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jīng)
《楞嚴經(jīng)》,大乘佛教經(jīng)典,全名《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jīng)》,又名《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jīng),于灌頂部錄出別行》,簡稱《楞嚴經(jīng)》、《首楞嚴經(jīng)》、《大佛頂經(jīng)》、《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唐般剌密諦傳至中國,懷迪證義,房融筆受。..[詳情]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七)-海仁老法師(11)
寅二別示分八。卯初能滅諸難
釋尊滅后,末法時代,魔強法弱,眾生修行,障礙重重。設若有人能自誦咒,或教他人誦咒,當知此等持咒眾生,火不能燒,水不能溺。水火皆有內(nèi)外之別,欲火是內(nèi),天火劫火是外;愛水是內(nèi),水災屬外。大毒,如疫癥流行;小毒,如蚖蛇蝮蝎所傷,此皆外毒。貪嗔癡等,大小煩惱,小則消滅善根,大則殺害法身慧命,是內(nèi)毒。持咒之人,由于咒力,悉能回避,此等內(nèi)外災難,故曰所不能害。
如是乃至是超略詞,因眾生苦難眾多,說之不盡。天龍是舉八部之二,非指護法善神,而是指天魔及其眷屬,并心壞害意之毒龍,得天之靈曰精,得地之靈曰只,障道曰魔,惑人曰魅。此等皆用惡咒害人,但遇秘密神咒,則如塵揚于風,故曰皆不能著。持咒之人,內(nèi)伏煩惱,外降諸魔,專心一意,能所雙亡,而成持咒三昧,謂之心得正受。咒使鬼神,毒害對方,謂之咒詛,厭蠱毒藥,是毒中最劇者。據(jù)說取諸毒物,混居一處,令其互相殘殺,其最后生存之物謂之蠱,將之成灰化末,毒烈無比,名為蠱毒。金毒銀毒,草木蟲蛇皆毒類;入此持咒人口,反成甘露之味。甘露,謂不死藥,飲之能延年益壽云。
一切災變惡星,并諸惡鬼、惡神,甚至包藏禍心,暗箭傷人之輩,對一心持咒之人,都無所施其技。何止不起惡心,反而化兇暴為善良,且由誦咒功德,饒益彼等,故頻那夜迦諸惡鬼王,及其眷屬,皆領(lǐng)深恩,不特不忍加害,反而常勤守護。頻伽譯豬頭,夜迦譯象鼻,頻那夜迦合之,又譯常伺。是專尋人短,蓄意加害之類鬼神。今憑行者持咒之功,得以離苦消障,是以感恩保護。即前文所謂:‘救護世間,得無所畏。’
阿難,當知是咒,常有八萬四千,那由他恒河沙俱胝,金剛藏王菩薩種族,一一皆有諸金剛眾,而為眷屬,晝夜隨侍。設有眾生,于散亂心,非三摩地,心憶口持,是金剛王,常隨從彼諸善男子,何況決定菩提心者。此諸金剛菩薩藏王,精心陰速,發(fā)彼神識;是人應時,心能記憶,八萬四千恒河沙劫,周遍了知,得無疑惑。
卯二菩薩加持
此明金剛藏菩薩加持行者,以為助道因緣。那由他,譯云萬億,俱胝譯百億,今有八萬四千,恒河沙之百億,顯其數(shù)之多。菩薩證得藏心三德,堅固明利,同于金剛,能伏魔怨,故曰金剛藏。德服大眾,普攝周遍曰王,同類相聚,曰種族。咒是諸佛心印,咒在如佛在,故當知是佛頂神咒,所在之處,常有八萬四千那由他,及恒沙俱胝金剛藏王菩薩,及其諸金剛眷屬眾,晝夜護衛(wèi),隨侍不離。
假設有人,但于散亂心。而非入于三摩地,若心憶神咒,口則持誦,此等諸金剛藏王,亦常隨從彼持咒諸善男子,予以加護。何況已回小向大,決定發(fā)菩提心,而修習耳門圓通,設壇持咒者。此等金剛藏王菩薩,必然以其同體心精,冥中加被行者,疾發(fā)彼神識蘊藏之內(nèi)在智慧,使是人應時神識通明,心能記憶,八萬四千恒河沙劫中,所作善惡等事,周遍了知,得無疑惑。此即獲宿命通,亦即前文所謂:‘成就眾生,出世間智。’
從第一劫,乃至后身,生生不生藥叉羅剎,及富單那,迦吒富單那,鳩槃茶,良舍遮等,并諸餓鬼,有形無形,有想無想,如是惡處。是善男子,若讀若誦,若書若寫,若帶若藏,諸色供養(yǎng),劫劫不生,貧窮下賤,不可樂處。
卯三不墮惡道
初二句有二義:一是從金剛藏菩薩,發(fā)彼神識起,乃至成佛最后身。二是從最初發(fā)心持咒起,直至成佛最后身。于其中間,生生世世,不墮鬼物。藥叉譯云捷疾,羅剎譯可畏。富單那,譯臭惡,迦吒富單那,譯奇臭惡,鳩槃茶,譯甕形,即魘魅鬼。毗舍遮,譯啖精氣。有形即有色,如休咎精明;無形即無色,如空散銷沉。有想,即靈通變怪等鬼神精靈;無想,即凝滯堅頑,如精神化為土木金石等。此等鬼怪,皆由惡業(yè)招感,能障圣道,故曰惡處。善男子,是決定發(fā)菩提心之人,果能誠心讀誦神咒,或書或?qū)?或配帶于身,或藏于宅,供以香花,敬以燈果,豈獨成佛以還,生生世世,不墮惡處;且于人中,亦劫劫不生貧窮下賤不可樂處。
此諸眾生,縱其自身,不作福業(yè),十方如來所有功德,悉與此人。由是得于恒河沙阿僧祇不可說不可說劫,常與諸佛,同生一處。無量功德,如惡叉聚,同處熏修,永無分散。是故能令破戒之人,戒根清凈;未得戒者,令其得戒;未精進者,令得精進;無智慧者,令得智慧;不清凈者,速得清凈;不持齋戒,自成齋戒。
卯四同佛功德
十方諸佛所作功德,悉皆回向一切眾生,但因眾生,背覺合塵,未得享受。今一心持咒,內(nèi)外俱寂,與佛所證之理相應,故能承受諸佛功德,猶如父母所有財產(chǎn),全歸兒女所有。故諸眾生,縱然未能親自布施,培植福業(yè),以持咒力,十方如來,所有功德,悉與此人。惡叉聚,印度果名,此方無故不翻。此果除非不生,生則一蒂三果。喻持咒人,由能承受諸佛功德,故得于恒河沙阿僧祇不可說劫,常與諸佛同生一處,同佛功德,同處熏修,永不分散,如惡叉聚,一蒂三果。由于與諸佛同生一處,與佛共修其德,故能令破戒之人,戒根清凈;如未得戒者,令其得戒。未精進者,令其精進;無智慧者,令得智慧;不清凈者,速得清凈。或因業(yè)障所牽,未能持齋受戒者,但能持咒,日久業(yè)消,自然成就齋戒。并非無須受持齋戒,而是未能奉持者,由神咒力,自然成就奉持齋戒之愿。
阿難,是善男子,持此咒時,設犯禁戒于未受時,持咒之后,眾破戒罪,無問輕重,一時銷滅。縱經(jīng)飲酒,食啖五辛,種種不凈,一切諸佛菩薩,金剛天仙鬼神,不將為過;設者不凈,破弊衣服,一行一住,悉同清凈。縱不作壇不入道場,亦不行道;誦持此咒,還同入壇,行道功德,無有異也。若造五逆,無間重罪,及諸比丘、比丘尼,四棄八棄,誦此咒已,如是重業(yè),猶如猛風,吹散沙聚,悉皆滅除,更無毫發(fā)。
卯五能凈業(yè)障
善男子,持此咒時,自當嚴持禁戒,此乃諸佛決定明晦。設若于未受持此咒之前,曾犯禁戒,今既持咒,且懺悔前業(yè),誓不更犯,則以前所犯眾多破戒之罪,無問輕重,一時消滅。重指小乘初篇大乘十重。輕謂小乘余篇,大乘四十八輕。縱使往日曾經(jīng)飲酒,或食五辛,以至種種葷腥不凈之物,今既持咒,則諸佛菩薩金剛天仙,亦既往不咎,謂之不將為過。前文云‘戒成已后,著新凈衣,然香閑居,誦此心佛所說神咒,一百八遍;然后結(jié)界,建立道揚。’又云:‘六時行道,如是不寐,經(jīng)三七日。’今云設著不凈,破弊衣服,即不局限于新凈衣;一行,即不局于六時行道;一住,即不限于三七日不寐。此恐障重眾生,未能如前所限,而失誦咒利益,故特許之。設使著破弊不潔之衣,或僅如法一行一住,其誦咒功德,悉同清凈?v然未能如法建壇,未能依教入道場,亦未能隨眾行道,但能專心持咒,其功德還同于入壇行道二者功德,平等無異。
設若未持咒前,曾造弒父弒母,弒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等,五逆重罪,當墮五無間地獄。以及諸比丘,比丘尼,出家二眾,犯四棄八棄等罪。犯殺盜淫妄根本大戒,為諸佛所棄,曰四棄,此外再加觸,八,覆,隨,謂之八棄。前者比丘戒,后者比丘尼戒。觸謂與染心男子身相觸,八是捉手、捉衣、露地共坐、屏處共坐、共語、共行、相倚、相期等八事。覆是覆他重罪,誦戒時知而不舉。隨,即隨大僧飲食,或隨大僧共住,而未作共住法。五無間罪,以及四棄、八棄,皆極重罪,不通懺悔者。今能誦咒求懺,憑仗神咒威力,如是重業(yè),猶如猛風,吹散沙聚,悉皆除滅,更無亳發(fā)少留。
阿難,若有眾生,從無量無數(shù)劫來,所有一切輕重罪障,從前世來,未及懺悔;若能讀誦,書寫此咒,身上帶持,若安住處,莊宅園館;如是積業(yè),猶湯銷雪,不久皆得悟無生忍。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7)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6)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5)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4)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3)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2)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1)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0)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9)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8)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7)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6)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5)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4)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3)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2)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四)-海仁老法師(17)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上卷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下卷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一)
- 華嚴經(jīng)要解(1)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一)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一)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圓瑛大師(一)
- 觀經(jīng)四帖疏(卷一)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一)
- 大般涅槃經(jīng)卷上(一)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一)
- 大乘無量壽經(jīng)白話解—黃念祖居士(一)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二)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二)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
- 善導大師全集-觀經(jīng)四帖疏(上)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一)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三)
- 心經(jīng)的理論和實踐-徐恒志居士(上)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jīng) 卷上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二)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注解)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四)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卷一【一】
- 佛說長阿含經(jīng)卷第一
- 凈土十要(第一) 阿彌陀經(jīng)要解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五)
- 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導讀(作七安心)
- 悲華經(jīng)卷第一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三)
- 萬善同歸集(一)
- 普賢菩薩行愿品白話解釋(一)
- 《凈修捷要》報恩談
- 華嚴經(jīng)要解(2)
- 拜佛與醫(yī)學 第一講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三)
- 復李德明居士書四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四)
- 與妙真大師書七
- 一朵蓮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開的解釋
- 凈土三經(jīng)是指哪三經(jīng)?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實故事
- 瀟灑的東門乞丐往生記
- 百歲老居士崔成貴往生紀實
- 慈母虔誠念佛,終微笑往生凈土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兩位法師一同發(fā)愿,感佛來迎同時往生
- 無神論者歸彌陀,敬禮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認果不認因
- 曹操投胎轉(zhuǎn)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持燭專注觀想憶念佛,往生三天后身體依然散發(fā)奇香
- 將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極樂世界
- 念藥師佛能不能往生呢?
- 對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嗎?
- 因果是行事的準則,不可不信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專心一志念佛,體發(fā)異香往生
- 徐清賢往生紀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閻王——平等王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nèi)容
- 欲決定往生者,請從持戒念佛真實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觀世音菩薩圣號
- 《了凡四訓》:功名富貴能向外求嗎?
- 什么是因緣果報?因果是如何運行的?
- 民國一貧婦往生記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百歲老人往生記
- 《太上感應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為什么要見到自己的過失,不要看別人的不是?
- 往生論節(jié)要
- 因果輪回及天堂地獄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十念記數(shù)念佛方法
- 蓮池大師發(fā)愿文
- 拜佛與醫(yī)學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全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全文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
- 凈土十要
- 觀經(jīng)四帖疏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
- 大般涅槃經(jīng)全文
- 《佛說長阿含經(jīng)》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表解
- 《悲華經(jīng)》原文
- 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導讀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 心經(jīng)的理論和實踐
- 當代往生紀實
- 拜佛與醫(yī)學
- 往生紀實
- 谷響集
- 早吃素
- 五福臨門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法藏法師:凈土深義
- 凈土十疑論
- 諦閑法師:普賢行愿品輯要疏
-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jīng)
- 正信的佛教
- 凈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jīng)
- 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圖說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義疏
- 蕅益大師法語
- 《賢劫經(jīng)》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jīng)》原文
- 印光大師文鈔
- 臨終關(guān)懷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七)-海仁老法師(6)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七)-海仁老法師(7)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七)-海仁老法師(8)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七)-海仁老法師(9)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七)-海仁老法師(10)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七)-海仁老法師(11)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七)-海仁老法師(12)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七)-海仁老法師(13)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七)-海仁老法師(14)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七)-海仁老法師(15)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八)-海仁老法師(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