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瞋才是最好的供養(yǎng)

  我們可以看見這世間上,每天報章新聞不知多少人被殺或遇害,無論是暗殺、明殺、仇殺或恨殺,總離不開「瞋恨」二字;但這個「瞋恨」到底從何而來?對社會、現(xiàn)實人生有多大的影響?我們到底有沒有認真思考過?

  一、 瞋心的起因

  依佛法來說,「瞋」是根本煩惱之一,又作瞋怒、瞋恚等,指仇視、怨恨和損害他人的心理!洞蟪五蘊論》中說:「云何為瞋?謂于有情樂作損害為性!箵(jù)《俱舍論》、《成唯識論》載,對違背己情的有情生起憎恚,使身心熱惱,不得平安的精神作用,名為瞋。又忿、恨、惱、嫉、害等隨煩惱,都是以瞋的部分為體,是六根本煩惱、十隨眠、五蓋、五鈍使之一。

  又《成唯識論》中說:「瞋者,于苦、苦具,憎恚為性,能障無瞋,不安穩(wěn)性,惡行所依為業(yè)!乖诂F(xiàn)實生活中,如果我們起了瞋心,那么在為人處事之時,若不順己意就會生氣、發(fā)怒,由此而引發(fā)其他種種的煩惱,所以佛教認為這瞋心的危害性非常大。如《大智度論》中說:「瞋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無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為最堅;諸心病中,第一難治!

  瞋有三種相,即:

  一、非理瞋:他不來惱,而自生瞋。

  二、順理瞋:他人來惱,爾乃生瞋。

  三、諍論瞋:己法言是,他法言非。

  瞋的產(chǎn)生與作用與貪正好相反。貪是由對事物的喜好而產(chǎn)生無厭足的追求與占有的心理欲望。而瞋卻是由對眾生或事物的厭惡而產(chǎn)生憤恨、惱怒的心理和情緒。佛教認為這樣對違逆自己心愿的人、事、物,而生起怨恨之情,會使眾生身心產(chǎn)生熱惱、不安等精神作用,對佛道之修行是很大的損害及障礙──瞋可以說是修行的大敵。

  瞋心對修行而言是固然是很大的障礙,若是對他人或社會而言,其危害就更大了。在一切人際關(guān)系之中,小至家庭不和、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的沖突;大至團體與與團體之間、種族與種族之間,乃至國與國之間的爭斗,造成諸多惡業(yè)的因緣,歸根結(jié)底都與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

  二、瞋心的過患

  我們學佛的人都知道:「瞋是欲中火,能燒功德林」,也就是說,由瞋心而引起的熱惱情緒如同火一樣,可以把我們積德行善而來的功德之林悉數(shù)燒盡,完全銷毀。所謂「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由于人在發(fā)怒或生氣的時候,情緒激動,思維就很容易混亂,此時所說所行大多不夠理智,一些在平時可能很容易處理的事情,到這時就處理不好了,由此就會給自己和別人帶來很多的麻煩和矛盾。可是,抱怨、發(fā)怒、發(fā)脾氣真的能解決問題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華嚴經(jīng)》說:「一切惡中,無過是瞋,起一瞋心,則受百千障礙法門!埂斗ㄔ分榱帧芬嘣疲骸覆_是失諸善法之根本,墮諸惡道之因緣,法樂之怨家,善心之大賊,惡口之府藏,禍患之刀斧!褂墒强芍_是修學佛道上最大的障害。因此,經(jīng)論中常常告誡我們,如《佛遺教經(jīng)》說:「瞋恚之害,能破諸善法,壞好名聞,今世、后世,人不喜見。當知瞋心甚于猛火,常當防護,無令得人。劫功德賊,無過瞋恚。」《大智度論》亦載:「當觀瞋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無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為最堅;諸心病中,第一難治。瞋恚之人不知善,不知非善,不觀罪福,不知利害,不自憶念,當墮惡道!

  所以,《正法念處經(jīng).觀天品》說,瞋怒如毒蛇、如刀、如火,有智慧的人,應當要以忍滅瞋──當我們身處逆境、遭遇惡人、被人誤解或利益受到侵損之時,就要心平氣和地冷靜處理,這樣我們才不致失去智慧,從而找到問題的根源所在,針對根源再去解決問題,這樣才能化解自己和對方的瞋心。

  三、瞋心的果報

  據(jù)《地持論》載,身苦多瞋恚,死后當墮于三惡道?v然生于人中,亦會得到二種果報:

  一、常為一切求其長短:因前世瞋惱別人,不能含容,故感今生被人伺求長短,而動輒得咎。

  二、常為眾人之所惱害:因前世瞋惱別人,令不安穩(wěn),故感今生亦為他人惱害。

  還有,一般人認為火災、水災、風災是一種天災地變,卻不知道天災地變是由每個人內(nèi)在的貪心、瞋心、癡心所招感來的。覺悟了這個道理,各人自然會慢慢地將自己內(nèi)在的貪心、瞋心、癡心息滅,這個世界的戾氣、怨氣自然就會消除,災難自然就會減少,風雨自然就會調(diào)順,娑婆世界就會成為人間凈土。

  所以,我們要知道,瞋心不但對自己的身心有所危害,而且將來還要受到業(yè)報。就好像下面的例子:

  東漢時有位安世高,他原是安息國的太子,因為看破世間的虛幻無常,所以將皇位讓給叔叔,自己選擇出家修行的道路。由于他精進修行,不久就證得宿命通,知道自己過去生的種種往事。由于和中國有緣,安世高決定到中國來游化,他帶來許多佛經(jīng),并且將之翻譯成中文;他的文采極高,譯有多部經(jīng)典。

  有一次,安世高游化到江西廬山。廬山附近有個共亭湖,湖里住了一條大蟒蛇,牠常常興風作浪,為害百姓。凡是想乘船過湖的人都必須準備好貢品去供養(yǎng)大蟒蛇,以祈求風平浪靜;如果沒有貢品,蟒蛇就瞋心大發(fā),狂風大作,使船只翻覆、船上的人喪命。

  安世高聽到百姓說蟒蛇擾民的這件事,以宿命通觀察,知道蟒蛇的前世是自己的同參道友,這位修行人雖然精進用功,但是瞋心、忌妒心很重,只要有一點小事不如意,就會大發(fā)脾氣、怨天尤人。因為瞋恚的業(yè)障,所以死后就墮入畜生道成為大蟒蛇繼續(xù)造作惡業(yè)。

  想到過去是道友之誼,安世高不忍心蟒蛇繼續(xù)造業(yè),累世受苦,于是來到蟒蛇所藏之處,為牠開示前世因緣及三世因果的道理,并且為牠授三皈、五戒。蟒蛇聽了法師的開示,頓時生起起了慚愧心,實時舍報往生,不再興風作浪為害無辜的百姓。

  這個故事給我們的啟示是:無論任何人都必須戒除瞋心,否則隨之而來的必然是三惡道的苦果。一個人無論是做學問,或從事任何行業(yè)或在道業(yè)上修行,都必須化除忌妒心和瞋恚心。

  四、瞋心的對治

  瞋之為害,實在說之難盡;要獲得安穩(wěn)無憂,唯有滅瞋、殺瞋。如《大智度論》載,「殺瞋心安隱,殺瞋心不悔。瞋為毒之根,瞋滅一切善。殺瞋諸佛贊,殺瞋則無憂!鼓敲矗绾螌χ尾_心呢?《正法念處經(jīng)》載:能忍之人,則具第一善心。能舍瞋恚,即為眾人所愛,眾人樂見,人所信受,顏色清凈,其心寂靜,心不躁動,善凈深心,離身口過,離心熱惱,離惡道畏,離惡名稱,離于憂惱,離怨家畏,離于惡人惡口罵詈,離于悔畏,離于惡聲畏,離無利畏,離于苦畏,離于慢畏,具足一切功德,名稱普聞,得現(xiàn)在未來二世之樂。

  又《攝論》載,由觀五義可以去除瞋恚:

  一、觀一切眾生無始已來于我有恩。

  二、觀一切眾生常念念滅,何人能損?何人被損?

  三、觀唯法無眾生,有何能損及所損?

  四、觀一切眾生皆自受苦,云何復欲加之以苦?

  五、觀一切眾生皆是我子,云何于中欲生損害?

  因此,若要做到「不瞋」,首先就要學會克制自己。

  一個久戰(zhàn)沙場的將軍,已厭倦戰(zhàn)爭,專程到大慧宗杲禪師處要求出家,他向宗杲禪師道:「禪師!我現(xiàn)在已看破紅塵,請慈悲收留我出家,讓我做你的弟子吧!」宗杲禪師:「你有家庭,有太重的社會習氣,你還不能出家,慢慢再說吧!」將軍:「禪師!我現(xiàn)在什么都放得下,妻子、兒女、家庭都不是問題,請您即刻為我剃度吧! 」宗杲禪師:「慢慢再說吧!」將軍無法。

  有一天,將軍起了一個大早,就到寺里來禮佛,大慧宗杲禪師一見到他便說:「將軍為什么那么早就來拜佛呢?」將軍模仿著用禪語詩偈說道:「為除心頭火,起早禮師尊。」沒想到禪師竟然開玩笑,用偈語回答說:「起得那么早,不怕妻偷人?」將軍一聽這話,非常生氣,頓時勃然大怒,罵道:「你這老怪物,講話太傷人了!」大慧宗杲禪師哈哈一笑道:「輕輕一撥扇,性火又燃燒,如此暴躁氣,怎算放得下?」

  將軍確實是真心改惡向善,所以他非常用心地起早來禮佛,但是,光有一顆向善的心還不夠,在不快和怒火生起之時,還要學會以慈悲的心來克制自己的瞋恚情緒,不要發(fā)火、憤怒。古德說:「當別人忤逆我們時,只要靜靜的省思片刻,便可以達到順境和心胸開闊的境界。」克制瞋心的方法因人而異,其中一個頗具效果的方法便是:「時間延宕法」。湯瑪士.杰佛遜給這個方法下了結(jié)論:「生氣時,在開口前數(shù)十下:如果異常憤怒,那就數(shù)到一百吧!」待一百下數(shù)完后,這個怒氣自然就全消了。

  由此可知,如何化除瞋恚心呢?就是用慈悲心,慈悲是化除瞋恚最好的良藥!我們應時時反省檢討自己有沒有慈悲心?慈悲心就是對治瞋心的最佳方法;慈悲心成就了,瞋心自然就會消除。

  總而言之,本著「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來化解,對所有惡人、壞人乃至損傷我們的人,我們都不起一念瞋恚;正如《雜阿含經(jīng)》所說:「以瞋報瞋者,是則為惡人;不以瞋報瞋,不瞋勝于瞋。 」

  唯有「不瞋」,一切煩惱的問題自然迎刃而解。

  五、無瞋就是最好的供養(yǎng)

  對于不瞋、無瞋,佛教里有一首偈語說得非常好:

  面上無瞋是供養(yǎng),口里無瞋出妙香,心上無瞋無價寶,不斷不滅是真常。

  所以我們?yōu)槿颂幨乱龅健该嫔蠠o瞋是供養(yǎng)」,面容上不要有瞋恨的樣子,時常保持笑容。世界上最美的是微笑,世界上最好的是布施,因此,最好的供養(yǎng)就是以微笑來布施。有些人以為信佛、學佛了,一定要用很多的錢去布施,用很多財富去做功德,其實并不是這樣,只要我們對人多一點真誠的笑容,那就是對人間最好的布施,也是最好的供養(yǎng)!

  佛教中供養(yǎng)的種類很多,有飲食、衣服、臥具、湯藥等四事供養(yǎng),也有香、花、燈、涂、果、茶、食、寶、珠、衣等十供養(yǎng),更有身、口、意三業(yè)供養(yǎng),然而,真正最上乘的供養(yǎng)是心香一瓣!發(fā)自我們心底的歡喜,表現(xiàn)在笑容上,就是最好的供養(yǎng)。

  「口里無瞋出妙香」,與人相處說話時,沒有諷刺,沒有惡口、妄言、綺語、兩舌,如《金剛經(jīng)》所說的「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所以,我們要向如來學習,口中說出的話不含譏毀諷刺,不傷害到別人;那么,言語說話就是口出妙香了!

  「心上無瞋無價寶」,內(nèi)心要能不輕易起瞋恨心,先從臉容上不表現(xiàn)瞋恨,再從口里不出惡言,然后發(fā)自內(nèi)心做到?jīng)]有一絲瞋恨的念頭。心上無瞋,起心動念常常不忘給人利益、為人服務。心上沒有瞋恨,就是無價的珍寶!

  我們能安身立命在沒有瞋恨的身、口、意中,身心自然柔和、喜悅與自在,那就是「不斷不滅是真常」的意境了;如此要實現(xiàn)自在人生,喜悅生命的境界,自然就很容易了。

相關(guān)閱讀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