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即心即佛”到“非心非佛”:南禪美學(xué)思想嬗變軌跡(三)
三
“即心即佛”說關(guān)于審美境界的求索。
“即心即佛”之“佛”乃是指一種終極境界—佛陀境界。禪宗作為一種生命哲學(xué)和生命美學(xué),它的最高宗旨是積極肯定人生,把握人生,建構(gòu)一種理想的人生境界,而且為人們提供一條進(jìn)入人生最高境界的必由之路。禪宗把那種隨緣任運(yùn)、自然適意的自由境界(禪境)視為一種最高的人生境界,一種審美境界。而“禪”(道、佛)的內(nèi)涵則涉及禪宗的審美境界論。在中國哲學(xué)中,所謂境界,乃指心靈之境界,即“心境”之異同或高低,不是在心靈之外有一個境界(與心靈相對的境界),更不是心靈對外部世界的認(rèn)識。所謂人生境界,乃是人在尋求安身立命之所的過程中所形成的精神狀態(tài),它能反映一個人的人格高低;而審美境界是一種最高的人生境界,是心靈對世俗利害的超越與升華。在洪州宗門人眼里,禪就是現(xiàn)實(shí)的具體的當(dāng)下之心與人的“全體作用”,也就是鮮活的人的生命之美的靈光,并從而呈現(xiàn)出的隨緣自在、自然適意的心靈境界(禪境)。馬祖關(guān)于“平常心是道”〔29〕的命題,把當(dāng)下現(xiàn)實(shí)鮮活的人心乃是美的本源的思想表現(xiàn)得十分突出,并且非常突出地體現(xiàn)了禪宗任性逍遙、隨緣放曠、自然適意的心靈境界,以及注意對流動的人生的把握,對圣潔的生命的追求,重視從日常普通生活獲得解脫,其解脫也就充滿了自然的情趣與詩意。馬祖對他的命題作了深刻的闡釋:“何謂平常心?無造作、無是非、無取舍、無斷常、無凡無圣。……只于今行往坐臥,應(yīng)機(jī)接物,盡是道。”〔30〕可見,道一的“平常心”乃是排除了一切分別的、無對立的、絕對的般若直觀,而這一般若直觀只能是世俗之心和日常生活的自然流露,是人身的自在任運(yùn),因為“著衣吃飯,長養(yǎng)圣胎,任運(yùn)過時,更有何事”〔31〕,乃是一種自然適意的生存方式和心靈境界。道一的法嗣大珠慧海進(jìn)一步說明了連吃飯睡覺這種最平常、最普通的生活,只要是極為自然,毫無造作,也就是解脫成佛境界。他十分強(qiáng)調(diào)“自然逍遙見道”〔32〕。他與源律師的一段對話對此作了十分生動的表述:“源律師問:‘和尚修道,還用功否?’師曰:‘用功。’曰:‘如何用功?’師曰:‘饑來吃飯,困來即眠。’曰:‘一切人總?cè)缡?同師用功否?’師曰:‘不同’。曰:‘何故不同?’師曰:‘他吃飯時不肯吃飯,百般須索;睡時不肯睡,千般計較。所以不同也。’律師杜口。”〔33〕慧海道出了“任其自然”是禪宗解脫成佛境界——審美境界的實(shí)質(zhì)。
在南宗禪前期,慧能—神會由于存在著對心性本源作凈染二分的影響,在主要注重世俗人心與并未忘懷如來藏自性清凈心之間猶豫徘徊,般若以空為根本與楞伽以心為根本的思路還沒有完全貫通,因而在他們所追求的終極境界中,就出現(xiàn)了自然境界與清凈境界的交錯與重疊。在慧能、神會那里,已明確說過人的心靈本來就是清凈無垢的(“世人性本自凈”、“自性常清凈”〔34〕,“眾生本來自性清凈”〔35〕),人的自性本來就與佛性無二(“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36〕,“眾生心即是佛,佛心即是眾生心”〔37〕),因而與人們領(lǐng)悟和把握到自心是佛而回歸自己的本性時,就能得到解脫、超越和升華,進(jìn)入佛陀境界,這是一種澄沏恬明的審美境界。并且慧能特別注重現(xiàn)實(shí)的具體的人的當(dāng)下之心,注重活潑潑的人心的自在任運(yùn),主張不取不舍,把般若空觀引入修行實(shí)踐,以求達(dá)于一種“無差別境界”,而這種無差別境界則已進(jìn)入了心物皆空的邊緣。然而他們在思想深處還存在有“凈”與“染”、“真心”與“妄心”的二元分別,既然如此,那么“即心即佛”的即“心”就只能即“清凈心”、“真如心”而不是“污染心”、“妄心”,就存在通過修行而向往和追求一種清凈境界,雖然他們是通過“三無”(“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38〕)的修行法門,以求達(dá)到頓悟,然而“三無”正是要尋找一個無思無慮、無善無惡的清凈無垢境界,仍然為楞伽的以心為根本留下了一席之地,使人們?yōu)閷で蠛桶盐者@一終極境界(清凈純明的心靈)去上下求索。
- 上一篇:打坐如何找到“入處”
- 下一篇:論析佛理、禪意、詩境,圓融佛心、禪韻、詩情
- 南禪七日(1)
- 心能轉(zhuǎn)物,即同如來--南懷瑾先生稀有開示之三
- 景德傳燈錄 第一卷
- 五燈會元 第一卷
- 授菩薩戒儀軌(一)
- 南禪七日(2)
- 碧巖錄 第一卷
- 南禪七日(4)
- 南禪七日(3)
- 《坐禪三昧經(jīng)》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上)
- 指月錄目錄
- 南禪七日(5)
- 指月錄卷之一
- 南禪七日(6)
- 南禪七日(21)
- 南禪七日(7)
- 南禪七日(9)
- 宗鏡錄(1-4)
- 南禪七日(8)
- 南禪七日(10)
- 禪關(guān)策進(jìn)(上)
- 南禪七日(11)
- 南禪七日(12)
- 南禪七日(13)
- 南禪七日(14)
- 南禪七日(19)
- 南禪七日(20)
- 南禪七日(16)
- 南禪七日(18)
- 南禪七日(17)
- 南禪七日(15)
- 《星云大師講演集》-佛教的政治觀
- 五燈會元 第二卷
- 五燈會元 二十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三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二卷
- 指月錄卷之二
- 《星云大師講演集》-從心的動態(tài)到心的靜態(tài)
- 《坐禪三昧經(jīng)》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下)
- 宏智禪師廣錄(卷九)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dāng)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yùn)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dá)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dāng)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nèi)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jù)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yùn)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zhuǎn)彎,時而放平
- 學(xué)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xué)到無學(xué)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