蕅益大師法語(上)
示法源
念佛工夫,只貴真實信心。第一要信:我是未成之佛,彌陀是已成之佛,其體無二。次信娑婆的是苦,安養(yǎng)的可歸,熾然欣厭。次信現前一舉一動,皆可回向西方;若不回向,雖上品善,亦不往生;若知回向,雖誤作惡行,速斷相續(xù)心,起殷重懺悔,懺悔之力,亦能往生。況持戒修福,種種勝業(yè),豈不足莊嚴凈土?只為信力不深,勝業(yè)淪于有漏,又欲舍此別商,誤之誤矣!但加真信,一切行履,便不須改也。
示王心葵
法華一經,殷勤稱嘆方便;須知有世間方便:布施、愛語,孝、悌、忠、信等,是也。有出世間方便:苦、空、無常、無我、不凈、數息、因緣、遠離、知足等法門是也。有出世上上方便:十波羅密、四攝、四辯、八萬四千三昧總持等是也。有不思議勝異方便:信自性中、實有西方現成佛道之阿彌陀如來,唯心中、實有莊嚴之極樂世界。深心宏愿,決志求生。不唯上上方便是其資糧,將世、出世、一切方便,無非往生左券。此法門中點鐵成金手段。不歷僧祇,頓階不退,名絕待妙也。
示靖聞
香山參鳥窠,直告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三歲兒說得,八十翁行不得。從上諸祖,指點出生死法,最簡易明白,正不必金剛圈栗棘蓬為玄妙也。......馬祖初年,但云即心即佛;果知即心即佛,自然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果能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便知即心即佛。故知:欲悟即心即佛,須是持戒念佛。戒戒得凈,佛念得切,塵垢自除,光明自現。偈曰:
持戒便是平心,念佛便是直行。參得個點玄關,
不向缽盂討柄。若更者也之乎,失卻佛祖性命!
示郭善友
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若信心而乏智慧,未有不泣岐兩端者。佛言:末世斗諍堅固,億億人學道,罕有一人證果;惟依念佛求生凈土,可以橫超苦輪。......若深信念佛禮拜是佛祖真因,確乎不被時流所轉,便是大智慧光明。超登凈土,永無泣岐之患矣。
示宋養(yǎng)蓮
「自性彌陀,唯心凈土」二語,世爭傳之,不知以何為心性也。夫性非道理,無所不統(tǒng),故十劫久成之導師,不在性外;心非緣影,無所不具,故十萬億剎之極樂,實在心中。惟彌陀即自性彌陀,所以不可不念;凈土即唯心凈土,所以不可不生。......上自文殊、普賢、馬鳴、龍樹、天親,下至蜎飛蠕動,羽族毛群,唯此一事。此事第一要信得極,二要時時發(fā)愿,三要念佛工夫不間。三事具,至愚亦生;三事缺一,雖聰明伶俐,亦不生也。其有謗此者,即謗三世諸佛菩薩。毗盧頂上,翻為阿鼻最下層矣。哀哉!
示陸喻蓮
超生脫死,舍凈土一門,決無直捷橫超方便;而生凈土,舍念佛一法,決無萬修萬去工夫。近世盲禪:妄謂彌陀不必念,凈土不必生,儱侗□突,墮塹落坑。夫夜臥之頃,枕席不安,猶必安置;以三界火宅,而不思出離,可乎?若漫云:悟心之士,此間即寂光。何不曰:惡罵是稱贊,惡打即供養(yǎng),糞穢即栴檀,涂炭是天宮寶殿乎?儻未能啖糞臥炭,則凈土決不可不生。設果能,亦豚豕雞犬耳。何若老實念佛,導之以信,要之以愿,徑登九品蓮臺,與觀音、勢至、海眾為眷屬;匾暱疹^惡見邪禪,博一時假祖師之虛名,墮萬劫拔舌犁耕之實苦,何啻云泥也哉!莫論散心定心,只勉課程終身不缺,日勤日切,凈土華棻,晝夜增榮矣。
示凈堅優(yōu)婆夷
極聰明人,反被聰明誤,所以不能念佛求生西方;而愚人女子,反肯心厭娑婆苦,深求出離。當知:彼是真愚癡,此乃大智慧。好惡易分,莫自昧也。每見儱侗瞞盱大言欺世之假善知識,遇著老實念佛的樵夫農婦,亦教參禪,推來拽去,自供撫掌。此輩老實人,認作真實,破壞善根。究竟參又參不來,念又念不熟,腳跟不穩(wěn),心事徊徨。噫!亦可慘矣!吾勸汝:咬釘嚼鐵、信得西方及,切切發(fā)愿,持戒、修福,以資助之!笩o禪有凈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勾饲Ч哦ò,汝不須疑;彼無恥邪師,敢誣先圣,輒肆翻案,只益露其惡見耳。何嘗翻得古人定案哉!
示方爾階
念佛法門,雖該羅八敦,圓收無量百千三昧;而下手之方,又最直捷痛快。蓋凡念相好、念法門、念實相等,固先開真解,然后下手,萬無夾帶疑情之理。只今持名一法,亦止驀直持去,不用三心兩意。深信凈土可生,發(fā)愿決定往生;以持名為正行,以六度等為助行。萬修萬去,斷斷可保任者。若一點好勝之心,涉入參究,謂為向上,則腳跟不穩(wěn),禪凈兩失之矣!智者不可不決定其所趨也。
示劉今度
上品上生三種人,首云:「慈心不殺,具諸戒行。」蓋戒為萬行總都;而慈心不殺,又為戒行先務。以此圓發(fā)三心,何土不凈哉。三心者:直心正念真如,名至誠心,顯法身德。樂集一切功德,名深心,顯般若德。宏誓無盡,名回向發(fā)愿心,顯解脫德。戒亦有三:攝律儀戒,無惡不斷,即成法身。攝善法戒,無善不滿,即成般若。饒益有情戒,無生不度,即成解脫。慈亦有三:生緣慈,不殺生,緣觀一切眾生,皆我父母兄弟六親眷屬也。法緣慈,不殺法,緣觀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風、是我本體也。無緣慈,不著我,緣觀現前一念佛性,無所不遍,十方三世有情無情,同一覺體,無二無別也。念念修此三慈,即凈三聚;三聚戒凈,三心即具,上品上生無疑矣。又,觀行三心,能生上品凡圣同居凈土;相似三心,生上品方便有余凈土;分證三心,生上品實報莊嚴凈土;究竟三心,生上品寂光凈土。永嘉:「誰無念,誰無生,若實無生無不生。」金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埂敢磺匈t圣,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此之謂也。
示玄著
佛知佛見、無他,眾生現前一念心性而已,F前一念心性,本不在內外中間;非三世所攝,非四句可得;只不肯諦審諦觀,妄認六塵緣影為自心相,便成眾生知見。若仔細觀此眾生知見,仍不在內外中間諸處,不屬三世,不墮四句,則眾生知見當體原即佛知佛見矣。倘不能直下信入,亦不必別起疑情,更不必錯下承當,只深心持戒念佛;果持得清凈,念得親切,自然驀地信去,所謂「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也。此棒打石人頭,曝曝論實事。若要之乎者也,有諸方狐涎在,非吾所知也。偈曰:
眾生知見佛知見,如水結冰冰還泮;
戒力春風佛日暉,黃河坼聲震兩岸。
切莫癡狂向外求,悟徹依然擔板漢。
示自天
.....偈曰:
晝夜彌陀十萬聲,畢生莫起宗教想;
直送心歸極樂邦,蓮□珍池立地長。
任他笑我是愚夫,行尺從來勝說丈。
他年驀上愿王舟,善財常啼同撫掌!
示石友
念佛求生凈土,乃一門圓攝百千法門;非舉一廢百也。但必一門深入,念佛為正行,余一切戒定慧等為助,正助合行,如順風之舟,更加板索,疾到岸矣。念佛之法雖多,持名最為簡便;持名之法亦多,記數尤為穩(wěn)當。真操實履之士,豈求異愚夫愚婦哉。
示朗然
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力;娑婆活計輕一分,生西方便一分穩(wěn)當。此事祗問心,不必問知識也。知識亦勸淡世情、輕活計、專修出要耳。......
示明西
出三界火宅,有橫、豎、兩途:以自力斷惑超生死者,名豎出三界,事難、功漸;以佛力接引生西方者,名橫超三界,事易、功頓。遠祖云:「功高易進,念佛為先。」經云:「末世億億人修行,罕一成道;惟依念佛,可得度脫。如趁船渡海,不勞功力!狗蚰芎V信西方捷徑,至誠發(fā)愿,一心念佛求往生者,真丈夫矣。儻信不真,愿不切,行不力,佛雖大慈為舟,如眾生不肯登舟何哉!
示謝在之
吾人現前一念心性,過去無始,未來無終,現在無際,覓之了不可得;而不可謂無。應用千變萬化,而不可謂有。三世諸佛,一切眾生,從無二體。十方虛空,剎塵差別,皆吾心所現之相分耳。是故四種凈土,皆不在心外,乃名唯心。謂極樂不即唯心,則西方豈在心外?而吾心豈局東方哉!人謂:諸有為法,皆如夢、如幻。不知心性不可喚作有為;不可喚作無為。因迷故,即無為成有為。有三界輪回因果,喻如夢、幻、泡、影、露、電。若返迷歸悟,則又即有為成無為。如夢得醒,幻復本,泡歸水,影歸質,露不異濕性,電不異常光。今念佛求生凈土,正返迷歸悟,至圓至頓;概以夢幻掃之,可乎哉!......夫依對待而論:娑婆活計,添夢者也;求生凈土,醒夢者也;不可不求生也。依絕待而論:惑業(yè)感于三界,惡夢也;念佛生于凈土,好夢也;亦不可不求生也;笳哂衷:當下即是凈土,何必西方?問曰:當下即飽暖,何必吃飯穿衣?當下即富貴,何必貨殖科甲?當下是學問,何必讀書?當下是帝京,何必北上?既世間法毫不可廢,何獨于出世法而廢之!茍深思此理,凈土之生,萬牛莫挽矣!天如祖師云:「悟后不愿往生,敢保老兄未悟。」釋迦復起,不易斯言!
示蔡二白
天地萬物,皆有始終,有形象,有方隅,有分劑;唯心識無始終形象方隅分劑;故曰:「覓心了不可得!剐牧瞬豢傻,而天地萬物,無一不唯心矣。然、我法二執(zhí)不破,則唯心唯識之理不彰;心識之理未明,則因果感應之妙,不能如指諸掌。故華嚴云:「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褂^經云:「深信因果,不謗大乘!狗、心猶金也;十法界因果,猶種種莊嚴器具也。然、天下容有不造器之頑金,斷無不造十法界之頑心?v一念不生,仍造成無想外道矣。故大智慧人,深悟唯心,必勤念佛,所謂「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勾宋ǘ居士可承當之。
示證心
證心大德,問心要于予。予曰:心要莫若念佛。壽昌云:「念佛心,即是佛!股w現前一念之心,無性緣生,緣生無性者也。惟其無性緣生,故念名滿腔是名,念利滿腔是利,乃至晝所為,夜所夢,無不趨歸于一念之專注,而十界升沉,從此出矣。惟其緣生無性,故熾然造集善惡之時,驀地放下,則一切法了不可得;然向此了不可得處坐定,則墮無為深坑,不能證法界無障礙體,不能起法界無障礙用,故須念佛求生凈土,方是大乘不可思議圓頓法門。夫念佛者,豈有他哉。以此緣生無性之一念,念彼無性緣生之佛名耳。佛名既是無性緣生,則緣生亦仍無性。是故、念一聲,有一聲佛名顯現;念十百千萬聲,有十百千萬佛名顯現。而不念時,便寂然矣。念性既是緣生無性,則無性不礙緣生。儻不念佛,正恐又生種種雜念;縱不生雜念,亦恐墮在無為窠臼。故必以佛號生我之念,使我念念不離佛號,此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謂之以佛證心、可也;謂之以心證佛、可也;謂之以佛證佛、以心證心、亦可也。至直捷穩(wěn)當,至圓頓了義,不可思議,不可將余一切法門比量。果如此信得及,直下念去,則諸佛出廣長舌相以證之!溉羧藢D顝浲臃,號曰無上深妙禪;至心想像見佛時,即是不生不滅法!菇鹂谡\言,可不信哉!
示念佛社
吾人從無始來,直至盡未來際,決無不起念時?v心慮灰凝,入無想定,仍墮八萬四千枯槁亂想。但、念地獄,則地獄界人;念餓鬼,則餓鬼界人;乃至念佛,則佛界人耳。此理至明。故宗鏡云:「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也。若更問念佛是誰,頭上安頭,騎驢覓驢,明眼為之噴飯。而近代無知狂悖之徒,反以話頭為奇特,名號為尋常,棄如意珠王,競取瓦礫,可哀矣!晟溪諸善友,獨結社念佛,盡一日中,出聲一炷香,默持一炷香,循環(huán)無問,必以一心不亂為期。此簡巧之行,須深信勿疑,久久勿替,自當圓超五濁,圓凈四土;更莫向含元殿里問長安也。
示閔周挺
信愿如目,眾行如足;信愿如牛,眾行如車;信愿如棋之有眼,眾行如棋之有子。故信愿行三,雖缺一不可,而尤以信愿為主導也,蓋信愿既專,凡種種諸善,皆凈土資糧?v萬不幸,誤作諸惡,誠心懺悔,斷相續(xù)心,亦足為往生妙行。茍無信愿,則戒感人天,定感色,無色界,慧克二乘權果而已。
示念佛法門
念佛法門,別無奇特,只深信力行為要耳。佛云:「若人但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禪!固炫_云:「四種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三昧中王!乖茥:「一句阿彌陀佛,該羅八教,圓攝五宗!箍上Ы袢,將念佛看做淺近勾當,謂愚夫愚婦工夫。所以信既不深,行亦不力,終日悠悠,凈功莫克!設有巧設方便,欲深明此三昧者,動以參究誰字為向上;殊不知現前一念能念之心,本自離過絕非,不消作意離絕。即現前一句所念之佛,亦本自超情離計,何勞說妙談玄?只貴信得及,守得穩(wěn),直下念去,或晝夜十萬,或五萬,三萬,以決定不缺為準。畢此一生,誓無變改。若不得往生者,三世諸佛便為誑語。一得往生,永無退轉。種種法門,咸得現前。切忌今日張三,明日李四;遇教下人,又思尋章摘句;遇宗門人,又思參究問答;遇持律人,又思搭衣用缽。此則頭頭不了,帳帳不清。豈知念得阿彌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極則教理,都在里許;千七百公案,向上機關,亦在里許;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三聚凈戒,亦在里許。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復起貪嗔癡,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計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間斷夾雜,即大精進;真能念佛,不復妄想馳逐,即大禪定;真能念佛,不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試自簡點:若身心世界猶未放下,貪嗔癡念猶自現起,是非人我猶自掛懷,間斷夾雜猶未除盡,妄想馳逐猶未永滅,種種他歧猶能惑志;便不為真念佛也。要到一心不亂境界,亦無他術,最初下手,須用數珠,記得分明,刻定課程,決定無缺;久久純熟,不念自念,然后記數亦得,不記亦得。若初心便要說好看話,要不著相,要學圓融自在,總是信不深,行不力。饒你講得十二分教,下得千七百轉語,皆是生死岸邊事。臨命終時,決用不著。珍重!
- 蕅益大師法語
- 凈土十要問答擷錄(五)
- 凈土十要問答擷錄(四)
- 凈土十要問答擷錄(三)
- 凈土十要問答擷錄(二)
- 凈土十要問答擷錄(一)
- 蕅益大師文選《題之庵凍云圖》
- 蕅益大師文選《血書法華經跋》
- 蕅益大師文選《十大礙行跋(十大礙行出寶王三昧念佛直指)》
- 蕅益大師文選《明慶寺重建殿閣碑記》
- 蕅益大師文選《祖堂幽棲禪寺大悲壇記(并銘)》
- 蕅益大師文選《端氏往生記》
- 蕅益大師文選《祭了因賢弟文》
- 蕅益大師文選《吊不忘文》
- 蕅益大師文選《壽新伊大法師七袠序》
- 蕅益大師文選《祭顓愚大師爪發(fā)衣缽塔文》
- 蕅益大師文選《預祝乾明公六十壽序》
- 蕅益大師文選《達源禪宿六袠壽序》
- 蕅益大師文選《禮千佛告文》
- 蕅益大師文選《惠應寺放生社普勸戒殺念佛文》
- 佛說無量壽經上卷
- 佛說無量壽經下卷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
- 華嚴經要解(1)
- 心經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一)
- 阿彌陀經白話文(一)
- 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圓瑛大師(一)
- 觀經四帖疏(卷一)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一)
- 大般涅槃經卷上(一)
-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愿品講義(一)
- 大乘無量壽經白話解—黃念祖居士(一)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 阿彌陀經白話文(二)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二)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
- 善導大師全集-觀經四帖疏(上)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一)
- 阿彌陀經白話文(三)
- 心經的理論和實踐-徐恒志居士(上)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 卷上
- 心經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二)
- 阿彌陀經白話文(注解)
- 阿彌陀經白話文(四)
-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一】
-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一
- 凈土十要(第一) 阿彌陀經要解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五)
- 地藏菩薩本愿經導讀(作七安心)
- 悲華經卷第一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三)
- 萬善同歸集(一)
- 普賢菩薩行愿品白話解釋(一)
- 《凈修捷要》報恩談
- 華嚴經要解(2)
- 拜佛與醫(yī)學 第一講
- 心經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三)
- 復李德明居士書四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四)
- 與妙真大師書七
- 一朵蓮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開的解釋
- 凈土三經是指哪三經?主要內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實故事
- 瀟灑的東門乞丐往生記
- 百歲老居士崔成貴往生紀實
- 慈母虔誠念佛,終微笑往生凈土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兩位法師一同發(fā)愿,感佛來迎同時往生
- 無神論者歸彌陀,敬禮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認果不認因
- 曹操投胎轉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持燭專注觀想憶念佛,往生三天后身體依然散發(fā)奇香
- 將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極樂世界
- 念藥師佛能不能往生呢?
- 對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嗎?
- 因果是行事的準則,不可不信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專心一志念佛,體發(fā)異香往生
- 徐清賢往生紀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閻王——平等王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容
- 欲決定往生者,請從持戒念佛真實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觀世音菩薩圣號
- 《了凡四訓》:功名富貴能向外求嗎?
- 什么是因緣果報?因果是如何運行的?
- 民國一貧婦往生記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百歲老人往生記
- 《太上感應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為什么要見到自己的過失,不要看別人的不是?
- 往生論節(jié)要
- 因果輪回及天堂地獄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十念記數念佛方法
- 蓮池大師發(fā)愿文
- 拜佛與醫(yī)學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佛說無量壽經全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文
- 阿彌陀經白話文
-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愿品講義
- 凈土十要
- 觀經四帖疏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 大般涅槃經全文
- 《佛說長阿含經》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表解
- 《悲華經》原文
- 地藏菩薩本愿經導讀
- 大佛頂首楞嚴經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 心經的理論和實踐
- 當代往生紀實
- 拜佛與醫(yī)學
- 往生紀實
- 谷響集
- 早吃素
- 五福臨門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 法藏法師:凈土深義
- 凈土十疑論
- 諦閑法師:普賢行愿品輯要疏
-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
- 正信的佛教
- 凈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
- 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圖說
- 佛說無量壽經義疏
- 蕅益大師法語
- 《賢劫經》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原文
- 印光大師文鈔
- 臨終關懷