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往高處走,我往低處溜

  人往高處走,我往低處溜

  回頭看看,沒學(xué)佛前真地很苦。上了十幾年的學(xué),學(xué)的都是如何拼命去分別,如何打破頭去競爭,如何創(chuàng)造所謂的自身價值,如何獲得別人甚至于全社會的認(rèn)可。一句話,如何出人頭地。

  大家都是這樣,以超過別人為榮耀,以獲取名利、地位和財富人生目標(biāo)。殊不知,你超過了別人,你很榮耀;可別人呢,豈不是很痛苦?你擁有了優(yōu)越的地位和財富,你的目標(biāo)實現(xiàn)了;可別人呢,豈不是都要來給你打工,而心懷郁悶?

  問題是,當(dāng)多數(shù)人都很痛苦,都很郁悶的時候,就算你成功啦,你又如何高興得起來呢?人家又怎會輕易地讓你高興呢。

  ——這就是世間法“競爭機制”的癥結(jié)所在,多數(shù)人必然是郁悶而苦惱的。少數(shù)成功人士呢,嘿嘿,也未必就快樂。因為,壓力是相互的,有壓制就有反彈,誰都脫不了干系。

  所以呀,還是佛法最妙,如世尊所開導(dǎo):“若欲脫諸苦惱,當(dāng)觀知足!币驗,“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隱之處!

  關(guān)于如何才叫做“知足”,緊接著,《佛遺教經(jīng)》里面是這樣說的:“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不知足者,常為五欲所牽,為知足者之所憐憫。是名知足!

  佛陀所說的“知足”,幾乎沒有底線,僅就物質(zhì)層面來說,即便是家徒四壁,躺臥在地上之時,也應(yīng)該知足,也可以知足,知足則安樂!半m臥地上,猶為安樂”嘛。

  ——這話要是聽懂了,誰會不慚愧呢!

  如今這個時代,倚仗著對于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fā),整個人類社會的生活條件相當(dāng)不錯。即便是窮人,基本衣食也不難獲得?墒,有幾個人會知足呢?有幾個人懂得利用這大好時機去修行,去升華自己的身心呢。

  在這個時代修行,其實不算難。無論出家與否,只要您肯放下,全身心地去修行,您肯定有飯吃,有容身之所。多年前,我曾參觀過陜西秦嶺清風(fēng)山的一個茅棚區(qū),七、八位出家人在那里住山,各自建了一間小房子,間隔很遠(yuǎn),絲毫不會相互影響。其中,有一位老修行,根本就不曾剃度過,他就以行者身修行,好多年了,也同樣會得到有緣人的普同供養(yǎng),也能夠衣食無憂。

  雖然很簡陋,大體能夠衣食無憂,不就該知足了嘛,不就該好好專心修行了嘛。還要折騰什么呢。

  曾有不少人勸我接個寺院,或者建一個“自己的寺院”,他們說,人要往高處走呀!寧做“雞頭”,不做“鳳尾”嘛。我不肯。偶爾動搖了,再仔細(xì)思量一下,還是不肯。為啥?就因為,我不可以耽誤自己,不可以辜負(fù)自己。一旦有了這個事兒,習(xí)經(jīng)坐禪可就沒空了,無聊應(yīng)酬可就沒完沒了啦?v然能夠一步步名利雙收,那又有啥意思呢。

  盡管人家都爭著往高處走,我寧愿往低處溜,溜到哪兒算哪兒。我選擇地方,就一個原則:有比較充分的空間,分內(nèi)的事兒我會盡力,其它時間請別打擾我,待遇不計較。

  實際上,由于“雞頭”太多,目前佛教界最缺的就是“鳳尾”。所以,像俺這種骨灰級“鳳尾”,還是比較受歡迎的。隨便在哪里,謀個閑差都不算難。再加上人緣不錯,這日子混得可謂是沒模沒樣有清閑。

  ——哎,有清閑就好,咱別無所求,知足了。

  還是要感念佛陀和三寶的恩德,感謝僧團(tuán)還存在,感恩沒家的好處,感激六親不認(rèn)的超然家風(fēng),那肯定不是一輩子形成的,咱得把它繼續(xù)“溜”下去。

  一邊“溜”,一邊隨力學(xué)修經(jīng)論,一邊隨分宣揚教法。拍拍胸脯,上要對得起大覺世尊,下要對得起蕓蕓大眾,更要對得起自己的發(fā)心。豈不聞“初心不退”,將來必定“成佛有余”么!

  看準(zhǔn)了,就不要再動搖。別人爭著往高處走,隨他去,咱不隨那大流,咱正好就順著地勢往低處“溜”吧。這是在遵從佛陀的教誨,也是咱的知足。

  不必非要臥在地上,也不必刻意受苦,有了最簡單的生活,就應(yīng)該知足。生活上知足了,精力多用在學(xué)修上,心靈又怎會不富足呢。

  人往高處走,我自知足。

相關(guān)閱讀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