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示問答(各地合輯)
濟群法師在柏林寺生活禪夏令營
2000年夏,應河北柏林寺凈慧法師邀請,濟群法師在生活禪夏令營期間作了題為《從戒律看原始僧團的管理體制》的講座。前來參加夏令營的營員達二百多人,多為高校師生,他們在講座結束后,針對演講內容提出許多疑難,本文根據(jù)現(xiàn)場錄音整理。
問:法律制度在僧團內是否適用?
答:在僧團內,任何問題都是通過法律來解決的。佛陀制戒,就是讓那些沒有慚愧心、喜歡惹事生非的人能夠受到法律的規(guī)范,而使另外那些重視修行、有道心的人更安心地修行。
問:“在家居士不可以讀戒”,這種說法有什么根據(jù)嗎?
答:嚴格來講,在家人不能參加僧團的大眾會議,就像黨員會議,非黨員不可參加;同樣的道理,非比丘也不可看僧團的會議。在戒律里,并沒有明確規(guī)定在家居士不可以看戒律,之所以不主張、提倡在家居士看戒律,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出家戒律是讓出家人守持的,與在家人沒有關系,在家居士了解并守持在家戒即可;二是為避免是非,在家眾若看了出家人的戒律,而對僧團內的情況又不了解,只一味拿著這個標準去衡量出家人,難免產生議論、誹謗,以致造下口業(yè),倒不如不了解更好些。所以一般主張不看,而出于研究的需要,看了之后也不屬于很大的過錯。
問:受戒時候,如何得到戒體?
答:受戒必須通過如法的羯磨、如法的儀式來完成。現(xiàn)在受戒,通常只是授戒和尚把一些重要的事情交待清楚。作為受戒人,以什么樣的心態(tài)來受戒,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受戒過程中,要聽清楚授戒和尚的講話,尤其是羯磨時一些關鍵的話,其中三次稱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是最為重要的,戒體就是在這時得到。因此,必須以最為懇切殷勤的心,希望得到戒體,在授戒和尚宣布三皈歸內容時,聽得了了分明,答得明明白白,才可得到戒體。
問:請介紹一下律宗的修行和開悟是怎樣的?
答:中國八大宗派都有很多修行法門,而且都是相互聯(lián)系的,以律宗而言,并沒有一個完整的學佛、成佛的修行系統(tǒng),戒律只是修行的基礎。我們不論學那個宗派,不論是在家或出家修行,都要以戒為基礎,正所謂“萬丈高樓平地起”。在聲聞乘里有戒、定、慧、解脫、解脫之見,戒是最為關鍵的基礎,由戒生定,由定發(fā)慧,由慧得成就解脫,乃至成就解脫智慧。禪宗也是以戒為基礎,然后通過禪定的修習使身心得到安住。中觀、唯識、天臺、賢首的學習,則是樹立對佛法的正知正見。
佛法的修習,應以“八正道”為系統(tǒng),其中,正命、正業(yè)和正語三個部分即屬于戒的內容,但并不能涵蓋整個修行過程。戒律在中國形成了獨立的宗派,也是漢傳佛教的一個特色。但我們要清楚,如果僅僅持戒,而不修定,不修觀,沒有正見,也許只得到“人天果報”,使你來生繼續(xù)做人或升天,還是無法成就最終的解脫。
問:在家居士因定力、智慧不夠,容易破戒,應該怎么辦?破了戒,對戒體會產生什么影響?
答:在家居士守持的“五戒”,表面看起來比較簡單,其實要真正做好很不容易,尤其是在我們當今這個時代。因此,為慎重起見,在家居士在受戒時可以分受,可根據(jù)自身的具體情況受一分、二分、三分、四分乃至五分,若不分青紅皂白地全受了,可能就容易犯戒。
犯戒和破戒是不一樣的,犯戒主要是指犯輕戒;而破戒則是犯重戒,比如殺人就是犯重罪,就要失去戒體。就象茶杯落地后摔成碎片,再要將它修補起來就很困難,若只是沾染了污點,清洗之后還可以繼續(xù)使用。所以,犯了輕戒可以通過懺悔來彌補過失,一旦犯了重戒,戒體就失去了。懺悔是彌補犯戒的方法,懺悔則清凈,懺悔則安樂。
問:一般說“五無間罪”是不可懺悔的,而在《普賢行愿品》中卻說能消除五無間業(yè),該如何理解?
答:“五無間罪”所有罪行中最為嚴重的,但現(xiàn)在要犯,倒也很不容易,這一點請大家不必過于擔心。佛陀已經入滅,不會有機會出佛身血;找一個阿羅漢來殺也很難;破羯磨轉法輪身,破壞僧團的團結,在家人沒有資格;只有殺父、殺母這兩條可能做得到。佛法所講的可懺與不可懺之間,并沒有嚴格的界定,而對真正通達了空性的人來說,罪業(yè)本身也是沒有自性的,之所以講有些罪業(yè)不可懺悔,主要是為強調這種罪業(yè)的嚴重性。
以聲聞乘的觀點來看,有“定業(yè)”和“不定業(yè)”兩種罪業(yè),有心造成的罪業(yè),會成為“定業(yè)”;無意間造下的多屬于“不定業(yè)”。定業(yè)是指受報的時間和程度都已決定,而不定業(yè)則還沒有確定。但通過懺悔,定業(yè)也可轉化為不定業(yè)。在《藥師經》、《普賢行愿品》等大乘經典里都提到這一點。說不可懺悔,是要我們明白是罪業(yè)的嚴重性,從而生起警戒的心。但佛陀是慈悲的,因此又開設一些方便之門說可以懺悔,這樣我們才有希望。
問:請法師談談佛教里“素食”方面的問題。
答:漢傳佛教有三大特色:素食、單身與僧裝。原始佛教的僧團中,并不是嚴格的素食。關于素食的問題,是在《梵網(wǎng)經》、《楞伽經》、《楞嚴經》及《涅槃經》等大乘經典中才有明確的規(guī)定。漢傳佛教的素食是從梁武帝時代開始的,我認為,素食是佛教所提倡的慈悲的最好體現(xiàn),吃肉多多少少會涉及到殺生,有消費者,必然會有人去造業(yè),大家都不吃,也就不會有人去殺。原始佛教允許食肉,是由于僧人必須乞食,乞食是不可能挑選的;而藏傳佛教食肉,則是由于地域條件所限,在蔬菜匱乏的高原,不食肉幾乎無法維持生存。因此,南傳佛教、藏傳佛教食肉是與他們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有很大關系,不過他們食肉也是前提的,必須是吃“三凈肉”,即不見殺、不聞殺、不為我殺的動物肉才可食。
問:為了不麻煩別人,有時講了假話,這算“妄語”嗎?
答:佛教中所講的妄語也是有“級別”的,有大妄語、小妄語及方便妄語之分。去別人家里,怕麻煩別人,自己沒有吃飯,卻說吃過了,這叫方便妄語。其目的不是為了傷害和欺騙別人,也不是為了個人的利益,這樣的妄語一般來說是沒什么妨礙的。戒律里有個案例,說一老比丘住在山里,某日,一只被獵人追趕的野豬從老比丘面前跑過,當獵人追來詢問時,老比丘卻指了另外的方向。老比丘的做法完全是出于對野豬的慈悲,雖是說了妄語,卻沒有罪過。若以菩薩戒來衡量,這樣的妄語還有功德。在菩薩戒里,菩薩為了利益眾生,可以殺人,可以偷盜,甚至可以邪淫,但我們必須明確它的前提,必須沒有絲毫的利己之心摻雜在其中。
問:戒律公開,讓社會對僧人的行為起一定的監(jiān)督作用,是不是更有利于佛教的良好發(fā)展?
答:關于公開戒律,使社會對僧團產生一定的監(jiān)督作用,理論上是可行的,但現(xiàn)在國民素質太差,就像提倡民主制度一樣,在國民素質沒有達到相當水準之時,一味地提倡民主就可能帶來許多負面影響。我認為,在民眾素質提高的將來,公開戒律是完全可能的。在泰國、緬甸等南傳佛教地區(qū),每位男性都有出家的經歷,都知道戒律,的確可以對僧團起到監(jiān)督的作用,對僧團自身的健康發(fā)展也確實是有利的。
問:過去的寺院是自給自足的,現(xiàn)在多數(shù)寺廟都沒有這種條件,假如連居士的供養(yǎng)也沒有,僧人的生活將怎么維持?
答:原始僧團實施的是乞食制度,但這一制度在中國始終沒有很好地實施過,這和中國的國情及文化背景有關。漢傳佛教從道安時代到禪宗的興起,在戒律之外還有一套清規(guī)僧制,這與傳統(tǒng)的封建君主制度有關系。目前港臺地區(qū)的寺廟基本上是私有的,經濟來源依靠十方供養(yǎng)和一些企業(yè)的支持捐助。國內寺院多數(shù)是十方叢林,經濟上反倒可以獨立,一些寺院同時還是旅游景點,經濟收入更為穩(wěn)定。因此,國內佛教事業(yè)的發(fā)展關鍵在于正確理念的引導,比如僧才的培養(yǎng),慈善和弘法事業(yè)的開展,在此同時,還要處理好出世與入世、學術與信仰、內修與外弘等問題,這些都直接關系到佛教本身的健康發(fā)展,比經濟問題更為重要。
問:當看到有人要殺人時,作為學佛的人該不該去制止?
答:從聲聞乘戒律來看,當你看到別人殺人時,不想救并不算犯戒,自己殺人才算犯戒。聲聞戒是以止惡為主,止惡是消極的行善,放生、救人則是積極的行善。菩薩戒不僅強調消極行善,更重視積極行善。菩薩戒有“三聚凈戒”,即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作為菩薩,當看到歹徒要行兇之時,不能袖手旁觀,而要發(fā)慈悲心,寧愿自己造業(yè)下地獄也不愿他因此殺業(yè)承受無止境的惡報,以這樣的發(fā)心,菩薩雖殺人而不犯戒,且功德無量,這和俠客那種嫉惡如仇的殺人是完全不同的。
問:蚊子、蒼蠅是四害,學佛的人可不可殺害?
答:人們認為蒼蠅、蚊子屬“四害”之列,不知道動物們把人類看成是什么害?所謂害與不害是相對而言,即使是在骨肉至親之間,由于財產、利益的爭奪,彼此也可能置對方于死地而后快。蒼蠅、蚊子并不是有意要傷害我們,它們只是出于本能,出于生存的需要。佛法所提倡的慈悲并不僅限于人類,而是包括一切眾生,動物和昆蟲也是眾生,我們對它們也應有愛護之心。我們慈悲蚊子,其意義不僅在于尊重它們的生命,更是在長養(yǎng)我們的慈悲之心,完善并提高我們的人格。所以從佛法的角度來看,即便是蒼蠅和蚊子也不可隨意傷害,在平日搞好環(huán)境衛(wèi)生更為重要。
問:上山時不小心踩死了螞蟻,是不是犯罪?
答:造罪有故意的,也有無心的,同樣的過錯,故意造作的罪業(yè)較重,所以,罪業(yè)的輕重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最初的動機。受戒之后,所犯的罪業(yè)涉及到兩個層面,一是過錯本身形成的業(yè)罪,一是因犯戒而導致的戒罪。在無意間踩死螞蟻屬于不定業(yè),業(yè)報是比較輕微的,像偶然被別人踩了一腳可能就是這樣的業(yè)報。如果再通過懺悔,類似的不定業(yè)會變得很輕。當然,我們還是小心為善,勿因惡小而為之。當我們無意中干了對不起人家的事或者傷害了螞蟻之類,我們要趕緊懺悔,為它們念佛,祈愿它們早日脫離畜生道。
問:不受戒能否得到戒體?在家人可不可以受具足戒?比丘戒有250條,比丘尼戒有348條,這是否體現(xiàn)性別的不平等?
答:不受戒是不能得戒體的,要通過相關的羯磨、作法,戒體才能得到。佛教有不同意義的戒,如“道共戒”、“定共戒”,但必須成了圣人后才能得到這種更高層次的無漏的戒體。我們都不是圣人,從凡夫意義上講,還是要通過受戒的形式才能得到戒體。
在家人不可受具足戒。出家包括身出家和心出家,身出家雖然只是一種形式,但在家人要真正做到心出家是不容易的。能發(fā)起出離心固然很好,但要成為比丘還需以身出家這種特定的形式來完成。
佛陀制戒當初,并沒有制定男眾250條、女眾348條。佛陀所制的每條戒都是有針對性的,是有人犯罪后才根據(jù)具體的問題制定出來的,女眾的問題比較多,因此,針對女眾制定的戒律也相應地多一些,并不是佛陀對待男女的不平等。
問:生氣、生病時非常痛苦,如何克服比較好?
答:當人處于生氣的狀態(tài)中,心就進入了煩惱的陷阱,往往不能有效地控制自已的情緒。我們?yōu)槭裁磿鷼?多半是由我們的?zhí)著造成的。如果有人罵我們,可我們不在乎,就不會生氣,反之,怒火就可能一觸即發(fā)。有人罵你是烏龜,你想烏龜是長壽的象征,他在祝福我長壽,你聽了還會生氣嗎?我們要觀想,一切都是假名,別人就無法輕易傷害到我們。
當你非常生氣,以至于無法控制時,不發(fā)泄出來就要造成內傷,在這種情況下,不妨就發(fā)泄一下,比如摔打家里不值錢的物品,找一個對象吵幾句,過后趕緊向人家道歉等等。
而生病就應上醫(yī)院。生病有身苦與心苦,凡人生病,除了身上病苦,心上也痛苦,有負擔放不下。特別是患了重病,心里負擔往往會導致病情加重。某些癥患者不知道病情時,還活得好好的,一旦知道后,很快便一命鳴乎,就是因為精神也徹底崩潰了。真正修行有成就的人,生病時只有身苦,沒有心苦。圣者生病時身體一樣痛苦,但心里沒有負擔。我們學佛人,要對肉體看淡些,要知道生命的無常,任何生命都免不了遭遇生老病死的過程,因而生病是很正常的,多念佛,內心平靜了。沒有了精神負擔,也能促使病情的好轉。
痛苦也有身苦和心苦兩個方面,治療身體上的病變,可以通過醫(yī)療手段及生活上的調養(yǎng)。那么,如何治療心理上的痛苦呢?現(xiàn)在的人往往采取轉移法,如喝酒、跳舞、看電視、打麻將、購物等等,通過轉換環(huán)境來忘卻痛苦,但這些辦法能起到暫時的緩解與平衡作用,決不能究竟地解決問題。當一個人痛苦時,你讓他不痛苦;一個人放不下時,你讓他放下,這都不現(xiàn)實。“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任何一種煩惱都是長期積累起來的。一個人想要不煩惱,必須擁有良好的心態(tài)。而良好的心態(tài)是建立在正確的人生觀念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之上,我們要養(yǎng)成每天禪修、念佛的習慣,逐步地增長自己的定力。另外,還要不執(zhí)著,對財富、感情、家庭都看得淡些,因為無論我們在乎的是什么,它就會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傷害到我們。要從痛苦中解脫出來,只有找到痛苦的來源,從根本上解決它。(若閑記)
- 持大悲咒有何禁忌?
- 精進念佛后家庭和事業(yè)為何會出現(xiàn)很多逆緣?
- 玄若法師答:為什么夜里持大悲咒會害怕?
- 元音老人:成佛的訣竅
- 楞嚴經大致是在說什么?如何修楞嚴法門?
- 不孝有三是哪三個?不孝有三的含義是什么?
- 大悲咒問答
- 印光大師問答
- 佛咒問答
- 在夫妻臥室睡著后念佛,有罪嗎?
- 大安法師:家中佛堂的佛像應如何擺放?
- 在家居士能看楞嚴經或法華經嗎?晚上能念地藏經嗎?
- 地藏經問答
- 妙量法師答:大悲咒當手機鈴聲如法嗎?
- 心經問答
- 大安法師問答
- 心里整天默誦楞嚴咒,方式對不對?
- 楞嚴咒問答
- 帕奧禪師答:天生有陰陽眼的人是否前生曾修行禪法?
- 南懷瑾問答
- 明一法師答:晚上能不能上香?為什么拜佛會哭?這是流淚佛?
- 星云大師問答
- 誦一部地藏經能一起回向給在世去世的親人嗎?
- 念佛后,孩子的成績反而下降,是怎么回事?
- 金剛經問答
- 舊財神像可以隨便丟掉嗎?該怎么處理?
- 養(yǎng)純白的貓是不是不吉祥?
- 佛前供水時需要打開供水杯的蓋子嗎?
- 因果問答
- 念佛問答
- 念大悲咒后感到胸中一朵蓮花盛開,這種感應好嗎?
- 阿彌陀佛像可以佩戴嗎?有什么禁忌和需要注意的嗎?
- 星云法師答:運氣不好時如何轉運?
- 良因法師答:散念《心經》將近一年,改念《地藏經》可以嗎?
- 念完阿彌陀佛圣號后,是否需要回向?
- 怎么判斷人死后是否去了西方?去極樂世界有何標準?
- 印光大師:如何得金剛經的真實利益?
- 給老父母、丈夫等念《金剛經》、《心經》、往生咒可以嗎?
- 大安法師答:家中爬蟲成災怎么辦?
- 元音老人答:《金剛經》說:‘無人相,無我相’。誰說誰聞?
- 回向給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什么意思?
- 念誦觀世音菩薩圣號時如何觀想?用觀想菩薩形象嗎?
- 佛教為什么有這么多法門,有區(qū)別嗎?
- 看恐怖電影時,明知所演皆是幻相,為何還是恐懼?
- “上報四重恩”的“重”怎么讀?
- 違五戒不殺生的愿,是不是破了不殺戒、不妄語二戒?
- 安樂八法的正命跟八正道的正命,是不一樣的嗎?
- 信愿念佛是專修,怎樣持咒念經?
- 來生生到佛前是什么意思?
- 戒體是不持續(xù)的嗎?
- 如果一切法由心想生,那外境也是自己的心想出的嗎?
- 念佛號有沒有方向?
- 菩薩戒從善知識獲得,需要反復在佛像前自受嗎?為什么?
- 佛教的正命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
- 念佛修行到什么程度才可以往生?往生的條件是什么?
- 往生西方必須要一心不亂,發(fā)菩提心才能往生嗎?
- 如何看待善知識,要如何依止世間的善知識?
- 往生一定要培植甚深的善根、積累廣大的福德嗎?
- 學佛人可以化妝嗎,學佛后化妝打扮是否如法?
- 發(fā)不起度眾生的菩提心,只想先往生,這樣能往生嗎?
- 佛菩薩圣誕時,在家供佛需像寺院一樣按儀軌做嗎?
- 何者是“心”?是六識嗎?如何定義、理解和界定?
- 在特殊佛教日做供養(yǎng),功德有差別嗎?
- 為什么拋妻棄子的男人不遭報應,反而過得很好?
- 可以重復受戒嗎?
- 學佛學偏了,是因為沒有真的深信嗎?
- 受五戒后犯了不飲酒戒和不邪淫戒,該怎么辦?
- 什么是“仰信” 、“通身靠倒”、 “作得生想”,如何運用到念佛中?
- 如何可以讓愿力大過業(yè)力?
- 在家居士是可以自己審罪還是該請師父?
- 為什么度他人容易,度自己的家人卻很難?
- 小孩念佛怎樣回向?要回向嗎?
- 怎樣讓年輕人接受并歡喜聽經聞法?
- 寺院為犯煞星順星是否如法?佛弟子能否順星?
- 為什么一念經就有很多妄想,如何對治?
- 念經過程中,可不可以有法喜?
- 為什么要知母、念恩、報恩,對眾生有意義嗎?
- 親人去世后,皈依證怎么處理?
- 遇到假和尚化緣該怎么辦?
- 幻化出來的眾生有貪愛嗎?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