他們就是文殊、普賢菩薩化身。布袋和尚的衣服穿得很不整齊,連胸部都看得見,手里拿著一個布袋,看起來瘋瘋癲癲,誰也料不到他是彌勒菩薩示現(xiàn),等他走了以后大家才知道。所以我們對出家眾都要有恭敬的態(tài)度,不應該因為看到某出家人的行儀不如法,而用輕慢的態(tài)度對待,甚至予以毀謗。
出家人如果還是凡夫,故意學過去高僧的事跡形相,將來他自己就會吃虧,恭敬他們是盡我們的本份,至于他們有沒有真本事,我們無需過問。記得賢頓老法師曾經(jīng)說過:“看到不如法的師父也應該一樣恭敬,也許他們很想放逸戲耍,聽到有人叫他師父,而且恭恭敬敬頂禮,他那放逸的心也會立刻收斂起來。”意思是他本來有些不好的行為,因為你的尊敬,而使他能夠越來越如法。
在家人看到出家人,若時時生起恭敬的心意,自己會受到好處。經(jīng)典記載,常不輕菩薩看到人就說:“你們將來一定會成佛,所以我不敢輕視大家。”不論行為多不好的人,他都用同樣恭敬的心來對待。假使每個學佛的人都用這種心態(tài),將一切眾生看成和佛一般平等,佛是已經(jīng)成就的人,眾生則是將來會成就的佛,都一樣尊重,就能折服自己的貢高我慢心了。平時很多在家或是出家眾,也能夠用常不輕菩薩的態(tài)度對待人,非常令人感動,他們不只讀經(jīng),而且真實依照佛的教誨來對待一切眾生。由于常不輕菩薩把眾生都當成未來佛,不敢加以輕視、毀謗,我們應該覺悟:對待任何人應該恭恭敬敬,出家人對在家菩薩也應該客氣。
一切居士,不論男眾或女眾,看到沙彌、沙彌尼或比丘、比丘尼,都應該生起恭敬心,與他們講話時要站起來。沙彌還沒受戒,看到比丘就要站起來。現(xiàn)在有些四、五十歲的人,厭煩五濁的社會生活,經(jīng)過家庭許可,出家了。他們看到二十幾歲就出家受具足戒的比丘,心里想:“哼!我比他老,我在家時就接近佛法了,如果講經(jīng)說法,或許他還勝不了我。”有這心態(tài)就錯了。不論自己的年紀多大,對佛法了解多少,做沙彌的,看到比丘就應該站起來,表示對戒的恭敬。
女眾即使年紀很大,而且從小就出家,甚至把一座寺院辦理得有聲有色,但是看到比丘也應該站起來。
居士看到比丘尼也應該站起來,不能因為自己大力護持那座寺院,是大居士,就以為出家眾應該將他當成上賓款待。在家男眾看到比丘尼能起立,對出家人有恭敬心,這樣學佛才學得如法。有這種舉止動作,反而使人更尊重你。
如果看到身分相同,輩分相同的人,我們坐正了就可以,如居士對居士,或比丘對比丘,都可以合掌打個招呼就好,比丘尼遇到比丘尼也一樣。如果知道對方的戒臘比我們高,就應該謙恭的站起來。
在家居士或剛剛出家的人,到另外一所寺院,先往大殿禮佛之后,看到大德就應該頂禮。禮佛一定是頂禮三拜,不必說明。頂禮比丘、比丘尼,甚至是很有德行的高僧,我們說:“頂禮師父三拜。”他如果回答:“頂禮一拜就好。”我們拜起來念一聲“阿彌陀佛”即可,絕不可硬要拜三拜。不論對老法師或年輕的法師,我們頂禮,都應該一拜就好,不要為了表示對他特別恭敬,執(zhí)意要拜三拜。法會期間,大家應該一道向法師頂禮,因為一個一個輪流,時間浪費很多。
到寺里要見某位師父,見個面就好,不一定要和他說話,如果當時他正在打坐,我們不應該說:“師父!師父!我要頂禮您了!”這樣叫會打擾他修行。
師父經(jīng)行時也不可向他頂禮。譬如出家人早晚課繞佛,或者飯后在大院經(jīng)行,不論只有他一個人,或很多人在一起經(jīng)行、持咒、念佛,我們都不可以要求他受我們頂禮。
師父正在用餐,端著飯碗,你一頂禮,他不知道嘴里的飯應該吞下還是吐出,來和你打招呼?所以吃飯時不要向師父頂禮,必須等他用過餐。
師父剃頭時不可以頂禮,剃頭剃了一半,該怎么回禮?在浴室洗澡,我們不應該在外頭喊:“師父!我在外面向您頂禮了!”
師父躺在床上休息,也不可向他頂禮。師父身體不好,正在休息,我們?nèi)ヌ讲。瞄T后他要我們進去,一進去,根本不給他準備的時間,就向他頂禮,這樣不對。要讓師父有時間坐起來,再向他頂禮。
有些出家眾很早就需要出門,師父還沒起床,或者日正當午,師父正在午睡,都不可以在門外或進里面向師父告假。剛從外頭回寺院,去向師長敲門銷假,師父要我們進去,他還沒準備好時,就向他頂禮,這也不對。
所以,師父在打坐、經(jīng)行、吃飯、剃頭、洗澡、睡覺時,不要頂禮。
師父的門關(guān)著,我們不可以在戶外拜。如果師父在房里,要進去向他頂禮,不能在外面頂禮。
請示佛法,不能隨隨便便穿衣服,應該穿著整齊。作務時穿作務的衣服,如果要請問佛法,比較恭敬的做法是穿好海青,至少應該將羅漢褂穿好。
在家人不能隨意穿件衣服就去拜佛,向師長頂禮也要把衣服穿整齊,最少合掌問訊也要站好,不能一路走,一路把手合起來上下動一動就算問訊。
請法時正巧師父在看書,我們不能人俯著,兩手撐在桌面,手托著下巴,或靠著墻壁,一副懶散放逸的模樣來請問佛法,這很沒禮貌。應該先問訊,站好,合掌,表示我們對佛法恭敬。
或許我們請法的時間長些,師長讓我們坐下,他要慢慢解答,我們可以坐下來。師長回答問題時,我們要靜下心來認真聽講,不可以心不在焉的盯著桌面,手又一面玩弄東西,這樣師長說的話就聽不進去了。聽師長解說的時候,應該耐心有禮貌,師長還沒回答完,不可以插嘴打斷他的話頭,使他沒辦法解釋完整。
上面說的師長并不只指自己的師父,佛學院的學生,或者在家居士,當皈依師父或其他師父指導我們時,都應該仔細聽完,再來發(fā)問。師長才說了幾句,我們馬上反應聽不懂,這也不可以,必須等師長全部講完,還不明白時再發(fā)問。例如師長說三寶就是佛法僧,我們馬上問他什么是佛法僧?這樣不好,說不定他本來就打算接著解釋什么叫做佛?什么叫做法?什么叫做僧?如果他還沒說完,我們就一直插話,使他無法完整回答,我們就不能得到整體完善的答案。所以請教佛法時,向大德提過問題以后,就要安心聽他解釋,等他說完,還有不明白的,再接著問。
另外在家居士也應該知道:所有的出家眾都還是凡夫,只是他們發(fā)心出家,過著與世俗不同的修行生活。好比說:無論讀哪一所幼兒園,不可能制服一穿就會寫字了。出家眾出家了,也不能在三五天內(nèi)就把出家人應該了解的地方都了解,難免存有些微過失,或有一些不好的習氣。我們應該了解,出家人有過失,寺里自然有年紀較大的長老,在他們誦戒的時候告訴他,要他改善。我們在家眾既然要學佛,就不應該說出家人的過失,不能在他們面前說,也不應該在他們的背后說。學佛就是要從出家人的地方學一些佛法,今天無意中向人說某出家人的過失,說不定他本來打算學佛,聽你這么說,認為出家人和在家人也差不多,就不再想向出家人學習了。其實每個人的過失不同,背后不負責任說人長短,因而害人不能學佛。自己是佛教徒,卻唆使人對佛教有壞印象,這就是謗僧。出家人的過失,自然有出家人按禪林規(guī)距來管理,這一點在家人應該非常注意。
在寺內(nèi)或在寺外遇到出家人,如果正在上、下樓梯,出家人從我們后面走來,我們要有禮貌的讓一步,讓他們先走。不可以認為自己走快些,何必讓他們先走還跟在后面浪費時間?讓出家人先走,是對出家人的尊重。
較窄的通道,像寮房,巷道雖然沒多長,多走兩三步就到盡頭了,依禮貌我們還是閃避一旁,讓出家人先行。即使寬度恰巧能容許兩人擦肩走過的樓梯,不是太寬敞,我們也要讓行。
與長老或大德同時出門,應該出家大德走在前面,而且要替大德提東西。
走在大馬路上,有車輛來來往往,我們應該走在馬路靠車道的一側(cè),讓出家眾靠路邊走,目的就是保護他們的安全。爬山時,一邊是溪澗,一邊靠山,我們要走溪澗那一邊,靠山這邊比較安全,讓大德走。這是晚輩和長輩同行的時候,應該遵守的禮貌。如果我們是在家居士,他是出家眾,就照這個原則來做。
坐位子時,要分清楚哪個是上位,哪個是卑位,讓大德坐上位。赴宴也一樣,桌子分主桌和賓桌,我們不可以占據(jù)主桌,把主桌和上位,盡量讓給戒臘比我們高的人坐。
坐在上位或主桌的師父和我們很熟,因為還有其他出家眾,而主桌是給出家人坐的,在家眾不可以去坐。曾經(jīng)在開會的場合中,雖然席位上明白寫著“法師席”,卻有在家人不理會,看到有空位就坐上去,出家人來了也不肯讓座,認為自己在這座寺幫忙很多,擔任重要的職務,堪坐在那個席次。這表示他們沒學好佛法。即使因為沒座位,我們先坐下來,看到出家眾來了,也應該趕快起來讓座。
參加開會時,明知某位出家眾雖沒什么學識,可是出家比我們早,我們?yōu)榱寺牭们宄,故意坐在他前面,這是錯誤的;不論他的學德如何,如果知道出家眾在后面,都應該起來,請他們坐到前面,我們到后面去。
見到比我們戒臘高的人,絕對不可以兩手叉腰,一副高傲無禮的樣子。合掌問訊后,應該放掌。在家居士看到出家眾也一樣,雖然他們只有二十幾歲,我們四、五十歲了,和他們說話也不可以叉著腰。
看到大德長老,問訊后放掌,不可以兩手搖搖晃晃。與他們談話,面前拿張紙畫來畫去,不理會別人說話,這樣對大德不尊敬。我們要站立端正,如果他讓我們坐著,也要坐得端正,不可以手托下巴,就算已經(jīng)談了很久,姿勢都要端正。不可以蹲著和尊長講話,因為這時候種種不禮貌沒威儀的形態(tài)都很容易出現(xiàn),我們可以在地上結(jié)跏跌坐,單盤或雙盤都可以。在大殿,出家人有個座位坐著,我們也不可以蹲著和他說話。
走路要端莊,不可以跳躍。爬樓梯,也要一步一階梯,不能兩階樓梯當一步走,這樣有失威儀。
做任何事情寧可提早動身,走路不倉促,有威儀,才會受人尊敬。出家人走路用跑或跳的很難看。在家居士也盡可能不那樣,尤其在出家人面前跳躍或跑步更要避免,除非臨時有緊急事故趕著處理。無論做什么事,應提早動身,譬如十一點上午供,在十點五十五分才又跑又跳的進大殿,有失威儀。如果有急務,快來不及了,可以大步走,盡量不跑不跳。凡事能預料得到,準備得及,一定事先準備完善。意外的緊急狀況:如某處發(fā)生火災,或某人受了傷急需救護,就不受此限。這種情況下,救人最要緊,如果往下一跳就救得了人,卻慢慢繞個圈子走遠路過來,就可能錯失先機,當然只好抄捷徑以跑或跳的方式趕到待援的人身邊。不過這種情況很少,所以平時我們就應該穩(wěn)重,養(yǎng)成不蹦蹦跳跳,也不跑步的習慣。
出家人不可以用東西纏繞脖子。有人天還不冷就用一條圍巾纏在脖子上,頭上蓋著頭巾,或者天天戴著帽子,這樣不好。有人已經(jīng)六、七十歲都不這樣做,有些才二、三十歲就不時纏圍巾,頭上還用巾布罩住。假使已經(jīng)生病,不能受風寒,不得已只好這么做。中國有些地區(qū)的氣溫往往低到零下幾度,出家人不得不戴上風帽,但也不曾像現(xiàn)代人圍著寬大的圍巾,礙手礙腳的很難做事情。
聽經(jīng)或師長對我們講話時,不可以把頭轉(zhuǎn)來轉(zhuǎn)去。師長講話,不專心聽訓,還找旁邊的人開玩笑,看隔壁的人聽訓時的反應,這都不好。有人聽到師長講的不怎么好,就故意轉(zhuǎn)頭看看鄰座有什么反應,這是非常不禮貌的行為。
出家人不可以爬樹或爬墻。櫥子很高,要拿東西時,也應該用椅子墊腳。假使故意爬高,實在有礙觀瞻。
若想引導大家改善不當?shù)男袨,特別是微細常忽略的地方,學佛的人尤其出家眾自己更應該威儀具足,端正、莊嚴,不可以大聲嬉笑,才是好的典范。我二十幾歲講佛法作節(jié)目,很注意口氣穩(wěn)重、正經(jīng),有人寫信來猜我的年紀,以為我已有五十多歲;說話要有可信度,口氣就要很莊嚴,一個講經(jīng)的法師,如果有一天信眾看到他放肆的玩鬧,他們會想:“他的話,十句我聽十一句,結(jié)果還不是很不正經(jīng)?”說話的可信性就被打折扣了。因此一個出家眾,不論在什么地方,都不應該放逸而失去威嚴。
見過我的人大概知道,在佛殿我不笑,一般的場合,和大家喝茶時,可能面帶微笑和大家說說話。不過玩笑和慈祥的笑容不一樣,慈祥和氣使人覺得很好相處,不會為了我是出家人就不能親近我,不過玩鬧的話,形象就完全破壞了。因此希望所有的在家居士,能尊重出家眾,即使過去是他的同學或親戚,知道他在家時很愛玩,既然出家了,現(xiàn)出家的形象,就不可以故意和他玩,弄到讓他下不了臺。而出家?guī)煾敢苍撔⌒,如果在家眾要和我們玩,我們不要翻臉,應該很誠懇的疏導:“過去我也很愛玩,但是現(xiàn)在出家,已經(jīng)不一樣了,并不是我的身分高,而是必須莊重,別人才會尊重佛法,所以別再和我玩。”這樣說,相信大家都能諒解。
特別是現(xiàn)在的出家人和過去不同,以往住在大叢林中,有叢林的規(guī)矩;現(xiàn)在叢林里也許只住三、四位,五、六位,如果住了十幾位,就算是有規(guī)模的道場了,要像過去那種大叢林很嚴肅的生活已經(jīng)不多見。所以很多在家居士說:“我都跑那一家寺院,那里的師父與我很熟,很隨便。”其實,如果希望我們所親近的師父受人尊重,我們更應該注意守這些規(guī)范。不要讓別人看到出家眾與在家眾玩得沒有分寸,出家人和在家人之間要有個分寸,在家人對出家人也要尊重。我們要了解,不止我們尊重那些師父就好,應該讓別人也能夠尊重他們才對。
慧深法師
出家人看到戒臘高或年紀較大的長老法師、大德,要趕快端正站立,不能躺著或坐著不肯起來。在家居士看到任何法師或年紀較大的大德,也要有這種恭敬心。
什么時候不必起來?誦經(jīng)誦到一半,雖然有長老法師來,應該把經(jīng)誦完再問訊。做法會誦經(jīng)時,長老來了,由旁邊沒誦經(jīng)的人去招呼就好,等誦完經(jīng)再去打招呼。病很重,無法起床,不必硬著起來而傷了身體。如果還有能力,則應該起來問訊或頂禮。剃頭發(fā)剃了一半也不必起來,剃好再作禮。工作很忙時也不必特意問訊,比如午供時間已經(jīng)近了,忙著切菜、煮菜準備上供,不必因為長老來而丟下工作,站在旁邊侍候,頂多向他問訊就該忙自己的工作。
在家居士對任何法師都不可以批評,背后不說長老法師的過失。批評人家如何如何,若換成自己來做,未必做得更好。如批評:“某某長老在大眾面前吐痰,非常沒有威儀。”指名道姓說人家的缺失,很不應該。某些長老早年養(yǎng)成一些習氣,已經(jīng)改不了了,不要因為一點過失抹煞了他的優(yōu)點而在背后批評指責,應該多向他們的好德行學習。
在家人不可以叫出家人的俗名,也不應該只叫他的名字,即使那位出家人的年紀比我們小,也要遵守這項規(guī)矩。例如我的同學,看到我也不叫我的俗名;知道我的法名叫慧深,打電話來,也不會說:“慧深在嗎?”他們都稱呼我“慧深師”、“慧深法師”或稱師父,因為對出家人直叫名字很不禮貌。
在家居士對任何出家人都應該稱呼某某師或某某法師,乃至通稱為師父。譬如在家居士拜某老法師為師父,遇到老法師的徒孫,不能說:“我的輩份比你大,你應該叫我?guī)熓濉?rdquo;看到出家人,不論他是否比我們年輕,或許他是我們的平輩或晚輩,甚至是我們的家庭有人出家,他所剃度的徒弟,也不應該叫他的名字,應該說“某某師”,或者稱呼“師父”,希望所有的在家眾都能懂得這些禮貌。恭敬出家人,可以稱呼“某某法師”,提到年歲和德行都很高的法師,可稱呼“某某長老”、“某某老和尚”、“某某老法師”或“某某大師”。但是與出家人在一起時,不應該提出他的名字,譬如當場面對老法師時,對他只稱呼“長老”,或稱“法師”,或“老和尚”、“老法師”,絕不能對著他,連他的名字一起稱呼。
對于長老法師,我們自稱為學人,表示自己還在學習,要向他學習。如果法師與自己的師父平輩,可以稱呼他某某老法師;我們是出家人,就自稱后學。不可以貢高我慢,認為自己在佛教界很有名氣,在稱呼上失了禮儀。
書信往來方面:對出家人應該寫某某法師,或某某老法師,例如在左邊上面要寫上星下云老和尚來尊稱星云老和尚,或者寫上星下云大師,“上”和“下”字寫在名號的左上角,豎排則寫在右上角,可以較小些,意思是表示不敢直呼他的名字,但又不能不寫,否則不知道誰接這封信,所以用這方式來表示恭敬。
下面的落款不要像一般世俗人自稱為“不慧”、“不才”或“不佞”、“晚輩”,或“愚”等等,學佛人應該用“后學”或“學人”,表示自己是學佛的人。
對方是較長輩的老法師,應該稱呼某某老法師座下,表示在他的座下向他請教;蛘邔懻认拢馑际且逃栁覀,不能直稱某某方丈。對女眾可以用某某大士,或某某法師蓮下、蓮前,不要直接稱名,應該稱呼某某師;若很年輕,還不老,就稱“師”。有人認為自己在佛門中已經(jīng)是老資格,為什么還要稱對方為師呢?也許自己的佛學底子比他還好!這是貢高我慢心作祟,不應該有這種想法。
請教出家人的法號時,要說:“這位菩薩尊上下?”或問:“這位菩薩上下?”意思是不敢直稱其名號。不能問:“你的法名是什么?”法名是師長給他的,自己的師長或年輩較長的出家人才能問。對于出家人,我們只能稱他的外號,問他上下稱呼。居士請教出家人——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都應該注意這些。
剛出家的沙彌或在家居士,不能聽大沙門說戒——比丘戒,也不能聽比丘誦戒經(jīng)。不能因為要了解戒律就去聽,這樣違犯戒律的規(guī)定。
不論在家或出家眾,與某位法師很熟悉,也不可以逕自打開門進去找他,一定要預先經(jīng)過通報;甚至要進入出家人的室內(nèi),也應該謹守禮儀。不論進入出家人的哪一間居室,如客廳或他的臥室,不可以莽莽撞撞的推門進去,必須在門上敲三下,或彈指(到一般人的居室亦同)問有沒有人在,里面回應請我們進去,我們才能夠推門進入,假使里面沒有回聲,我們就應該離開。
進到出家人的居室,里面若有小佛堂,應該先禮佛,或在佛前問訊,如出家眾有專門讀經(jīng)的桌子,我們再向讀經(jīng)的桌子前問訊,表示對經(jīng)典尊重,也代表對大德的問訊,不一定要面對那位出家眾問訊。有些人一到佛寺就先要頂禮師父,等到和師父聊一陣子了,才去大殿禮佛,這是錯誤的,從外地到達寺院,應該先到大殿頂禮佛菩薩,然后才見師父。
遇到大德長老,應該如同見佛一樣,對他們非常恭敬尊重。有人曾經(jīng)到戒壇受過五戒或菩薩戒,看到授戒的師父,連打個招呼都沒有,甚至故意走遠些,這樣很不禮貌。見到一般沒教過我們的法師,都需要尊重,何況受戒時曾經(jīng)指導過我們的法師?有人遇授戒的法師假裝不認識,或者指給旁人看,說:“那一個,就是那一個,他是我受戒時,傳戒的法師。”這種態(tài)度是不禮貌的。
看到出家不久的修行人,也應該像見菩薩一樣,雖然他不是資歷很深,甚至有些才出家不久,威儀還不具足,也不應該藐視他。即使知道某位出家人破了很多戒,甚至在眾人面前行住坐臥四種威儀也都不具足,還是應該尊重他,因為他有沙門的形象,就是代表出家眾,出家眾就代表佛教。何況,過去許多高僧大德示現(xiàn)游戲人間,很多平日的作為表現(xiàn),不像一個正正經(jīng)經(jīng)的出家人,事后證明他們是佛菩薩或阿羅漢的示現(xiàn),不過這不是我們一般肉眼的眾生所能透視的。
過去寒山、拾得在廚房工作,和狗一起吃飯,甚至吃餿食,大家都看不起他們,不知道他們就是文殊、普賢菩薩化身。布袋和尚的衣服穿得很不整齊,連胸部都看得見,手里拿著一個布袋,看起來瘋瘋癲癲,誰也料不到他是彌勒菩薩示現(xiàn),等他走了以后大家才知道。所以我們對出家眾都要有恭敬的態(tài)度,不應該因為看到某出家人的行儀不如法,而用輕慢的態(tài)度對待,甚至予以毀謗。
出家人如果還是凡夫,故意學過去高僧的事跡形相,將來他自己就會吃虧,恭敬他們是盡我們的本份,至于他們有沒有真本事,我們無需過問。記得賢頓老法師曾經(jīng)說過:“看到不如法的師父也應該一樣恭敬,也許他們很想放逸戲耍,聽到有人叫他師父,而且恭恭敬敬頂禮,他那放逸的心也會立刻收斂起來。”意思是他本來有些不好的行為,因為你的尊敬,而使他能夠越來越如法。
在家人看到出家人,若時時生起恭敬的心意,自己會受到好處。經(jīng)典記載,常不輕菩薩看到人就說:“你們將來一定會成佛,所以我不敢輕視大家。”不論行為多不好的人,他都用同樣恭敬的心來對待。假使每個學佛的人都用這種心態(tài),將一切眾生看成和佛一般平等,佛是已經(jīng)成就的人,眾生則是將來會成就的佛,都一樣尊重,就能折服自己的貢高我慢心了。平時很多在家或是出家眾,也能夠用常不輕菩薩的態(tài)度對待人,非常令人感動,他們不只讀經(jīng),而且真實依照佛的教誨來對待一切眾生。由于常不輕菩薩把眾生都當成未來佛,不敢加以輕視、毀謗,我們應該覺悟:對待任何人應該恭恭敬敬,出家人對在家菩薩也應該客氣。
一切居士,不論男眾或女眾,看到沙彌、沙彌尼或比丘、比丘尼,都應該生起恭敬心,與他們講話時要站起來。沙彌還沒受戒,看到比丘就要站起來。現(xiàn)在有些四、五十歲的人,厭煩五濁的社會生活,經(jīng)過家庭許可,出家了。他們看到二十幾歲就出家受具足戒的比丘,心里想:“哼!我比他老,我在家時就接近佛法了,如果講經(jīng)說法,或許他還勝不了我。”有這心態(tài)就錯了。不論自己的年紀多大,對佛法了解多少,做沙彌的,看到比丘就應該站起來,表示對戒的恭敬。
女眾即使年紀很大,而且從小就出家,甚至把一座寺院辦理得有聲有色,但是看到比丘也應該站起來。
居士看到比丘尼也應該站起來,不能因為自己大力護持那座寺院,是大居士,就以為出家眾應該將他當成上賓款待。在家男眾看到比丘尼能起立,對出家人有恭敬心,這樣學佛才學得如法。有這種舉止動作,反而使人更尊重你。
如果看到身分相同,輩分相同的人,我們坐正了就可以,如居士對居士,或比丘對比丘,都可以合掌打個招呼就好,比丘尼遇到比丘尼也一樣。如果知道對方的戒臘比我們高,就應該謙恭的站起來。
在家居士或剛剛出家的人,到另外一所寺院,先往大殿禮佛之后,看到大德就應該頂禮。禮佛一定是頂禮三拜,不必說明。頂禮比丘、比丘尼,甚至是很有德行的高僧,我們說:“頂禮師父三拜。”他如果回答:“頂禮一拜就好。”我們拜起來念一聲“阿彌陀佛”即可,絕不可硬要拜三拜。不論對老法師或年輕的法師,我們頂禮,都應該一拜就好,不要為了表示對他特別恭敬,執(zhí)意要拜三拜。法會期間,大家應該一道向法師頂禮,因為一個一個輪流,時間浪費很多。
到寺里要見某位師父,見個面就好,不一定要和他說話,如果當時他正在打坐,我們不應該說:“師父!師父!我要頂禮您了!”這樣叫會打擾他修行。
師父經(jīng)行時也不可向他頂禮。譬如出家人早晚課繞佛,或者飯后在大院經(jīng)行,不論只有他一個人,或很多人在一起經(jīng)行、持咒、念佛,我們都不可以要求他受我們頂禮。
師父正在用餐,端著飯碗,你一頂禮,他不知道嘴里的飯應該吞下還是吐出,來和你打招呼?所以吃飯時不要向師父頂禮,必須等他用過餐。
師父剃頭時不可以頂禮,剃頭剃了一半,該怎么回禮?在浴室洗澡,我們不應該在外頭喊:“師父!我在外面向您頂禮了!”
師父躺在床上休息,也不可向他頂禮。師父身體不好,正在休息,我們?nèi)ヌ讲。瞄T后他要我們進去,一進去,根本不給他準備的時間,就向他頂禮,這樣不對。要讓師父有時間坐起來,再向他頂禮。
有些出家眾很早就需要出門,師父還沒起床,或者日正當午,師父正在午睡,都不可以在門外或進里面向師父告假。剛從外頭回寺院,去向師長敲門銷假,師父要我們進去,他還沒準備好時,就向他頂禮,這也不對。
所以,師父在打坐、經(jīng)行、吃飯、剃頭、洗澡、睡覺時,不要頂禮。
師父的門關(guān)著,我們不可以在戶外拜。如果師父在房里,要進去向他頂禮,不能在外面頂禮。
請示佛法,不能隨隨便便穿衣服,應該穿著整齊。作務時穿作務的衣服,如果要請問佛法,比較恭敬的做法是穿好海青,至少應該將羅漢褂穿好。
在家人不能隨意穿件衣服就去拜佛,向師長頂禮也要把衣服穿整齊,最少合掌問訊也要站好,不能一路走,一路把手合起來上下動一動就算問訊。
請法時正巧師父在看書,我們不能人俯著,兩手撐在桌面,手托著下巴,或靠著墻壁,一副懶散放逸的模樣來請問佛法,這很沒禮貌。應該先問訊,站好,合掌,表示我們對佛法恭敬。
或許我們請法的時間長些,師長讓我們坐下,他要慢慢解答,我們可以坐下來。師長回答問題時,我們要靜下心來認真聽講,不可以心不在焉的盯著桌面,手又一面玩弄東西,這樣師長說的話就聽不進去了。聽師長解說的時候,應該耐心有禮貌,師長還沒回答完,不可以插嘴打斷他的話頭,使他沒辦法解釋完整。
上面說的師長并不只指自己的師父,佛學院的學生,或者在家居士,當皈依師父或其他師父指導我們時,都應該仔細聽完,再來發(fā)問。師長才說了幾句,我們馬上反應聽不懂,這也不可以,必須等師長全部講完,還不明白時再發(fā)問。例如師長說三寶就是佛法僧,我們馬上問他什么是佛法僧?這樣不好,說不定他本來就打算接著解釋什么叫做佛?什么叫做法?什么叫做僧?如果他還沒說完,我們就一直插話,使他無法完整回答,我們就不能得到整體完善的答案。所以請教佛法時,向大德提過問題以后,就要安心聽他解釋,等他說完,還有不明白的,再接著問。
另外在家居士也應該知道:所有的出家眾都還是凡夫,只是他們發(fā)心出家,過著與世俗不同的修行生活。好比說:無論讀哪一所幼兒園,不可能制服一穿就會寫字了。出家眾出家了,也不能在三五天內(nèi)就把出家人應該了解的地方都了解,難免存有些微過失,或有一些不好的習氣。我們應該了解,出家人有過失,寺里自然有年紀較大的長老,在他們誦戒的時候告訴他,要他改善。我們在家眾既然要學佛,就不應該說出家人的過失,不能在他們面前說,也不應該在他們的背后說。學佛就是要從出家人的地方學一些佛法,今天無意中向人說某出家人的過失,說不定他本來打算學佛,聽你這么說,認為出家人和在家人也差不多,就不再想向出家人學習了。其實每個人的過失不同,背后不負責任說人長短,因而害人不能學佛。自己是佛教徒,卻唆使人對佛教有壞印象,這就是謗僧。出家人的過失,自然有出家人按禪林規(guī)距來管理,這一點在家人應該非常注意。
在寺內(nèi)或在寺外遇到出家人,如果正在上、下樓梯,出家人從我們后面走來,我們要有禮貌的讓一步,讓他們先走。不可以認為自己走快些,何必讓他們先走還跟在后面浪費時間?讓出家人先走,是對出家人的尊重。
較窄的通道,像寮房,巷道雖然沒多長,多走兩三步就到盡頭了,依禮貌我們還是閃避一旁,讓出家人先行。即使寬度恰巧能容許兩人擦肩走過的樓梯,不是太寬敞,我們也要讓行。
與長老或大德同時出門,應該出家大德走在前面,而且要替大德提東西。
走在大馬路上,有車輛來來往往,我們應該走在馬路靠車道的一側(cè),讓出家眾靠路邊走,目的就是保護他們的安全。爬山時,一邊是溪澗,一邊靠山,我們要走溪澗那一邊,靠山這邊比較安全,讓大德走。這是晚輩和長輩同行的時候,應該遵守的禮貌。如果我們是在家居士,他是出家眾,就照這個原則來做。
坐位子時,要分清楚哪個是上位,哪個是卑位,讓大德坐上位。赴宴也一樣,桌子分主桌和賓桌,我們不可以占據(jù)主桌,把主桌和上位,盡量讓給戒臘比我們高的人坐。
坐在上位或主桌的師父和我們很熟,因為還有其他出家眾,而主桌是給出家人坐的,在家眾不可以去坐。曾經(jīng)在開會的場合中,雖然席位上明白寫著“法師席”,卻有在家人不理會,看到有空位就坐上去,出家人來了也不肯讓座,認為自己在這座寺幫忙很多,擔任重要的職務,堪坐在那個席次。這表示他們沒學好佛法。即使因為沒座位,我們先坐下來,看到出家眾來了,也應該趕快起來讓座。
參加開會時,明知某位出家眾雖沒什么學識,可是出家比我們早,我們?yōu)榱寺牭们宄,故意坐在他前面,這是錯誤的;不論他的學德如何,如果知道出家眾在后面,都應該起來,請他們坐到前面,我們到后面去。
見到比我們戒臘高的人,絕對不可以兩手叉腰,一副高傲無禮的樣子。合掌問訊后,應該放掌。在家居士看到出家眾也一樣,雖然他們只有二十幾歲,我們四、五十歲了,和他們說話也不可以叉著腰。
看到大德長老,問訊后放掌,不可以兩手搖搖晃晃。與他們談話,面前拿張紙畫來畫去,不理會別人說話,這樣對大德不尊敬。我們要站立端正,如果他讓我們坐著,也要坐得端正,不可以手托下巴,就算已經(jīng)談了很久,姿勢都要端正。不可以蹲著和尊長講話,因為這時候種種不禮貌沒威儀的形態(tài)都很容易出現(xiàn),我們可以在地上結(jié)跏跌坐,單盤或雙盤都可以。在大殿,出家人有個座位坐著,我們也不可以蹲著和他說話。
走路要端莊,不可以跳躍。爬樓梯,也要一步一階梯,不能兩階樓梯當一步走,這樣有失威儀。
做任何事情寧可提早動身,走路不倉促,有威儀,才會受人尊敬。出家人走路用跑或跳的很難看。在家居士也盡可能不那樣,尤其在出家人面前跳躍或跑步更要避免,除非臨時有緊急事故趕著處理。無論做什么事,應提早動身,譬如十一點上午供,在十點五十五分才又跑又跳的進大殿,有失威儀。如果有急務,快來不及了,可以大步走,盡量不跑不跳。凡事能預料得到,準備得及,一定事先準備完善。意外的緊急狀況:如某處發(fā)生火災,或某人受了傷急需救護,就不受此限。這種情況下,救人最要緊,如果往下一跳就救得了人,卻慢慢繞個圈子走遠路過來,就可能錯失先機,當然只好抄捷徑以跑或跳的方式趕到待援的人身邊。不過這種情況很少,所以平時我們就應該穩(wěn)重,養(yǎng)成不蹦蹦跳跳,也不跑步的習慣。
出家人不可以用東西纏繞脖子。有人天還不冷就用一條圍巾纏在脖子上,頭上蓋著頭巾,或者天天戴著帽子,這樣不好。有人已經(jīng)六、七十歲都不這樣做,有些才二、三十歲就不時纏圍巾,頭上還用巾布罩住。假使已經(jīng)生病,不能受風寒,不得已只好這么做。中國有些地區(qū)的氣溫往往低到零下幾度,出家人不得不戴上風帽,但也不曾像現(xiàn)代人圍著寬大的圍巾,礙手礙腳的很難做事情。
聽經(jīng)或師長對我們講話時,不可以把頭轉(zhuǎn)來轉(zhuǎn)去。師長講話,不專心聽訓,還找旁邊的人開玩笑,看隔壁的人聽訓時的反應,這都不好。有人聽到師長講的不怎么好,就故意轉(zhuǎn)頭看看鄰座有什么反應,這是非常不禮貌的行為。
出家人不可以爬樹或爬墻。櫥子很高,要拿東西時,也應該用椅子墊腳。假使故意爬高,實在有礙觀瞻。
若想引導大家改善不當?shù)男袨,特別是微細常忽略的地方,學佛的人尤其出家眾自己更應該威儀具足,端正、莊嚴,不可以大聲嬉笑,才是好的典范。我二十幾歲講佛法作節(jié)目,很注意口氣穩(wěn)重、正經(jīng),有人寫信來猜我的年紀,以為我已有五十多歲;說話要有可信度,口氣就要很莊嚴,一個講經(jīng)的法師,如果有一天信眾看到他放肆的玩鬧,他們會想:“他的話,十句我聽十一句,結(jié)果還不是很不正經(jīng)?”說話的可信性就被打折扣了。因此一個出家眾,不論在什么地方,都不應該放逸而失去威嚴。
見過我的人大概知道,在佛殿我不笑,一般的場合,和大家喝茶時,可能面帶微笑和大家說說話。不過玩笑和慈祥的笑容不一樣,慈祥和氣使人覺得很好相處,不會為了我是出家人就不能親近我,不過玩鬧的話,形象就完全破壞了。因此希望所有的在家居士,能尊重出家眾,即使過去是他的同學或親戚,知道他在家時很愛玩,既然出家了,現(xiàn)出家的形象,就不可以故意和他玩,弄到讓他下不了臺。而出家?guī)煾敢苍撔⌒,如果在家眾要和我們玩,我們不要翻臉,應該很誠懇的疏導:“過去我也很愛玩,但是現(xiàn)在出家,已經(jīng)不一樣了,并不是我的身分高,而是必須莊重,別人才會尊重佛法,所以別再和我玩。”這樣說,相信大家都能諒解。
特別是現(xiàn)在的出家人和過去不同,以往住在大叢林中,有叢林的規(guī)矩;現(xiàn)在叢林里也許只住三、四位,五、六位,如果住了十幾位,就算是有規(guī)模的道場了,要像過去那種大叢林很嚴肅的生活已經(jīng)不多見。所以很多在家居士說:“我都跑那一家寺院,那里的師父與我很熟,很隨便。”其實,如果希望我們所親近的師父受人尊重,我們更應該注意守這些規(guī)范。不要讓別人看到出家眾與在家眾玩得沒有分寸,出家人和在家人之間要有個分寸,在家人對出家人也要尊重。我們要了解,不止我們尊重那些師父就好,應該讓別人也能夠尊重他們才對。
- 上一篇:如何獲得佛法真正利益
- 下一篇:落實信仰,將生命圓滿于當下
相關(guān)閱讀
猜你喜歡
精彩推薦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虛云老和尚:虛云老和尚:見佛、聞法、遇善知識之難
- 濟群法師:世上沒有壞人壞事會怎樣?怎么才能包容所有人?
- 靜波法師:突破就會升華而解脫 否則即被束縛和困擾
- 仁清法師:什么是誹謗正法?
- 靜波法師:皈依三寶減輕業(yè)障
- 正凈法師:禮佛發(fā)愿懺悔文
- 仁清法師:怎樣念佛號才得力?
- 本源法師:學佛次第很重要 必須注重聞思修!
- 廣超法師:怎樣理解“涅槃寂靜”?
- 慧廣法師:怎樣才能讓自己的事業(yè)蒸蒸日上?善緣不斷?
- 覺真法師:不是犧牲也非放棄,給與是一種生命力
- 杜一心:為什么達摩禪法在北朝受到明顯排擠?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shù)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相關(guān)名詞
推薦內(nèi)容
熱門推薦
最新更新
- [其他漢傳法師]讓自己的內(nèi)心充滿著安詳自在快樂
- [普洱茶]陳皮普洱、橘普和柑普一樣嗎?
- [禪宗公案]割了我老僧的頭去
- [生活故事]虛空可曾對你眨眼
- [哲理故事]顧其短,揚其長,寬容可育人
- [佛與人生]觀照當下
- [佛學常識]賢劫千佛的說法由何而來
- [其他漢傳法師]修行箴言
- [紅茶]什么是格雷伯爵茶?
- [佛遺教經(jīng)]縱此心者,喪人善事;制之一處,無事不辦的解釋
- [禪宗典藏]“禪宗語要,盡在五燈”說明《五燈會元》怎樣的特點?
- [哲理故事]心中寬和,則世界和樂
- [佛經(jīng)故事]百善孝為先,孝子割肉濟父母
- [佛與人生]活著是為了什么
- [佛學常識]奇光如來的形象如何
- [其他漢傳法師]生死是自然規(guī)律,那自己在世間留下了什么?
- [紅茶]什么是寧紅金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