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生活禪”理念提出二十周年的一點感想
關于“生活禪”理念提出二十周年的一點感想
(2011年5月14日)
凈慧
各位教授、專家和學者:
我們很榮幸能邀請到各位前來河北參加“趙州禪、臨濟禪、生活禪”研討會。對我來說,這既是一次對禪宗歷代祖師法乳之恩表示感恩的機會,同時也是一次向各位學界朋友學習和討教的機會。
1990 年到 1991 年之間,在開始修復河北省趙縣柏林禪寺的同時,我們第一次提出了關于“生活禪”的修行理念, 1992 年冬在柏林禪寺舉辦的首屆禪七期間正式提出修生活禪的一些具體要求, 1993 年暑期,針對青年佛教學子舉辦了第一屆“生活禪夏令營”。從此以后,我們在柏林寺、四祖寺的一些主要法務活動中,均以弘揚生活禪為主題。經過這么多年的努力,生活禪的理念,得到越來越多的人認同,使生活禪成為一部分人認同佛法的切入點,效果明顯。
今年應是提出生活禪理念二十周年;仡欉@二十年,總的來說,收獲的喜悅是主要的。雖然這種收獲還只是一點點,但這一點點收獲,也讓我們覺得這二十年的思考探索是非常有益的,在內心深處,對周圍的人和事充滿了無盡的感恩之情。
中國近現代佛教的命運,同中華民族的命運很相似,處在生死存亡的邊緣痛苦掙扎。在困境中尋找出路是中國佛教在這個歷史時期中特殊的主題。解放后,尤其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隨著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逐步落實,中國佛教終于迎來了恢復發(fā)展的春天,生機勃發(fā)。當前,佛教在硬件恢復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而在軟件建設方面,從總體發(fā)展情況來看,并沒有完全走出困境。中國漢傳佛教未來的發(fā)展道路具體應該怎么走,仍然是擺在我們教界全體同仁面前的一個需要認真思考和探索的問題。
毫無疑問,太虛大師提出的“人間佛教”思想,為中國漢傳佛教的復興指明了方向。這一點,解放后,經過趙樸老等人的大力提倡,在教界已經取得了共識。但是,“人間佛教”不只是一個口號,而是一個不斷地推進傳統(tǒng)佛教與現實社會人生相結合的漫長過程。從大的方面來講,落實“人間佛教”必須處理好兩方面的問題:一是僧團的自身建設問題,二是法的建設問題。僧團的自身建設問題,關系到佛教法運的興衰,關系到佛教的形象和社會地位,其重要性自不待言。而法的建設問題則直接關系到佛教能不能成功地進入社會、能不能被大眾認同和接受。
我所說的“法的建設”并不是說要拋棄傳統(tǒng)、另起爐灶,更準確地說,是要根據現代人的根性,對傳統(tǒng)佛教已有的那些貼近生活、鼓舞上進的教義、修行理念和修行方法,作出新的闡釋,使之與現代的社會思潮相適應,與現代人的生活方式相適應,以方便于現代人更好地信受奉行。關于“生活禪”修行理念的提出,正是我們這二十多年來對這一問題所作的一些探索。
下面,我想圍繞這個話題,從三個方面,向在座的各位教授專家學者作一個簡單的匯報,希望各位多多提出寶貴意見。
首先,我想說明的是,我之所以選擇禪宗作為終身修持弘揚的法門,主要有兩個方面的考慮:一方面是基于對禪宗的歷史地位之認識。禪宗是印度佛教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的產物,是真正的中國化的佛教。在漢傳佛教中,禪宗獨稱“佛心宗”,被視為佛教的“正法眼藏”,在整個大乘佛法中,其核心地位由此可以略見一斑。另外,中國漢傳佛教在唐朝的時候雖有八大宗派之盛,但是會昌法難以后,唯禪宗一枝獨秀,到了宋以后,禪宗已經成了中國漢傳佛教的主流,以至禪宗的興衰直接決定著整個漢傳佛教的興衰。從上述諸多方面來考量,可以這樣講,要振興漢傳佛教,想撇開禪宗而另立爐灶,幾乎是不現實的。
另一方面是出于對自己法緣的認同和尊重。我是 1951 年在廣東云門寺依止虛云老和尚受戒的。從那個時候起,我開始接受禪宗的教法并依之修行,并繼承了虛云老和尚的法脈。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由于因緣的成就,受邀來到河北,籌組省佛協(xié),并負責柏林禪寺的修復工作。柏林禪寺是趙州和尚的道場。臨濟禪師和趙州和尚在中國禪宗史上擁有非常崇高的地位。到目前為止,在歷代祖師的語錄當中,《臨濟錄》和《趙州錄》仍然被大多數禪人視為最重要的兩部語錄,是參禪之士必讀的寶典。所以說,從我個人的修學經歷、我所繼承的法脈、我曾經住持過的趙州祖庭 ( 包括我現在住持的黃梅四祖寺 ) 等方方面面的因緣來看,我跟禪宗有著甚深的法緣。因為這個因緣,我便義不容辭地選擇了禪宗,把它當作我畢生弘揚的最重要的法門,同時并把它視作振興中國漢傳佛教的關鍵所在。
我想說明的第二點是,選擇了禪宗之后,為什么又要特地冠上“生活”二字呢 ? 這與我所繼承的祖師禪的修行特色,以及現代人的生活方式有直接的關系。禪宗歷代祖師的開示,雖然手段和語言千差萬別,但是其基本精神卻是一致的,無非是告訴我們要對“道在目前”、“道在日用”、“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這一點信得及,告訴我們不要離開當下試圖向過去和未來尋找大道,也不要離開日常生活去到某個人跡罕至的地方尋找大道。道就在當下的現實生活當中。我們就生活在道當中,一刻也沒有離開過道。宗門中講,觸目是道,一切現成,就是這個意思。
趙州和尚有兩則公案很能說明問題:
有僧問趙州和尚:“如何是道場 ? ”趙州和尚回答:“你從道場來,你從道場去。全體是道場,何處更不是 ? ”
又有僧問趙州和尚:“了事的人如何 ? ”師云:“正大修行!睂W云:“未審和尚還修行也無 ? ”師云:“著衣吃飯。”學云:“著衣吃飯尋常事,未審修行也無 ? ”師云:“你且道我每日作什么 ! ”
很顯然,趙州和尚所說的道場就是生活本身,常在道場,修行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修行。趙州和尚還有其他不少接眾公案,如“吃茶去”、“洗缽去”等等,都表達了同樣的意旨。
與趙州和尚同時代的臨濟禪師,其宗風雖然不同于趙州和尚的“平實、平!,喜歡用棒喝來接眾,其禪風向以峻烈著稱,但是其最后指示的修行要旨卻仍然是與趙州和尚相同,即強調將修行與生活 ( 也就是當下的見聞覺知、舉手投足 ) 打成一片。
臨濟禪師以下的開示值得我們特別留意:
“道流,心法無形,通貫十方,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嗅香,在口談論,在手執(zhí)捉,在足運奔。本是一精明,分為六和合。一心既無,隨處解脫。山僧與么說,意在什么處 ? 只為道流一切馳求心不能歇。”
“道流,佛法無用功處,只是平常無事,屙屎送尿,著衣吃飯,困來即臥。愚人笑我,智乃知焉。古人云:向外作工夫,總是癡頑漢。你且隨處作主,立處皆真。境來回換不得,縱有從來習氣,五無間業(yè),自為解脫大海!
“道流,大丈夫漢更疑個什么 ? 目前用處,更是阿誰 ? 把得便用,莫著名字,號為玄旨。與么見得勿嫌底法。古人云:心隨萬境轉,轉處實能幽。隨流認得性,無喜亦無憂!
這三段開示,在臨濟禪師的語錄中算是比較平實的。在這里,臨濟禪師從即心即佛的角度,強調大道就在當下的見聞覺知處、舉手投足處、穿衣吃飯?zhí)、日用應緣?而不在日用之外的某個虛無縹緲的地方。換句話來說,從宗門的角度來看,修行和生活是不能打成兩截的。
強調修行和生活方式的一體化,這是祖師禪修行的最大特色。這一修行特色與現代人的生活方式是非常契合的。現代人的生活節(jié)奏比較快,精神壓力比較大,而且比較注重對當下現實人生的享受。另一方面,因為受自由民主和科學理性精神的影響,現代人的主體意識也比較強,對超自然力量的宗教信仰比較淡漠。因此,現代人在選擇信仰和修行法門時,一般來說可能會有三種心理傾向:
一是追求簡易的傾向。現代人喜歡簡單方便,不喜歡復雜。因此,所介紹的修行方法必須是方便、簡單、易行的,對環(huán)境的要求不能太高,最好是當下就能得受用。
二是追求休閑的傾向。休者,休去歇去,即放下一切煩惱;閑者,閑閑無事,即身心自在。也就是說,所介紹的修行方法要能夠讓他們在身心上得到充分的放松和休息,省力得力,得力省力。
三是追求生活化的傾向。也就是說,所介紹的修行方法,要便于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提起,容易與生活打成一片,融為一體,不要使現實生活與修行之間的距離拉得太大。
所以,我們在提出“生活禪”的修行理念時,明確地將它的修行特色定位為“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就是充分地考慮到現代人的這種生活方式和心理傾向。
克實而言,生活禪的提出,并沒有在大乘佛教和祖師禪的精神之外添加了一些什么新的東西,只是將祖師禪的“將修行與生活打成一片”的特色更加突現出來而已。其本意只是想將祖師禪的修行理念作為一種全新的、積極健康的、引人向善向上的生活方式加以提倡。這是我們佛教生存發(fā)展的內在需求,更是社會大眾尋找精神家園、落實信仰回歸的迫切要求。我覺得,人間佛教精神的最終落實,從根本上來講,要在這方面作出努力,否則,任何有補于世的好理念,都會變成空頭支票。
我想說明的第三點就是,提出生活禪的理念,還有一個考慮,就是想以通俗、簡潔、能深入人心的語言方式,將漢傳大乘佛教的修行理念和方法,重新作出適合時代要求的新的闡釋,使佛法更好地融入社會現實,也便于人們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佛法的熏陶,在構建和諧社會方面盡一點應盡之責。
在關注現代社會思潮方面,有三種渴求需要我們特別關注:一是對信仰和道德的渴求。因為,現在的確有一部分人的信仰和道德極度缺失。重建信仰和道德,是全社會的一種普遍渴求。
二是對社會和諧的渴求。追求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是人類社會的一個永恒的主題,F在,我們中國正處在社會轉型階段,這種渴求尤為迫切。
三是對個體心靈健康的渴求。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生活得有方向感,能夠生活在光明當中,遠離心理疾病的困擾,活得輕松自在。這也是在世紀之交中國大陸信仰佛教的人越來越多的原因之一。
在充分關注上述社會思潮的前提下,從 1993 年開始,我們根據大乘佛教的基本理念和修行方法,用明白曉暢的語言,對生活禪的內容作了具體的概括。
在重新闡釋佛法的基本理念上,將生活禪的宗旨總結為八個字,即“覺悟人生,奉獻人生”。這八個字概括了大乘佛教智悲并重的基本精神。
佛教的修行愿景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即解脫道和菩薩道。解脫道以個人的覺悟和解脫為直接目的,強調的是出離心;而菩薩道則以幫助眾生獲得覺悟和解脫為第一要務,強調的是大悲心。這兩者都離不開般若智慧。覺悟人生講的是大智,以自受用為主,屬解脫道;奉獻人生講的是大悲,以他受用為主,屬菩薩道。
為了使“覺悟人生、奉獻人生”的含義更加具體化,又進一步提出了“不斷優(yōu)化自身素質,不斷和諧自他關系”以及“善用其心,善待一切”的理念。優(yōu)化自身素質,就是覺悟人生,就是善用其心。和諧自他關系,就是奉獻人生,就是善待一切。依照“覺悟人生,奉獻人生”的理念,將修習生活禪要達到的目標定位為“在盡責中求滿足,在義務中求心安,在奉獻中求幸福,在無我中求進取,在生活中透禪機,在保任中證解脫。”
通過對生活禪的宗旨和目標進行這樣的定位,在理論上,我們就可以把解脫道和菩薩道的精神融為一體。
但是,上述對生活禪的宗旨和目標的定位,不能僅僅停留在理解上,要進一步落實它,必須借助更為具體的修行方法。為此,在定位修行方法上,根據現代人的生活方式,把生活禪的修行原則概括為“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其具體內容就是,“將信仰落實于生活,將修行落實于當下,將佛法融化于世間,將個人融化于大眾!
關于如何“將信仰落實于生活”,提出了“信仰、因果、良心、道德”的八字要求;并將落實信仰的要求定位在“以三寶為正信的核心,以因果為正信的準繩,以般若為正信的眼目,以解脫為正信的歸宿”四句口訣上,意在突出“三寶、因果、般若、解脫”這四大要素在生活禪的修行過程中的核心地位,強調修習“生活禪”不能脫離解脫道的方向。
關于如何“將修行落實于當下”,提出了“修在當下,悟在當下,證在當下,莊嚴國土在當下,利樂有情在當下”的要求,強調修生活禪要安住當下,在現前一念心性上用功夫的重要性。
關于如何“將佛法融化于世間”,提出了“敬信佛、法、僧三寶,勤修戒、定、慧三學,息滅貪、嗔、癡三毒,凈化身、口、意三業(yè)”的要求,明確了在日常生活中修行的下手處及其具體內容。
關于如何“將個人融化于大眾”,提出了“大眾認同,大眾參與,大眾成就,大眾分享”的理念和“感恩、包容、分享、結緣”的八字方針,后來又把這八個字具體化為四句話,作為在日常生活中落實“生活禪”理念的心靈向導:“以感恩的心面對世界,以包容的心和諧自他,以分享的心回報社會,以結緣的心成就事業(yè)!
為了凸顯生活禪的入世精神,從而將佛法更好地融入現實生活,提出了“做人做事”的二八方針。“信仰、因果、良心、道德”,這是做人的八字方針;“感恩、包容、分享、結緣”,這是做事的八字方針。這二八方針,對于現代這個物欲橫流、誠信缺失的時代,應該說具有一定的普世價值。
通過上述對漢傳大乘佛教在修行理念和方法等方面所做出的各種闡釋和定位,我們就可以保證生活禪,一方面牢牢地把握大乘佛教有關解脫道和菩薩道的基本精神,另一方面又緊扣現代社會大眾對信仰道德、社會和諧、心靈健康等諸多方面的渴求,并與現代人在修行方式的選擇方面追求簡易、休閑和生活化的心理傾向相契合,充分發(fā)掘大乘佛教所包含的、對現實社會人生能夠產生積極影響的豐富內涵和社會價值。
生活禪理念的提出已經二十年了。經過這二十年的不斷努力,這一理念逐步得到了教界和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認同和肯定。這一點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安慰和鼓舞。另一方面,我們也清醒地意識到,“生活禪”的修行理念,無論是從理論建設還是從實際修行來說,都還要不斷探索,不斷總結以臻完善。佛法的弘揚是一個永無止境的契理契機的過程。我們相信會有更多的有識之士共同參與重振漢傳佛教的這一輝煌偉業(yè)。
謝謝各位 !
- 上一篇:在第十八屆生活禪夏令營開營式上的講話
- 下一篇:趙州公案『無門關』二則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凈慧法師:修學佛法的關鍵就是從自身煩惱入手
- 濟群法師:安貧樂道和不思進取的區(qū)別是什么,如何正確理解?
- 如瑞法師:留心觀察、用心感知,生活中充滿了感動
- 仁德上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把握自己的內心不出差錯呢?
- 凈慧法師:世間善法和出世間善法的區(qū)別
- 印光大師:大丈夫除了有生活計劃,更應該有往生計劃
- 宗性法師:生活在感恩的世界
- 星云大師:維護生命的存在才是勇者
- 凈慧法師:成就學問之道的同時要領會其中的真諦!
- 凈慧法師:妄想煩惱不是實在的,不要隨著走!
- 夢參法師:在日常生活當中要隨時地觀照自己的念頭
- 大安法師:在生活和道德實踐中,信佛和不信佛的人有差別嗎?
- 星云大師:出家生活容易嗎?要如何適應?
- 凈慧法師:在禪堂內保持精進心與自己的無明煩惱習氣拼搏
- 延參法師:生活是要把握好內心的光明、力量和陽光
- 凈慧法師:同樣一杯茶水也可能有三種不同結果
- 凈慧法師:怎么理解法從緣起、果從因生?
- 大安法師:明知言行有錯可在生活環(huán)境中難以改變,怎么辦?
- 法藏法師:生存跟生活生命的層面有所沖突,佛弟子該如何調適?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淺釋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生活故事]也就只是像那么回事
- [佛與人生]妨礙善行,損耗錢財的六種過失,在家佛教徒要防范
- [漢傳人物問答]學佛最終只是讓自己和眾生解脫嗎?
- [佛化家庭]世間的孝有幾種,子女怎么做才是世間最圓滿的孝道?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佛與人生]放下過去,期待明天,對未來心存一份期望
- [佛學常識]四真道行是什么意思?佛說四圣諦的目的
- [人物故事]濟公是真實存在的嗎?濟顛和尚的神奇?zhèn)髡f
- [禪宗文化]靈隱寺在哪?杭州最早的佛教名剎靈隱寺介紹
- [黑茶]認識黑茶,黑茶的分類與營養(yǎng)功效
- [禪宗思想]禪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宗門故事]無上大法難的不是解,而是真
- [普洱茶]小寒喝什么茶?普洱熟茶、黑茶、紅茶
- [佛理禪機]知足不是得少為足
- [生活故事]因為有禪,所以有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