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般若凈土中道實相菩提論
- 觀經(jīng)四帖疏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法藏法師:凈土深義
- 諦閑法師:普賢行愿品輯要疏
- 毗婆尸佛經(jīng)
- 普賢菩薩行愿品白話解釋
- 凈土修學導引
-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jīng)》原文
- 《百喻經(jīng)》原文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原文
- 凈土探微
- 彌勒凈土論【松本文三郎 著】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全文
- 慈悲道場懺法
- 大乘無上續(xù)論
- 《佛說長阿含經(jīng)》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 佛說七佛經(jīng)
- 大般涅槃經(jīng)全文
- 佛般泥洹經(jīng)原文【西晉 白法祖譯】
- 般泥洹經(jīng)
- 中阿含經(jīng)
- 佛說千佛因緣經(jīng)
- 《賢劫經(jīng)》原文
- 安樂集
- 歧路指歸
- 清蓮飄香
-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 凈土風光
- 念佛速證菩提心要
- 了然法師:入香光室
- 思歸集
- 導歸凈土
- 印光大師文鈔
- 李濟華居士遺集
-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jīng)
- 心經(jīng)的理論和實踐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表解
- 《悲華經(jīng)》原文
菩提心是學佛的根本
心是一切善惡法的根源,是萬法的根本。我們?nèi)粘K紤]之心,可為善、亦可為惡,十法界不離此心,成菩提亦即此心,唯菩提心是真心,其余皆妄。
我們修學佛法是要學佛的“覺”,非單靠那些儀式、儀軌可成。因而我們學佛必須具正知正見,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菩提心”。經(jīng)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業(yè),是為魔業(yè)。”由此可知:只有發(fā)了菩提心,才能與佛菩薩相應;如沒有菩提心,縱使修禪、修凈、修密、修慧,還是道道地地的凡夫、外道!華嚴經(jīng)》里講得很清楚,普賢菩薩答普慧菩薩二千行門里的第一重點,就是說菩薩所依者是菩提心。善財童子在五十三參求訪善知識時,開門見山地表明已發(fā)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由此可知,我們學佛者要成佛道,一定要有菩提心為基礎。什么是菩提心呢?我們就來共同探討吧。
什么是菩提心?
菩提心的“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語,譯成漢文的意義為“覺”,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菩提心具真性菩提、實智菩提及方便菩提三種意義:
一、真性菩提是我們的一念心性,此性上至諸佛菩薩,下至地獄眾生,十法界有情,個個具足。這屬自性本具的如如理,別名“本覺”。此理用不到造作,離一切虛妄,所以叫真性菩提。
二、實智菩提是依如如理起如如智,因此又名“始覺”智。此智是意識相應慧心所,我們依此慧心所,照本覺理,如實了知,所以叫實智菩提。
三、方便菩提是以菩提心行菩薩道,對機說法,以種種方便度脫眾生。
由以上三義,我們更可概括成為于行人實行的“菩提心”三個方面的內(nèi)容:
一、由于菩提心是梵語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的略稱,其華語的意義應為無上正等正覺。這個正覺有別于世間的所謂“覺悟”,它是真正了解宇宙和人生的真理,永離煩惱不受生死輪回之覺悟。
二、“拔除一切眾生的生死根本,給予眾生世出世間之樂”,是發(fā)菩提心者基于慈悲之旨的一個主要行愿。不能和一般的安慰語言、給以暫時的快樂相比。
三、在實行中要以服務為目的。這個服務不同于現(xiàn)今社會的服務行業(yè),它是一種無怨無悔、平等清凈為眾生、為自己尋求覺悟之行為。當我們在做一件工作時,不但自己受益(但不能自有利己之心),更要讓別人受益,這是一種真正的服務。
我們修學菩提心,且要具足因緣!往生論》說:“發(fā)無上菩提心,有其二義:一者須離三種與菩提心相違法;二者須知三種順菩提心法。”
應遠離的三種與菩提心相違的事是:
一、依智慧門,不求自樂。為遠離我心貪著自身,必須這樣做。
二、依慈悲門,拔一切眾生之苦。這是為了一切眾生皆能遠離無安心而得安樂。
三、依方便門,憐憫一切眾生。這是遠離供養(yǎng)恭敬自身,必須這樣做。
三種應該有的順菩提心之事是:
一、無染清凈心:不為自身,不求諸樂故。
二、安清凈心:以拔一切眾生之苦故。
三、樂清凈心:為使一切眾生皆得菩提故。
此外我們還應該發(fā)如下三種心:
一、發(fā)厭離心:“煩惱無盡誓愿斷”。
二、發(fā)欣慕心:“法門無量誓愿學,佛道無上誓愿成。”
三、發(fā)度生心:“眾生無邊誓愿度。”
以上三心,前二屬智,后一屬悲,如能兼具至誠心、深心、回向發(fā)愿心,則悲智雙運勤求,殊勝佛果,終必可得。
發(fā)菩提心的因緣
修行之法八萬四千法門,菩提心是世出世間一切諸善法之王。因為五戒是人善;十善及味禪是欲界天善;四禪八定是色、無色界天善;戒定慧、四諦、十二因緣是二乘善;六度萬行是菩薩善。菩提心為成佛正因,為佛之善,故稱諸善中王。而此菩提心雖眾生人人本具,不生不滅,然無因緣不能發(fā)。今據(jù)省庵大師《勸發(fā)菩提心文》,略述發(fā)菩提心之十種因緣如下:
一、念佛重恩。佛為三界導師、四生慈父,于一切眾生有拔苦與樂之恩,其恩最重,為父母師長之所不及,故列第一。為報佛恩,當發(fā)大心救度眾生,行菩薩道乃到成佛。此是發(fā)菩提心的第一因緣。
二、念父母恩。若欲報佛恩、發(fā)菩提心、修菩薩行、說法度生,皆非此身不可,因念此身從父母而生,推而廣之,愿平等普度人人之父母。是為發(fā)菩提心第二因緣。
三、念師長恩。世出世法皆由世出世間二種師長得,既知感恩,我們當發(fā)大乘心普愿利人,世出世間師長俱蒙大利。這是我們發(fā)菩提心的第三因緣。
四、念施主恩。念施主恩是大師對出家眾而說,施主布施供養(yǎng),使出家眾四事不缺,如此則出家眾可安心辦道、成就道業(yè)。故是發(fā)菩提心的第四因緣。
五、念眾生恩。我們與一切眾生,以無始生死輪回以來,互為父母,彼此互有深恩;我們的日用所需衣食皆賴人供給,悉有恩于我;其余畜類眾生,如牛馬勞役、犬守夜等與我們亦有恩;菩薩觀于螻蟻皆過去父母、未來諸佛,我們皆應常思利益,念報其恩。此為發(fā)菩提心的第五因緣。
六、念生死苦。我們與一切眾生,無始以來常處于生死之中,六道輪回,升沉片刻,出沒萬端。是故應發(fā)勇猛心,截生死流,出愛欲窟,自行化他,同登極樂彼岸。此為發(fā)菩提心第六因緣。
七、尊重己靈,我們現(xiàn)前一念心性,當下與諸佛無二無別,既是佛性,必應尊重,勿令永埋五蘊山中。是故我們應當勇猛地以無量善法對治煩惱,以無量智慧對治執(zhí)著。修德有功,性德方顯,轉三障為三德,方不辜負佛的化度,不負己靈。此是發(fā)菩提心的第七因緣。
八、懺悔業(yè)障。懺者是懺其前愆,悔者為悔其后過,即是改往修來的意思。我們?nèi)粘?a href="/remen/shenghuo.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生活之中,一舉一動常違佛戒,一餐一水頻犯尸羅,若非痛哭流涕深切懺悔、至誠悔過,萬劫千生難逃惡報。這是發(fā)菩提心的第八個因緣。
九、求生凈土。凈土法門屬易行道的修持,行者先求往生佛國土,成就無生法忍和不退轉,以及諸種功德、智慧,次行菩薩道。娑婆世界五濁惡世,三障俱重,要使懺悔令盡實覺困難,又因助道緣少,故必求生凈土,凈土則助道緣多,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道業(yè)易成。是故凈土法門,往圣前賢人人趨向,千經(jīng)萬論處處指歸。所以我們應發(fā)廣大心(多善根),執(zhí)持名號(多福德),乘彌陀大愿之船,入干凈土之海,西方?jīng)Q定可往,這是發(fā)菩提心的第九因緣。
十、念正法久住。釋迦世尊為一切眾生,以無量劫來修菩薩道,四十九年化緣周訖,示入涅槃。現(xiàn)處末法,但有教理而無行果。邪正難分,是非莫辨,競爭人我,斗爭堅固,是非繁興,爭名奪利比比皆是;難有正見,不知三寶為何義。思念及此,悲心淚下。身為佛子,當發(fā)大心,雖不能挽回末法劫運,決當盡力護持正法。是故愿諸善友同發(fā)大愿,愿愿上求下化,以于今比盡未來際,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速證無生忍,回入娑婆界,令正法久住,法門再闡。這是發(fā)菩提心的第十因緣。
文殊菩薩十大愿是我們的榜樣
我們已懂得菩提心及發(fā)心的十個因緣,接下去一定要發(fā)菩提心,如此才能成法器、度眾生。那么菩提心應如何發(fā)呢?許多初學佛的人很難下手,今介紹文殊菩薩的十種甚深無盡大愿,作為我們行者的榜樣,十大愿是:
“一者大愿,若有眾生乃至蠢動含靈,我皆隨緣受化同生三世,皆令得佛知見。若未聞我名,要令得聞;若聞我名,于我法中盡發(fā)菩提,回向大乘,修無上道。若有眾生或以世法醫(yī)療諸疾,或以歷數(shù)、工巧、世典、雜藝等隨類同事,接引世俗、導引眾生,令發(fā)菩提正見,愿皆共我有緣、咸令悉發(fā)菩提之心。”
在本愿中:“若有眾生乃至蠢動含靈,我皆隨緣受化,同生三世,皆令得佛知見。”一段是“眾生無邊誓愿度”。
“若未聞我名,愿令得聞;若聞我名,于我法中盡發(fā)菩提,回向大乘,修無上道。”本段為上求佛道之愿,即“佛道無上誓愿成”。愿中“我名”即是文殊之智慧,一切諸佛皆悉從文殊菩薩發(fā)菩提心,常為一切諸佛之母、一切菩薩之師。由此看來,我們學佛者應以智為導,不要以一般宗教信仰者的心態(tài)來學。因為學佛是一門覺悟的大學問,學佛者要理智,心里必須有一個正確的目標,否則往往淪為迷信。
“若有眾生或以世法醫(yī)療諸疾,或以歷數(shù)、工巧、世典、雜藝等隨類同事,接引世俗、導引眾生,令發(fā)菩提正見,愿皆與我有緣,咸令悉發(fā)菩提之心。”本段為“法門無量誓愿學”。佛法不離世法,我們不要認為只有在深山道場里打坐念佛參禪是修行,世俗的一切皆是我們可用的法門。心隨境轉是凡夫,心能轉境即圣人。故學佛的人,只要用心去體察周圍的一切境物,即無一不是在告訴我們生活的意義,六祖大師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關鍵在一個“覺”字,看我們怎樣用心。
“二者大愿,若有眾生毀謗于我,嗔恚于我,刑害于我,是人常生怨恨不能得解,我于是人愿皆有緣,咸令悉發(fā)菩提之心。”
“三者大愿,若有眾生愛念我身,欲心見我,求得于我,于我自他盛行諂曲,邪見顛倒,生凈不凈行,愿皆有緣,咸令悉發(fā)菩提之心。”
“四者大愿,若有眾生輕慢于我,疑慮枉壓,誑妄于我,毀謗三寶,憎嫉賢良,常生不善,如是眾生,愿皆有緣,咸令悉發(fā)菩提之心。”
“五者大愿,若有生賤我、薄我、慚我、愧我,敬不敬重于我、妨不妨我、用不用我、取不取我、求不求我、要不要我、從不從我、見不見我,如是眾生,愿皆與我有緣,咸令悉發(fā)菩提之心。”
“六者大愿,若有眾生常殺生命,畋獵漁捕,怨命現(xiàn)前,更相殺害,殺心熾盛、不生悔過,賣肉取財、自養(yǎng)性命,如此之心永失人身不舍報時,悉令如是眾生,咸發(fā)菩提之心。若有眾生,取我財物,我與財物,或施與我財物,或我施他財物,所得財物或不得財物者,如是眾生,愿皆共我有緣,咸令悉發(fā)菩提之心。”
以上五愿是屬于“煩惱無盡誓愿斷”。
“七者大愿,若有眾生供養(yǎng)于我或受我供養(yǎng),或我造、他造寺舍僧房蘭若,諸佛菩薩形像及諸功德,凡此因緣所修福佑,悉今回向菩提及諸法界眾生同沾此福。又有眾生或其伴侶,于諸修行不問成就與否,若于和上教導稱說聽受,我教他教,同行同業(yè),此諸眾生愿皆共我有緣,咸令悉發(fā)菩提之心。”本段為“;雙修”,佛事門中福田第一,修學上先從布施開始培養(yǎng)福德,并以此來破除“自我”;在解門上不要一個人盲修瞎煉,要按善知識的教法依教奉行,更應發(fā)愿與諸佛菩薩同愿同行。
“八者大愿,若有眾生廣造諸罪墮于地獄,經(jīng)無量劫從地獄出,生于五趣作駝驢牛馬、奴婢,負重還命,償他宿債,于此眾生,我于五道隨形受化,或作貧窮困苦、盲聾喑啞乞人等等,同類、同緣、同事、同行而施教化,愿皆共我有緣,咸令悉發(fā)菩提之心。”
“九者大愿,若諸眾生縱恣身心,貢高我慢,無有慚恥,不識善惡,毀謗佛法,用僧袛物,劫奪他財,廣造身、口、意十惡諸罪,死墮阿鼻受無量苦,因此六道眾生,愿皆共我有緣,咸令悉發(fā)菩提之心。”
以上二愿,明白啟示“諸惡莫作”,更要“深信因果”。我們應把握住當前,絕對依佛陀教法,深信因果來真實修行。
“十者大愿,若有眾生于我法中,不論有緣無緣,若同我愿,則屬我身,與我無別。行四無量心、六波羅蜜等于虛空,廣度有情無有休歇,凡此眾生,愿達菩提,同登覺路。”
第十愿為“佛道無上誓愿成”。學佛當然望圓成佛果,要圓滿佛果必要行菩提道才能到達。讓我們共同以大慈心、大悲心、喜無量心、舍無量心來勤修四攝、六度,隨文殊菩薩邁上菩提大道吧!
菩提心的修學貴在“發(fā)愿”,愿廣則行深,虛空非大,心王為大;金剛非堅,愿力最堅。我們身為諸佛弟子,不立大愿于今生,更待何日?一個修行者不能只顧自我了脫,應普愿眾等同發(fā)此心,未發(fā)者令發(fā),已發(fā)者令增長,愿同修行者各各悲智雙運,福慧齊修,同化眾生,同成無上正等正覺,如此發(fā)心,方為真正修行!
- 上一篇:星云大師:佛教對命運的看法
- 下一篇:弘一大師談佛法大意
-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jīng)》原文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全文
- 佛說長壽滅罪護諸童子陀羅尼經(jīng)全文
- 佛說高王觀世音經(jīng)全文
- 如何修法才能得神通?神通怎么修?
- 十八層地獄分別叫什么?十八層地獄詳細圖解
- 戒除邪淫得清涼
- 《佛說圣者無量壽智大乘陀羅尼經(jīng)》原文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nèi)容
- 讀誦無量壽經(jīng)的利益
- 念佛怎樣“發(fā)愿和回向”?
- 最常用回向偈、回向文
- 佛前懺悔發(fā)愿文
- 凈土五經(jīng)一論是什么?有哪些內(nèi)容?
- 簡單的早晚課
- 《太上感應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全文
- 佛說十善業(yè)道經(jīng)原文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曹操投胎轉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生死關全集
- 凈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師簡介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凈宗朝暮課本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
- 凈修捷要
- 極樂輔臣觀世音菩薩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徐清賢往生紀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
- 凈土十要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全文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觀經(jīng)四帖疏
- 西方發(fā)愿文(圖文)
- 娑婆教主釋迦牟尼佛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一朵蓮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開的解釋
- 凈土三經(jīng)是指哪三經(jīng)?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實故事
- 瀟灑的東門乞丐往生記
- 百歲老居士崔成貴往生紀實
- 慈母虔誠念佛,終微笑往生凈土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兩位法師一同發(fā)愿,感佛來迎同時往生
- 無神論者歸彌陀,敬禮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認果不認因
- 曹操投胎轉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持燭專注觀想憶念佛,往生三天后身體依然散發(fā)奇香
- 將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極樂世界
- 念藥師佛能不能往生呢?
- 對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嗎?
- 因果是行事的準則,不可不信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專心一志念佛,體發(fā)異香往生
- 徐清賢往生紀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閻王——平等王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nèi)容
- 欲決定往生者,請從持戒念佛真實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觀世音菩薩圣號
- 《了凡四訓》:功名富貴能向外求嗎?
- 什么是因緣果報?因果是如何運行的?
- 民國一貧婦往生記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百歲老人往生記
- 《太上感應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為什么要見到自己的過失,不要看別人的不是?
- 往生論節(jié)要
- 因果輪回及天堂地獄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十念記數(shù)念佛方法
- 蓮池大師發(fā)愿文
- 拜佛與醫(yī)學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全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全文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
- 凈土十要
- 觀經(jīng)四帖疏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
- 大般涅槃經(jīng)全文
- 《佛說長阿含經(jīng)》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表解
- 《悲華經(jīng)》原文
- 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導讀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 心經(jīng)的理論和實踐
- 當代往生紀實
- 拜佛與醫(yī)學
- 往生紀實
- 谷響集
- 早吃素
- 五福臨門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法藏法師:凈土深義
- 凈土十疑論
- 諦閑法師:普賢行愿品輯要疏
-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jīng)
- 正信的佛教
- 凈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jīng)
- 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圖說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義疏
- 蕅益大師法語
- 《賢劫經(jīng)》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jīng)》原文
- 印光大師文鈔
- 臨終關懷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